英語新課程與教師觀念論文

時間:2022-08-20 06:30:00

導語:英語新課程與教師觀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新課程與教師觀念論文

摘要:英語自從實行新教材以來,在增加內容的同時,難度上也有很大的提升,與此同時每周的英語課課時又沒有增加,于是拿到新教材的教師普遍感到“沒法教”。因此,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就要求教師能突破框架,拋棄落后的、違背教育規律的傳統理念,盡快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現代教育觀。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新教材現代教育觀新型的教師

一、引言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基礎英語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大好的發展時期,它的鮮明標志是新課改、新課程和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是發展的主題,由此素質教育向內涵性質的發展邁出的重大一步。為了實現這一跨越,新課改倡導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倡導“任務型”英語教學途徑。盡管我們對《新課程標準》已有了解,但真正使用新教材仍然感到問題頗多:教材的內容不斷增加,詞匯量不斷加大,教學方式主要是根據“任務型”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課時又不增加,教材怎么能教得完?形成這個想法的原因是教師一直把教材奉為圣經,總是想學透教材、教透教材,把課文當作是課堂上的法定文化,甚至高于課程,高于大綱。因此,要能真正得心應手地運用新教材,我認為首要的是教師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努力創建《新課程標準》下的新型師生關系。

二、轉變傳統觀念,落實新的教育觀念

教育思想觀念是教育教學行為的先導。教育的不適應,首先是教育觀念的不適應;收效不大,主要是教育觀念轉變不夠。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決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在這種大變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必須拋棄落后的、陳舊的傳統觀念,樹立先進的、現代的教育觀念。

1.新課程英語教師觀念轉變之一———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在不少教師觀念中,認為教材、計劃、大綱就是課程,是既定的和封閉的,其實不然。課程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教材的更新雖然會使我們一時難以適應,但是教材是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師不應該再是教材忠實的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是根據學生需要和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研究教的內容和方法;不是“帶著教材走向學生”,而是“帶著學生走向教材”。

首先,善于以教材為基礎,積累課程資源。新教材的每個單元都列出明確語言目標、主要的功能項目與語法結構、需要掌握的基本詞匯,并分為A和B兩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語言內容,B部分是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運用。每個單元還附有SelfCheck部分,學生可用來自我檢測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

其次,以教材為載體,加強各學科整合。學生學習外語最終是為了用語言吸取和處理信息。英語教材本身就具有較強的跨學科的性質。且新目標具有學科融合特點,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他們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夠引導學生面向社會、了解世界、增強國際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在與其它學科教師討論后,再決定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以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為基礎,開發教材。教師和學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隸。開發教材,是在教師及學生的實踐、反思中進行的。教師應積極激發學生的聯想與創新思維,師生互動,共同開發教材,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進行有益的探索。

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從原來的教材觀中邁出來,要清楚教材僅僅是提供了平臺,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創造的。

2.新課程英語教師觀念轉變之二———樹立正確的教師觀

1)由昔日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認為教師首要和基本的職能就是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的寶庫,是活的教科書,因而,在學校教學中就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教師儼然成為“知識”的天使。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這種看法已經開始改變,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中漸漸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因此,現代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把學生作為中心,圍繞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以幫助學生不斷進步為目的,讓學生學會商討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重視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把“給學生壓力”變為“給學生動力”,由“牽著孩子走”變為“推著孩子走”。美國學者羅伯特•麥瑞克認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六種:關懷、理解、認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師要在人的潛能向現實素質的生成過程中,充分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動學生生動活潑、快樂自由地發展。

2)由課程計劃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體系的建構者

在原有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環境下,教師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所修筑的圍城里,教師只會“照本宣科”,而任何超越教學大綱和教材則被視為“大逆不道”。然而,新課程已經不只是“文本課程”(大綱、計劃、課本),而更是“體驗課程”(被師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它意味著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每一位師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自身的解讀,把教學過程變為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我們的課程建設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異的社會”,“面向瞬息萬變的世界”,“面向迅速發展的高新科技領域”。因此,新課程體系要求教師成為課程的建構者,成為教育資源的開發者,教學過程不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將變成一種動態的、生動的、發展的、富有個性的創造過程和建構過程。

3)由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平等的參與者

我國傳統教育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常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和教育的對象;強調標準化的培養模式。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其個性發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課程提倡樹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觀,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的教師權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轉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新課程英語教師觀念轉變之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新課程課堂教學由學科本位轉向人的發展本位:“以學科為本”的教育理念,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一切教學活動以人為中心,注重人的個性及差異性,這符合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和時展的需求。

4.新課程英語教師觀念轉變之四———樹立正確的評價觀

1)評價目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評價應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通過評價促使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教師來說,評價不僅僅要促進教師業務水平、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更要調動教師自評的積極性,發展其自我反思能力。

2)評價現狀

目前,在英語教學中大都采取終結性評價方式,評價重視結果不重視學習的過程。這種以分數、結果來判斷學生優劣的做法存在不少弊端,是很不科學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的,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全面素質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容易在評價過程中打擊一大批雖成績不好,但在其他方面有潛能的學生,同時還限制了學生在其他多方面的發展。

3)評價原則

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我們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多元性。要充分調動不同的評價主體開展評價活動,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有創見的思想,特別是在有爭議的問題上更要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能力,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整體性。評價要關注學生整體、全面的發展,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學業成績。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勢和弱勢品質,教學就要長其長、短其短。

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和學生要形成過程性和動態性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自覺地開展評價,發揮評價的作用。

靈活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不以單一的考試來評價,而是課堂學習活動評比、學習效果自評、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問等多種形式相結合。

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單一由教師來評價學生的狀況,提倡學生自評與他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成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而教師則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家長評價的指導者。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潛能、學科特長等,教師給予即時、真誠、有效的評價,以形成和諧的學習氛圍。

4)評價方法

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原則的整體性,也就決定了評價方法的多樣化。目前,常用的評價方法有:

①檔案袋法。通過收集學生個人的學習成果,建立學習檔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人縱向評價,就能很好地激勵學生的自我發展。

②觀察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表現并加以記錄,就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較為全面的評價。

③活動法。通過活動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學習特點和教學條件等,以學生自主活動直接體驗為基本形式,如開展社會調查、現場實驗、口頭答辯等。

5)變單向評價為多元化評價

傳統教學中,總是由教師實施評價,注重單純的語言知識結構的考查,以考試為中心,忽視人文性,而新課程倡導開放,寬松和民主的評價氛圍,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對學生的評價重激勵、重發展、重能力,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

1、學生之間的評價。學生身上蘊涵著巨大的潛力,不是他們不會說,而是他們不敢說,怎樣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呢?我們應該把評價的權利交給他們。例如:表演對話時,我會提出幾個評價要求,英語的語音、語調、流利程度、面部表情等。表演后,我總要問其他學生,“他演得怎么樣?”此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興致很高。在評價中學生拼發出了創新的火花,使英語綜合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2、家長評價學生。課后,我給學生準備一本家校聯系本,里面記了學生平時用英語和朋友進行交流的情況,以及朗讀時間長短。讓家長采用A、B、C三個等級進行評價。

除此之外,還有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三、改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1、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先進的教育觀念是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的,教育觀念轉變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轉變中進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礎,后者是落角點和歸宿,二者相輔相成。因而,我們在新課程指導下的集體備課,要求教師在吃透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精講精練,充實課堂教學容量,從發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點出發,講究課堂教學的層進性,實行分層目標教學。變教學目標為教學目標體系,由淺入深地對目標予以網絡構建。創立“縱向連環遞進,橫向螺旋推進”的課堂教學流程。縱向以分層教學目標為鏈條,其環節的順序為“基礎——遷移——延伸”;每一環節又以學生學習活動為橫斷面,回環逐層深入。這樣,教學就形成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的鏈條式螺旋式交織集成線路、探究性,注重基礎練習、拓展練習和提高練習的有機結合,從而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積極貫徹新課程的精神。

2、著力改變自己的備課方式,加強科學性和針對性。

在傳統觀念中,傳授知識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在學校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而新課程堅持實踐的觀點,認為知識的獲得和掌握,都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因而,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探究、選擇、創造、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造精神乃至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能力的過程。教師的備課就意味著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學生需求的話題作為具體的載體。基于這種觀念,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準備當中就應當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備課:教師在課前必須充分地設想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擬定多種可能有的相應對策;要注重花時間去認真琢磨學生、琢磨活的課堂,走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教材的認識和需要、了解他們的興趣、知識儲備狀況和他們特別關注的一些話題、社會現象等,并把大綱的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到這些學生的真正需要中。

四、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將給教師帶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鑒于二十一世紀教材的漸進性,教師要迅速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充實完善自我,以人為本,樹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的意識,努力創建平等、民主、和諧、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實現人的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讓學生“自由活動、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保障《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推動素質教育與和諧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龔亞夫“新教材課程標準與修訂高中教材”,《任務型教學新教案》(高一上),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

3.劉道義“英語:新課程所引起的教材變革”,《人教期刊》,2003年1月

4.陶國平“如何解決高中英語新教材‘課時不夠’的問題”,《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3期

5.羅敏江“新課程英語教師觀念的轉變”,《中國教師報》,2003年8、9月

6.周春欣“改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武進教育》,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