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鑒賞
時間:2022-08-01 02:34:32
導語:文學作品鑒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鑒賞一般不包含創造新形象的目的,主要是沿著作品的形象所暗示的軌跡,展開再創造性想象,根據作品語言所描述的人物、場景來想象他們的狀態和命運,在自己的頭腦中重新構造審美意象。因此,文學鑒賞的活動是內在的,它主要憑借語言文字作為外在的物質材料,借助一種大體上定型的文學形態和藝術形象。在文學鑒賞中它主要表現為鑒賞者的思想感情隨作品情境而變化的一系列不定型的心理活動。正如人們所說的,在文學鑒賞活動中,許多讀者為作品中的情境所感染,隨著作品中主人公的高興而高興,悲傷而悲傷,其實這是讀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已不自覺地進入角色。這樣的心理效應,是文學鑒賞的極致,鑒賞者進入入迷、忘我的境界。文學鑒賞過程中的這種心理效應,往往在情感走向高潮時就產生了,并持續到鑒賞過程結束以后。
在這個過程中,常伴隨著讀者的審美判斷。這種判斷,通常不是邏輯推論,而往往是讀者對作品的共鳴,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作品意境狀態中作出情感判斷。清人樂鈞在《耳食錄》中曾記載了這么一個小故事:有一女子從其兄處借得《紅樓夢》一書,廢寢忘食以讀之,讀至佳處,往往輟卷冥想,繼之以淚,卒未嘗終卷,乃病矣。父母覺之,急取書付火。女子乃呼曰:“奈何焚寶玉、黛玉”?自是啼笑失常,言論無倫次,夢寐之間未嘗不呼寶玉也。延巫醫治之,百弗效。一夕瞪視床頭燈,連語曰:“寶玉寶玉在此耶”!遂飲泣而瞑”。
讀罷故事,我們既為《紅樓夢》那勾魂攝魄的魅力而傾倒,又為故事中那女子因不懂鑒賞文學之道而死于書下所嘆惜。須知,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總是作家通過對生活的加工、改造出來的,因而程度不同地具有某種典型性。典型人物則是其中典型程度最高,寫得最為鮮明、生動、最有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都t樓夢》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五百多個,絕大多數人物富有典型性,其中稱得上典型人物的卻只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十多個。典型人物是人物形象的高級形態,是人物塑造的極致。
古人有言:“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這很好地說明了在文學鑒賞的過程中既要“入乎其內”,專心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又要“出乎其外”,對作品結合其本身的背景作出正確的評價,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鑒賞文學作品首先要“入乎其內”。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因此,文學作品鑒賞者先要置身于作品中去,努力撤除有礙于欣賞的與作品間的一切距離,使鑒賞者與文學作品融為一體。鑒賞者的情感活動通過作品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在作品信息的誘導下,設身處地去接受作品中的情感,使作品中的情感信息變成自己的真實情感活動時,讀者就進入了角色,步入鑒賞的境地了。上面所引故事中的那女子讀《紅樓夢》時出現的那種現象就是“入乎其內”的形象寫照。鑒賞作品要做到“入乎其內”,我認為方法有二:一是“入”作品,步步進入創作者所寫的境地,使心潮與作品的波瀾同起伏,感情與作品中的人物共悲歡,隨著創作者的思路,讓自身進入主人公的體驗,以致和主人公共同體驗,于是讀者就為之憤怒、流淚、激動、歡笑;二是“入”作家內心,通過文辭揣摩作家的用心,充分領會匠心所在,每一位創作者筆下的作品形象,都融入了作者一定的思想觀念,善惡美丑的情感體現是非常鮮明的。
“入”可置身其中,見其堂奧,受其感染,與主人公共悲歡,足見“入”之重要。但是,對文學作品要作出理性評價,還需要“出乎其外”,在文學作品的鑒賞中,“入”要撤除“距離”,這可能導致把作品坐實生活的傾向,甚而至于出現不自覺的充當作品中某一角色而執迷不悟的情況,就如魯迅先生所批評的那樣:“中國人看小說,不能以鑒賞的態度去欣賞他,卻自己鉆入書中硬去充當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人看《紅樓夢》,便以寶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分,滿身是利害的打算,別的什么也看不見了。因此,鑒賞還要“出乎其外”。在鑒賞中,“出”的情況有兩類:一是“入中有生”,在鑒賞時,鑒賞者不是完全沉浸于作品境界,而是同時還有著自己的思維活動,或隨作品的內容而產生一定的聯想和想象,或隨遇而議,就文中的個別情節加以評說等;二是“入而后出”,在通讀作品之后作出整體性的綜合評價。例如《紅樓夢》中,有人根據書中的一些關于“色空”的議論,便斷定它的主旨是宣傳“色空觀念”,是情場懺悔錄。當然,“色空觀念”在《紅樓夢》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現,但它決不是《紅樓夢》總的傾向。
一部作品的價值不是由個別場面,個別細節,個別片斷決定的,而是由它的總體形象和總的傾向決定的。“入而后出”較之“入中有出”更能縱觀全局結構,總賅完整情節,細較所有人物,通察各處語言,因而它更能獲得較準確的審美判斷。“出乎其外”的實質是要鑒賞者與文學作品間保持一個適宜的審美距離,以審美的態度把握作品的審美價值。當然,這絕不是說就需要“入”了,事實上“入”與“出”是辯證統一,缺一不可的。只知“出”而不知“入”,則無所謂鑒賞;只知“入”而不知“出”,則會象上述故事中所說的女子那樣出現不應該出現的悲劇。因此,在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中,要把“入”與“出”有機的統一起來,使鑒賞順利進行。
- 上一篇: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狀況及防控策略
- 下一篇:后金融危機時期金融教育模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