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閱讀收獲
時間:2022-07-20 02:04:42
導語:古典文學閱讀收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直為自己愛讀書而感到幸福,沒想到有幸做了語文教師。因為這個職業注定了與書有緣,與書相伴。福哉!幸哉!我鐘愛中國的古典文學,每每神游其中,便會想起陶淵明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心有戚戚焉”。多年的閱讀堅持,不論是知識的拓寬方面,還是專業素質的提高方面,我都獲益頗多。或許是教師的職業習慣吧,我發現有許多的文章,細細品味,它們都會有異曲同工的妙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琵琶行》和《明湖居聽書》,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傳誦千古的詩歌———《琵琶行》,是詩人貶官江州次年所作,是一首抒情性的敘事詩。此詩以出色的對音樂的描寫和對人生境遇的慨嘆以及流利婉轉的詩語而享譽后代。《明湖居聽書》是《老殘游記》中歷來最受稱贊的一段。《老殘游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作者是劉鶚。《明湖居聽書》又名《白妞說書》,原回目是《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這是我國小說中以散文化的語言寫聽覺形象的絕妙文字。作者通過精彩的工筆描繪,將無形、無色、無味的聲音寫得形象具體,生動地展示了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藝和作品藝術魅力。
《琵琶行》和《明湖居聽書》兩篇文章雖然跨越歷史時空,文體也不同,但從塑造藝術形象的方式來看,兩者都屬于敘事文學,而且都以出色的音樂描寫而倍受后人推崇。不僅如此,我們發現二者在對聲音的描繪時,都不約而同地運用了生動、貼切且獨具匠心的比喻修辭,狀無形之物如在眼前,可觸可感。《琵琶行》中,作者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富有音樂美的語言,描繪琵琶女極為出色的演奏:用“如急雨”的比喻來表現聲音的粗重和急促;用“如私雨”的比喻來形容聲音的輕柔舒緩;用“鶯語”來表現樂曲的婉轉悠揚;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比喻來形容小弦大弦交錯彈撥聲音的圓潤錯落;用“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澀”來表現樂聲的緩慢、凝滯;用“裂帛”來比喻四弦齊撥的聲音的清脆悅耳。這樣一來,不僅使無形、無味、飄忽易逝的聲音變得具體可感,而且琵琶女的凄涼身世也通過她精湛的演奏技巧表達得淋漓盡致,使聽者從樂音中深切體會到彈奏者所要表達的深情。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會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同身受,以致“青衫濕”,宦海浮沉讓他心力交瘁,直面現實,卻仍落得“淪落天涯”的下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表達了詩人和琵琶女的共同命運。
與《琵琶行》相比,《明湖居聽書》中的比喻運用顯然更勝一籌。劉鶚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如文中“彈三弦的一臉疙瘩”,在他的筆下是“風于的福橘皮”;黑妞演唱的聲音清脆婉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白妞的眼睛清澈水靈、神采飛揚,“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真是絕妙之極。當然,更絕的還是對白妞的演唱聲音的描述。比如,他用“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聲音的高亢激越,用“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盤旋穿插”來比喻聲音的婉轉回環。
除此,作者還運用感覺來寫聽覺,如“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得入耳有說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個毛孔不暢快”。把美妙的聲音寫得那么具體,那么活靈活現。“這一出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想到東洋煙火那光影迷亂的形狀和顏色,我們就已經陶醉在白妞那迷人的唱腔中了。這是以視覺印象來寫聽覺印象。“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這也是以視覺印象來寫聽覺印象,將無形之聲描繪得具體有形,生動地寫出了那節節高起、出神入化的境界。《琵琶行》與《明湖居聽書》都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雖然二者在體裁和表現主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但都是以對音樂的出色描寫而著稱。《琵琶行》中是以聲喻聲,以聽覺寫聽覺,而《明湖居聽書》中,除以聽覺寫聽覺外,還以視覺寫聽覺,從聽眾的生理感受角度寫聽覺,這無疑是一種創新。
這種打破界限、運用移覺的方法,可以更生動、更形象地反映出難以傳達的音樂的美,增強表達效果。因此,二者成為中國古典詩歌和古典小說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 上一篇:把握文學作品作者情感途徑
- 下一篇:美國戰爭文學到幽默反戰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