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給人的感受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音樂給人的感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古典音樂的簡介
從文獻記載來看,中國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皇帝,《呂氏春秋仲勇記古月篇》曾記,皇帝令伶倫做音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至昆侖之陰,取竹之邂谷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但是,經過無數考古學家發現,中國古典音樂的起源遠遠超過了皇帝所在的歲月。在河南所發現的古音樂儀器16支骨笛,據考證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可見中國古典音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自有音樂的創作以來,經歷無數音樂家的變更和創新,中國古典音樂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體系,在世界上擁有奇特的風姿,因其古典優雅的旋律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及奇異多變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中國古典音樂文化在世界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典音樂從其概念上講,是區別于古典音樂的。廣義的古典音樂指的是西洋古典音樂,其復雜多變的創作技巧以及蘊涵的深刻內涵,有別于民俗音樂。而中國古典音樂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它承載著中國古老的民族風俗、思想內涵和文化精髓。在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在中國古典文化的指引下,音樂所體現出的是一種高雅、靜謐的內在美,其中蘊含的思想是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古典音樂中的古典文化內涵
中國古典音樂是利用文字來記譜的,宮、商、角、徵、羽與簡譜中的1、2、3、5、6相對應,而在周代時形成七音階,新增變徵和變宮雖然七音階早已經形成,但是古代的音樂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為主。在《詩經》《楚辭》以及之后的唐宋詩詞元曲等,都具有相應的譜被樂隊所演奏。但是,由于時代原因,演奏音樂的藝人幾乎都處于社會的下層,如宮女、舞女等,因此,音樂才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流傳。所以中國古典音樂是與中國古典文化緊密相連的,它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詩情畫意的美,音樂體現的意境較之文學而言,增加了音律的聽覺效果,更能引起人們心中的情感和共鳴。諸如《關山月》《隴頭吟》《陽關曲》等眾多詩詞,也作為民歌而廣為流傳,并以琴歌的形式得以保存。但是,由于封建社會的歷史特征,某些詞艷曲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中生長。中國古典音樂從旋律與和聲來看,是追求旋律和節奏變化的。其形式就如同旋律勾勒的中國畫,清新自然。同時中國古典音樂是古人情感之音的寫照,如對戀人的思念之音,對自然生命的向往之音,對祖國山河壯麗雄偉的感嘆之音等,無不體現了古人心中的情愫。然而,古典音樂與古典文化相通,都蘊含著古人濃厚的山水情結,因此,古典音樂總給人一種蜿蜒動聽、細水長流之感,一些琴瑟合奏或獨奏中,雖然沒有驚人的場面,然而卻是能讓人回味無窮的,在音樂中能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如遇知音般難舍難棄。而正是這樣一種心靈上的藝術,使人們通過音樂能夠體悟到自然之音在心靈深處的回旋和縈繞,意蘊深長,難以言表,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莫過于此。就如靜水深流,意蘊在婉轉流淌的同時,蘊含著不可言說的激情,平淡中透著新奇。
三、古典音樂中的意境和情感內涵
篇2
一、中國古典音樂的分析
(一)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
中國古典音樂是眾多音樂形式中的一種音樂類別。中國古代的音階分為:宮、商、角、變微、徽、羽、變宮,稱為七聲音階,就是現代音樂中的C、D、E、F、G、A、B。七聲音階通常以雅樂和燕樂作為主要載體。通常在宮廷的祭祀活動或者朝會儀禮中會采用雅樂。雅樂起源于我國周代,起初用于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宮廷朝會、軍事大典等。燕樂指的是在中國隋唐時期到宋朝時期的宮廷宴請所用的歌舞音樂,具有很強的娛樂欣賞性,又稱宴樂。宴樂由聲樂、舞蹈、百戲、器樂等幾種音樂形式組成,其中舞蹈、歌唱音樂在隋唐時期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燕樂中的樂器有箜篌、方響、篳篥、羯鼓、琵琶、笙、笛等。
(二)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
中國傳統古典音樂通常具有抽象、深邃和虛幻的特點,可以使人體悟到真實的高山流水、山竹花鳥,隨著緩緩的音樂應運而生,通過這種深邃的音樂可以將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顯現在人的眼前。那種說不清、道不盡的唯美感覺,就是中國古典音樂所崇尚的一種淡泊、典雅、含蓄、委婉之美,也是中國古典音樂獨具之美。中國古典音樂注重的是心靈和心理上的感覺,就是通過音樂將生命的體驗和領悟表現出來,最能體現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生命意蘊。中國古典音樂,無論是在心靈上亦或是在感情上,所崇尚的都是一種同大自然的交織相應,顯現的都是詩情畫意般美的意境。
中國古典音樂注重對情感的反映,通過樂曲可以使聽眾得到一種主觀上的感受,通過樂曲也能夠展現出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及人類情感世界。中國古典音樂通過作曲者對情感的捕捉,再配上旋律、聲調、詞、曲等綜合形式,把作品呈現出來。中國古典音樂可以通過旋律、聲調、詞曲等元素的變化展現作品的內涵意境所在。中國古典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使聽眾在聽覺和感官上得到一種自然美、人性美、社會美的意境感受。
二、鋼琴演奏的分析
(一)鋼琴樂器的表現力
鋼琴是眾多西方樂器中演奏的表現力最為豐富的樂器之一,素有“樂器之王”的美譽,演奏起來非常引人入勝。沒有任何一種樂器,可以獨自將宏大的氣勢表現得豐富多彩、絢麗輝煌。鋼琴的音域很廣,可以達到6到7個八度,通過力度由弱到強的變化,表現多彩的變化,足以同一支交響樂隊相媲美,鋼琴演奏者可以獨自一人通過鋼琴創造出一個完美的作品,塑造一場生動的畫面。
(二)鋼琴演奏的音色特點
在數以百計的音樂彈奏中,鋼琴演奏具有其獨特的美學效應和發音特色。鋼琴具有獨特的如歌般的清脆悅耳的靈透的音色,可以將演奏者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對于鋼琴的演奏,要求必須具有純熟的彈奏技藝,加上演奏者對于音樂深層內涵的理解。鋼琴演奏出的音色時而優美甜蜜,時而咆哮憤怒,時而微微細語,時而奔騰豪放,其音色的變化具有極為廣闊的空間和延展性。鋼琴所獨具的音色之美,是其他樂器無法比擬和仿效的。
三、中國古典音樂同鋼琴演奏結合所產生的美學效應
通過中國古典音樂同西方樂器鋼琴的結合就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音樂——中國鋼琴古典音樂。中國鋼琴古典音樂同以往所說的單獨鋼琴音樂不同,同單獨的中國古典音樂也不同,它是一種通過鋼琴所演奏出的中國古典音樂,是一種全新的音樂藝術表現手法,是一種東西方的藝術相互結合所產生的結晶。中國古典鋼琴音樂演奏具有極強的復雜性,演奏者除了要對音樂深入理解,還要在演奏時極為投入,把握和領會中國古典音樂真正的靈魂及內涵。只有把中國古典音樂與鋼琴發音極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彈奏出極具中國神韻和靜雅風格的中國古典鋼琴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同西方的音樂,在情感和意境表達、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上都有很大區別,中國古典音樂追求的是“神”“韻”“意”的傳達和表現,音樂所要展現的是意境和內涵。通過與鋼琴的結合,能夠很好地彌補中國樂器所演繹的不足,更好地將中國古典音樂通過鋼琴的音色表現出來,完美地展現出中國古典音樂的內涵。
(一)對于意境美的表達
鋼琴具有極為立體化的音色,可以將中國古典樂曲的意境很好地詮釋出來。在中國古典音樂作品中,無法找到純粹的寫實之物,大多是用來歌詠和抒情之作,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借情敘景,都是一種在心理上的感情抒發。下面筆者以幾首作品為例,對中國古典音樂用鋼琴彈奏表達意境美做更深入的分析。
1.由王建中改編的現代鋼琴曲代表作《梅花三弄》通過改編之后,使人們可以透過音樂感受到梅花的時而動態、時而靜態的美,并且可以感受到通過傲骨之梅所創造出的意境,從而更加深刻地表達出作者高潔冷峻的情操。改編后的《梅花三弄》不僅再度發揮了原創的藝術之美,并且在原作旋律的基礎上,更好地詮釋了原作的精神內涵。
2.由陳培勛改編的現代鋼琴曲之作《流水》,改編之后,使這首作品更加凸顯出作品所要展現的流水之動態和人類同自然界之間相互依賴的意境。聽眾可以通過鋼琴彈奏感受到作品所描繪的流水潺潺的小溪和波濤彭湃的江河,正是作曲者所要抒發的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3.由黎英海改編的現代鋼琴曲《陽關三疊》,通過改編之后,成為一首三段式結構的重奏曲。這首改編曲既保留了原作唐代琴歌的音樂特色,又加入了鋼琴的特色,融入了一些不同類型的音色,使作品更加豐富,使人能夠感覺到更多的層次感,作品改編后,非但沒有失去古曲的特色,還增添了音樂的充實感,使旋律線條的音樂更能適應現代鋼琴的演奏。
由以上幾首古曲改編后的代表作來看,在旋律和音調上仍然具有傳統音樂的古樸特點,又在旋律和音調上做了新的創造和發展,使作品不僅能適應現代鋼琴的演奏,更創造出了一種深邃久遠與現代派融合的意境,彰顯了古典音樂的古雅內涵,又使樂曲顯得更加余韻無窮。
(二)對于情感美的傳遞
通過鋼琴演奏出的中國古典音樂可以更生動地傳遞出作曲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之美,透過音樂的聆聽仿佛能感受到作曲者在向人們描述著一個遠古的故事。無論何種藝術作品都有其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附著在作品里,聽眾能夠在欣賞樂曲的同時,感悟到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歡樂或是悲傷、幸福或是憂郁,都能夠在享受樂曲的同時深刻地體會和感受到。
1.感受樂曲美妙情感
對于樂曲美妙境界的感受,是通過鋼琴彈奏出的音符來傳遞的,無論歡快的還是低沉的樂曲都能夠帶給人全新的體驗,使聽眾跳出現實世界,暫時“停留”在樂曲里進行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更多地感觸樂曲中的人與事物。
2.感悟樂曲情感之內涵
透過中國古典鋼琴音樂,能夠更深層次地挖掘到作曲者的思想意圖,從而產生一種情感共鳴,感悟到作品中的靈魂所在,充分感受到作品中鮮活的人物及情感。透過中國古典鋼琴音樂,可以把作品中某一時期的情感灌注其中,充分展現作曲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3.靈魂的震撼體驗
中國古典鋼琴音樂可以拉近聽眾與作曲者的距離,排除時間的距離,實現兩者間的時空對話,靈魂交流。鋼琴所發出的的音色,可以使聽眾體驗到作品當時所處的環境,從而通過對聽眾靈魂的碰觸,感受到一種全新的震撼。在人類的靈魂深處,都存在著某種最為真實的情愫,恰巧通過音樂可將其喚醒,通過音樂使靈魂得到一種全新的震撼體驗。
(三)對于旋律美的表現
對于音樂而言,其線條之美感是由旋律構成的。音樂透過旋律直接影響聽眾的聽覺感官,使其直接獲取到一幅臆造的景象盤旋于腦海。例如《漁舟唱晚》,透過顫音、滑音、跌宕起伏的旋律可以使聽眾仿佛置身一艘出海的漁船之上,感受到漁船被海水擊打的水浪和漁家的歌唱縈繞在耳畔,擊浪聲、歡歌聲美妙地相互交織在一起……中國古典鋼琴曲在旋律上力求保留古典滑音、顫音,還加入了新的創造,在旋律上賦予了新意。通過對于音色變化、音樂力度和節奏的把握,使樂曲在旋律上更加豐富生動、起伏跌宕。通過鋼琴演奏,不僅能表現出樂曲的古典之神韻,還能夠融入西方的復調方法,使樂曲更加具有旋律上的線條變化之美,使樂曲更具表現力等。鋼琴演奏更能夠幫助欣賞者加深對原作的理解,激發其對美好事物、情感或生活的體驗,進而展開對其的追求及創造。
(四)對于古雅典范美的詮釋
中國古典音樂通過改編成鋼琴曲,可以在保留原曲目的基礎上融入西方音樂的曲式結構,形成一種全新的具有古雅之美的樂曲。中國古典樂曲通過改編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其古雅典范之美,聽眾可以透過鋼琴美妙絕倫的飄逸質感,呈現古曲的淡泊幽靜的古雅之美,更加拓寬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學意境。中國古典音樂通過改編成鋼琴曲,會將原有的淡雅從容、從俗到雅的平和幽靜展現得淋漓盡致,使這種唯有中國古典音樂獨具的博大、深邃、廣袤的情懷得到一種極致的展現。如改編后的《梅花三弄》更加深刻體現了原曲的內涵精神,在樂曲的前奏上使用了低音八度的裝飾音,使樂曲的音域更加渾厚遼闊,呈現出一種遙遠的古雅之美;在樂曲的部分,改編者利用翻滾的音色凸顯出梅花的孤傲之雅;在樂曲的結尾上,利用小二度的旋律使整個樂曲的基調變得輕松幽靜,表現出古曲的格調及變化創新,讓聽眾感受到梅花不懼嚴寒的高尚品格,同時又美麗孤傲的淡泊風雅之感。整個樂曲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旋律較和緩,在緩慢的樂曲中描繪出梅花的透明清秀;第二部分略見活躍之感,利用高音與低音的對比刻畫出梅花的淡雅之美;第三、四部分則情緒高昂,顯示梅花的剛烈氣質;第五、六部分又轉入平靜舒緩,讓聽眾聯想到梅花的典雅之風。這六部分通過鋼琴跌宕起伏的演奏給聽眾一種意猶未盡之感,梅花的超凡脫俗的氣度及渾然天成的淡泊之美被一一呈現出來,極致地反映出東方藝術的古雅之美。
篇3
有效的音樂欣賞方式是充分理解所體驗的音樂作品的前提條件。所以面對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和欣賞者不同的目的應該相應有側重地采取不同類型的(一種或幾種)音樂欣賞方式,以期獲得最佳的欣賞效果。從當前專業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實際和教材編排的情況來看,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西方古典音樂的欣賞曲目比例偏多,而現代音樂的欣賞曲目比例過低,造成了學生音樂欣賞知識結構和審美體驗的不平衡、不完善,歷史經典和舊傳統與當代名作和新觀念之間出現了斷裂和分離。由于了解和欣賞的少,以至于學生在面對這類作品的時候出現了暈眩和困惑的感覺,在體驗的同時卻不能理解。
由于許多現代音樂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涵量相對于古典音樂來說大大降低,所以許多的音樂欣賞者在面對現代音樂時或是采取了慎重的回避態度――“袖耳旁觀”;或是采取了極端的批判態度――徹底否定。這些做法實際上都是拒絕進入現代音樂世界的表現,而那些愿意進入現代音樂世界的欣賞者也因欣賞方式的不得當而未能深入體驗和理解作品。所以本文在上述的六種一般的音樂欣賞方式的基礎上嘗試提出一套具體可行的關于現代音樂欣賞的操作方式,以期為現代音樂欣賞的教學提供一套程式化操作的方法。
一
要獲得充分的音樂審美體驗和形成對音樂作品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沒有欣賞主體的積極投入是不可能的,這應被視為是音樂欣賞的前提條件,無論欣賞古典音樂還是現代音樂皆是如此。之所以在這里做出強調,是因為在現代音樂的欣賞過程中,欣賞者進入音樂作品的世界(包括音響世界和音樂世界)發生了極大的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現代音樂的音響形態和音樂理念異于傳統,在人們審美的耳朵習慣了古典音樂的感覺之后,現代音樂往往在音響形式上給人以怪異、荒誕的感覺,讓人無從去捉摸潛藏在這些毫無美感的音響形式下的深度表現理念,由此而產生的聽覺排斥也就成為了現代音樂欣賞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現代音樂欣賞難以進入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音樂主要作為一種聽覺的藝術,是需要欣賞者投入充分的聽覺熱情去感受的,所以對于現代音樂欣賞者而言,欣賞者首先要排除主觀成見,將現代音樂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的文化現象去感受,這種感性的體驗將形成一種初步的認識,為爾后的音樂理解奠定必要的感性體驗的基礎。
需要進行說明的是,在面對現代音樂作品充分敞開聽覺的同時,還要融合豐富的想象力于其中,通過充分的情感體驗去探求音樂的意義。想象力是藝術實踐活動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音樂欣賞來說同樣如此,其重要性不低于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因為音樂欣賞是一種對未知作品意義的“讀解”過程。由于音樂藝術的非語義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這種“讀解”過程顯得十分困難。只有在音響感知的直覺基礎上充分想象,才能夠在把握音樂作品的音響形式的基礎上去推論出音樂作品的意義。
二
除了欣賞者以一種比較積極的聽覺狀態面對作品以外,對于有關現代音樂的一些背景知識的了解也是充分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筆者認為,對于這些背景知識應該從以下的三個方面把握:
第一,基于社會環境方面的時代特征的感受。我們知道,任何的藝術作品都會帶有時代影響的烙印,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充滿著時代特征的。現代音樂作品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本身必然會受到時代精神的深刻影響。20世紀以來的現代音樂作品之所以會和之前的傳統音樂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包括形態差異和表現內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因為20世紀人類的社會生存環境的影響所致。
20世紀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世紀,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大災難的世紀。一方面,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成果超過了以往各個歷史時期的總合,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使得人類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存環境的改變使得人們的情感心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這樣也就導致了作曲家的創作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音樂作品的創作成為了表達某種觀念、思想甚至于哲學的載體,這樣,作曲家不再關注音響的審美價值涵量,而專注于音樂意義的理性價值涵量,同時充分擴大音樂音響的區域范圍,做出了一種音響形式新奇、音樂表現深奧的作品,由此因為它不再以聽眾為根本而導致了現代音樂作品缺少聽眾;因為它不再以表現美感為中心而導致了現代音樂作品美感的缺失。另一方面,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多次的地區局部戰爭。這些戰爭對于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毀滅性破壞是以往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戰爭都無法比擬的。戰爭造成了經濟蕭條、生產破壞、社會混亂等等,但更為嚴重的恐怕還是人類精神領域中所產生的信仰危機。人生價值的喪失造成了人性的扭曲,諸如恐懼、憂郁、壓抑、不安和緊張等心理狀況常出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人的異化變得越來越嚴重,這一切都必將反映到藝術創作中。比如勛伯格的《一個華沙的幸運者》,和諾諾的《飄零之歌》這類的作品,若沒有對于時代特征的認識與感受是很難理解它們的。
第二,基于形式層面對于作曲家創作技法的了解。作曲技法是音樂創作的基礎,是作曲家音樂表現意圖的一種選擇性載體,所以對于作品技法的了解將會有助于我們進入作品的形式世界,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音樂表現。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即使對于專業的音樂學習者而言也并不容易,因為他們往往接受的是關于傳統古典音樂的作曲學習和訓練,所以在此特別提出這一點。
我們知道,現代作曲技術的出現本身是和作曲家新的表現意圖聯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往往在表現要求上異于傳統,如表現人的潛意識心理,如勛伯格的《期待》:表現某種生命狀態;如凱奇的《芳塔娜混合曲》:表現一種災難所帶來的人的精神扭曲;如潘德雷茨基的《廣島受難者的哀歌》。諸如此類新的表現要求必然導致對于傳統作曲技法手段的更新。20世紀的許多作曲家都自有一套獨特的音響結構方式,在現代音樂的欣賞過程中,需要對這些作曲技法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以理性的方式從形式層面解讀音樂作品。20世紀的新音樂已經成為了一種“專家音樂”,作曲技術層面的選擇趨于高度的理性化,作品的音響結構體系本身就可能在表達著某種智慧。所以欣賞現代音樂也要從了解作品的外部形式結構入手,比如對中國作曲家趙小生的《太極》這一秩序井然的音響世界的欣賞和理解必須要從作曲技術層面做起。
第三,基于內容層面的對作曲家音樂創作的美學思想的把握。這一點是進入現代音樂欣賞最為重要的一步,因為作曲家所創作出的作品本身就是某種音樂表現思想的結果。下面主要從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在審美意識層面上的差異來大略地談一下現代音樂所依據的美學思想。
20世紀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取得巨大進步、社會變革加速發展、社會生活產生劇烈動蕩的一個世紀,這一切使得人們的思想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傳統價值的否定、對于傳統思維的背離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思想潮流,反映到藝術領域內,就有諸如意識流、達達主義、表現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藝術思想流派,這些都深刻地影響了現代藝術的創作。而現代音樂正是產生在這些現代藝術的理念基礎上,可以說,現代音樂創作的美學意識是對于傳統音樂的全方位的背離和反叛。
古典音樂的審美意識是以觀審美好、美妙、美麗來進行的,它要求音樂作品的旋律符合人們歌唱聲調的純性美,節奏充滿著律動感,曲式結構原則表現為對稱、均衡,這一切都與人們的生活狀況緊密相連,古典音樂的一切表現都反映為美好的,如:愛情、親情、和平、歌頌英雄之類的主題常出現古典音樂的作品中,總之,古典音樂把哲理性與抒情性的統一,協調發展到了一種最為完美的境界。
現代音樂是傳統的古典音樂發展到現代的一種必然。因為傳統的古典音樂在發展到其高峰以后,自身也需要變革以獲取新的發展動力。從審美的角度來說,現代音樂不再著力表現美,而是著力去表現丑、戰爭、災難等一些反方面的價值和事物,因為作曲家認為現實就是如此。現代音樂了傳統古典音樂的旋律、節奏和曲式諸原則,以噪音取代樂音,以聲響代替音響,以理性取代感性,比如把非歌唱性的人聲加入音樂作品中,把表演性的方式加入到音樂表現的過程中等等,諸如此類的做法在現代音樂的創作中很常見,這一切做法實際上導致了現代音樂走向了其本質的對立面。
中國當代作曲家賈達群教授認為,音樂的作用有兩個方面,即承載情感和表達智慧。如果說古典音樂更多的是將音樂用于承載情感的話,那么現代音樂則更多的在表達著作曲家的智慧,這樣一種事實說明,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在審美意識上存在著必然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也就最終導致了一部分現代音樂走向了一條非音樂的道路。
篇4
就如華語樂壇2010年最受歡迎的男歌手——周杰倫。他用音樂創造生活,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周杰倫堅持不懈的努力著。雖然遭受著各種各樣的挫折和打擊,但他始終沒有停止自己的音樂追求。他用勤奮的執著,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音樂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沉浸于音樂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較開闊,感情比較細膩,情緒比較平穩,更能體會別人的心情,因此比較容易與人相處。同時,他們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樂趣,熱愛生活。
音樂是一位好老師。它會將你的心靈從喧囂和冗雜之中帶出,帶到一片靜土,使你那煩躁的心平靜下來。音樂是你開心時的朋友,音樂也是你失意時的伙伴。
音樂,可以體現出“樂以教和”的作用;音樂,也可以為我們解除生活中的疲勞;音樂,也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生活遠遠離不開它。
偶爾,散步在城鎮的大街上,相信一些流行的音樂是少不了的,音樂是那樣溫柔動聽,優雅婉轉,令人心曠神怡;偶爾,走在鄉村的街上,一些古老的歌聲總是音入耳簾。古典的樂器聲,他不是那樣喧鬧,給人一種靜靜的美感。贊揚一下古典音樂,也許當你心煩意亂時,古典音樂可以成為你的好伙伴,他會成為你心靈的安撫者;偶爾,聽取一些優美的樂器聲,中國的古典樂器與國外的一些樂器都各有所長,有許多美妙的聲音都是由他們創造的。只要不成為人們宣泄的工具,它們就是音樂世界中美麗的一員。
用耳朵去傾聽,用心去感受,世界上有去多美妙的聲音無時無刻的環繞著你。
有時候,獨自一人攀爬小山坡或買入一片小樹林時,自然將把一擁入懷中。躺在碧綠的草地上,清風微微拂過臉龐。小草在你身邊搖擺著,靜靜點綴你的世界。白云在天空中,緩緩地,為你遮住那耀眼的陽光。輕輕的,你會聽到小鳥劃過的聲音,它在為你舞蹈,名叫出一曲優美的歌聲。“叮咚”消息在不遠處為你伴奏,那聲音是如此清爽而有力。清風吹拂著你的衣袖,鳥鳴聲,溪水聲與大自然的優美之聲為你演奏。鮮花與鳥兒為你舞蹈。那一切,是那樣的美麗,使人情不自禁。
也許,這才是音樂之美。人造只因與自然之音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許多人找不到音樂,也感受不到音樂,那并不是世界沒有音樂,而是你沒有心。
每一個人生都是一本書,一本唱不完的書。我們可以用音樂來打扮它,裝飾它,開發它,提升它,讓它絢麗多彩放射光芒。激情的舞曲給我線條,引我舞蹈;輕和的優雅給我安靜,引我入睡;傷感的憂郁觸我心弦,引我淚流;歡喜的音樂給我愉悅,引我開懷。我的音樂,有好有壞,有傷有悲。我有我自己的音樂,我也愛大家的音樂,給我們以觸動的音樂。
篇5
關鍵詞:音樂欣賞 現代音樂
音樂欣賞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審美實踐活動。確切地說,音樂欣賞指的是人們運用聽覺去聆聽音樂、運用心靈去感受音樂并從音樂中獲得了審美享受的實踐活動。
然而從當前專業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實際和教材編排的情況來看,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西方古典音樂的欣賞曲目比例偏多,而現代音樂的欣賞曲目比例過低,造成了學生音樂欣賞知識結構和審美體驗的不平衡、不完善,歷史經典和舊傳統與當代名作和新觀念之間出現了斷裂和分離。由于對現代音樂作品了解和欣賞的少,以至于學生在面對這類作品的時候出現了暈眩和困惑的感覺,在體驗的同時卻不能理解。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當代的世界中,無時無刻不在以某種方式遭遇著現代文化,包括音樂文化。現代音樂作品本身是一個現實的存在,不論我們喜歡與否,都應該正視它的存在,感受它的音響形式并了解它的表現內涵,所以現代音樂的欣賞對于音樂學習者來說是有著現實的必要性的。
由于許多現代音樂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涵量相對于古典音樂來說大大降低,所以許多的音樂欣賞者在面對現代音樂時或是采取了慎重的回避態度――袖耳旁觀;或是采取了極端的批判態度――徹底否定。這些做法實際上都是拒絕進入現代音樂世界的表現,而那些愿意進入現代音樂世界的欣賞者也因欣賞方式的不得當而未能深入體驗和理解作品。所以本文在對現代音樂欣賞方式這個問題上嘗試提出一套具體可行的關于現代音樂欣賞的操作方式,以期為現代音樂欣賞的教學提供一套程式化操作的方法。
一、首先是欣賞主體的積極介入。因為在現代音樂的欣賞過程中,欣賞者進入音樂作品的世界(包括音響世界和音樂世界)極易發生極大的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現代音樂的音響形態和音樂理念異于傳統,在人們審美的耳朵習慣了古典音樂的感覺之后,現代音樂往往在音響形式上給人以怪異、荒誕的感覺,讓人無從去捉摸潛藏在這些毫無美感的音響形式下的作品的深度表現理念,由此而產生的聽覺排斥也就成為了現代音樂欣賞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所以對于現代音樂欣賞者而言,欣賞者首先要排除主觀成見,將現代音樂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的文化現象去感受,這種感性的體驗將形成一種初步的認識,為爾后的音樂理解奠定必要的感性體驗的基礎。
需要進行說明的是,在面對現代音樂作品充分敞開聽覺的同時,還要融合豐富的想象力于其中,通過充分的情感體驗其探求音樂的意義。想象力是藝術實踐活動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音樂欣賞來說同樣如此,其重要性不低于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只有在音響感知的直覺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才能夠在把握音樂作品的音響形式的基礎上去推論出音樂作品的意義。
二、對于有關現代音樂的一些背景知識的了解也是充分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對于這些背景知識的把握應該有以下的三個方面:
第一,基于社會環境方面的時代特征的感受。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音樂作品之所以會和之前的傳統音樂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包括形態差異和表現內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因為二十世紀人類的社會生存環境的影響所致。
二十世紀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世紀,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大災難的世紀,這樣也就導致了作曲家的創作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音樂作品的創作成為了表達某種觀念、思想甚至于哲學的載體,這樣,作曲家不再關注音響的審美價值涵量,而專注于音樂意義的理性價值涵量,同時充分擴大音樂音響的區域范圍,做出了一種音響形式新奇、音樂表現深奧的作品,由此也直接導致了聽眾的缺失。另一方面,二十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多次的地區局部戰爭。這些戰爭對于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毀滅性破壞是以往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戰爭都無法比擬的。這一切都必將反映到藝術創作中,比如勛伯格的《一個華沙的幸運者》和諾諾的《飄零之歌》這類的作品,若沒有對于時代特征的認識與感受是很難理解它們的。
第二,基于形式層面對于作曲家創作技法的了解。我們知道,現代作曲技術的出現本身是和作曲家新的表現意圖聯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往往在表現要求上異于傳統,如表現人的潛意識心理,如勛伯格的《期待》;表現一種災難所帶來的人的精神扭曲;如潘德雷茨基的《廣島受難者的哀歌》。諸如此類新的表現要求必然導致對于傳統作曲技法手段的更新。20世紀的許多作曲家都自有一套獨特的音響結構方式,在現代音樂的欣賞過程中,需要對這些作曲技法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以理性的方式去從形式層面解讀音樂作品。20世紀的新音樂已經成為了一種“專家音樂”,作曲技術層面的選擇趨于高度的理性化,作品的音響結構體系本身就可能在表達著某種智慧。所以欣賞現代音樂也要從了解作品的外部形式結構入手,比如對中國作曲家趙曉生的《太極》這一秩序井然的音響世界的欣賞和理解必須要從作曲技術層面做起。
第三,基于內容層面的對作曲家音樂創作的美學思想的把握。這一點是進入現代音樂欣賞最為重要的一步,因為作曲家所創作出的作品本身就是某種音樂表現思想的結果。
古典音樂的審美意識是以觀審美好、美妙、美麗來進行的,它要求音樂作品的旋律符合人們歌唱聲調的純性美,節奏充滿著律動感,曲式結構原則表現為對稱、均衡,一切表現都反映為美好的,如:愛情、親情、和平、歌頌英雄之類的主題常出現古典音樂的作品中。總之,古典音樂把哲理性與抒情性的統一,協調發展到了一種最為完美的境界。
而現代音樂是傳統的古典音樂發展到現代的一種必然。從審美的角度來說,現代音樂不再著力表現美,而是著力去表現丑、戰爭、災難等一些反方面的價值和事物。它了傳統古典音樂的旋律、節奏和曲式諸原則,以噪音取代樂音,以聲響代替音響,以理性取代感性,
中國當代作曲家賈達群教授認為,音樂的作用有兩個方面,及承載情感和表達智慧。如果說古典音樂更多的是將音樂用于承載情感的話,那么現代音樂則更多的在表達著作曲家的智慧,這樣一種事實說明,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在審美意識上存在著必然的差異。
三、以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現代音樂欣賞的方式是異于傳統的,要想真正地進入現代音樂欣賞,在音響體驗中理解作品,需要對以上所談到的時代特質、時代方法、音樂美學進行有效的把握,在了解具體作品的基礎上投入充分的聽覺體驗,這樣才能夠較為全面地把握現代音樂作品,由此推之,現代音樂的欣賞需要付出必要的理性投入和充分的感性關切,因為現代音樂并不美,不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引起人的欣賞欲望.所以以上的欣賞方式也就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音樂美學基礎》[M]張前、王次葜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探索與狂熱――現代西方音樂藝術》[M]莊署著 東方出版社中心2000年10月第1版
篇6
作為交通文藝廣播的主持人,筆者認為做好廣播音樂節目,創新是關鍵。新,是吸引人們注意力的重要元素。為了使音樂廣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創新應該是音樂節目的永恒追求。
然而,像大多數大眾媒體一樣,廣播節目、特別是廣播音樂節目的創新也頗有難度。在節目內容上,要挖掘新題材,選擇新視角,揭示新內涵;在節目思路上,要拓展新的傳播方式,用多種載體表現音樂;在主持語言風格上,要采用新思維,使節目擁有更多新變化,使受眾更喜歡收聽廣播節目。
節目內容的創新
一般的音樂節目,往往局限于一段介紹性的語言,一段示范性的音樂,或者干脆“語言不夠音樂來湊”,這樣的節目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不可能獲得較好的收聽率和市場占有率。筆者認為,音樂節目要獲得突破,就要在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上做文章,換而言之就是要做有故事的音樂節目。
以筆者主持的一檔音樂節目《我的故事,我的歌》為例。這個節目就是以我們周圍那些有故事的普通人為主角,請他們自己講述自己的經歷,配合不同的歌曲穿插其中。主持人的語言僅用于在必要的時候起承轉合。這一節目受到聽眾好評。主持人的作用,體現在編輯思路上,如何從大量的采訪中,提出中心,讓情節有機延展,并在合適的時候加入恰到好處的音樂,這些都是對主持人編輯思路的考驗。成功運作的結果,就是可以讓節目多線并進,包括故事、音樂、采訪、背景聲等,這些元素會讓節目得到極大豐富,是名副其實的“聲音版的紀錄片”。
目前,從筆者所主持的節目的反饋來看,有故事的音樂節目更加受到聽眾的喜愛。“story types”,這個概念已經從新聞延伸到音樂,這個“故事”可以是音樂的創作者、演唱者、傳播者的人生經歷,可以是喜愛音樂的人的個人經歷,也可以是主持人本人經歷過的故事。和聽眾分享精彩的故事,把音樂融入其中,這樣的音樂節目擁有更大的張力。
節目思路的創新
在新媒體迅速崛起、傳媒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廣播音樂節目要持續發展,就需要在節目思路方面大膽創新。
“混搭”讓節目產生別樣精彩。在各個廣播電臺,古典音樂節目都是難度最大的一種節目。古典音樂的受眾群體有限,而且入門門檻高,如何發掘更多節目資源,通過創新思維,讓更多人接受,就是一門學問。筆者認為,音樂節目“混搭”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出新的方式。
例如,筆者主持的一檔古典音樂節目叫做《古典也流行》。節目主旨就是把古典音樂節目通俗化,把大師請下神壇,讓他們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現,讓即使沒有古典音樂基礎的聽眾也能聽明白。這檔節目進行編輯時,多以著名作曲家、演奏家的生平故事作為貫穿整個節目的軸線,將他們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樂曲有機融合其中。節目中不乏大師的逸聞趣事和語言生動的欣賞提示。在這樣的思路下,古典音樂迷可以欣賞到大量音樂,而入門的聽眾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古典音樂知識,在理解的前提下去欣賞,古典音樂節目也就變得容易接受了。“混搭”可以讓廣播音樂節目產生別樣精彩。
探索廣播音樂節目的個性體現方式。唐山交通文藝廣播在制作“音樂+新聞+談話”模式的節目方面頗有心得。當即時、提綱式的簡明新聞越來越成為廣播受眾的“新寵”時,“音樂+新聞”模式的《城市地圖》《汽車天下》等節目便應運而生。節目主持人以具有親和力的語言向聽眾簡短述說民生、交通、文化等新聞和話題,加以簡潔的評論,再輔以點題的歌曲作為呼應,整檔節目聽上去軟硬得當、有聲有色,既彌補了新聞節目單調的缺點,又使音樂節目更具實用性。據唐山廣播電視臺聘請的數據調查公司統計,此類型節目收聽率始終高居本土地方臺眾多節目之首。
將聽眾從被動變為主動。在節目創新思路上,致力于將播與聽的關系從單向變雙向,讓聽眾從被動變為主動。以唐山交通文藝廣播《本土最流行》節目為例。節目每周邀請一個本土樂隊或是原創音樂人走進直播間,讓他們成為節目的主角,推動了本土原創音樂的發展,也使得不少人才從節目中脫穎而出,有的和國內唱片公司簽約成為了專業歌手、音樂人。這檔節目的成功,是聽眾通過有效互動,以主人翁意識推動節目創新發展的生動例證,也是節目創新思路的成功。
創新節目主持風格。傳統的主持人往往在節目中扮演教導者或者知識傳播者的角色,但在當今的媒體發展趨勢中,與受眾的平等對話和溝通,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廣播媒體,作為伴隨性媒體,更需要“平視”聽眾、分享交流的語言表達方式。簡言之,在節目中改“引導”為“分享”,讓主持人與聽眾成為朋友。以筆者的工作實踐為例。在平時主持直播節目的過程中,筆者給廣大聽眾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活力。節目中經常能收到聽眾短信說:“主持人丹妮為什么能天天這樣開心?”筆者總是笑著說:“節目中我不是女士,更不是男士,我是戰士,幫助大家打敗生活的苦難……”風趣、詼諧的語言總是惹人喜愛,主持人如果能利用自身的機智巧妙地使用欲揚先抑、旁敲側擊等生動的語言技巧,就能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熱烈活潑的氛圍,這樣的語言環境能使聽眾對主題迅速產生濃烈的興趣。
當然,風趣、詼諧并不意味著矯揉造作,在表達過程中,主持人應突出溫馨、恬靜、可親的特色,要在一種平和與自由的氣氛中體味到平等對話的愉悅;要呈現出清新淡雅、活潑明麗的生活氣息,這樣才能使聽眾感受到主持人的親切和平易,同時也能體會到對話的自由和交流的暢快。
節目主持語言的創新
主持人在節目中是否能創新節目主持語言,是否能運用廣播中的“音樂語言”與節目有機結合,是決定廣播音樂節目是否受歡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音樂語言”在廣播音樂節目中的必要性。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的核心是“情感”。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化、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不甘心成為“電腦機器”的現代人需要更多的方式和途徑找回人性的本原,而廣播音樂節目成為了很多人“休憩心靈”的港灣。所以,音樂節目不能只滿足于充當伴聽的功能,音樂節目主持人也絕不僅僅是音樂的傳聲筒,我們必須賦予音樂更多的人性和情感色彩,讓聲音穿透耳朵和皮膚,到達人的內心。所以在廣播中主持人必須去研究“音樂語言”內在的準確性、邏輯性、思想性、旋律性,最后通過自己的感受進行再創造,使聽眾更加容易接受。主持音樂節目不是簡單的事,音樂節目主持人既要創造最專業、最動聽的聲音世界,也要創造最豐富、最引人入勝的聽覺世界。
巧妙運用廣播中的“音樂語言”,使其與音樂節目彼此增輝。廣播音樂節目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節目主持人的個人素質和語言分寸非常重要,怎樣讓聽眾把節目看作是不可或缺的、極具吸引力的,就完全取決于主持人在節目中如何調動自身的音樂素養、運用恰當的音樂語言提高聽眾的收聽品位了。這種提升有時是潛移默化的,它會在無意中使聽眾收獲音樂的美感和感召力。
在一檔音樂節目中,語言與音樂的結合更能增添聽覺藝術的魅力。廣播中的音樂屬于聽覺藝術范疇,它與語言表現的特性一致,單純的音樂往往由于抽象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只有當音樂接觸語言,則可互為補充。音樂語言最善于抒發和渲染音樂的情感,因此語言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強化了音樂的感彩,并可以彌補音樂無法表述的內容。筆者主持的一檔懷舊音樂節目《音樂不了情》,有一期為聽眾推薦的是上世紀80年代電視劇里面出現的一些經典音樂。筆者首先帶領聽眾回味的是拍攝于1983年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曲,這一曲目堪稱經典。《鐵血丹心》的前奏一出來,就是“連續急促上行的弦樂和鋪天蓋地黃沙般的和聲”,人就進了那個情境,英雄“射雕引弓塞外奔馳,笑傲此生無厭倦”,美人輕吟“藤樹兩纏綿”,“身經百劫也在心間”;“家國愛情,這是集大氣陽剛的東西。作曲顧嘉輝,是香港樂壇的教父,演唱者羅文和甄妮,當時花正紅、香正濃,聲線里都是盛年的意氣風發和功力勁道”。聽眾在聆聽老歌的時候,就仿佛是在翻閱一本厚厚的卷帙,每一頁的字里行間都跳躍著靈動的音符,都留存了曾經唱響一個時代的交響。重新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時代變遷的風云跌宕、我們的心靈歷史就會涌入腦海,那時的淚水笑靨,那些人的背影足跡,就會歷歷浮現于眼前。因此在節目中,主持人應努力讓音樂和語言渾然一體,使節目的感染力倍增。
“音樂語言”是廣播音樂節目品牌化的關鍵因素。主持人作為音樂節目的靈魂人物,是美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知識型的音樂主持人更是把自己在生活中對音樂的理性思考深刻地呈現給聽眾,極大地滿足聽眾的音樂審美需求,從而使節目品牌逐漸深入人心。
篇7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1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通過不同的節奏、音調、旋律等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情感。從本質上來說,音樂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音樂欣賞是一項簡單而復雜的審美活動。音樂審美在音樂欣賞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在欣賞者進行審美感知的基礎上,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從而激發人的內心情感,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其實,任何時代的音樂作曲家,他們都是圍繞音樂欣賞這個中心進行的,如果沒有音樂欣賞,就沒有音樂創作。音樂欣賞中的音樂審美能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審美情趣的全面發展,從而塑造完美的人格。音樂欣賞一般都是通過美感、表達、純音樂等階段引導欣賞者感受音樂的,通過情感的共鳴達到提升道德的目的。我們平時的音樂欣賞側重于從音樂的主題、結構等方面進行,音樂欣賞是復雜的審美活動,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音樂審美就是很重要的方面。
一、音樂欣賞中的音樂審美
音樂欣賞的基礎是審美感知,如果沒有良好的審美感知,研究不可能對音樂做高層次的欣賞。馬克思曾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由此可見,音樂感知在音樂審美中是非常重要的。
音樂審美是從審美觀開始的。何謂審美觀?審美觀是人在審美實踐活動中對美的創造發展等問題所持有的基本觀點,其核心問題是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通過審美觀可以考察一個人的世界觀、人身觀和他的政治態度。審美觀從屬于世界觀,但審美觀并不等同于世界觀,審美觀在藝術實踐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音樂欣賞有助于形成人的審美觀,當人們欣賞音樂時,優美動聽的旋律能使我們的心情舒暢,歡快的旋律能催促人奮發向上等。音樂作曲家通過塑造完美的藝術形象,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藝術作品,引導欣賞者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因此,當欣賞者投入欣賞時,會和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美,提高審美效果。如《春江花月夜》這首曲子,用優美的旋律表現出大自然的美景,正是作曲者對自然界的美景融入了情感,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恬靜的追求。所以當人們欣賞時,不僅能獲得審美感受,還會向往大自然的美。
音樂作品的美都是通過創作者塑造的藝術品表現出來的。欣賞者通過審美觀來欣賞這些藝術品,在欣賞的過程中加深對其內涵的感知與審美,從而凈化、提高自己的情感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使欣賞者不自覺的產生對美的向往、追求,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二、音樂欣賞中音樂審美的作用
音樂審美是一項復雜的審美活動,但它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感官享受,而是在音樂欣賞中提高對美的感受,從而陶冶情操。
1.音樂審美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
音樂是人類的精神產物,包含著人的喜怒哀樂只有用心去聽、用情去品位,才能獲得美的感受,形成音樂的審美。音樂欣賞的重要作用就是給人以審美,欣賞過程是培養人的審美興趣的重要途徑,音樂欣賞中使人的聽覺感受到音樂的優美,從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陶冶人的心靈,升華人的情感。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人們會隨著音樂的旋律感受音樂蘊含的情感,在音樂的欣賞中,人們對美的感受就有了新的認識,從而就有了新的審美體驗。
2.音樂審美能培養人健全的人格
音樂欣賞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在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發展人格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古至今,人們對音樂審美作用都有著深入的認識,認識到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性格與行為。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音樂欣賞不僅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還能培養人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養,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音樂審美能促進人的智力發展
音樂審美不僅能培養人的想象力、敏銳度,還能促進人的智力發展,培養人的創造力。當前,音樂不僅是給人提供娛樂享受的,而且還帶有開發人的智力的作用,從而培養人的審美情趣。音樂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著語言無法表達出來的魅力。隨著音樂的旋律,我們的想象力會不斷地拓展,從這方面來說,音樂訓練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同時音樂訓練也能提高人的信息記憶能力,不僅促進人的抽象思維發展,還能促進人的聯想能力發展。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總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審美能提高人的想象力,這是音樂得天獨厚的優勢體現。
三、音樂欣賞中獲得審美感知的途徑
1.通過音樂欣賞獲得審美感知
音樂欣賞過程中,對不同的音樂獲得審美感知的途徑是不同的。如欣賞古典音樂。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人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忽視了精神品質的培養。古典音樂欣賞能使人獲得審美感知,在欣賞的過程中引導人們感受音樂中蘊含的文化氣息。如欣賞貝多芬的《命運》時,除了欣賞音樂作品本身,還要讓人們了解貝多芬的人生經歷及堅持創作的故事,引導人們學習他堅強的意志及不向命運屈從的精神品質。在音樂欣賞中感受美的同時還要領悟音樂中的思想情感,從而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獲得審美素質的提升。欣賞民間音樂,了解民間音樂知識。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音樂文化,民間音樂豐富多彩。通過欣賞民間音樂能讓人們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并發揚。如《二泉映月》、《梁山伯祝英臺》等音樂,通過對音樂背景、樂器的介紹,能讓人們加深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激發民族的自尊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篇8
[關鍵詞] 電影; 民族音樂;運用分析
電影《臥虎藏龍》自公映開始,就得到了市場和專家的認可,并在第73屆奧斯卡電影評選中獲得七項提名,最終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主題曲兩項大獎,使得這部帶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影片得到了世人的廣泛認可,對提升我國電影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目前中國音樂中民族元素逐步降低的情況下,更給人以深深的啟示。俗話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導演李安、音樂人譚盾、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次證明只要能夠真正領悟到民族音樂的精髓,能夠用適當的方式向世人表達,就能夠得到各民族、各文化人群的認可,就能夠展示其民族音樂的迷人之處。同時也要看到的是,通過電影這種文藝表現形式,將電影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就能使兩者相得益彰,熠熠生輝。
一、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積極作用
電影音樂作為音樂范疇的一種,是電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電影內容、實質起到重要的作用,對電影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具有增強藝術效果、提高精神內涵的積極意義。電影音樂通過與電影畫面的結合,能夠很好地對觀眾思想、情緒產生推動、催化的效果,從而更好的襯托電影需要表現的內容,提升電影藝術效果。正如著名音樂家門德爾松所言,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切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它能夠將許多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思想通過自身的方式傳遞給聽眾靈魂的深處。就電影音樂而言,其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突出電影主題
電影《臥虎藏龍》敘述的是因一把青冥劍失竊而引發的一系列江湖恩怨故事,其實質上是一部愛情的悲劇電影,既有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愛情悲劇,也有羅小虎與玉嬌龍的愛情悲劇。這一電影主題就要求其配樂既要能夠顯示出電影中兩段愛情悲惋凄涼的藝術效果,又要能展現江湖恩怨的生死與激烈。因此,導演李安就將《月光愛人》這首歌曲作為整部電影的主題音樂,自始至終貫徹于電影的始終。樂曲通過優美的夜景從側面表現出電影的主題:凄美的月光下,凄涼的歌曲始終伴隨著江湖的恩怨情仇與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更襯托其無比的凄涼。而歌曲的英文名稱A love before time,似乎也昭示這電影中的愛情如同時光一樣轉瞬即逝,也暗示著江湖中愛情的脆弱和不可知性。
(二)渲染場景氛圍
好的音樂如同人們情緒的調酒師,能夠為電影場景渲染出不同的色彩。其節奏的快慢、旋律的急緩、音響的高低,能夠使觀眾如置身場景之中,更能夠激發觀眾的情緒。在電影中,李安導演就將場景與音樂進行完美的結合,如在描寫羅小虎在大漠出現的場景時,就使用了馬頭琴、二胡等音響效果的音樂出現,從而渲染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場景,同時選擇一曲維吾爾族民歌《阿瓦爾古麗》,展示出人物豪放不羈、對愛忠貞的性格特征。將人、境、樂三者充分結合,使觀眾一下能夠深刻領會導演的意圖。
(三)刻畫人物心理
音樂作為一種最能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的方式,是電影中經常用到的一種形式,表達銀幕上無法直觀向觀眾展示的人物復雜心理狀態,加強影片的感彩,促進影片與觀眾的情感交流。如影片中反映玉嬌龍盜得青冥劍后,下定決心闖蕩江湖快樂心情時,就選用了我國傳統的民間樂器竹笛,其音色嘹亮深遠,同時選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曲調,旋律優美委婉,配以邊疆的特色樂器鼓樂,充分反映了主人公脫離牢籠,贏得自由,回歸自然的歡樂心情,同時也展現了人物涉足江湖,不知江湖險惡的心理,為后面故事情節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留給觀眾深刻印象
音樂的魅力在于能夠給人的想象的空間,由音樂帶動聽眾的情緒,由情緒影響其思想,從而能夠激發聽眾的想象力。因此,一首好的音樂往往能夠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若干年后,每當音樂響起,依然能夠將聽眾帶回到那段畫面之中。如電影中留給人深刻印象的就是主人公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林比劍一段,兩者輕靈的身姿、矯健的身手與隨風飄擺的竹林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導演使用了以音色蒼涼蕭瑟著稱的民族樂器簫作為此段音樂的樂器,成功地展現了古代江湖神秘的氣息,給觀眾以巨大的視覺沖擊。
二、電影《臥虎藏龍》多元化的音樂使用模式
電影《臥虎藏龍》的音樂創作人譚盾,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其從湖南長沙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中走出,憑借著對音樂的熱愛,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并取得了碩士學位,爾后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西方古典音樂,并順利獲得了音樂藝術博士學位,此后一直在紐約生活。可以說,譚盾本人就是一個多元音樂文化的統一體,既受到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熏陶,也受到了西方音樂的影響,因此在為電影進行音樂創作中,就能夠很好地將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進行較好結合,形成了電影《臥虎藏龍》多元化的音樂模式。
篇9
關鍵詞:音樂鑒賞;犯罪;古典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131-01
音樂對犯罪心理的影響
(一)音樂感知的過程
乍一看令人莫名其妙,懲治小偷強盜與播放古典音樂有什么關系?整治小偷、強盜似乎只能以毒攻毒,重拳出擊,政府播放音樂與小偷、強盜減少,是偶然巧合還是必然規律,從理論上能否站得住腳?我們不妨作一理論分析,人們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與欣賞是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來完成的,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以說聽音樂是因為聽覺在音樂欣賞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雖然一般的聽覺還不是音樂欣賞中的聽覺感受,但在日常生活中所培養起來的聽覺的敏銳性,毋庸置疑的影響到聽者對所聽音樂感受的敏銳程度,同時聽覺經驗對音樂欣賞中的某些聯想、想像也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聽者對于音樂的感知,總是以各種感覺經驗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音樂能影響人的情緒,它也體現在人生理上的反應。輕松歡快的音樂使大腦及整個神經功能得到改善。節奏明快能使精神煥發,消除疲勞;旋律優美能安定情緒,集中注意力,增強人們生活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恢復。顯而易見,音樂對精神、情緒具有極大的影響。研究表明良好的音樂既能消除人的不良體驗,也能擴大其感受、感覺和體驗的領域,又能使聽音樂過程中出現的思維結構得以提高。美國紐約醫科大學音樂心理療法研究組的教授們,在音樂對人們的感情影響的調查中指出:“節奏緩慢、悲哀的音樂,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活動減少,對話中常常充滿怨氣和敵意。相反,節奏鮮明、流暢快樂的樂曲,使人們之間友好交談。
音樂欣賞也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欣賞者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提高認識,受到教育,表現為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但這種教育不同于純粹的理論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實踐意志的趨勢強迫下接受某種道德教育,音樂不僅能生動具體的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情感,而且能激發聽者對所聽音樂所表達的理性認識相一致的情感態度,進而影響聽者的行為。音樂作品能把不同的傾向和思想內容強化在能夠激起人們美感愉悅的審美形式之中,音樂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意識形態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夠抽象的表達內在的情感并寓教育于娛樂。
(二)音樂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音樂能通過其音調影響人的情緒。在我國古代素來重“禮”“樂”。《樂記》中說:“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樂至則無怨。樂行則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這里談到了音樂對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古希臘也十分重視音樂,認為E調安定,D調強烈,C調和藹,B調哀怨,A調高揚,G調浮躁,F調邪。亞里士多德推重C調,認為C調最宜于陶冶青年人。
英國一位醫生給一個患神經性胃痛的病人開了依仗奇怪的處方,就是讓病人聽德國巴哈的樂曲唱片,每天聽三次,都是在飯后,病人果然恢復健康。羅馬的一位醫生在給病人做手術時除了用以外,還加上音樂的催眠,起到良好的鎮靜作用通力,在婦產科中也運用音樂產生鎮痛和催產的作用。當高血壓病人煩躁不安時,每天聽一些抒情,平靜的音樂,血壓就會下降。音樂的感染力是很強的。莊嚴的旋律賦予了人們豐富的想象,悠揚的曲調能夠讓人愉快的休息,舒緩悅耳的曲子能夠驅散疲勞。當然音樂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有人進行過這樣的嘗試,對精神抑郁、急噪易怒、頭痛胸悶者;對精神恍惚、心神不安、頭暈、多思善感的,失眠健忘者使其聽歡快明亮的樂曲病人欣賞之后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而緊張恐怖的樂曲,怪誕的音調,刺耳的和聲,瘋狂的節奏則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甚至破壞心臟血管正常的運動規律,導致情緒不安,煩躁易怒,惡心嘔吐,頭痛以及血壓升高等等。許多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起因多是黃色暴力書刊音像制品,就是反面證明。
結論:音樂作為一門藝術,不僅能給人們提供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同時還可以表達我們的思想感情,鼓舞我們的意志。優美、輕松、愉快的音樂可以使我們心情舒暢、視野開闊;雄壯、激昂、奔放有力的音樂會使人意氣風發、熱血沸騰。音樂可以使我們的情緒由愉快變為悲傷,也可以使我們的情緒由悲傷轉為愉快;它可以使精神緊張,也可以使精神放松,以致影響人們的行為。
今天我們主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正是人性規律的具體體現。
篇10
[關鍵詞] 《臥虎藏龍》;電影音樂;民族性
影視中的音樂通常都是對創作者情感藝術的表達。電影中的配樂所表達的情感和想象力的空間比直接的電影畫面和人物特寫鏡頭所能表達的空間更為廣泛。作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元素,電影配樂在影視中能夠體現影片的整體構思和風格以及創作者的思想。有人評價,電影《臥虎藏龍》中最感人的就是其配樂的設計。影片中大膽使用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交相演奏,為影片營造出了中西合璧的音樂風格。影片中的民族樂器、民族樂曲和著名演奏家馬友友的二胡指法演奏,都使整部影片的配樂呈現出強烈的民族特色,亦使影片極具包容性。
一、音樂創作陣容的民族性
《臥虎藏龍》音樂的原創作者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揮家譚盾。作為享譽國際的音樂家,從小受荊楚文化影響的譚盾,其音樂在古典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等多方面界限上實現了自由跨越,對世界樂壇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譚盾以其對于中國古典音樂近乎執著的熱愛,將其廣泛應用于影片之中。而為影片配樂的特邀大提琴獨奏音樂家馬友友,是生于音樂世家的華裔美國人,被評論家認為“無所不奏”,并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鐘,甚至比普通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在《臥虎藏龍》中,他承擔著大部分的大提琴獨奏,其獨特的演奏方式,讓聽者并沒有感受到西洋樂器的演奏味道,而是有一種大漠的荒涼和悠長之感,極具東方特色。
而在影片《臥虎藏龍》中,譚盾大量使用民樂,當這些民樂被馬友友通過獨特的二胡指法透過大提琴演奏出來時,極具東方特色的曲風與西方的特色樂器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同時表現出了獨特的民族性。此外,譚盾、馬友友、李安,這三位華人藝術家組合在一起,使影片具有明顯的民族性訴求,向所有觀眾都傳達出創作者的文化理念。
二、電影中中國古典音樂器材的運用
在這部華人導演、華人演繹的中國電影中,大量中國古代樂器的使用,使影片隨處體現著中國元素。古代俠客常常吹奏的笛子,聲音凄涼的二胡,表現大漠豪情的馬頭琴、氣勢激烈的大鼓等,眾多古典樂器的綜合應用相得益彰,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影感受。在一部《臥虎藏龍》中,可以感受到悠揚的笛聲、蒼涼的簫音、錚錚的古箏聲、悠遠的葫蘆絲、歡快的熱瓦普音和清脆的鼓樂,這些古典樂器的運用不僅詮釋了雅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帶給了觀眾熱血沸騰的異域豪情,體現了民族性。
(一)靈動婉轉的竹笛
在影片的《南行》一段中,其配樂應用了我國古代俠客常用的樂器——竹笛。竹笛沒有應景地運用在玉嬌龍與李慕白的竹林打斗之中,而是應用于玉嬌龍逃婚之后南行的途中。因為竹笛曲調悠揚,旋律優美,并在此段配以云南民謠《小河淌水》,當輕靈活潑的云南歌謠以竹笛吹奏出來,再配上具有邊疆特色的鼓樂,為女主角玉嬌龍營造了一種活潑俏皮的江湖兒女形象。在稍后茶館與眾武林人士的打斗場景中,音樂多次變化,不僅傳達了角色的情緒,同時也是順應情節變化需要。同時,在影片的這一段,玉嬌龍全面展示了她的武術功力,從其打斗強度的遞進,配合其臺詞和面部表情,將玉嬌龍的人物情緒色彩凸顯出來。在玉嬌龍酣暢淋漓的打斗中配合暢快的旋律,充分展現了玉嬌龍的自我性格和快意恩仇的江湖情節。
(二)蒼涼獨特的簫
簫具有聲音蒼涼的特點,也是古代俠客的常備之物。《穿越竹林》的片段中,在聲樂蒼涼、節奏強烈的簫樂中穿越竹林的玉嬌龍和李慕白,成功營造了江湖的神秘感。在滿眼廣闊碧綠的竹林之中,高手飛越帶來的輕風掠過,竹林之上,揮舞著寶劍的世外高人李慕白,給人清俊脫俗之感;而如“初生牛犢”般的玉嬌龍,在與李慕白的打斗中,映襯著綠色竹葉,分外絕色。當廣袤的綠色、激烈的打斗場面、蒼涼又強烈的背景音樂融合在一起時,便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盛宴。
(三)扣人心弦的古箏
在俞秀蓮和玉嬌龍的《交鋒》一段中,以一種類似于中國古典樂《十面埋伏》的古箏演奏為背景。當帶有金屬音色的古箏弦樂響起,角色打斗中武器的撞擊聲音給觀眾更為強烈的沖擊。玉嬌龍拿著李慕白的青冥寶劍,將俞秀蓮的長劍、長槍、雙刀等武器一一砍斷,刺耳的武器碰撞聲,不僅傳達出青冥寶劍的名不虛傳,更突出兩位女主角打斗的激烈和玉嬌龍對寶劍在手的得意。
(四)寧靜悠遠的葫蘆絲
在《絲綢之路》和《夜斗》兩段中,激烈的葫蘆絲顫音,輕柔的音樂,帶給觀眾悠遠寂靜的觀影感受。
在《絲綢之路》段落中,葫蘆絲吹奏出了一段質樸細膩的顫音,柔美、令人迷醉的顫音說明這一云南民間樂器的強大表現力,用其表現遼闊大漠的異域風情和月光下的大漠黃沙,異常協調。想象著在幽靜荒涼的月光下,行走在寂寥無邊的絲綢之路上,是一種怎樣的異樣感覺。
《夜斗》場景中,俞秀蓮追逐盜取青冥劍的玉嬌龍,盡管沒有竹林打斗的虛幻優美,但其視角的不斷變幻也交代了兩位主角打斗的精彩。在不斷變換的鼓聲中,錚錚古琴音點綴了連續不斷的鼓聲,雖短暫,卻精彩!
(五)具有新疆特色的熱瓦普
在玉嬌龍回憶與小虎相識相戀的場景中,一開始玉嬌龍對于沙漠強盜的擊殺場景的配樂,所使用的樂器是新疆維吾爾族中常用的熱瓦普,熱瓦普是一種傳統的彈撥樂器,廣闊荒涼的沙漠沉寂著,一群強盜正得意洋洋地分發著搶來的戰利品,一位少女騎著馬飛踏而來,與強盜展開激烈廝殺,強烈的打斗效果在熱瓦普彈奏的《永恒的誓約》中,帶給觀眾強烈的新鮮感,并具有深厚的藝術效果。
(六)清脆變換的鼓樂
鼓在《臥虎藏龍》中的應用較為醒目,幾乎每一個打斗場景都用到了激烈的鼓樂,而層次最分明的則是玉嬌龍盜取寶劍被發現并被追逐的段落。玉嬌龍潛入貝勒府,盜取青冥寶劍并順利到手,誰知沒來得及高興,就被發現,伴隨著兩聲古琴的清脆鼓音滴答響起,隨著雙方打斗場面的激烈度的增加,一只鼓、兩只鼓、三只鼓……時而單只鼓簡單交代;時而密集鼓聲襲來,使人壓抑不已;又時而節奏一張一弛,變換的鼓樂節奏,使影片節奏神秘又具有魅惑力。觀影者在強烈的鼓聲中,目光隨著角色的武打動作而眼花繚亂,呈現出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三、民族音樂與西洋樂器的融合
在影片《臥虎藏龍》中,其配樂所使用的樂器主要是大提琴、鼓、笛子,而這三種樂器又以大提琴占據大部分篇幅,但是當大提琴不再演奏具有西洋風味的樂曲時,又是一種別樣的風情。
(一)西洋樂器演奏東方風情
影片中,雖然大篇幅使用大提琴獨奏進行配樂,但是整部影片的基調,整體氛圍,都決定了大提琴演奏出來的效果不可能有十足的西洋味,所以在整部影片的大提琴演奏中,我們可以聽見具有東方韻味的琴音。
電影開篇,便是緩慢低沉的大提琴聲調,發顫的音色、厚重的旋律,馬友友的大提琴獨奏帶給觀者極具東方特色的聽覺感受。在如此配樂中,電影畫面如水墨畫般慢慢映入觀眾眼簾。秀美的水鄉、古色古香的電影畫面伴隨著琴音慢慢展開,琴聲雖然悠揚,但仍然有殺意潛伏其中,意味著江湖的龍蛇混雜和兇險萬分,隨著琴音的漸遠漸弱,李慕白出現,向俞秀蓮表示想要退出江湖,并拜托俞秀蓮將代表其江湖地位的青冥寶劍送去京城貝勒府。隨后,俞秀蓮進京的配樂緊中有緩,然后到達京城的時候,音調變大的琴音配合古代特色的街邊雜耍和宏大的北京城俯瞰畫面,意味著影片故事正式開始。另外,在影片中,玉嬌龍還劍過程中與李慕白的會面,也伴隨著緩慢的大提琴演奏,抒發了俠士的深沉胸懷,在陰涼的月光下,兩位俠客開始較量。整部電影的大提琴配樂,不帶絲毫西洋味道,反添影片的東方風情,體現民族性。
(二)西洋樂器演奏東方民樂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不少民樂,各少數民族也各有其音樂特色。在影片《臥虎藏龍》中,除了表現出俠客們的江湖情仇,還穿插著風味十足的邊疆特色。
在羅小虎與玉嬌龍的一段情感糾葛的回憶段落中,增添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小虎認真地唱著民歌《阿瓦爾古麗》,少數民族味道十足的聲音配合著悠揚的旋律,體現出羅小虎這個角色的質樸、真誠和執著的特征。而在《永恒的誓約》里面,歡快活潑的維吾爾族民樂,對應與強盜打斗的玉嬌龍,形成強烈的反差,震撼非常,體現了玉嬌龍的頑強生命力。
在李慕白為了救玉嬌龍而遭碧眼狐貍暗算的一段中,絕望無助的俞秀蓮,擁著奄奄一息的李慕白,低低地喃喃自語,此時,低沉的大提琴聲音配合著《再會》的曲調,表達出了兩人隱匿心中,無可訴說的情感心事。生命輪回,來生再會,李慕白竭力的一句“我已經浪費了一生”和俞秀蓮絕望凄涼的淚水,和配樂的大提琴融合起來,讓人唏噓不已。
四、音樂氛圍的民族性
《臥虎藏龍》通過俞秀蓮和李慕白兩人愛而不得的情感壓抑,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個人的約束和壓抑,所以這實質上是一個悲劇英雄的愛情故事。那首貫穿整部影片的主題音樂《臥虎藏龍》,當馬友友以憂傷又深沉的大提琴旋律穿透出來時,觀眾便能夠體會當俞秀蓮問李慕白是否已經得道時,李慕白回答的那句話:“我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卻被一種寂靜的悲哀纏繞。”由此,影片故事都在這種“寂靜的悲哀”中展開,到俞秀蓮抱著即將死去的李慕白痛哭時,這種悲哀的情緒達到頂峰。整部影片都在大提琴的聲音中向觀眾傳達出創作者對于江湖人文內涵的思索和追求,在無法調和的悲劇氛圍中展示了創作者無限的寂寞和愴然。
綜上所述,影片《臥虎藏龍》中的配樂極具欣賞價值,其配樂主要使用西洋樂器,多種中國民族樂器輔助配合,融入民族色彩濃厚的民歌旋律,為觀眾營造了一種低沉厚重的大提琴音和輕靈神秘的東方民歌相交融的特殊感受。電影的主題基調與特色配樂,使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都具有一種強烈觀感,體現了影片《臥虎藏龍》的配樂的民族性。
[參考文獻]
[1] 張子駿.淺談中國電影音樂中的民族符號[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2] 葛姝亞.中國電影音樂的民族性及其發展走向探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07).
[3] 王寅.中西合璧 共求和諧——解讀《臥虎藏龍》電影音樂中的中西融合及民族性[J].名作欣賞,2011(33).
[4] 梁紅.從電影《臥虎藏龍》配樂談電影音樂發展現狀[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3(21).
[5] 徐大珂.談中國電影音樂中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J].作家,2009(14).
[6] 李麗梅,周箐.膠片中流淌的音樂——電影《臥虎藏龍》音樂綜述[J].電影文學,2009(06).
[7] 秦婉麗.淺談《臥虎藏龍》的電影音樂[J].電影文學,2010(13).
[8] 井艷紅.中國電影音樂民族性的體現與分析[J].電影文學,2012(13).
- 上一篇:幼兒園科普教育
- 下一篇:初中物理常用實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