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表達手法

時間:2022-06-30 10:54:14

導語:文學作品表達手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作品表達手法

主題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小說、戲劇、散文、詩歌等四大體裁文學作品都有其主題。作品主題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人物個體性與社會普遍性相結合,形象明顯性與本質深刻性相結合。結合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研究,我歸納出常見的六種文學作品表現主題的手法,同樣,這六種手法也可以是指導學生把握文學作品主題的方法。

一、典型揭示法

作者通過創設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來揭示主題,這樣的主題具有深刻性、典型性和社會性。如在魯迅小說《藥》中,作者創設了以下兩種環境。其一,自然環境。清朝末年的浙江紹興城,一個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后“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華家屋子里彌漫“青白”的光、“黑沉沉”的街道、“明明白白橫著”的悚然的丁字街。作者通過具有冷色調的景象為華老栓出場渲染了冷峭、陰森、令人窒息的氛圍;而篇末則通過寫清明時節“分外寒冷”的天氣、“支支直立”的枯草、“愈顫愈細,細到沒有”的聲音和“鐵鑄一般站著”的烏鴉,突出了靜寂、悲涼、陰冷的墳場情景,為孤苦郁結的夏四奶奶的悲情期待創設了氛圍。其二,社會環境。作者選取華家茶館作為當時社會群眾活動的小舞臺,人員雜會的茶館里出現這樣的場景:“永遠是戲劇的看客”(魯迅語)的花白胡子、駝背五少爺等眾茶客在聳起耳朵聽康大叔炫耀地講述關于人血饅頭引出的夏瑜因“造反”被抓,因在監獄里勸牢頭造反而被打,處死后被虐的情況,并評論夏瑜活該挨打。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典型環境中,作者塑造了華老栓這個典型人物形象,他善良、愚昧、膽小、老實,找不到生存的出路和希望。華老栓在丁字街口從兇狠蠻橫的劊子手康大叔手中接過蘸著資產階級革命者夏瑜鮮血的治病“妙方”人血饅頭,甘心地付了辛苦積攢的血汗錢,無知而滿懷希望地給兒子小栓治癆病,最后絕望無助地看著兒子悲慘地死去。作者由此深刻地揭示了小說主題:清朝末年,在封建傳統觀念愚弄和封建統治者血腥統治下,群眾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孤獨抗爭的悲哀,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悲憤和同情。

二、結構突出法

作者行文中巧設情節,借助精妙的結構,鮮明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取得意想不到的突出效果,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題。如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作者為了突出主題,為女主人公設計了一個從逆境到順境,然后再墜入逆境的曲折經歷,并在結尾設計了一個合乎情理而又意味深長的巧遇情節。本文以項鏈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小資產階級婦女馬蒂爾德愛慕虛榮,一心想過奢華而風流的貴婦人生活,而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路瓦栽結婚的不幸婚姻使她“傷心、悔恨、失望、困苦”,使她陷入了人生的無休止的痛苦。這是逆境。但是丈夫路瓦栽費了好大力氣“才弄到手”的教育部長舉辦舞會的請柬,給她打開了機會和希望之門,舞服和首飾項鏈終于得到解決,舞會上,她“比所有的女賓都漂亮、高雅、迷人”,她處在“狂熱”“興奮”“陶醉”當中,她被所有的男賓注視和懷想,她得到了“成功”和“最美滿最甜蜜的勝利”。這是順境。短暫的幸福之后換來的是長期的痛苦。不料,“為了避免那些穿著珍貴皮衣的女人看見”而丟面子,在慌忙逃回家的路上意外丟失了項鏈,這使她陷入了人生的厄運,她和丈夫在愁苦驚恐之中,千方百計借來巨款,購得價值三萬六千法郎的名貴項鏈,賠給了朋友佛來斯節夫人,然后用十年時間過艱苦的勞動生活,償完了所有的債務。這是逆境。接下來,作者巧妙布置了一個已成了粗壯耐勞的婦女的馬蒂爾德與依舊年輕而美麗動人的佛來思節夫人一次偶遇情節,在交談中,她明白了項鏈的真相。這個真相,使讀者頓悟,作者在前文所有的伏筆如佛來思節夫人大方地借給項鏈、珠寶店老板說“只賣出這個盒子”和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沒有打開盒子”等細節,原來都是為了在結尾揭示這掛“至多值五百法郎”的項鏈是假的這個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具有諷刺意味的結局。這樣的結構設計,達到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的目的,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三、點睛突出法

作者在描述后進行抒情議論,或借助作品中人物具有鮮明感情傾向性的評議的句子,來突出其主題,這就是畫龍點睛突出主題法。如李白的古體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作者在描述夢游和驚醒后,最后以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直抒胸臆,卒章顯志,揭示了作者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這個主題。元代戲曲名作《竇娥冤》(節選)中,借助女主人公竇娥在臨刑前的一句血淚痛斥“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即揭示了封建吏治殘酷壓迫人民、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質,一語道破了造成竇娥冤案的社會根源,同時又歌頌了竇娥的反抗精神。又如郁達夫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飽含深情地描述民居秋景、街面落蕊、殘聲秋蟬等故都秋景后,結尾以“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一句,揭示了主題: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

四、對比彰顯法

作者通過對比以及對比中形成的反襯等手法,刻畫豐滿鮮明的人物形象,表明作者情感態度,從而彰顯作品的主題。如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失街亭》章節,作者刻畫了馬謖、諸葛亮、王平等人物形象。其中,以王平的謹慎和嚴格執行戰術安排反襯馬謖的驕矜、剛愎自用和紙上談兵;而以馬謖的狂妄無知、麻痹輕敵和紙上談兵來對比諸葛亮的精細謹慎、深謀遠慮和干練從容。由此,該章節的主題已彰顯,即文章通過對魏、蜀兩國爭奪街亭的戰役的描述,贊揚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嚴肅執法勇于自責的優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的狂妄自大、脫離實際、言過其實、違反軍令的嚴重錯誤。

五、沖突體現法

指作者借助劇烈的矛盾沖突,塑造豐滿鮮明的人物形象,體現深刻的主題。如現代劇作家曹禺名作《雷雨》的第二場戲中,魯侍萍到周家找女兒四鳳,偶遇三十年前玩弄并拋棄自己的周家少爺周樸園,三十年的恩怨產生的矛盾沖突由此展開。之后,為工潮事件來與周樸園談判的兒子魯大海也來到周家,陰辣殘忍的周樸園與磊落剛直的魯大海產生了劇烈的矛盾沖突,于是形成了以周樸園為代表的資本家和以魯侍萍、魯大海為代表的勞動人民之間的激烈矛盾沖突。由此塑造了魯侍萍善良、正直、備受屈辱又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剛強和自尊的女性形象,塑造了周樸園殘忍奸詐、自私虛偽的封建資本家的嘴臉,從而體現了主題。巴爾扎克《守財奴》中,“剛剛跨到七十六個年頭”的葛朗臺搶奪女兒歐也妮梳妝匣事件表現出的父女之間掠金者與守護愛情者的劇烈矛盾沖突,生動表現了葛朗臺兇狠、貪婪、冷酷、虛偽、愛財如命的拜金主義者嘴臉,從而有助于揭露出拜金主義的罪惡和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個主題。

六、以小見大法

作者借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體現人物隱秘復雜的情感世界或崇高的精神境界,理性評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從而揭示作品的主題。如阿累的回憶性散文《一面》,作者描寫了在1932年秋天在內山書店見到的魯迅先生的外貌,突出魯迅先生外貌的“瘦”這個特征,敘述先生送書給“我”(一個追求進步的青年)這一件小事,由此體現了文章主題: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下,魯迅先生始終如一的那種憂國憂民,愛護青年,辛苦操勞,勇于自我犧牲,愈挫愈堅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又如高曉聲短篇小說《陳奐生上城》,作者描述了農民“漏斗戶主”陳奐生上縣城,因患重感冒,夜間被吳書記從車站送到招待所住宿。次日交了五元錢后,覺得很肉痛吃虧,于是狠心地糟蹋招待所房間里的皮凳、床上被巾等陳設用品。回家后,以坐過縣委吳書記的車,住過五元錢一夜的高級房間為神氣炫耀的資本。通過這件小事,體現了以下主題:文章描寫了新時期的農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過程中的喜悅、苦惱和尷尬,表現了作者對新時期的農民終于前進的高興,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的慨嘆。

綜上所述,文學作品主題的提煉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概括事件并揭示事件的本質;描述情境并揭示其寄寓的感情;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進行理性評價;分析結構對主題揭示的作用;抓住中心句、議論句、抒情句來提煉主題;揭示作者的寫作意圖;揭示作品蘊含的社會意義等。而這幾個方面根據作品體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結合運用。主題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只有在深入理解作品內容結構和領會作品表現手法之后,才能更好地揭示作品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