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文學教學

時間:2022-04-19 04:34:00

導語:歐美文學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歐美文學教學

在知識膨脹、網絡速遞的今天,各大高校從事外國文學教學的人員遇到的問題越來越繁復、棘手。譬如,學生不愿意花費大量精力閱讀文本,怎么辦?教師簡單地以多媒體教學模式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可取嗎?外國文學作品質高量多,而許多學校的課時不斷縮水,教師們按照時代與國別為序的方式詳細地講解,可行嗎?傳統講授外國文學基本上把重點放在20世紀之前的歐美文學方面,那么20世紀以來的文學,到底怎么取舍?在不斷模糊高校師范生與非師范生的界限時,外國文學教學又應該承擔什么責任?說到底,就是我們該怎么迎接課程變革、時代挑戰的問題。我們認為,面對教學、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現狀,每位教師都應按照自己學科的特性,結合個人的所長,積極行動起來,不斷優化教學資源,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本文主要就外國文學的講授內容、閱讀文本的選擇、講授方式諸方面進行論述。

一、強化“兩頭”授課內容,加強彼此內在聯系

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各大高校都在根據新要求調整教學內容與授課時間。隨著新的課程的不斷加入,教育部門要求各教學具體實施單位擠壓原有的授課時間,為新課程保駕護航。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原先每節課50分鐘,現在減少為4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們在授課內容上做出相應的取舍。在授課內容方面,教師“教什么”,這是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重視“兩頭”,一頭是古希臘羅馬文學,另一頭是20世紀西方文學。體系完整,具有神人同形同性、人情美、人性美的古希臘神話不僅是古希臘藝術的寶庫和土壤、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源泉,而且也以神話原型的力量影響著后世歐美文學。古希臘神話原型屬于世俗神話原型,包括女性神話原型、男性神話原型、英雄原型、漂流原型、尋找原型、父子沖突原型、母子沖突原型、兩性沖突原型等,形成了西方文學的母題。

施教者惟有讓初涉西方文學的學生領略到她的博大精深與絢麗多姿,才有可能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才有可能靜下心來去閱讀、玩味、鑒賞、評論她,并把西方文化中合理、優秀的部分轉化為自己的內在養分。因此,一般學者對重點解讀古希臘羅馬文學部分大致沒有異議。但對于20世紀的西方文學,傳統的中國學界,還存在一些成見。他們認為,從文本生成的角度來看,還沒經過長時間的檢驗,不適宜簡單地下結論。例如,意識形態濃、哲理成分重的某些作品,還有一些遵從官方意志的遵命文學,的確下結論略嫌倉促。這部分作品多半是20世紀冷戰以后東西方陣營對壘的結果,既有某些人對某一利益集團的愚忠,又有某些人的階級或種屬的偏見,原因種種,不一而足,歷史上學術界把這部分作品調子定得太高,這顯然需要重新審視。對于20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學術界的看法相對一致,我們所熟知的英、美、法、德和蘇聯的現實主義文學,精彩紛呈,大家如云,這是人類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分歧最大的主要是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作品,諸如意識流小說、表現主義小說與戲劇、超現實主義詩歌、荒誕派戲劇、新小說以及正在產生的新的文學作品等等。對于這些在技巧上刻意求新求變的先鋒實驗性作品,有些老教師還有所保守,不知該如何進行講授,畢竟,20世紀的文本與文論都過于龐雜了。他們的擔心也有道理,因為輕易講授在學術界尚無定論的東西給學生,似乎顯得不夠尊重學術,也對學生不大負責。文學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小覷的“晴雨表”。通過文學,我們可以了解那個時代。作為時代的一面鏡子,文學以獨特的方式記錄時代的變遷和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浮塵起落與心路歷程。因此,作為21世紀的研究者,我們更應當以一種自覺的意識來關注社會與每一個個體。更何況,隨著許多中國家庭單位人口的減少,人們的審美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每一個個體的時間與空間被社會多層級的分割與壓縮,真正屬于我們的自由時空少之又少。事實上,工業化程度越高,社會個體的自由度就越小,這時候人們就只有退守到心靈深處,用自己的方式去守護理想的燈塔、洗滌自己的傷口,進行自我療救。

而這一切,我們可以在西方現代作品中找到,把那里作為我們心靈的棲居地。除了“兩頭”之外,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啟蒙文學與19世紀文學都不應偏廢。為了讓學生具有一個文學史的全局觀念,講授者不僅要在時空布局上對文學思潮、作家作品進行整合,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文學是人學”的觀念,以人本、人文、人道、人性為發展主線,挖掘“人的魅力”。我們在梳理文學的整體發展脈絡的同時,要強調文學的審美功效(包括教化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時代、每個個體精神向上的努力就是人類走向至真至善至美過程。當然,對于擁有優質資源的學校,又可以別開生面,或以文明史的不同進程將全球納入自己的視野,進行各國之間的文化對話,或以專題形式(譬如英雄主義、婦女命運、流浪漢小說、戰爭題材作品、愛情作品等)授課,而不是按照國別史的序列進行授課。這樣學生學習后就會有一個更加系統的了解,更能夠從宏觀上把握外國文學,更有充盈感、堅實感和系統性。

二、外國文學文本的選擇問題

雖然在宏觀上我們分析了外國文學課程講授的內容,但在具體文本選擇方面,我們應該如何定位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們認為,既要把重心放在傳統經典文本的閱讀上,又要緊抓地方性文學不放,同時也不可放松對各種實驗性文本的閱讀。此外,我們也要讀一些二三流的作品,不斷積累、豐富自己的文學經驗,重新認識、審視文學。

1.選擇經典文本(包括文學理論著作)進行閱讀。每一個時代都有經過大浪淘沙、汰洗下來的經典著作,我們可以讓學生不帶有個人的“偏見”去閱讀那些文本,這樣既可以使學生為流傳下來的各民族的經典文本有所“感動”,以便于傳承各民族文化,一方面我們又必須敦促學生以挑剔的眼光去面對那些作品,發現其中的異質內容,幫助學生與文本保持歷史間距,增強閱讀與理解的張力。古往今來天生就帶有時代基因的作品,又有哪一部沒有當代性?例如《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美狄亞》《變形記》《哈姆雷特》《失樂園》《偽君子》《紅與黑》《傲慢與偏見》《荒原》《尤利西斯》等。以《荷馬史詩》為例,盲詩人荷馬吟誦古希臘人的英雄業績時,就鮮明地反映了他與那個時代的關系。在他的世界里,那是寧為“人雄”而不作“鬼雄”的時代,是英雄展示個人又服務于集體的時代。那時的人們陶醉于人的力量,是一次對人的力量與價值的有意義的大發現,謳歌人自身,理所當然就成為了《荷馬史詩》的中心主題。可在階級社會里,人們又從中讀到了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的斗爭。今天的讀者在閱讀《荷馬史詩》時,首先就把特洛伊戰爭定位為正義與非正義的戰爭,將道德的天平傾斜到特洛伊人一邊。有些讀者甚至聯想到國際環境與家國的關系,他們其中的一部分或由于綿綿不斷的戰火而喪失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家人,深感生存環境的惡劣,驚恐災難的到來;或曾經通過戰爭獲得了可能的一切,建立起了令人炫目的事業大廈,他們閱讀的感受自然又不相同。當然,為了一個女人而進行長達10年的戰爭也令今天的讀者感到不可思議。總之,經典作品具有強大的可塑性,每一個時代的讀者都能從經典作品中尋找到專屬于自己的精神園地。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典文學作品正是各個時代不同精神產品的交易中心療治中心。在選擇經典文本時,有一個不能不提的現實因素,就是我們的學生常常有排斥外國文學的想法。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中國古典詩詞語言多么精煉、含蓄、深刻,從《詩經》《西廂記》到《紅樓夢》,哪一件不令人稱奇!而西方的作品敘述話語常顯得冗長啰嗦、繁復難解,譬如《歐也妮·葛朗臺》《安娜·卡列尼娜》,環境描寫偏長,人物的名字也因偏長而難以記住,再則學生看到的基本上是翻譯文學,翻譯過程中外國語言的優美處常常也有意無意地過濾掉了一些。雖然有的作品經過譯者創造性處理,但與原文本相比還是有距離的。簡單地說,這些同學主要從語言的角度來維護中國傳統文學。屠格涅夫就曾說俄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學生對母語的熱愛之情值得肯定,但如果因此而否定外國文學中的優秀成分,就需要思量了。另外閱讀和欣賞心理的定勢特性,也是學習別國文學的大忌。作為外國文學教師,我們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文學新感悟力、新沖動、新趣味,使其不致畫地為牢、固步自封。

2.重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學。文學作品在語言上可以有地方特性,在選材、表現內容和形式上都可以具有地方色彩。地方特色文學的興起,是伴隨著各地域民眾對地方特色文化的關注而日漸成為世界文學界具有影響力的文學潮流。地方文學立足于各民族文化,富有獨特的地理、風俗、心理、性格等地域特性,它不僅折射出各地民俗、神話、民族精神等的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化內涵,而且由于其鮮明獨特的地域表達方式和地域特色,可以凸現現代與傳統文化的強烈對比,從而獲得了隱喻性和指向性,豐富與深化了各民族文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沈從文、張愛玲的聲名鵲起,一定程度上就是得力于文學的地域色彩。美國的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也同屬此列。這部作品作為描寫南方社會地方性的小說,著力表現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域風情和社會變遷,同時也記錄了主人公的成長過程,美國人尋找精神家園的過程。其實這樣的事例很多,譬如福克納、肖洛霍夫、馬爾克斯等。在授課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進行拓展,比如,分析福克納與肖洛霍夫、福克納與沈從文、莫言與馬爾克斯等作家筆下的地域色彩濃郁的世界,以便獲取感性與理性高度統一的文學認知。在信息共享的時代,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文學地方色彩的重要性。地方文學既可以突出文學的個性色彩,更可以為文學創作、文學閱讀、文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作家在創作題材、風格、寫作方法上自覺求新求變,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調整自己的閱讀習慣、變化自己的研究角度。尊重不同國別的地方性文學,也是文學多元發展的需要,是尊重世界各民族感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