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4 08:32:00

導語:研究性學習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性學習教學研究論文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若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應屬于學習論的范疇.但教學過程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因此,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更顯重要.本文想從教學的角度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教學特性以及“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等方面談點粗淺的看法.

1“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

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實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研究性學習”正成為高中教學研究的熱點.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教研員、任課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還處在探索階段,認識還不統一.尤其是對“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什么樣的課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什么區別?”等問題在認識上還存在分歧.我們認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學習”的含義,適當擴大“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外延,這樣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劃分了三個層次.

1.1含有課程意義的必修課

“研究性學習”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提出的,它是該課程計劃中規定的高中課程項目之一.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統一劃歸為“綜合實踐活動”,屬于必修課程,規定了課時安排和具體要求.這種意義的“研究性學習”屬于課程范疇,但它沒有統一的教材,屬于校本課程的范圍.它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而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它一般在課下和校外進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1.2寫進課本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每個學期至少安排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新教材執行新大綱,在相應的章中單獨設立一節,以“研究性課題”給出具體的教學內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線性規劃的實際應用”、“多面體歐拉公式的發現”、“楊輝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給出了具體的課題,這些課題大部分屬于課外內容,或具有實際意義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義,但都屬于數學內容.它與上一層次沒有統一教材的“研究性學習”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學科性.

1.3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兩種層次的“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課本的教材內容,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學生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的培養,就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于是這種使用課本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被稱之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或方法,簡稱為“研究性學習”.

不過開始時,有些報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提法以和第一層次的“研究性學習”相區別.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現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學習”的字樣,而都使用“研究性學習”了.這種變化也說明了隨著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正向縱深發展,給“研究性學習”注入了新的內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個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其區別在于所選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對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卻是一樣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學習”是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簡稱,它的真實含義是“研究性教學”.

2“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特性

如何使用課本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發現的課堂教學,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為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以引導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應該具備哪些特性,只有這樣才能為教學設計、具體實施以及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2.1自主性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相對于傳授式學習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標志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他們應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主體性的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活動所占課堂教學時間的比例,關鍵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真的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學習是否積極主動.

自主性的第二個標志是個體性或獨立性.課堂雖是集體學習的場所,但課堂的學習活動卻是從個體開始的,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強調學生個體的作用與發展,讓每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數據自己處理,問題自己提出,課題自己選定.提倡獨立鉆研,獨立思考,獨出心裁,以培養獨創精神.

2.2協作性

協作性是在個體性和獨立性的基礎上體現的,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在學生的自主獨立思維活動被調動起來之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思維障礙,此時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溝通,通過相互協作,往往會使思維障礙得以克服,并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學習也被稱為“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學習可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幾人一組,人數不多,便于溝通,有利于互相啟發,與個體研究能緊密結合.二是班級性的大型思維展示,這也是一種合作學習.這種形式的合作學習范圍大,人數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維過程,并開展討論和爭論.兩種層次的合作學習可在課堂中多次交替開展,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2.3研究性

前兩個特性都是從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學習的方式等方面簡述的,并沒有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過程給以突出說明.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最本質的屬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同于講授式,也不同于自學式,它的主要過程是:提出問題—研究探索—得出結論.其中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很重要,無論是由學生提出,還是由教師給出,所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只有素材而沒有結論.這樣才具有研究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問題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學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性還應表現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方法的實踐.研究不應該盲目進行,而應體現出方法性.也就是說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一些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通過研究的實踐,使他們從中學會研究的方法.我們認為學習實踐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結論更為重要.

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最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歸納性研究方法、類比性研究方法、試驗性研究方法和實驗性研究方法.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突出強調并使用相關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的重要標志.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種以外,還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們認為后三種特性的本質屬性不如前三種突出,有的還可以包含在前三種之中,因此就不再贅述.

3“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怎樣實施課堂教學的“研究性學習”?這些問題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區“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研究工作剛剛起步,只搞了幾節市、區級的研究課,在聽取了專家和同行們的意見之后,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現將“研究性學習”在教學設計時應重點考慮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3.1兩個體現

作為教研活動的“研究課”,在備課之初首先應該考慮這節課要給聽課教師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準備達到什么目的.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應重點突出以下兩條.

3.1.1體現新教學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學理念?什么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我們認為應該從教學目的出發,在新的高中教學大綱中去尋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學大綱中對數學課的教學目的進行了新的劃分,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歸納為“三層問題”,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兩種意識”,即“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四類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二層提出的是數學思維能力要求,把空間想象和運算等都包含在內.第三層是人格、品德和素質的要求,表現為“興趣”、“信心”、“精神”、“價值”和“世界觀”.

與原大綱相比較,我們認為“提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等都頗具新意.如果我們在備課之初抓住其中的一兩項,認真地去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不失為是新教學理念的體現.

3.1.2體現新的教學設計思想

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了“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工作要求.數學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怎樣體現“新”字,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又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墨守陳規,因循守舊或小打小鬧,止步不前,而必須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學設計的思維框架,在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上有所突破.要大膽創新,獨出心裁,別出新意,以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進行的一節以數列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課,包括了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等主要內容.教學順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數列再研究等比數列,而是橫向與縱向交叉進行.在研究完等差數列的定義之后,類比研究等比數列的定義;在研究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之后,類比研究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最后再順次研究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這種改革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嘗試,不僅課堂教學容量大,而且知識之間的橫縱向聯系十分緊密,不僅學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識結構的形成.

3.2兩個突出

一節課只有45分鐘,不可能涉及過多的教學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節“研究性學習”研究課的教學設計抓主要矛盾和主要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突出一個主題

主題的確定,可以從教材內容上考慮,可以從教學方法上考慮,但最主要的還是從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上考慮.一節課如果從總的教學目標考慮,不應有過多的項目,要把主題選好,然后再在這個主題下進行具體設計.

最近進行了一節函數復習的“研究性學習”研究課.開始時打算由兩個具體的函數解析式,通過研究它的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最大(?。┲担嫵鏊牟輬D來復習函數的概念、性質與圖象.但后來任課教師考慮到給出的函數解析式過于抽象,不如由實例引出,使其具有實際意義.這是個很好的建議,并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的發展,既然引入的是實例,那么結尾也應給予呼應,也應再回到應用問題.于是前后共出現三道應用題,并且還涉及了字母的討論.這樣一來,由原來側重于創新意識,變成了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并重;由一個主題變成了兩個主題.如果照此設計實施,可能一個目標也完成不了.又經過討論,最后決定只由應用問題引出函數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數圖象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意識確定為本節課的主題.

3.2.2突出一條主線

我們這里所說的主線是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位置.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必然要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首位.在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性與協作性的關系如何處理?以哪一個特性為主更好呢?在常規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課堂活躍的程度,往往用教師提問次數的多少、學生回答問題所占時間的多少來評價.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們提出,在現階段“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要突出“合作學習”的作用.一節課中,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應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合作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主線,將“合作學習”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

3.3兩個側重

無論什么課型,就教學過程而言,都可以劃分為引入環節、主體環節和結尾環節.不言而喻,一節課的中心和關鍵必然是中間的主體環節,必然要把設計的重點放在這一環節中.正因為如此,往往容易忽視對引入和結尾的教學設計,于是我們在“研究性學習”研究課的教學設計中,加強了對這兩個環節的考慮.

3.3.1側重引入環節的教學設計

引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這一環節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引入環節的教學設計,我們提出了三層考慮,即提出問題—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問題的提出,可以由教師直接給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實際問題引出,也可以用數學問題引出;可以由舊內容引出,也可以開門見山直接給出.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貫徹主題和主線.能由學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師給出;能由實際問題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數學問題引出;能由舊知識引出的,最好就不開門見山.在提出問題時,應該是先大后小,先難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氣氛.

制造懸念是設置問題的一種技巧.對學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內容,對那些可能產生負遷移,可能發生錯誤的新方法,教師應精心設計一些帶有懸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勾”起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欲望,最終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

3.3.2側重小結環節的教學設計

復習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常規做法是由老師或學生總結本節的知識內容,也有教師更深入一步,總結本節課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到此我們仍覺不夠.由于“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們提出,在總結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基礎上,還應更深入一步,“在學完了這節課之后,你還學會了哪些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希望學生自己總結出在思維方法上的收獲.開始時,學生肯定會不適應,說不到點子上.我們覺得,隨著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之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會逐漸積累.通過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4兩個希望

教學設計是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的教學設想,但在課堂教學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很難完全實現,這是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在調動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維時,課堂上學生會怎樣表現?設計與實際之間往往會有較大的差異,設計時難度也會更大.于是,我們只好用“希望”二字來表達我們對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一種企盼,也是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提出的較高要求.

4.1希望產生障礙或出現錯誤

研究的過程從來就不可能一次成功,產生思維障礙,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正常和自然的.為了使學生學會思維、實踐研究的方法,我們希望教師在全班討論時,不要只叫會的,只聽對的,相反,應從出現錯誤的,產生障礙的開始,要求學生不要只講結果而應講出產生錯誤和出現思維障礙的原因,講出解決的辦法,講出思維的全過程.

沒有失敗,哪有成功?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嘗試失敗,并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逐漸學會由失敗走向成功.

4.2希望產生矛盾或出現沖突

學生的“合作學習”可以通過交流和溝通互相啟發,使個體思維由外因的作用而產生飛躍.但這只說出了“合作學習”的一個方面,由于個體思維的差異,它們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還會產生矛盾,甚至出現沖突.尤其是在全班性的大型“合作學習”活動中,我們不希望只是小組的代表一個人在臺上發表演講,而其他同學靜聽,這種交流缺乏學術的氣氛,有“一言堂”之疑.我們希望小組代表發言時,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意見產生,或在發言之后發表不同的見解或給以適當補充并展開討論,或在發言中就打斷發言展開爭論,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氣氛,使“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性得到充發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形成“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但這種理想教學環境的出現,不可能通過幾次研究課就能形成,開始時期望值不應過高.但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必有好處,這種和諧的“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氛圍是遲早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