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操作法研究

時間:2022-10-29 11:14:00

導語:幼兒園數學操作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園數學操作法研究

摘要】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操作法是指幼兒通過自身操作教具、學具等各種材料,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從而獲得經驗、知識的一種方法,是發展幼兒感知與思維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幼兒教學;操作法;主動實踐;有機結合

【Abstract】Theteachinghasthelaw,butindefinitemethod.Theoperationmethodisreferstothebabythroughownoperationteachingaid,tostudyandsooneachmaterial,inmanipulatestheobjectintheprocesstocarryontheexploration,thusobtainstheexperience,theknowledgeonemethod,isdevelopsthebabysensationandthethoughtimportantway.

【Keywords】Babyteaching;Operationmethod;Initiativepractice;Organicsynthesis

操作法是指幼兒通過自身操作教具、學具等各種材料,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從而獲得經驗、知識的一種方法。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幾乎離不開操作法教學。是發展幼兒感知與思維的重要方式。近幾年來,所有的幼兒教師都知道使用操作法進行教學,都知道讓幼兒多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學到知識,得出結論。但在平時的工作中,有的教師給幼兒準備的材料過多,沒有認真去組織,幼兒可能把材料當作玩具來玩,有的教師把幼兒的操作活動看作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法寶,整個教學活動仍然重在教師的講解上,幼兒的操作活動只是在教師口令下的機械模仿,全體幼兒一起聽、一起看、一起摸。那么,如何在數學中正確運用操作法呢?下面是我幾年來在數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1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操作材料是幼兒數學教學中應用操作法的物質基礎,因此,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應得到保證,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幼兒提供多種操作材料,使幼兒主動操作的學習成為可能,同時,要注意操作物的可操作性,如果準備的操作物只能讓幼兒觀察,而無法動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實際價值。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應盡可能人手一份,教師除了用自制和購買的專用學具外,應發動幼兒家長收集經濟便宜的自然物,如植物的種子、火柴棒、小石子、紐扣、開心果殼和一些廢舊物品等,確保幼兒都能有充分操作的機會。例如"認識數字4"除了要為每位幼兒準備好一套“1——4'”的數字卡片和“1——4”'的圓點卡片外,還要為每個幼兒提供各種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物品:如積木、水果、紐扣、筆等,讓幼兒通過操作知道,“4”可以表示4塊積木也可以表示4個扣子,還可以表示4只水果,4支筆等。

2處理好主題和主導之間的關系教師應從對幼兒的指令操作轉向讓幼兒主動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經驗,得到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幼兒操作前,教師應提出明確的操作目標,說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減少幼兒操作的盲目性、隨意性。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的操作仔細地觀察,觀察幼兒的操作步驟,操作材料的使用情況,了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通過簡明扼要的語言,及時對幼兒提出建議,指導幼兒的操作活動,使幼兒在正確主動的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激發幼兒積極思維,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是常有的事,教師應根據幼兒各自不同的情況,給予幼兒不同的指導。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應讓他積極思考,大膽動手,主動探索;對于能力一般的幼兒,教師應該鼓勵他,再想一想、試一試;對于能力差的幼兒,如果教師發現他實在不能獨立完成操作任務,就該走過去,與他一起完成操作活動。幼兒的操作活動貴在幼兒的參與,積極思考,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教師都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適時的給沒有成功的幼兒加以適當的指導,讓他們對操作活動產生興趣。教師對幼兒的操作結果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巧妙的方法加以評價,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保持良好的情緒,將為幼兒下次參加操作活動,奠定了良好的情緒基礎。例如:認識長方形,我為每個幼兒準備了一張長方形和一張正方形的紙,讓幼兒通過自己折折、比比、量量的活動,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幼兒操作、討論得出長方形的概念后,再請幼兒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東西是長方形的,加深幼兒對長方形的理解。最后,我啟發引導幼兒用火柴棒搭一座長方形房子和一座正方形房子,并數一數各用了幾根火柴。討論:為什么四根火柴可以搭一個正方形,而要用六根火柴才可以搭一個長方形。這樣,幼兒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找到了知識的內在規律。

3加強活動的游戲性游戲既是幼兒數學教育的途徑,也是數學教學的方法。操作性的數學教學游戲是幼兒通過操作玩具或實物材料,并按照游戲規則進行的一種游戲。通過有游戲情節的操作活動,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擺弄材料,變為有趣味的手腳并用的活動,可使幼兒多次反復操作而不感到單調厭倦,有利于幼兒保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5以內各數的加法”時,我設計了一個到果園里去“摘果子”的游戲。秋天到了,果園里的果子成熟了,小朋友去幫農民叔叔、阿姨們摘果子。我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張數字卡,數字分別是1、2、3、4。小朋友出發了,要乘汽車去,可是,駕駛員叔叔說只有數字“5”才能上車,怎么辦呢?我讓幼兒互相“找朋友”,你的數字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數字合起來是“5”就能上車了。果園到了,我再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張算式卡,讓幼兒根據算式卡(如2+3=?)到果園里去摘果子。小朋友隨著“摘果子”的音樂聲,高高興興地跑到果園里去摘果子(如2+3=5,就摘取5只果子),輕輕松松地完成了游戲任務。這樣反復進行幾次游戲活動,鞏固了幼兒對“5以內各數加法”的運算能力,幼兒學得非常輕松、愉快。

4保證必要的操作時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學具來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為幼兒留足操作的時間,使幼兒通過動手、動腦進行積極地探索嘗試,最終達到正確掌握知識的目的。特別是對于小班或新班幼兒,小班幼兒思維欠敏捷,動作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急于讓小班幼兒快做、快擺,指望他們在匆忙地擺弄中就能獲得知識、理解知識是不現實的。對于新班的幼兒,如新中班、新大班這些幼兒,雖然在年齡上比小班幼兒大,但他們因為剛剛進園,對操作方法也不熟悉,對于他們,教師也要避免“窮追猛打”,讓每一個幼兒都有充分的操作時間,自己去操作、探索、去發現問題。教師還要注意個別差異的存在,有的幼兒能力強,動作快,有的幼兒能力差,動作慢,教師要等待那些動作慢的幼兒,讓他們完成操作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更不能因為時間的原因,以教師的演示法來代替幼兒的操作法,忽略幼兒自己動手實現主動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其它圖形的轉化”時,我提供給幼兒許多能拼合成長方形的各種幾何圖形,讓幼兒學習拼合長方形。這個活動比較難,幼兒在操作時,有的能力強,動作相對快一點,有的能力差,動作就很慢,可能還拼不出來,我給幼兒留了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開動腦筋,進行主動地探索操作活動。

5給幼兒討論、評價的機會在操作活動中同伴間的討論,互相合作,能開拓幼兒的思維,促進幼兒互相合作,互為補充的能力,能提高幼兒探索活動的水平。幼兒在操作中出現對操作結果有不同的看法,教師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應讓幼兒交流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幼兒對所獲得知識的印象,同時讓幼兒互相學習,互相評價,討論出正確的答案。例如:學習“排序”中,我提供給每位幼兒“十個三角形、十個圓形、十個正方形”,讓幼兒觀察一共有幾種形狀,每種形狀各有幾個。然后把這些圖形按一定的順序排隊,試一試,有幾種不同的排法,每排出一種方法,把它記錄在紙上。當幼兒們操作完畢時,幼兒們的操作結果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誰排得對呢?我就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評價,通過探討知道把“十個三角形、十個圓形、十個正方形”進行有順序的排序,可以有很多方法。

6與其它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在數學教學中,“操作法”是幼兒探索知識,尋求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有效方法,是復習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是通過幼兒自己的動腦、動手操作去尋求答案的活動,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給了幼兒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使幼兒終生受益。但它不是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它的優勢也要在與其它方法有機的結合、相互配合下方能顯出來。因此,強調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操作法的作用的同時,也要認真考慮與其它多種方法有機結合使用,使每一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得到充分的體現,充分的發揮。例如:在學班“二次分類”時,難度較大。因此,我先安排集體教學,示范講解把不同顏色、不同大小、中間有不同數字的圓片進行二次分類,并示范怎樣把分類結果記錄下來。使幼兒知道怎樣使用材料,怎樣進行操作,怎樣記錄操作結果。然后,讓幼兒進行操作活動,幼兒就比較容易了。先進行集體活動,我通過講解演示法突破了教材難點,后進行分組操作活動,又彌補了集體教學難以讓幼兒主動學習的不足。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幼兒園數學教學也是如此。本文僅就“操作法在幼兒數學教學中的正確運用”作一討論。作為一名合格、優秀的幼兒教師,要處處為幼兒著想,在教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采用正確的方法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