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鳳凰涅盤所表現的想象研討

時間:2022-10-31 11:53:00

導語:郭沫若鳳凰涅盤所表現的想象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郭沫若鳳凰涅盤所表現的想象研討

《鳳凰涅槃》(郭沫若,女神·星空,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是郭沫若前期詩歌創作風格和思想價值的高度濃縮,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除舊布新的佳作,“是一篇最值得重視的長詩”。《鳳凰涅槃》對于研究郭沫若前期的文藝思想和五四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思潮及中國時代精神革命性的變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不少文學批評者從不同角度對《鳳凰涅槃》進行了價值評估,大多數是依據傳統審美觀念對其中的意象進行分析,如龔蓋雄《中國新詩“鳥意象”的原型革命——論郭沫若《鳳凰涅槃》的神性寫作開端。本文試圖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對郭沫若《鳳凰涅槃》的想象心理機制進行深度分析,透視其前期詩歌的創作藝術、精神價值及其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開創性意義。

“‘想象’就其字面意義而言,就是‘想出一個象來’,并對其進行反復思考、加工。換言之,想象就是把過去經驗的記憶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種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個新結構的過程。”想象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活動,它是貫穿藝術構思過程始終的一種心理機制,根據功能的不同,將想象劃分為三大類型:再現想象、比擬想象、虛構想象。郭沫若《鳳凰涅槃》之所以“開一代詩風”,不僅僅是因為它在語言形式上以白話文替代了文言文,更是在于詩人在長期沉悶呆滯的詩歌藝術中打開心靈的閘門沖破精神藩籬的束縛放肆無羈地讓思想的航船邀游在想象之海,抒寫天馬行空的文字。

一、再現想象

“再現”即第二次出現,指所想的這個“象”可能是主體對外部事物或現象的復現,是主體在外部環境和內心潛意識的共同刺激下喚起的經驗性回憶。《鳳凰涅槃》再現了詩人經歷過的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但它又不同于傳統的單一的經驗式的復現。《鳳凰涅槃》所體現的再現想象是多時代、多維度的,它創造性地再現了詩人的心靈,是詩人情感流露最有力的表現方式。

五四以前的詩歌,以“古典哀怨”的曲調貫穿始終,詩歌注重形式而無法反應時代需求以致表現的內容過于單一。不是描寫鴛鴦蝴蝶、風花雪月,便是贊美紅燈綠酒、淺酌低唱;不是抒寫綿綿愛情、離愁別恨,便是抒發感傷情懷、壯志難酬。等到五四時期以“白話”寫詩,新派詩人如胡適、劉半農等也不過在文字上做了一些改良,并沒有創造什么新的思想境界,就連表現方法也沒什么新因素可言。詩壇相對的沉默壓抑與時代呼吁洪鐘大呂之聲建構起五四“靜”與“動”、“舊”與“新”的二重矛盾。文學、社會矛盾的兩相對立、此消彼長迫切需要一股排山倒海的勢力打破枯燥抑郁的平衡,時代的突出點與郭沫若埋藏在心靈深處的關照達成契合,讓他以一種全新的表現方式創造詩歌宏大的藝術境界,開拓新的審美想象空間。《鳳凰涅槃》突破了傳統的想象格局,它再現了三個不同歷史時代的社會風貌舊時代——“鳳歌”、“凰歌”——“悲哀”、“煩惱”、“寂寥”、“衰變”,涅槃時代——“鳳凰同歌”、“群鳥歌”——化腐朽為神奇、化丑惡為甘美,新時代——“鳳凰更生歌”——“新鮮”、“凈朗”、“華美”、“芬芳”。而在每一個時代,詩人都用具體的意象傳達了不同的特征,這些不同的意象組合起來,豐富了詩歌的創作意境。如在“風歌”中,他寫道:“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把你詛咒:你腥血污穢著的屠場呀!你悲哀充塞著的囚牢呀!你群鬼號叫著的墳墓呀!你群魔跳梁著的地獄呀!”(36頁)“屠場”、“囚牢”、“墳墓”、“地獄”都是專制、丑惡、陰森的封建社會的象征,營造了恐怖、悲涼的意境,更有力地顯示出“鳳凰涅槃”的悲劇美和崇高性。《鳳凰涅槃》中多重意象的組合為中國新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豐富和發展了詩歌創作理論。

《鳳凰涅槃》對前代詩歌的超越還表現在其想象的多維度性上,這集中體現在詩人塑造的多維度意象“鳳凰”上。“鳳凰”可以看做是中國社會的象征,鳳凰浴火,象征著舊時代的毀滅;鳳凰更生,象征著新時代的創立。同時,“鳳凰”還可以看做是中國數千年受凌辱、壓迫的女性,經歷不斷地反抗、斗爭,最終獲得自由與解放。再者,鳳凰也可以是詩人自身的幻化,它與郭沫若個人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年青的郭沫若在日本經歷種種折磨,到達絕望和自卑的頂點,他在1920年2月給宗白華寫的一封信中提到:“讀的是西洋書,受的是東洋氣。”帝國主義的欺凌、求學之旅的艱辛讓他在生與死、進與退的兩行列中苦苦掙扎。時代的劇痛和個人情感的糾葛被緊緊地紐在一起,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浴火重生的鳳凰,不顧一切的破壞、毀滅。

其實,郭沫若詩歌最大的創作特色還在于他的“泛神論”思想。“在泛神論這個問題上,郭沫若的思想及其詩歌,超越了同時代的人,也超越了古代的人,可以說,在中國文學史上,郭沫若詩歌里的泛神論的思想,是前無古人的。”那么,郭洙若的“泛神”的具體內涵是什么?“泛神便是無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現,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現。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現。”說到底,郭沫若的“泛神論”就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格的有意塑造。《鳳凰涅槃》是神性的再現,也是詩人情緒、心靈、個性的顯現。郭沫若真實地描述了他寫《鳳凰涅槃》時的感受“那首詩是在一天之中分成兩個時期寫出的,上半天在學校的課堂上聽講的時候,突然有詩意襲來,便在抄本上東鱗西爪地寫出了那詩的前半。在晚上行將就寢的時候,詩的后半的意趣又襲來了,伏在枕上用著鉛筆只是火速地寫,全身都有點作寒作冷,連牙關都在打戰。”詩便是這樣不假思索地寫出來,毫不矯揉造作,完完全全是詩人情緒的自然表現。郭沫若光輝的藝術實踐,成為他“自然流露”說最好的注腳。可以這樣肯定地說,郭沫若不僅用他的詩,為中國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用他的嶄新的詩歌理論——“自然流露”說,為中國新文學奠定了文學必須反映真實的理論基礎。

二、比擬想象

所謂“比擬”自然是用此物比彼物,而“比擬想象”則是指對某種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將一種概念性的、模糊性的、意念性的涵義通過具有相似特征的物象來傳達,以此更加生動、簡易地表達晦澀的思想。《鳳凰涅槃》中比擬想象的運用突破了傳統詩歌“溫柔敦厚”的說教和初期白話詩“強調經驗,偏于說理,沖淡、平實的散文化傾向”,將詩歌從一種抽象化、概念化的模式中解脫出來,具有純詩特征。

《鳳凰涅槃》中,詩人著重表達了三個意念:“力”、“動”、“狂”;想要傳達兩種思想:“個性解放”、“民主自由”。《鳳凰涅槃》中的力是能夠震動山岳的力,是詩人妄圖激起的一種變革之力。為了擁有足夠的力量沖擊束縛人性的舊文學,他找到了具有毀滅力量的兩個意象:“火”、“鳳凰”,將一種抽象的變革之力想象為熊熊燃燒的火焰和集天地造化的鳳凰。“啊啊!火光熊熊了,香氣蓮蓬了。時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身外的一切!身內的一切!一切的一切!清了!清了!”(39頁)這是詩人渴望激起的漫天大火,它將舊時代的一切化為灰燼:這也是鳳凰毀滅的力量,為了打碎舊世界,寧愿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它象征了詩人反抗黑暗社會的叛逆情懷和五四沖破舊世界的洪濤,是雄大且悲壯的!除此之外,鳳凰作為一種重構力量的比擬,是郭沫若企圖在破壞一切舊秩序之后建構新的社會秩序的期望。黑暗的陰影成為過去,光明的前景昭示未來;死寂的歷史不復存在,自由的思想催生鮮活的生命!鳳凰毀滅了一切,又更生了一切,“生動”、“自由”、“雄渾”、“悠久”的社會秩序重新建立。《鳳凰涅槃》打破了傳統詩歌沉浸在“靜的忍耐的文明里”的沉悶空氣,以一種突進狂飆的姿態引領五四革命浪潮,比之改良派詩人的詩歌,《鳳凰涅槃》表達了更加強烈的情感,是郭沫若的直訴狂呼。它的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過程其實就是詩人“不斷的毀滅,不斷地創造,不斷地努力”的思想的具體濃縮。《鳳凰涅槃》中的“動”與“狂”強烈地體現了“五四”時代狂飆突進的風氣,也反映了詩人張揚個性、高揚本我、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在這無羈的詩作中,人的自我價值第‘次得到了肯定,人的創造力第一次得到了承認,人的本質力量第一次得到了張揚,它顯示了在五四個性解放的時代氛圍中,長期習慣于封建意識形態泯滅個性價值的中華民族,已經獲得偉大的蘇醒,開始了漫長的自我解放歷程。《鳳凰涅槃》中的比擬想象為中國抒情詩歌和象征主義詩歌的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郭沫若自由、個性的詩歌風格影響了諸如馮至一類的浪漫主義詩人,為詩歌形象化的抒情理論奠定了基礎。

三、慮構想象

虛構想象又可以叫做創造性想象,它可能是憑空地將此物想成彼物,將無物想成有物,將常物想成異物。它比“再現想象”、“比擬想象”更自由更放蕩,是一種完完全全的非自覺狀態。《鳳凰涅槃》中虛構想象的運用比比皆是,它不依賴于客觀事物的屬性,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整首詩歌就是詩人情緒的運動,在這個運動過程中,客體被無理由地虛化、精神化、生命化。郭沫若詩歌的虛構想象形成了他獨特的創作藝術,開創了一代浪漫主義詩風。

郭沫若就敘述過他在創作《鳳凰涅槃》時的無目的性和藝術活動的非自覺狀態:詩人的心境譬如一灣清澈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好像一張明鏡,宇宙萬物的印象都涵映著在里面;一有風的時候,便要翻波涌浪起來,宇宙萬匯的印象都活動在里面。這風便是直覺、靈感,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漲著的情調。這活動者的印象便是徂徠著的想象。郭沫若將“直覺”、“靈感”、“情緒”作為關照宇宙萬物的方式,這種關照完全擺脫了客觀事物的形態、屬性,成為詩人主觀意志和超人意識的附庸。郭沫若將現實社會的一切都幻化為他的想象:“枯槁的梧桐”、“消歇的醴泉”、“茫茫的大海”、“莽莽的平原”,這一系列感性直觀的形象組成灰暗、蒼茫的藝術境界,滲透了悲壯的氣息,透析著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壓榨的死寂社會。一切的希望變為失望進而變為絕望,所有有限的生命在時光的流逝中蒼老、衰亡。在虛構的意境中詩人又虛構了“鳳凰”這個意象,它不同于傳統詩歌古典哀怨的審美意象,具有崇高美、悲壯美、宏大美。它以戰斗的勇氣、毀滅的激情、創造的氣魄,展現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深惡痛絕、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的堅決、徹底、勇敢的反抗。詩人將自己想象為鳳凰,本身就是對虛構想象的升華。怎樣實現對令人窒息的時代的無聲控訴?詩人選擇了假想的死亡,選擇了具有無窮摧毀能力的火焰,讓鳳凰欲火,壯烈燃燒。

《鳳凰涅槃》以虛構想象為特色的主觀抒情方式開創了“革命浪漫主義”的先河,之所以說,郭沫若的浪漫主義具有革命性,除了他的詩歌成功實踐了藝術表現內心、尊重自我、反對功利主義、藝術自由等觀點外,更重要的在于詩人強有力的詛咒和對神性即自我的崇拜以及他“火山爆發式的內發情感”,這種情感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表現了詩人的“內宇宙”、“內情感”。因此,郭沫若的“浪漫主義”區別于古典詩人諸如屈原、李白之流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更本質的是浪漫主義或理想主義的精神。

再現想象、比擬想象、虛構想象作為想象的三種類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他們的區別具體表現在:對客觀事物的依賴程度不同,詩人主觀情感的表達程度有異。再現想象較之比擬想象和虛構想象,對外在環境的依賴程度更重,詩人性情的流露往往局限于時代和個人生活閱歷。虛構想象則不同,他完全擺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再現想象、比擬想象、虛構想象又是層層遞進、逐層深入的,他們之間相互滲透,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其運用的想象并不是單一的某一類型的想象,而往往是三種想象共同交織和建構的。

郭沫若成功地實踐了三種類型的想象機制并將其統一于《鳳凰涅槃》的創作中,改變了傳統詩歌的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使詩歌具有了深度和靈魂。正是想象的多層次性導致了詩歌在意象、意境和精神境界等多方面的開創性,使郭沫若的詩歌有了獨特的風格和素質,讓郭洙若成為開一代詩風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