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實踐是創新之源

時間:2022-04-29 09:18:00

導語:剖析實踐是創新之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實踐是創新之源

走進新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大手筆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手筆來自大思考、大決心,這種大思考、大決心就是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為,任何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的重大改革。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我們積極開展了歷史實踐課的研究和創新。實踐活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我們將之分為:課堂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兩種類型。

歷史課堂實踐,是在新的基礎教育改革下誕生的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它遵循“以活動促發展”,“以實踐促創新”的現代教育理念,以課堂為載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思維為核心,滿足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密切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自主活動、自主探究和實踐,引導學生在歷史實踐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創新。

首先,歷史課堂實踐活動離不開和諧的課堂環境。和諧的課堂環境最主要的是師生關系的和諧。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這種和諧的人際環境成為課堂實踐活動的前提。

其次,歷史課堂實踐活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親身的活動和實踐,使學習成為學生主體的自主活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活動中特別強調課堂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師生互動、成果共享。

歷史課堂實踐活動形式各異,內容多樣。它可以是一節獨立完整的活動課,也可以穿插常規的教學活動中。內容上,可臨摹作品、朗誦詩歌、講解地圖、問題辯論、角色模擬、游戲競猜等。

根據內容的不同,歷史課堂實踐活動可分為:主題性活動和常規教學活動。

主題性活動的教學設計較為簡略,教學中需要教師根據活動的主題,在內容上加以拓展。對此,教師要在課前精心組織,充分安排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去分組分類收集資料信息。如:

A.《家鄉的名勝古跡》

B.《家鄉的變遷》

C.《我喜歡的歷史人物》

D.《我的家庭歷史》

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收集、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和創新,展示各自的學習成果,從而親身體會和感受歷史的真實存在。

常規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從課程實際情況出發,以課堂為載體,通過師生互動,將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歷史活動中體驗和發展。設計歷史常規教學活動應遵循如下原則:

A.目的明確,針對性強,直指教學目標,有啟發性,切入主題。

B.活動的方式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C.活動的內容要從教學目標出發,從教學內容出發,適合課堂的類型。

【案例1】“秦王掃六合”教學設計片斷:

教師:讓我們穿越大秦時空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國開國大典這一盛大時刻。

學生:分工,進入角色。

學生(禮儀官):秦國大典現在開始,有請大王登基。

眾學生(大臣):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學生(秦始皇):眾愛卿,免禮平身。今天下已定,萬民歸心,為號令天下,造福百姓,特詔,本王自稱“朕”,名為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后由朕決斷。地方設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

教師出示(板書)

最高統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皇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守)、縣(令)

眾學生(大臣):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學生(秦始皇):眾愛卿,平身,可有本奏?

學生(李斯):自戰國以來,各國都鑄造了貨幣。如,我國的“半兩錢”,齊國、燕國的“刀幣”,趙、魏的“布幣”,楚國的“鬼臉錢”。各國貨幣的使用給商品的流通帶來了許多不便。各國的度量衡對尺寸、升斗、斤兩的規定不一。各國文字繁簡不一,書法、形體各有差異。長此以往,勢必對我大秦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后患無窮。

臣秉呈吾皇之意,現已整改:自日起,全國統一使用我大秦的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量衡,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整齊劃一的規定;以我大秦的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廢除原來六國的文字。

教師出示(板書)

鞏固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小篆,統一度量衡

學生(秦始皇):就以愛卿所奏,詔告天下,即日實施。

學生(李斯):遵旨。

學生(淳于越)吾皇萬歲,臣也有本奏。

學生(秦始皇):講來。

學生(淳于越):皇上,今天下已定,萬民歸心。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論功講德,皇上已遠遠超過三皇五帝,正是吾皇效法舊制,分封諸王之時。

學生(李斯):臣有不同意見。

學生(秦始皇):講來。

學生(李斯):儒生淳于越借古非今,實有藐視吾皇權威之意。效古分封勢必造成天下動蕩,惑亂百姓,純屬毀我大秦之基業。身為儒生,本應以天下為己任,歌功頌德以傳揚天下。此人用心不良,

臣建議“書焚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準留下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它的書都要燒掉;以后再有談論儒家詩書的人都要判處死刑;對那些謠言惑眾之徒抓捕活埋以效天下。

學生(秦始皇):依卿所奏,此事由你全權處理。

學生(李斯):遵旨。先拿下淳于越。

教師出示:(板書和相關圖)“焚書坑儒”

學生(蒙恬):臣自追隨吾皇以來,備受重用,奉命統率30萬大軍鎮守北疆。然北方匈奴仍不斷侵擾,防不勝防,百姓苦不堪言。南方愚蠻也是禍事連連,也應早早提防。請皇上下旨定奪。

學生(秦始皇):北方匈奴乃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爾可先主動出擊,奪取河套;再從內地移民到此屯田;后筑邊防,北方之危可解矣。南方愚蠻,愛卿盡管放心,朕擇日另派他人。對此愚蠻只要恩威并施,傳達文明,興修水利,后患可絕。

眾卿凱旋之時,就是我大秦強盛之日。

學生(禮儀官):慶典儀式結束,退朝。

教師出示:(板書、秦朝疆域圖、長城和靈渠相關圖)

教師:讓我們再次穿越大秦時空隧道回到公元21世紀。

【評定】:師生共同演繹秦國開國大典的歷史情境。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添了戲劇色彩。同時,也使相關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注重了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和歷史的體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歷史社會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走進社會。通過學生的觀察、調查、訪問等方式,從而使歷史教學更貼近生活,增加現實氣息。具體做法如下:

1.建立歷史檔案室。一方面受歷史學科獨特性質的影響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受多種條件的限制,教學中的課程資源又十分有限,因此,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必需。建立歷史檔案室就是為整合課程資源提供一個平臺。制作一些仿制文物,收集社區課程資源、歷史音像資料,搜集網絡信息,參觀歷史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2.開展專題講座。根據教學進度,結合當前的形勢,聯系歷史相關內容,進行專題報告。

【案例二】講述美國的外交政策時,聯系世界歷史相關內容,得出霸權主義是它的一慣性。

【案例三】講述中國近代史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時,聯系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維新派的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新、舊三民主義、無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得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一歷史結論。

【案例四】講述三次科技革命時,聯系每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社會進程的歷史影響,得出中華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實施科教強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

3.進行歷史知識競賽。歷史知識包羅萬象,涉及時期長,知識相互滲透。通過知識競賽,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情緒,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同時也能強化學生歸納、理解、綜合、構建能力,加強學生的競賽意識,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求.

4.以人為本,開展歷史國情知識的普及宣傳活動。

人類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互相激蕩,政治多元化趨勢持續發展。在這種新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就成為歷史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與此同時,人文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對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提出了新的任務。

我們結合重大的節日,利用板報、“校園之聲”,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有關國情知識的普及宣傳活動。我們以歷史簡報《史海擷浪》為平臺,展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研究動態,從中更好地讓學生了解中國和世界,形成對祖國歷史的認同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意識。

5.參觀調查進社會。

棗陽,歷史悠久,“光武故里,人杰地靈”,區位優勢突出,南北文化交融之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物化資源。利用獨特的物化資源,使歷史教育與社區教育相結合,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相結合,與風景名勝遺址相結合。我們先后組織學生參觀了市博物館、白水寺風景區,考察了雕龍碑遺址、九連墩戰國遺址等。

【案例五】

走進戰國九連墩,找尋古楚的輝煌

活動過程:

①參觀戰國九連墩戰國遺址;

②觀看多媒體片斷《塵封下的輝煌》;

③聆聽編鐘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滿江紅》千古絕響;

④交流、暢談感想(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⑤撰寫參觀后記。

【評定】這次實踐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了相關學科知識,教會了學生一般探究方法,讓學生回歸自然,走進社會,接觸實際,陶冶情操,了解自然和社會,養成熱愛大自然、珍惜生命、熱愛家鄉、建設美好家園的情感,樂于探究歷史奧秘和關注社會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及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升化,達到了實踐育人的效果。

實踐活動有多種形式,要發揮其獨特的教育功能,應注意遵循的原則:

1.明確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計劃性。

明確的目的性是開展實踐活動的靈魂。只有在明確目的的指導下,才能更好地確定內容、選擇形式,把課程標準融入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實踐活動是學校教育整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課堂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二者協調不好,就會互相沖突,彼此影響。

2.廣闊的知識性和豐富的趣味性。

只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新知識,求知欲得到滿足,他們才能保持活動的積極性。如果學生沒有對某一項活動較為持久地投入和傾注,如果對一切都是淺表性的接觸,那么,心靈的疆域就不會拓展,也就不能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活動的趣味性與活動的形式有聯系。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出發,精心設計實踐活動的形式,才能更好地適合更多學生的要求,以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活動滿足學生自愿選擇的需要。

3.自主性與創造性。

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活動內容的選擇、活動計劃的制定、活動組織的建立、活動的開展、活動成果的匯報,都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耳,切切實實地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考力、創新能力、開拓新生活的能力、選擇與合作能力。

4.面向全體學生,貫徹因材施教。

實踐活動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途徑,要面向全體學生。實踐活動具有普及性,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要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具有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讓全體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活動的成果,在活動中受到教育。

5.充分利用當地條件,與實踐活動相配合。

開展實踐活動,既要從學校自身出發,又要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物化資源。相反,如果脫離當地條件和需要,一味追求高層次的活動,則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歷史實踐活動課,在新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創新意義。

1.改變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歷史課堂實踐活動課,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思考、探究和實踐,學生始終處于活動的主體的狀態中。教師則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師生共同構建了一種平等、和諧、民主、互動式的新型關系。

2.創設了真實的學習環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沉淀,引發了學生的先前經驗和直覺,達成認知沖突。

3.促使學生展開高層次的思維。有條理地、有根據地、批判地、反省地、徹底地思考問題。

4.以學生學習的真實認知過程為基礎展開教學,充分展開課堂交互活動,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產生想法、發展想法,促進學生多元化的理解。學生的想法之間產生實質性的碰撞和爭鳴,在教師的引導下,達成“共識”,實現知識的重新構建。

5.促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加全面和客觀。重視學生的發展,淡化甄別和選拔功能,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重視學生的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質標的多元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強調參與互動、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注重教學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通過歷史實踐活動這一載體,從而更加全面和客觀地評價學生。

實踐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開拓了視野,養成了各種良好的習慣,提高了綜合能力,培養了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并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情感和價值觀教育。

中國古訓中有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前者強調的是活動、實踐、躬行對知識的領會與掌握的意義;后者強調的是“悟”即個體經驗的激活在理解、吸收、構建和掌握知識過程的意義。沒有比較豐富、深刻的體驗來積淀形成一定的經驗背景,悟就不易甚至不能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