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與實踐總結

時間:2022-05-07 04:44:00

導語: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與實踐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與實踐總結

摘要:本文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總目標與設置原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研究性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等幾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從2001年9月起,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年度新的課程計劃開設綜合實踐課程。現在我們將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與思考總結出來,請兄弟學校的領導和專家給與指教。

一、課程設置的總目標與設置原則

依據教育部開設該課程的宗旨,同時參考當代學習心理學的最新理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學習》等文獻資料,我們確定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主線的綜合研究性課程的教學目標,即"以人為本,綜合創新",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研究性學習的態度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參與一些類似于科研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和產生積極學習的要求,并將逐步形成一種勇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產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欲望。

2、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目標:

學生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會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存,采取多種方法收集所需信息,并通過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提高綜合應用與創新能力。

3、研究性學習的人際目標:

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利于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學生得以在此過程中發展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并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學會欣賞他人。

4、研究性學習的價值目標: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會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出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不滿足于現狀的進取精神等,同時也會更深入地了解科學知識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和價值,學會關心國家、社會和他人,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開設綜合研究性課程是一項全新的教學工作,我們在選擇與確定課程內容前,事先制定了以下原則:

1、開放性:開放性原則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必經途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習方式的自主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強調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與社會的發展相聯系,不拘泥于原有的知識體系;實施過程要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則;評價標準的多樣性,評價過程的參與性。

2、實踐性:綜合研究性課程強調學生要親身體驗、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強調學生自主選擇、探索各類綜合問題前提下,對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注重安排實踐性或者指導實踐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實踐的時間基本保證在整個課程時間的三分之二,特殊情況不得少于二分之一。開設綜合研究性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科學精神、態度、行為和習慣。促使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的轉變。因此,該課程特別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在活動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

3、綜合性:綜合實踐課程與研究性學習不能簡單地分科進行,而要按照現代社會與科學的發展,高度重視課程的綜合化,強調課程的整體性。要提倡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在課程編制和教學中,既要注重一般科學原理的認識和掌握,又應注重科學態度、方法、精神的綜合培養。

4、可行性:依據學生年齡與心理發展特點,注意由易而難,由近及遠的策略。同時因地制宜,根據本校本地的具體條件做出適當的安排指導,以保證實施。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

依據課程目標,綜合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學習內容(綜合性知識)、能力培養。這三部分內容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1、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是教學的核心。所有核心概念都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掌握了這種研究方法以后,由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平時的分科學習方法不同,強調的是小組研究學習,該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動的過程,思考性探究是該學習的核心,它包括一整套嚴格的程序。學生在小組研究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發現、理解、調查、設計、討論、評價等種種方法,而且要學習合作、寬容、接納、競爭、創新、自尊的心理品質,同時在學習中逐步形成科學、人文的精神。

2、綜合性知識作為現實問題為綜合研究性課程提供了理論背景,并以核心概念為主,形成比較統一的整體。學生學習的核心概念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較為抽象的核心概念,它們基本代表了綜合知識的核心思想。這些核心概念不能用分科教學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應當以現實問題為依托,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它們,并進而把握其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另一種屬于事實性概念,它們可歸于正在研究的問題之中,如朝鮮半島問題、溫室效應、生態入侵等等。其中最基本的依據是學生的生活。一是以“人與自然”為線索的內容,它主要以大連地區與人生存發展有關的自然環境為研究對象,如氣候、水資源、植被狀況、能源等。二是以“人與社會”為線索的內容。它可以是大連的歷史變遷、社會文化(如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會經濟問題、社會政治問題。三是以“人與自我”為主要研究對象。它主要涉及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問題。如青春期生理與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養成、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等所引起的學生的自我反思與探究。這些概念是在研究中確定的,教師所作的是教會學生們如何討論這些概念、如何查詢與此相關的資料。

3、個性品質、科學精神及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目標,一般在教學目標中不能十分具體地表現出來,但是在學生進行的所有過程中都有所體現,同時作為較深層次的觀念目標,可以考慮請一些專家來作專題講座,加以促進。

三、綜合研究性課程的組織、實施與評價

1、課程的組織:

綜合研究性課程的開設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中,師資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各學科教師本來就已擔任學科教學任務,況且這一課程還沒有人承擔過,教學資源的缺乏是這門課困難重重。因而課程組織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擬成立綜合研究性課程開發與研究課題組、課程教學實施組、專家顧問小組,由校長室、教導處、教研室等共同領導。科研課題組負責研究課程的開發與實驗、教學資源的收集與編撰、課程評價以及師資培訓等工作;教學組負責實施具體教學工作(當然,課題組與教學并不截然分開);專家顧問組負責科研課題的咨詢與指導,同時也擔當一部分相關講座。

2、課程的實施:

本學期開設的綜合研究性課程主要有:綜合研究性課程總論、歷史社會問題研究、自然科學問題研究、生態問題研究四部分,每一部分教學都突出課程宗旨與總目標。

(1)多樣性的教學模式

由于教師的缺乏,這一課程主要由生物、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等學科中的幾位教師承擔,采取的教學模式主要有:

①主題報告:以介紹研究方法和研究案例為核心,以教師講授為主,主要目的在于介紹背景知識、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轉變學生的觀念,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

②范例教學:介紹研究方法以后,分發相應研究材料,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按照要求與范例進行模擬研究。教師的角色是提供范例與學習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導。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在模擬研究中掌握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社會調查法、等量實驗法等;

③小組研究性學習:以2-5人的研究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討論、分工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步驟與方法。內容包括:確定選題、制定研究計劃、收集研究資料、形成研究報告等等。教師的角色是小組的參與者與資料信息的提供者,學生自己選出的小組長負責研究進程的管理,學生是學習研究的主導。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體驗學習角色的轉變,了解與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體驗小組協作學習,促進合作精神的形成。

④課堂論辯會議:以大課的形式進行論辯,各小組將已經完成的各項研究計劃或中期報告,在講臺上向全體學生匯報,然后,由學生自由提問答辯,從選題、研究方法的選擇、資料的可靠性等各個方面,進行提問、分析、論辯。教師的角色是會議的主持者(相當于電視節目主持人,不過,教師還需要提供深層解釋與在解釋中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每一位在臺上的學生是課堂的主導,在臺下的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論文答辯的方式、方法,培養積極的參與意識合計性發言論辯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場合文明、坦誠的表達能力。

(2)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每一位教師開設這門課的首要工作,因為沒有相應的教科書,沒有教學大綱,我們考慮到既不能脫離中學現階段的分科教學,也不能將分科教學的內容搬到研究課中,于是,從三個方面入手,選擇相應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三方面是:歷史社會問題、自然科學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歷史社會問題以歷史學科為依托,兼顧政治、經濟等學科內容;自然科學問題以物理學科為依托,兼顧數學、化學、天文等學科;生態環境問題以生物、化學、地理學科為基礎,由分科到綜合。教師講授時,以這三方面問題為基礎,學生選擇課題時,先從分科問題開始,再從自己的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各研究組在登記時,要進行相應的歸類,即看看屬于哪一類問題,適合采用哪些方法。當然,不論研究什么問題,目標是相同的,即都要學會上問題到的教學目標。

(3)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

全新的綜合研究性課程需要安排好教學過程,我們從綜合研究性課程概況開始,先后安排歷史社會問題研究、自然科學問題研究、生態環境問題研究三類方法指導性課程,同時,引導學生學習課題選擇與確定、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查閱課題相關資料、文獻分析、數據初步統計等研究方法。

3、課程的評價

綜合研究性課程的評價是達成其課程目標的重要步驟。評價方法注重過程性評價,主要采用研究性報告與研究者自評、互評的形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學會評價也是綜合研究性課程的教學目標。研究性報告與自評、互評的所有資料都采用研究性檔案的形式,由學生自己保管,每學期舉辦一到兩次展覽,評價每一位學生的研究性檔案,并作為最終總結性評價(等級制評價)的主要依據。

教師進行的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研究報告的評定,主要對研究的中期報告與結題報告進行評定,內容包括:選題(內容、表達)、計劃(文獻分析、研究步驟、研究方法等)、過程(相關資料全部附錄在報告后面)、結論、資料等;第二,綜合能力的達成,一般一學年一次,采取不定期的方式,但主要放在下學期。

四、綜合研究性課程開設的初步成果與今后設想

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學生們體驗到了研究性學習帶給他們的欣喜,全校共組織了154個研究小組,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法,完成歷史社會問題研究的中期報告78個,自然科學問題的中期報告39個,學生的研究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與社會責任感。初步研究成果可以從學生的研究報告中體現出來如:《大連金石灘主題地質公園的規劃設計》、《京杭大運河的昨天、今天與明天》、《這世界是否安寧?--20世紀人類各種災難的分析》、《巨人的握手--20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系解凍初探》、《中國近代早期民族資產階級有沒有先進性》、《大連開發區旅游的構想》、《腳本DOS程序的防御》、《仔豬下痢的防治》、《迪斯尼樂園-我的夢想》等等。我指導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大連金石灘主題地質公園的規劃設計》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賽區)二等獎,《腳本DOS程序的防御》等三項課題獲得了大連市一等獎,《同學錄的語言設計》等三個課題獲得二等獎,《仔豬下痢的防治》等三個課題獲得了三等獎。我撰寫的《充分開發社區科技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和意義》一文獲得了2002年全國科技輔導員論文大賽(賽區)一等獎。

盡管我們開設的綜合研究性課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為一門校本課程來說,課程建設還很不完善,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研究解決,為此我們對今后的課程開設有以下設想:

1、完善小班化教學。進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學與研究活動的管理與指導。盡可能針對所有學生所選課題進行詳細的指導,同時建立相應的課題管理機構,由研究小組與學校分別建立研究性課題檔案。

2、建立開放的研究與資料信息查詢機構。適當開放理化生實驗室,建立相應的資料庫。資料匱乏是講授研究課最令人頭疼的問題,許多問題理論可以講清,但如果沒有實證材料支持就缺乏科學性和說服力,建議學校盡快建立相應資料系統,除增加圖書期刊等資料外,還可購買一些好的光盤、課件等,并應盡早實現電腦廣泛上網,實現網絡信息資源共享。

3、建立健全課題指導的教師、指導教師、顧問與管理人員的配套體系。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研究課教師都是兼職勞動,本有專業課務在身,工作繁忙,對科技、人文方面的新進展不可能時刻把握,囿于學識,也未必能把所有問題講清講透,學校應利用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廣泛的社會聯系,多請有關專家、學者開設專題講座,主持課題研究、評價或提供各種便利條件,這樣,能夠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和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

3、陳俠《課程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鐘啟泉"國外科學素養學與理科課程改革",《比較教育研究》,1997(1)

5、楊章宏《教育實驗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6、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河海大學出版社

7、渠曉峰、馬曉林《創造學習策略訓練》安徽大學出版社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