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時間:2022-09-28 09:16:55

導語: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摘要:語文教師需要思考怎樣做好課程教育工作,在把握教育本質基礎上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理念創新基礎上給予學生更高質量的教育指導,以教學模式創新為載體推動育人工作的有序落實。通過對初中生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可以在提升學生文學修養基礎上拓展其視野,在構建豐富知識體驗基礎上強化學生對漢語言的認知程度。本文分析語文教師對初中生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指導的價值,思考通過哪些創新性教學模式才能保障課程教育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初中生;語文教師;教學模式;文學修養

因為漢語言文學是對漢語文化的傳承,通過學習和深度研究可以體驗到傳統文化的傳承魅力和特色,在繼承優秀文化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所以在對初中生開展課堂教學時應該思考漢語言文學的傳承價值,在各項因素整合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育人方案,以創新為指導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升班級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程度。這樣能通過教學模式創新推動漢語言文學的創新發展,在推陳出新基礎上提升班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實踐傳承意愿。

一、分析開展漢語文言文學教育的價值

(一)利于傳統文化的合理傳承和創新發展

人們對傳統文學進行學習的基礎是對漢語言文學進行思考,在學習和思想感悟中對傳統文學的特色進行思考,在分析人文情懷基礎上探索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與實踐傳承路徑,在閱讀交流中獲得民族意識的培養。初中生應該對漢語言文學進行學習,閱讀思考和傳承是學生應該承擔的一項學習任務,立足學習獲得更高水準的知識體驗。因為在民族發展與國際競爭中需要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在優秀精神思考基礎上約束個人的行為,在養成高尚道德操守基礎上參與課程學習與社會建設中,重視在推動時代進步過程中展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傳承價值[1]。所以語文教師對初中生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指導是利于傳統文化的合理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在把握實際基礎上參與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以現代教育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

(二)給初中生健康發展奠定文學修養

立足漢語言文學講解可以豐富初中生的精神生活,在探索傳統文學發展特色基礎上穩定提升道德修養,在獲得更多傳統文化知識沉淀基礎上養成高尚的人格魅力。初中生通過對漢語言文學進行學習能深刻體驗傳統文學的特色,利于學生對文學知識進行梳理基礎上實現綜合素質的穩定提升。語文教師通過開展課堂教學可以將傳統文學和現展進行結合,在打破文學發展時空限制基礎上更好感悟到傳統文化的深奧和傳承價值[2]。這樣能給初中生健康發展奠定文學修養,在拓展學生文學視野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多元思考,在養成高尚道德認知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

二、語文教師運用創新教學模式開展漢語言文學的策略分析

(一)通過導學案運用激活漢語言文學的預習指導氛圍

基于初中生呈現出的文學修養和課程基礎,語文教師應該在把握本質基礎上制定多元化的教育方案,在各項資源整合基礎上給班級學生開展更高水準的知識講解與學科能力的充分培養。語文教師需要關注初中生的自學能力,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給學生實施創新性的教育指導,提升班級學生對傳統文學的認知與梳理效果[3]。因為導學案可以引導初中生在課程教育之前進行預習,在結構梳理基礎上感悟課程知識的獨特魅力,在模式創新基礎上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悟程度。所以語文教師需要通過運用導學案激活漢語言文學的預習指導氛圍,在把握主題基礎上提升初中生對課文意義的領會程度。語文教師在對初中生開展“范進中舉”課堂教學時應該關注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立足導學案指導班級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梳理,在結構整合基礎上給學生實施更高水準的教育指導,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學的體驗程度。重點是指導初中生對人物思想描寫方法進行探索,從外貌形象、語言特色和肢體動作等角度進行討論,思考在人物形象描寫過程中進行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在分析性格內涵基礎上對文章思想進行深度理解。這樣能通過導學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文字特色分析和情感交流過程中感悟到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也能對病態社會進行揭露。所以在后續漢語言文學指導過程中應關注導學案的運用價值,在模式創新基礎上給初中生開展更高水準的教育指導,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學知識的感悟程度。

(二)通過合作交流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發展

語文教師對初中生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指導是利于傳統文化合理傳承的,學生在傳統文學探索和互動交流過程中能獲得優秀情感的熏陶教育,在汲取優秀情感認知基礎上保障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因為合作學習可以保障初中生主體地位,有助于班級學生在互動交流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多元探索,在觀點表達基礎上收獲更高閱讀點水準的知識體驗,以此在理念創新過程中強化學生們的知識體驗。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合作交流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發展,在鼓勵初中生發揮主觀思維基礎上進行多個層面的知識互動,在思考文本特征基礎上感悟凝聚的情感態度。以《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為例,語文教師需要圍繞初中生的課程基礎、思維邏輯、文學修養和情感理解等情況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通過合作探究推動傳統文學在課程教育中的有序落實。基于課程教育特色和擬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提出多個層面的合作探究任務以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發展,以此提升初中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索整合與實踐運用效果。一是分析文章中的實詞和虛詞;二是在文本特征分析基礎上思考對比手法的應用特色和價值;三是在人物形象交流基礎上論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態度;四是結合社會發展對課程學習進行思考[4]。這樣能在初中生合作交流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知識講解,利于班級學生在重點詞匯與句子基礎上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情感觀念,也能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們進行刻苦自勉等優秀情感的熏陶教育。

(三)立足問題情境強化初中生的思維邏輯和閱讀理解能力

因為初中生通過對漢語言文學進行學習能深刻體驗傳統文學的特色,在梳理文學發展脈絡基礎上獲得優秀情感的熏陶教育,利于學生將所學的內容轉化為個人的內在修養,在感悟文學發展特色基礎上推動學生們的全面發展。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在各項因素整合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教育方案,重視在教學模式創新基礎上給初中生開展高水準的知識講解,在互動交流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思考問題能引導初中生從不同層面對教材內容進行思考與情感體驗,在觀點表達基礎上獲得更高層面的互動體驗,利于在推動課堂教學創新發展基礎上強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體驗程度。為此,語文教師需要立足問題情境強化初中生的思維邏輯和閱讀理解能力,提升漢語言文學知識講解和情感熏陶的實際效果。在對初中生開展《出師表》教學時,語文教師應該在教材內容把握基礎上提出不同層面的思考問題,通過問題情境營造推動課程知識講解的有序落實,也能提升學生對優秀情感的認知程度。“在文章閱讀基礎上進行字詞知識的整理,分析同音詞、多義詞和通假字等知識結構。”“分析哪些語句是文章寫作的關鍵語句,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是什么?”“論述諸葛亮運用哪些方式進行觀點表達?具備什么樣的個人形象?”“在學習文章之后談談情感收獲是什么?”這樣能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初中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多個層面探索,指導班級學生在內容整合基礎上感受到漢語言文學的特色,在關鍵內容分析基礎上收獲優秀情感的熏陶[5]。語文教師能在初中生回答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知識講解與總結,提升班級學生對重難點內容進行論述能力基礎上推動傳統文化在課程教育中的落實,也能在課程學習基礎上對學生們進行責任感與使命意識的教育。

(四)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創新知識講解模式

研究指出語文教師需要思考漢語言文學的傳承價值,重視在各項因素整合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育人方案,通過多種教學模式開展高水準的理論講解和情感熏陶,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情感體驗效果。因為信息技術能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并合理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在改變傳統課程知識展示模式基礎上調動初中生的探索興趣,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有著較大的運用價值。所以語文教師也能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創新知識講解模式,通過全新思維對初中生開展高質量的課程教育與文學素養的培養。例如在對初中生進行《岳陽樓記》教材內容講解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通過信息技術開展創新且高效的課堂教學,提升班級學生參與知識學習和實踐運用的綜合能力,更好感悟到傳統文化凝聚的傳承價值與繼承魅力。在課堂教學之前運用信息技術播放岳陽樓視頻以營造生動化的課程探索情境,引導初中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與文字特色分析,在閱讀理解基礎上結合視頻資源對岳陽樓的形象特色進行思考,通過互動交流強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梳理效果。這樣能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給初中生開展創新性的課堂教學,強化學生對文言文特色的認知程度,也能在互動交流中感受到祖國山河景色的壯麗。

結語

基于初中生呈現出的課程基礎和健康成長需求,語文教師不單是進行字詞層面的知識講解,而是在關鍵因素整合基礎上制定教育方案,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更高水準的知識講解。本文認為教師應該通過運用導學案激活漢語言文學的預習指導氛圍,通過合作交流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發展,需要立足問題情境強化初中生的思維邏輯和閱讀理解能力,也要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創新知識講解模式。

本文引用:

[1]董玉華.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的轉變[J].孩子天地,2020,15(06):194,197.

[2]楊建民.如何進行好初中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之我見[J].孩子天地,2020,28(02):142,145.

[3]李明星.淺析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質量[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22(08):113-114.

[4]呂成輝.新時期背景下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觀的轉變[J].語文課內外,2020,29(13):305.

[5]強飛.新課改下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的轉變方法[J].新課程,2019,25(26):66.

作者:后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