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隱性德育的作用力分析

時間:2022-07-18 10:14:07

導語:研究生隱性德育的作用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生隱性德育的作用力分析

一、當前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德育作為一項鑄魂育人工程,它的使命是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認知,陶冶研究生的道德情感,鍛煉研究生的道德意志,培養研究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道德人格和道德行為能力。研究生作為社會人和自然人,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主體性。為此,研究生德育必須在重視研究生群體社會性的基礎上,加強對研究生主體性的研究,特別是要將德育內容、方法、形式與研究生主體需要、主體特點、主體意識及能動作用結合起來,以免陷入德育實效低下的怪圈。目前,研究生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五個問題。

(一)德育目標遠離現實,脫離研究生生活時代

目前,很多高校對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目標定位高于本科生,認為學歷越高,道德要求也應越高,把研究生德育目標定位在難以企及的高遠飄渺甚至理想化的境界,不顧研究生的實際道德水平和發展需要,致使德育目的、要求與研究生現實生活相脫節,將德育目標嵌入不切實際的理想狀態中。

(二)德育內容偏狹、空洞,遠離研究生的日常生活

研究生德育內容應該是現實、具體、豐富和有深度的,但目前的研究生德育內容過于偏狹、空洞。其主要表現為:授課內容重復,缺乏新意;教師照本宣科,空洞說教;講授內容宏大,脫離現實。這就造成研究生德育內容空泛、方式機械、成效低下,易使研究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德育方法仍是灌輸,違背研究生身心發展規律

研究生一般年齡較大,心智較為成熟,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希望與老師平等探討理論與現實問題。但很多高校對研究生德育仍采用了與本科生無異的課程灌輸方式,忽視了研究生的個性開發以及理性批判能力的發展。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指出:“灌輸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2]強制性灌輸方法觸及不到研究生的主體意識和行為習慣,違背了研究生身心發展規律,其結果是教育效果奇差,且易引發反感情緒。

(四)德育模式固定化,背離研究生多樣化需求

現在的研究生德育以“課堂式”、“活動式”、“說教式”居多,以“兩課”教育為主。學校在組織形勢報告會或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時,會以安排名額的方式分配到學院,學院再以完成任務的形式指派研究生參加,強行向研究生灌輸思想,儼然將研究生視作潛在的道德敗壞者或德性缺陷者進行教育,沒有顧及研究生的專業、興趣和愛好等多種需要。這違背了德育是由受教育者的內在積極性發生作用的規律,背離了研究生生活多樣性的需求,很難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五)德育工作“混同化”,忽視了研究生的主體意識

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沒有把研究生作為一個單獨的教育群體來對待,缺乏對研究生德育規律的探究,照搬本科生德育模式,形成了本科生與研究生德育模式的“混同化”。研究生的學習與本科生有所不同,本科生的學習是以被動接受知識、教師教導為主,而研究生的學習是以自主學習、學術探究為主,用本科生的德育模式教育研究生,忽視了研究生的主體意識,致使德育缺乏針對性,影響了德育效果。

二、隱性德育與研究生群體特征的適切性

研究生德育工作應立足于德育目標,基于研究生群體特征和現實狀況,選擇契合研究生個體和群體的德育方式、內容、手段和載體,從而達到預定的德育效果。隱性德育是指教育者采取間接的、暗含的、內隱的方式開展德育活動,具有德育內容的多樣性、目標取向的生活性、方式的潛隱性、規范的非強制性、主體的自覺性等特點,它與研究生的個體和群體特征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一)隱性德育的生活化取向與研究生日常生活需求相契合

隱性德育具有德育目標生活化、德育內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生活化的特征。它把教育內容滲透到個人的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之中,充分利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同時將教育的要求和目的巧妙地隱藏于這些活動之中,使受教育者在無形之中潛移默化地被影響,起到隱性價值導向的作用[3]。“道德教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質量的教育,不能把德育從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離出來,否則就是形而上學。”[4]研究生作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之中,具有“社會性”,現實生活的“場域”要求研究生以現實生活為載體,探究、發現并解決現實的問題。另外,研究生作為德育對象,既是一個“生命體”,又是一個“社會主體”,德育內容、方式和目標必須接近研究生的現實生活。隱性德育正好具有這一特征,它從研究生的情感和需要出發,以日常生活為“場域”,以常見活動為載體,隱性地引導研究生,有利于研究生個體的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

(二)隱性德育方式的潛隱性、滲透性與研究生身心發展階段特征相契合

潛隱性、滲透性是隱性德育的顯著特征,即將德育內容隱藏于各載體之中,寓教于無聲無息,傳道而不說教,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和接受德育內容,通過無意識的心理活動達到對自身情感和行為的感染、調節和控制,從而養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研究生多處于青年后期,少數博士已步入中年,他們獨立意向強,社會心理已趨成熟,大多數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已形成并走向成熟。因此,研究生德育方式的選擇必須契合其身心發展階段的特點,德育工作要深入到研究生中去,用潛隱、滲透的細雨潤物方式打開研究生的內心世界,使其心悅誠服地接受德育的陶冶、導向和刺激。由于隱性德育具有潛隱性,容易在精神上滿足研究生的個體需要,適合研究生自尊好勝、自我教育能力強、心理成熟和情感豐富等身心特征,并且是以研究生的“無意識”作為德育過程的開端,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潛在的激勵和調節作用,因而其能發揮與研究生身心階段特征相契合的德育影響力。

(三)隱性德育過程的自然性、漸融性與研究生心理接受度相契合

有學者認為,個體在長期的環境影響和社會實踐中會形成獨特的思想品德結構,這一結構一旦形成,就會對外界影響進行篩選,對符合自己思想品德結構特性的內容會予以同化、吸收,從而形成新的成分,而對不符合自己思想品德結構特性的內容,其會在產生思想矛盾運動后,或者吸收,或者拒斥,或者存疑[5]。研究生對外界影響的心理接受過程亦是如此。研究生的年齡多在二十歲以上,具備較高的辨別判斷能力,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自立能力,心理結構相對穩定,對外界施加的各種影響有一個自我思考、辨別、選擇、認同的過程,不會輕易接受外來影響。因此,對研究生進行道德教育只有漸進地打開其心扉,慢慢地將德育內容融入進去,才能收到較好的德育效果。隱性德育的影響是潛隱的、暗藏的,是輕易察覺不到的,其效果的產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隱性德育的載體多樣且豐富,研究生德育的意圖可隨著載體自然地流入研究生的心靈,并不斷積淀下來。通過載體產生無意識的心理反應來影響研究生,可以滿足研究生的個性要求,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而主動地接受外部的影響,慢慢改變原來的心理結構,構建學校德育所預期的心理品質,這契合了研究生對外界影響緩慢、逐漸接受的心理特點。

(四)隱性德育規范的非強制性與研究生思想特點相契合

認同是內化的關鍵環節,受教育者只有深度認同德育內容,才能將德育內容內化為自我的人格品質,進而外化為自覺的行動[6]。認同的前提是內心的接受,它不是一個強制的過程,而是一個心甘情愿、主動接受的過程。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個體如果發現外界明確要求其接受某種觀念時,就會產生一種排斥態度。研究生思想成熟、自主意識強,對問題的思考、觀點的闡釋和事情的處理都較為穩重,他們反對強制性灌輸的教化,期望教育過程呈現相互尊重和師生平等的關系。隱性德育依據研究生思想成熟、自主性強等特點,以潛移默化和無意識反應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避開了強制性和灌輸性,使研究生在教育者精心設計的道德情境中深刻體驗,激發其內在的道德需求,使其在道德教化過程中自主判斷和自主選擇,逐漸認同德育內容。只有認同了德育內容,研究生的心理防御才能被攻克,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實效。研究生思想成熟穩定、自主性強的特點與隱性德育的規范非強制性特點具有契合性,這有利于隱性德育的順利開展。

(五)隱性德育的主體自覺性與研究生主體的自主需求相契合

研究生生活的最大特點是自主性,他們有很多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在學習中,他們具有很高的自覺性,能夠自我約束并獨立學習;在生活中,他們把自己當作成人,有強烈的自我表現、自我決策、自我實踐的愿望,表現為思想上的主動性、選擇性以及行為上的獨立性、自主性。隱性德育發揮效用的前提是德育主體必須具有自主性,能主動參與到德育活動中,通過發揮自身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在德育活動中主動地提升自我。另外,隨著研究生自主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極易將顯性德育視為對自身自由的威脅而產生反感情緒。可以說“,現實的德育環境及隱性德育對主體自覺性的要求,與研究生自主性的需求是不謀而合的”。事實上,也只有在德育活動中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實踐中感受道德的力量,踐履道德的行為,并化為個性化的道德實踐精神和內在素質,才能塑造其道德品質,提升其德性素養。

三、隱性德育對提升研究生道德素養的作用力分析

(一)隱性德育能夠有效消除研究生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隱性德育具有潛隱性,能夠淡化德育中的說教、灌輸、強制等行為。研究生是一個自我意識很強的群體,他們獨立、好勝、自信,對限制他們的行為、強制引導他們思想的人和事都很反感。運用隱性德育,將教育的目的、內容隱藏于與之相關的載體中,設置一定的德育環境,讓研究生置身于其中,能夠取得“無聲勝有聲”的德育效果。隱性德育能夠提供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各德育主體可以平等地交流彼此的觀點,充分體現德育工作的平等性與民主性,改變過去單向灌輸與強制壓服的做法,有利于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研究生大多擁有豐富的知識,他們樂于探討和研究問題,希望發表自己的見解并相互交流,只要引導得當,就能使研究生德育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由觀望轉為渴望、由消極轉為積極,使整個德育過程充滿生機與活力。另外,隱性德育內容接近于生活,關注生活中的點滴,討論的內容都是研究生的日常事,契合其個體生活,使其樂于參與,這就避免了研究生產生逆反心理。

(二)隱性德育能夠針對研究生的群體特征,發揮靈活的調教作用

與本科生群體相比,研究生群體具有年齡跨度大、社會經歷復雜、考生來源多樣、自我意識強、人員相對分散等特征。因此,對研究生進行道德教育必須依靠主體的力量,使每個人的合理道德訴求都得到尊重和發展,從而保證德育的實效性。隱性德育以尊重研究生主體為前提,利用研究生的自主特點,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差異化教育,引導研究生德育走向自我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隱性德育的內容、方式、載體都比較隱蔽,能夠根據研究生主體的客觀需求,從主體的內心出發,靈活地發揮德育的調教功能。同時,德育過程的多端性也能發揮隱性德育靈活多樣的調教功能。知、情、意、行是德育過程的四要素,德育可以從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開始。研究生是一個心理素質各異的群體,個體每種道德品質的養成及其知、情、意、行的發展方向和水平都處于不平衡狀態。這就需要在德育過程中充分發揮隱性德育的作用,利用隱性德育的多開端性,開辟多種渠道,讓每個研究生個體在知、情、行等方面得到相應的發展。從某種層次上講,隱性德育可以實現因人而異、因事而設的多樣化靈活教育,提高研究生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隱性德育能夠尊重個性,激發研究生的道德學習熱情,促成自我教育

隱性德育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原有價值觀基礎之上的道德教育活動,它尊重個性,承認差異,關注個體的全面發展,這是隱性德育的本質特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道德教育只有觸及研究生內心世界,成為其內心的一種需要時,才能得到認同,成為追逐的對象,從而激發研究生對道德學習的熱情。隱性德育以活動空間與時間的自由性、組織形式的多樣性、思想內涵的豐富性、道德內容的生活性為研究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平臺,為研究生的個性完善和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不僅有利于研究生發掘潛能、鍛煉自身、發展自己,而且有利于落實研究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其個體需要,激發其道德學習的熱情。“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體,都只有通過主體心理過程才能起到這樣或那樣的作用,如果沒有主體內心的心理過程的發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7]隱性德育關注主體、關注需求,能從主體內心激起學習的熱情,有助于促成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終落腳點,也是研究生主體性人格完善的重要保證。隱性德育創設的潛移默化的德育氛圍,能夠調動研究生學習道德規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使其將道德規范置于道德情感與意志的培育磨練中,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

(四)隱性德育能夠使研究生德育工作更具親和力,德育效果更持久

隱性德育是以生活為取向,植根于現實生活,以生活中的場景、人物、事件作為德育要素,引領研究生有意識地融入社會生活,在真實的社會中認識、比較、反思自己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從而對德育活動產生自然的親近感。在德育過程中,隱性德育能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的各個環節,增強自我教育在德育中的份量,使德育工作更有人情感、親和力和實效性。隱性德育以“生活為取向”的特點、“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潛藏隱蔽”的德育氛圍、“內隱預設”的教育目的,能使研究生感受到德育工作的親近、自然和平淡,使其在不經意間接受良好的心靈感染和凈化,將德育與個體生活融為一體,并自覺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正是由于隱性德育的非強制性、滲透性、生活化取向等表征,使得隱性德育的影響力深入持久,以悄然無聲的方式融入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和內心世界,并逐漸成為其日常生活的一種常態。在這種長期的教化過程中,部分德育活動與教化內容被研究生長久地珍藏,成為永恒的教育。

四、結語

本文強調在研究生德育中注重隱性德育的價值,并不是否定或丟棄顯性德育。在原則性、立場性等大是大非的教育中,顯性德育仍是主導方式,顯性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但在非大是大非以及研究生群體日益復雜的情況下,隱性德育應該成為研究生德育的重要途徑乃至主導途徑。充分發揮隱性德育的滲透性和感染性等特點,利用研究生的主體能動性,將隱性德育覆蓋到研究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是提高研究生德育實效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當然,隱性德育也有不足之處,如德育內容不連貫、德育導向弱化、德育工作“娛樂化趨向”等。對此,應在工作中設計好隱性德育策略,努力消除其負面影響,切實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劉培軍工作單位:廣西大學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