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升國旗儀式

時間:2022-03-15 10:00:00

導語:農村中小學升國旗儀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小學升國旗儀式

一、激發興趣,培養參與熱情

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能鉆得進去,學習才會卓有成效。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學生只有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否則,就很困難了。事實上,導致政治學業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昭示我們:培養興趣是教師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學中試著從多方面,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點化”舊知識,進入參與角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實,這最高技巧就是教師要善于“點化”舊知識,從而啟發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而獲得新知識。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即是這個道理。

“點化”舊知識是很容易激發起學生參與興趣的。這是因為:第一,中學生正處在由經驗型的抽象邏輯思維向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腦中已儲存的知識經驗進行邏輯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課堂中進入角色的。第二,這些舊知識形式多樣,有寓言故事、有成語、有諺語、有畫面……很容易動員起學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學生樂于參與。第三,舊知識勾起了學生的回憶、思考,啟動了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在課堂中不知不覺地進入參與角色。比如在講“社會的客觀性”這一知識點時,首先會涉及到社會是如何產生的問題,學生答不出來。我便提示學生回憶客觀唯心主義關于神創論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類和人類社會哪個先產生?利用社會的含義,學生得出了人類和社會的產生是同一過程的結論。而關于“人類的起源”這一問題,在講自然界的客觀性時已論述過。在教學中,我還由“揠苗助長”的寓言演繹得出了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含義及相互關系的原理。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事實證明,只要一提及這些舊知識,學生就一觸即發,然后再加上教師“點鐵成金”的“點化”,他們就十分驚奇。這興奮,這驚奇,足以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

2.運用情趣性教學法

我稱之為“糖衣片”式教學法,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學形式或方法,它讓理論回“娘家”,從而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它的特點在于:采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即以情趣為“糖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覺得艱澀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進他們思維的活躍和覺悟的提高。這種方法寓教于樂,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改革空洞說教式的教學積弊。我在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時,先出示了一幅題為“差距”的漫畫,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懸殊的奇怪的地球儀,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距”的問題后,又掛出第二幅題為“大吃大喝”的漫畫。通過對漫畫的欣賞分析,學生在熱烈的議論中掌握了有關新殖民主義的知識,直到下課后,依舊興趣盎然。

二、探求新知識,培養參與勇氣

中學生普遍存在著強烈的自我顯示欲望,常常夢想一鳴驚人,而這種欲望往往與本人的能力存在著很大的距離,由此而導致嚴重的自卑心理和閉鎖心理的產生。這種閉鎖心理、自卑心理集中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只要老師提問,一個個都斂聲屏氣,生怕老師“請”到自己。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必須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使學生無所顧忌,大膽參與。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的:“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你不能強迫馬喝水。”

要使學生大膽參與,教師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學生,且應把自己看成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活躍“分子”,態度和藹,情緒飽滿,感情真摯,用自己的熱情、執著精神去感召學生。我在講現實中之所以存在“不等價交換、價格與價值相背離的原因”時,先講了洪水中的地主用金條向佃戶換糠窩頭的故事,娓娓道來,結果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此時,趨勢分析其他問題,一氣呵成,使學生輕松地理解并掌握了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其實,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也是消除畏懼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話說的“悶得慌”、“靜得怕人”等,都說明了課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默,學生愈是害怕老師提問自己。只有當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有親身體會,有話可說時,他們才會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1.質疑問難,誘發創造力

心理學家把發現疑難看成是“思維的路標”,學貴質疑。一方面是生質疑,師解疑。我注重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自學,這是疑問產生的土壤,學生質疑的基礎。我印了質疑單發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又授予其方法,這樣學生質疑的質量較高。有的追根問源,有的輻射探究,有的從理論和實際的一致性和差異性中提出問題,等等。教師對這些質疑單要認真分析,挖掘疑源,將其納入備課的主要內容。再在教學中巧施良策,明理解疑,學生就十分感興趣。實踐表明,讓學生提問就是讓學生參與了備課和課堂教學,增加了一次參與的機會,也是幫助教師發現問題,教學相長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教師巧設疑問,讓學生參與思考、釋疑,在“疑”的探究中培養能力,發揮創造思維。而平淡的講解或一看就明白的問題,會使思維疲軟、興趣減弱,沖淡教學效果。我在講“生活消費要與國情相適應”知識點時,要求學生不看書,不受課本束縛,而是談自己的消費觀,結果大家暢所欲言,在談話式的教學中學生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費行為和觀念,從而樹立了科學的消費觀。

2.組織討論或辯論

每個人都有說的機會,從而實現自我顯示的欲望。在講“共同富裕”時,有學生提出現實中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加重的問題,我組織了正反方的辯論,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在爭鳴中明理,用理論和實踐說明了問題。

三、運用新知識,升華參與意識

“運用新知識”,鞏固提高,是最簡捷的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手段。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梳理知識,從更高層次上領會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以能力為核心的目標,是升華參與意識的極好方法。而要提高運用的效果,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

1.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的講解,即唱“獨角戲”,看上去不乏精彩之處,但它不能使學生從多方面參與教學,相反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不深,掌握不牢,靈活運用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題能力也得不到培養和提高。為了全方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貫徹精講多練、講練結合、以練習為主線的原則,做到每課都有隨堂同步練習。我精心編出題型多樣、難度適中的練習題,學生練得有興趣,從練習中找到了知識的“源”和“流”,體驗到了“現買現賣”的樂趣。再加上適時地點撥,又提高了學生的審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課外作業形象化

教師布置的課外作業應該形式多樣,應是學生所關心并以感性知識為基礎的,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練的興趣。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變式練習、學用征文等方法。在講完“價值規律”這一知識點后,要求學生星期天隨爸媽去買菜,并了解菜價的變化,寫出《市嘲晴雨表“》;在學完”市場經濟“一節后,要求學生分析糧票命運的變化或采訪一位廠長;在講完”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知識點后,請學生談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此外,還有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論述《我的成才觀》,用國企改革、市場經濟的知識寫《假如我是廠長(經理)》等,使學生體會到了當”改革家“的滋味。

運用新知識,實質上是促成學習實效,使學生不斷把獲得的新知識成功地運用于實際,嘗到能解決問題的“甜頭”。反過來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強化了參與意識,這一定會形成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良性循環,取得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