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城鎮設計生態學方法論文
時間:2022-07-18 10:16:00
導語:三峽庫區城鎮設計生態學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峽庫區傳統的城鎮形態,因山地、長江的特殊地理環境,既是“山城”,又是“江城”,其空間構成十分獨特而美麗,人工建設融于自然,傳統文化表現歷史發展,建筑組合關系充分反映居民的生活習性,形成了三峽地域富于個性和特色的城鎮與建筑空間形態。三峽工程的建設,使眾多傳統城鎮面臨重建,而大規模的新城建設,必然面對大量的城市設計問題。因此,從生態性、地域性、文化性等方面探討城鎮設計方法,并創造性地應用于實踐中,是一件十分有現實和歷史意義的工作。
1、城鎮整體設計
三峽地域傳統城鎮空間形態的最大特點之一是“簇群”式的整體構成。這種整體性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①建筑組群自身形成整體;
②人工建設與山地、長江的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的統一體。因此“簇群”式的城鎮整體設計,是一種尊重環境,結合用地條件的生態設計方法。將這種方法運用到新城鎮設計中,將是發展與運用傳統城鎮設計方法,延續地方建筑文化的有效途徑。
(1)一次性的城鎮整體設計。
即充分參照現狀用地指標狀況與居民生活的需要,吸收傳統城鎮“簇群”式的整體構成,一次性的建構建筑群體之間有機的秩序,形成城鎮的物質與景觀印象。
(2)引導性的城鎮整體設計。
即遵循城鎮發展自然調節作用和建筑活動的再生長性,只做控制性重點設計,留出應有的空間,加以引導,達到所需空間形態。
三峽庫區城鎮遷建任務重,時間緊,城鎮設計很難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鎮規劃設計中,可以考慮用“人為規劃”與“自然生長”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庫區城鎮對形態構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地形、岸線、街道、重要建筑、輪廓線等,對其加以控制和把握,進行重點的設計,其它部分在人為的引導與管理下讓其相對自然的生長,讓居民參與設計,努力使方案更貼近當地文化和生活。
(3)結合氣候和地勢的城鎮整體設計。
由于長江、太陽、高空氣流、蒸發、山頂綠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垂直于河岸、掠過坡面、晝夜方向相反的河谷風。山地傳統城鎮中連綿不斷,級級蔓延的梯道,不但是聯系江與城的立體交通,而且是自然之道—風道。同時,跌落式的城鎮空間形態滿足了建筑對通風、光照的需求;另外,傳統的城鎮把山頂和后山作為風景區,對公園或背景山林加以保護與建設,起到了減災防災、豐富城鎮景觀、調節城鎮小氣候的作用。山地傳統城鎮中長江+梯道+城鎮+山頂綠化所構筑的城鎮自然空調系統,是適應地域氣候特征與地理狀況的城鎮整體設計方法,在新城鎮的規劃設計中應加以繼承和發展。
2、建筑設計
(1)結合地形地貌的設計。
三峽庫區城鎮大都建于臨長江邊的階地上,用地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大。先民們在長期的建筑實踐活動中,創造出許多結合地形地貌的建筑設計及營造方法。如筑臺法、錯層法、掉層法、跌落法、錯跌法、懸挑法、吊腳及架空法、附崖法等。這些方法都有效地減少了對地形地貌及地層結構的破壞。
(2)傳統建筑形態的繼承與發展。
在長期的建筑創作與實踐活動中,三峽庫區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建筑形態。“跌落式建筑”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此類建筑與地形、地貌、氣候、綠化等周邊環境結合完美,滿足了山地條件下建筑對光照、通風、能源、綠化等的要求,同時,使整個城鎮富于特色,充滿生機與活力。“吊腳樓”是傳統城鎮對岸線處理的常見形式,它可以在常年洪水位之上,又能有效利用岸線,有利于結合地形,通風防濕,滿足人們接近水面的生活習性。
3、廣場設計
(1)突出個性特色的設計。
個性特色的創造要求對城鎮廣場的功能、地形、區位和周圍環境的關系以及在城鎮空間環境體系中的地位作全面的分析,在符合區位特點、滿足功能需要、協調環境文脈、創造自然生態等方面反復推敲,不斷升華,使城鎮廣場既具地方、時代特色,又與居民生活緊密結合、有機交融。
(2)結合地形的設計。
三峽地區新城鎮無法形成平坦的大面積城鎮廣場用地,為了減少廣場建設對城鎮地形地貌的破壞(甚至引發山地地質災害),滿足城鎮現代化的要求以及人們多樣生活的需要,其廣場設計應利用好坡地,創造出靈活多樣、層次豐富的現代城鎮空間。
(3)尺度適宜的設計。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要求一種內聚、安定、親切的環境,所以,歷史上許多好的城鎮廣場空間D與H的比值均大體在1~3之間。庫區城鎮規模一般不大,加之其城鎮用地條件的緊張以及復雜的地形限制,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設計尺度宏大、壯觀的廣場,而是應依據廣場的性質功能、周邊建筑等確定適宜的尺度,否則,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增加新城建設的經濟壓力。
(4)多層次的綠化設計。
在廣場綠化設計手法上,一方面,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氣候、土壤、景觀要求等具體情況選擇相應鄉土樹種;其二,在綠化配置方式上,應采用群落式的植物配置,提倡生物多樣性;其三,應充分考慮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其四,可利用山地城鎮廣場地形的高差變化,采用多種綠化方式(垂、爬、吊、掛等)構筑立體式的綠化景觀,增加廣場的空間層次。
4、濱水區設計
(1)利用并加強濱水的空氣環流過程。
保護城鎮江河兩岸的溪溝、濕地,開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構成一個連接建成區與郊野的帶狀開放空間,把河谷風或郊外自然空氣引入市區,改善城鎮大氣環境質量;把沿江綠帶與城鎮內部綠地系統組成完整網絡;降低濱水區建筑密度或將一、二層架空,使濱水區空間與城鎮內部空間通道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
(2)建立江河綠色廊道。
沿江河兩岸控制足夠寬度的綠帶,在此控制帶內嚴禁修建任何永久性的大體量建筑,并與郊野基質連用,從而保證河流水系作為生物過程的廊道功能;另外,可利用道路綠地、高壓走廊、溝谷等防護綠地,線性公園綠地作為聯系通道,把水系廊道綠地與其它城鎮綠地構成完整的綠地網絡。
(3)自然化的濱水植物設計。
植物的選擇應以地方性的耐水性或水生植物為主;植物的配置應盡量符合水濱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注意喬、灌、草的合理搭配;在水濱生態敏感區引入天然植被,建立多種野生生物棲息地等。
(4)生態駁岸的應用。
生態駁岸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功能,同時具有滯洪補枯、調節水位、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以及構筑完整的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的江河生態系統,抗洪護堤等功能。
- 上一篇:發展改革法制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