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酈道元范文
時間:2023-03-24 13:54: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峽酈道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三峽》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第2課時
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
多媒體、白板筆
學習目標的確定及評價任務
課標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資源與建議
(1)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
(2)拓展資料:余秋雨《文化苦旅》。
學習目標
(1)學會錘煉語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寫景手法。
(2)領略三峽的美,激發學生想象和創新能力。
評價任務
《同步解析》第10課
重點
學會錘煉語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寫景手法。
難點
領略三峽的美,激發學生想象和創新能力。
學習過程設計
批注
一、趣引三峽
師:(PPT放一張10元人民幣封面)同學們猜猜這是哪里?
生:三峽
PPT展示余秋雨的《三峽》引出課文:
在國外,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問我:“中國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么?一個,請只說一個。”
這樣的提問我遇到過很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峽!”
——余秋雨《三峽》
師: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描寫三峽、描寫山水美景的美好詩詞、文章,明朝文學家張岱說:“古來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袁中郎?!?/p>
師:張岱認為酈道元是描寫紀錄山水最好的。我們要學習的正好是酈道元的三峽。昨天我們第一課時只是梳理了文中字詞句的意思,今天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太上酈道元是如何描寫三峽的,他筆下的三峽到底有多美。
學習過程設計
批注
二、理清層次
師:我們先看“三峽”中的峽,峽的本義:兩山夾水處。有峽的地方一般有山有水。因此,課文主要是寫三峽的山和水。
問: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山水的呢?
生:季節。
師:第一段有具體的季節嗎?所以文章的結構是——總分。
明確:作者先總體描繪三峽概貌,三峽之所以成為“峽”,是因為旁有群山約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為屏障,是峽的外圍,所以第一段先寫山;水是峽的筋骨,所以2、3段重點寫水;最后一段又將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應。
三、拍攝“山水短視頻”
假如酈道元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個短視頻達人,喜歡用鏡頭記錄美景。試想一下,他會如何將《三峽》這篇文章用視頻拍攝出來呢?
既然要拍攝視頻,第一步肯定是確定拍攝對象。
(一)確定拍攝對象
1、師:對象有哪些?
明確:我們剛才梳理的結構中,每段寫的內容。
2、師:時間有哪些?
明確:每段對應的季節
3、學生自行思考1分鐘,舉手發言。
4、教師引導。
明確:
(二)明確拍攝方法
師:確定拍攝對象和時間后,接下來我們要明確拍攝方法,也就對應文章寫景的手法。
1、學生分小組自行完成2分鐘,小組討論2分鐘,小組代表發言。
2、教師引導。
【拍攝提示——視角:俯拍/仰拍/】
明確:
(三)展現景物特點
師:通過這些拍攝方法,我們能拍出對象的什么特點呢?
(四)優化拍攝順序
師:酈道元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順序依次描寫江水,而是首先寫夏季,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
明確: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順序寫,而是借著文脈之勢,先寫夏水的迅疾,與第1段一脈相承,因為有這樣的山勢,所以水流特別的湍急;相較而言,春冬二季的長江皆有“清榮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將春冬合為一體描繪,所以再寫春冬,最后寫秋天,逐漸沉靜,文脈轉緩。
(五)根據我們已經拍攝的4個山水短視頻,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其中一個場景嗎?
1、師舉例:至于深秋時節,峽中清冷肅穆,風蕭林寒。猿猴在峭壁疊嶂間攀緣,似也耐不住這凄涼,時時引吭長嘯,悲鳴不已。怪不得漁人在歌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卑Γ斸B道元只身一人,獨立于船頭獵獵風中,念及漂泊辛酸、人生滄桑之時,想必也會天涯孤旅青衫濕吧?
2、學生自行思考3分鐘。
3、舉手分享自己的描寫。
四、課堂總結
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或奔放、或清幽、或凄寒。
這篇文章以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一切景語皆情語,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
五、結束語
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寧的淵藪。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么模樣?
明早,它會抵達一個碼頭的,然后再緩緩啟航。沒有告別,沒有激動,沒有吟唱。留下一個寧靜給三峽,李白去遠了。
——《文化苦旅》(余秋雨)
三峽是美景,也是歷史與理想、力量與激情的結合體。在千百年中歷經滄桑的三峽僅屬于中華民族,這是只有我們才有的驕傲與狂放不羈。
學完酈道元的《三峽》后,相信同學們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可以拿出紙寫下你的體會,課后和同學們交流討論。
六、作業布置
1、《同步解析》第10課。
2、寫一段“三峽風光”解說詞,150字左右。
3、推薦閱讀:余秋雨《文化苦旅》
板書設計
三峽
酈道元
山:高俊
夏:迅疾
三峽水 春冬:清幽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
山:凄婉
課后反思
(1)教學過程一定要有目標意識,應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
篇2
圖景?圖畫
重慶位于長江和嘉陵江匯合處,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古稱巴郡、渝州,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趙先封恭王,后即帝位,遂取“雙重喜慶”之意,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因此得名。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氣候,重慶還有很多別稱,如“火爐”“山城”“霧都”等。重慶靠近長江,很多名勝都與之有關,如三峽、小三峽 、小小三峽、烏江畫廊、白帝城、張飛廟等。
解說?解讀
巴東三峽巫峽長
張成剛
詩人楊炯在《巫峽》中寫道:“重巖不極,疊嶂凌蒼蒼。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闭沁@“青峰列屏障,翠巒出大江”的險惡的山居環境,鑄就了巴人頑強、堅韌的性格?!胺咳绶e水順山蓋?!?他們依山而建的樓閣,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在高山掩映中,綴出美麗山城亮麗的風景。
獨特的山水孕育了長江上游最富鮮明個性的巴渝文化。
(一)
重慶的山美,重慶的水更美,美在嘉陵江的輕盈靈秀,美在母親河長江的奔騰浩蕩。三千多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橫貫東西,澆灌著巴渝文化。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乘船暢游長江,你會醉心于古老而絢麗的山水文化。酈道元《水經注》云:“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痹佻F了三峽山體高峻、水流湍急的宏偉氣勢。
在這山與水之間,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的輕快,有“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三峽》)的憂傷,還有“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古木生云際,歸帆出霧中”(陳子昂《白帝城懷古》)“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李白《上三峽》)的豪邁。
詩仙李白取道長江三峽,途經瞿塘峽、巫峽時,抒寫了自己“巫山枕障畫高丘,白帝城邊樹色秋。朝云夜入無行處,巴水橫天更不流”(李白《巫山枕障》)的真切感受;詩圣杜甫也有“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入天猶石色,穿水忽云根”(杜甫《瞿塘兩崖》)的殷殷情愫。三峽的險峻優美之態和蒼涼雄峻之勢,彰顯出巴渝山水的神秘性靈,凝結成巴渝文化的主要元素。
(二)
從古至今,巴渝的青年男女總喜歡借山水歌詠愛情。聽,一位男子唱著: “隔山喊妹山在應,隔河喊妹水應聲。為啥山應你不應,流水有聲你無聲?”不一會,峽江巖石上,一位秀美女子高歌起來:“半邊落雨半邊晴,斑鳩愛的刺芭林。魚兒愛的三峽水,情妹愛的拉船人?!焙靡环鷦拥膼矍樯町嬅妫∑渲薪钢嚼镄』锏墓⒅迸c忠厚,也傳達出姑娘的羞怯與期盼,更映射出清新淳樸的巴渝風情。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膾炙人口的巴族民歌就走出了巴境,傳至楚國等地。據《昭明文選》記載:“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笨梢韵胍姲蜕秸{在楚國千人合唱的壯觀景象。不僅如此,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巴山調(亦稱“竹枝詞”)還深受遷客騷人青睞。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寫了十來首歌詞,其中“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最為著名。此后,竹枝詞便開始成為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洋溢著濃郁民歌風味的詩體形式,足見巴山調對我國文學創作的影響之大。
古代巴族人能歌善舞,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巴文化。據說,早在殷商時期,英勇頑強的巴人參加武王伐紂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難怪古代典籍有“武王伐紂,前歌后舞”的記載。后來,這種“戰舞”不斷在巴地民間發展演繹,形成巴渝舞。唐以后,巴渝舞逐漸從宮廷樂舞中消失,而在民間仍遺風猶存。現在的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等仍融入了巴渝舞曲的諸多元素。
如今,當夜暮降臨,萬家燈火,站在朝天門廣場,極目遠眺,不必說那南濱路上車水馬龍,流光溢彩,也不必說那北濱路上長虹臥波,銀龍飛舞,單就那南山上,繁星點點的燈火,撲朔迷離,交相輝映,你就會清晰地感受到巴渝重慶奮進的步履。品一口“巴鄉清”,任憑思緒翻飛,聽著“赤腳短衣半在腰,裹飯寒吞掬江水”的纖夫們起伏跌宕的悲壯號子,沐浴古樸凝重的巴渝風情,看著重慶的山水,品味巴渝文化,心里定然會平添幾多驕傲與自豪。
名跡?名篇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
唐?杜 甫
忠州三峽內,井邑聚云根。
小市常爭米,孤城早閉門。
空看過客淚,莫覓主人恩。
淹泊仍愁虎,深居賴獨園。
(高中生課外閱讀古詩文)
三峽
北魏?酈道元
略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
峨眉山月歌
唐?李 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蘇教版四年級上)
早發白帝城
唐?李 白
略
(人教版四年級上)
夔州歌十絕句(節選)
唐?杜 甫
中巴之東巴東山,
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
夔州險過百牢關。
(高中生課外閱讀古詩文)
入峽次巴東
唐?白居易
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
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
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上巴東。
(高中生課外閱讀古詩文)
初至犍為作
唐?岑 參
山色軒檻內,灘聲枕席間。
草生公府靜,花落訟庭閑。
云雨連三峽,風塵接百蠻。
篇3
1、絕:消散,消失的意思。哀轉久絕:蕩漾回轉在空中。這里指的是,哀叫聲凄涼蕩漾回轉在空中,久久不的消散意思。
2、出自:酈道元的《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 元認知 高三生物復習 有效性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江蘇高考試卷的多數試題都以能力立意這一主題為切入點,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它不僅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考查學生能力,以知識為載體,更較注重能力考查。在高三的復習課上采取“滿堂灌”或者“題海戰”的復習策略都是不可取的,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使復習課真正活起來,促使元認知理論在一些復習課中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1.元認知訓練的理論
元認知(Metacognition)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
元認知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大要素,共同實現對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元認知知識是主體關于認知活動的一般認識,它分為三部分:一是關于認知主體的知識,即關于自己或他人的作為認知加工過程的知識;二是關于認知任務的知識,即人們對認知活動中的任務要求的認識;三是關于認知策略的知識,即能認識到進行認知活動存在哪些策略,各策略使用的條件,根據不同任務和情境選用有效策略。元認知體驗是主體在從事認知活動時所產生的認知情感體驗。元認知體驗對完成認知任務有重要影響,如懷疑自己所解答的題項有誤而進行的重新審視,題干解讀遇到障礙進行反復閱讀。元認知監控是個體在認知活動過程中不斷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根據這種評價適時地調整計劃,選用恰當的方法,以保證任務的有效完成,有效地對活動進行調節與控制。
筆者嘗試性地在高三復習課中運用元認知理論指導學生的學習策略,取得較好效果。一般的學習策略多為單純的認知策略,而元認知的學習策略可以對信息加工進行監控,獲得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使自己的活動更有針對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
2.元認知理論指導下的具體措施
2.1對待基本知識:打破原有框架,重新整合,提升學生知識識記的有效性。
高三復習本來就有點“枯燥”,學生打開書,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在試卷中碰到具體題目時全然不會?;A知識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源泉。在生物復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整理和歸納,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以便于學生理解性記憶和回顧。如脫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結構和復制―基因表達―基因突變―可遺傳變異來源―進化。這樣幫助學生歸納出一條主線,有利于學生系統地獲得知識,并形成知識體系、知識網絡。
2.2通過書寫學習心得訓練學生的元認知。
教師指導學生定期書寫并記錄自己的學習計劃、目標和方法,在授課時間需要交給教師,并根據教師指導進行反思和修正。此外,教師應指導學生養成書寫學結的習慣,每學完一個模塊后,學生要善于發現學習的問題,詳細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環節,并學會對自己生物學習的成敗進行合理歸因,進一步加強認知活動。指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全面反饋和監控。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及時對自身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饋。對教師而言,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程序和策略;對學生而言,可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缺漏,以便及時補救。指導學生對學習成效進行合理評價和總結。對學習策略和方法不斷總結,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己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遷移能力。自我評價一方面是檢查自己是否讀懂材料,另一方面是評估自己的閱讀能力是否有所進步。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并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是進行元認知監控的重要手段,從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豐富元認知體驗,創造和諧民主的學習反饋條件。
2.3精心設計“復習講評課”,提高復習反饋的有效性。
從進入高三一輪復習開始,定期都會有大量周練、模擬考試等測試。階段性的測試目的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進一步鞏固對知識的理解。但是考試后的評卷比考試本身更重要,它可以發現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知識點進一步深化和發散,解決學生在復習中出現的問題。
篇5
一、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熟練朗讀課文。
2、正確解釋關鍵詞語,句子。
3、描述三峽壯美的景色。
4、抒發對祖國河山的贊美與熱愛。
二、教學重點:
學習簡練、生動的語言。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四、教學手段:
圖片投影。
五、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中國河山壯麗,每一處自然景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貌,你都對哪些景觀有了解呢?
(由全國各地的自然風貌引入對三峽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峽投影片。
二、整體感知。
1、請學生默讀課文,注意作者,讀誰字音。
2、請學生介紹作者、作品。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縣人。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還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情錄;
三峽指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3、出示生字投影片,讓學生注音。
quē zhng xī xiāng sù yǎn zhǔ
闕 嶂 曦 襄 溯 屬引
4、學生練習自讀,并進行指導,達至熟練。
三、文意理解。
1、小組共同解釋文意,教師答疑。
2、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釋重點。
<1>詞語:
自;闕;嶂;曦;至于;襄;沿;溯;或;雖;以;疾;湍; 漱;良;肅;屬引;
<2>句子
①重巖疊障,隱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絕。
④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⑤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⑦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熟練解釋詞,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指名四位學生各背一段課文,然后齊背。
二、分析課文。
1、討論:文中描繪了三峽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歸納并板書:
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三峽 夏:急
水 春冬:清榮峻茂
秋:哀婉凄異。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學生各抒己見。
總結:(1)動靜結合。
(2)有張有弛。
篇6
三峽是重慶著名的景點,到三峽就等于來到了重慶,雖然至今已商業化不像以前那般壯闊,但在千百年間,文人筆下,傳誦著不少關于他的詩句。
乘在小舟上兩排的陡峻的大山,為我們開路,酈道元曰,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聯想一番山中有水流水靠山,頭頂是澄澈的藍天,嵌著幾朵白云,腳下是你,是流水,泠泠作響,在伴著船夫高亢遼遠的歌聲,誰不曾醉其中,融入這山水圖中,仰望高山頂上,一股股透明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巖垂而下,猶如一條拴在山上的大繃帶直直瀉入寬闊的江河中,流水順著狹長的道路,由折前行倒映著山的影子,春冬之時,水流緩慢,但夏季如水,歡暢的小孩活蹦亂跳,我想夏季萬物生機盎然,也不甘落后,追上大不貴的腳,向遠方奔去,我雖沒見過它澎湃激蕩的時候,但能想象出那是如此壯觀,如此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在忙客人的小船,也止不住它的腳步,
如若有機會,我一定會回山下瞧瞧他的樣子是否是真的像我所說的呢。
篇7
xī。部首日,多指早晨的陽光。南北朝酈道元在《三峽》中用過此字: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通羲,如羲和、羲氏與和氏的并稱,為傳說中堯時執掌天文歷法的官吏。組詞:斑斕若曦、晨曦若夢、東曦既駕。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F代漢字是指楷化后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F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古典作品酈道元的《三峽》,文辭優美,如詩如畫,但所描繪的景象抽象。初中學生無論如何無法把它想象得具體、形象、生動,總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難得有真切的感受和獨特的體驗。對此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幫助解決這一難題。我搜集了有關三峽山水風光雄奇狀美的一些圖片制作了幾幅畫面構成一組在屏幕上顯示出來,讓學生眼見為實,一睹為快。使學生對三峽雄奇優美的風光有一個總的印象。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目不轉睛,贊嘆不已。激活了他們的形象思維,問這問那,探究不止,學習氛圍十分活躍。達到了預期目的。
二、動感顯題,理解句意
多媒體的應用,最終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出現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直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三峽》中如詩如畫的優美文句,學生單對文字的閱讀,難以把它形象化,難以產生真切的獨特感受,為了解決這一困惑,我給文中畫面性較強的文句配上一幅直觀形象的畫面。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巖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十二幅畫面,為滿足學生的強列要求,讓他們一幅一幅地欣賞夠,他們如身臨其境,百看不厭,贊不絕口,他們對句意的理解很透徹了,很輕松,很愉快,流露出愜意之色。通過多媒體手段學生很直觀具體形象地感受到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優美風光,使學生受到深深地濃濃地美的享受,同時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篇9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多媒體越來越多地走入教學課堂。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有效改進和完善,是教學改革質的飛躍。對于傳統初中文言文教學來說,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學聲情并茂、知懂并重,化難為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加大課堂信息容量及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課業環境和時空條件。
一、豐富的媒體資源,有助于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經常是疲于奔命的,學生在學習時常常無所適從。因為文言文課文的作者與現實距離久遠,以現代人的角度理解古人的思想有一定難度。借助網絡媒體,可以跨越時空,使教學中涉及的一些抽象的事物、不熟知的現象等生動、具體、直觀地再現出來,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師水平的不足,又可以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合理猜測、推理提供幫助。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擴充教材內容,優化學科教材,促進學生信息量的獲取,開闊學生課堂學習的視野,使學生的學習呈現出多向的、差異的、立體的新氣象。
(一)創設情境,加深理解。
信息技術對豐富學生表象,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及創作生動形象的場景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酈道元的《三峽》一課時,怎樣讓學生感受“巴東三峽巫狹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壯闊奇景呢?我適時地播放一段長江三峽的錄像片,那直插云霄、連綿不絕的山峰;那矗立山巔、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漁夫的晚唱、猿猴的長啼,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爭先恐后地抒發自己的觀感。柔美的音樂,唯美的畫面,配上絕美的文字,使學生如癡如醉,這是教師用多少語言描繪都無法達到的效果。
(二)圖片音樂,加強記憶。
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誦。此時,運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記憶并鞏固記憶。
1.利用圖片提示記憶內容。有些文章學生難以背誦,教師可利用文章重點段落的圖片幫助學生記憶背誦。如教《核舟記》,在背誦第二部分的時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圖片,然后按順序讓學生記憶。特別是船頭的坡、黃魯直、佛印三人的神態呼之欲出,學生就能輕松背誦。
2.利用音樂營造記憶佳境。在學生朗讀背誦時,上一段柔美的音樂,可放松學生的心情,營造輕松的氣氛。例如背誦《陋室銘》時播放古箏曲《廣陵散》,背誦《與朱元思書》時播放《高山流水》,這都是創造良好記憶環境的不錯的選擇。
(三)利用視音頻,激趣。
課堂教學中利用視音頻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情感、興趣調動起來融入作品中。例如教《破陣子》時,視頻朗讀時音樂雄渾、鼓點聲聲,朗讀聲鏗鏘有力,配以馬蹄陣陣,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到遙遠的古戰場。還可通過視頻反復朗讀,讓學生領悟文本,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增強文言文課堂教學效果。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維。
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注意學科間的融合,注意知識的遷移、整合。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進行遷移、拓展、比較、整合、聯想等。例如教學《與朱元思書》時,可用網絡媒體顯示酈道元的《三峽》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片段、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等,以體會山水的奇,達到知識整合的目的。
多媒體網絡具有對文字、符號、語言、聲音、圖形、動畫及視頻圖像等進行實時處理,變成集圖、文、聲三位一體直接輸出的功能。借助多媒體電腦網絡創設情境營造特定氛圍,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喚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得教師難以用平面語言創設的情境得以再現,大大豐富教學資源,消除學生的閱讀障礙。
二、借助網絡交流平臺構建個性化學習
借助網絡交流平臺的便利,學生可以進行信息交流、信息加工、協作學習、探索創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根據需要進行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教學,又可以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變被動型學習為主動型學習。
比如在教學《論語》時,可以建立班級論壇,對儒家思想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學習,也可以組織QQ群,進行文言文知識的討論交流,將學習由課堂拓展到網絡中。這種不受時空限制、更開放的交流,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與獨立思考精神。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手中,學生不必按某個固定的順序學習,而是根據自身的需要自主安排學習的速度、順序和難易程度。他們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引發的思考
信息技術作為教與學的工具,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應清醒地認識到,它與學科的整合是有限度的,所以在此提出學科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幾個誤區,以供思考。
(一)以影像代替文字。
有的教師一味追求信息技術帶來的形象性、生動性,殊不知,過于形象化的詩文內容其實極大地限制了文本本身帶給讀者的豐富的想象空間,使詩文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深刻思想意義變得淺薄無味,特別是對這些經歷尚淺還不能理性思考問題的中學生,這樣教學會產生“千人一面”的惡果。
(二)重激趣忽略要點。
篇10
關鍵詞: 《水經注》 酈學 研究綜述
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水經》是我國第一部專記河道水系的地理學著作。北魏酈道元有效地充實了這部書,其注文不僅在文字數量上遠超原書,而且在內容上也擺脫《水經》格局而自成體系。其因突出的價值和特色,引來歷代學者的研究和探討。
對《水經注》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自九零年以來出版的《水經注》新版本及研究專著有14部,發表的相關論文近190篇,研究涉及到地理學、歷史學、文學、考據學等多個學科,還包括對《水經注》版本、《水經注》體例、歷代酈學家治酈過程、回歸原典等問題的探討,其中既有集大成的研究成果也有零散的查漏補缺。筆者現茲及所見,擇要作一綜述。
一、《水經注》版本與專著
近二十年來研究《水經注》的專著,最應介紹的就是陳橋驛的著作。陳先生出身酈學世家,從事《水經注》校釋工作也已四十多年,《水經注校釋》是他畢生研究酈學厚積薄發的成果。該書以武英殿本為底本,參校各種《水經注》版本33種,地方志120余種,其他文獻近300種,其中包括殘宋本《水經注》等一批不易獲見的珍本或孤本,可以說是“《水經注》眾多校釋版本中繼往開來、承先啟后之作”[1],該書問世后,在學界引起巨大的反響,評論文章也不斷問世。周筱云在《酈學研究的新成果――評陳橋驛〈水經注校釋〉》(《浙江學報》,1999年06期)中高度贊揚了《水經注校釋》在版本??薄v史地理學上的成績,及在校記中對地名差異的重視和每卷卷末的《釋》,同時也指出該書沒有索引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實用價值?!端涀⑿WC》則繼承了《水經注校釋》的優良學術品質,并增補了近代酈學研究成果及中外學術成果,是研究《水經注》不可多得的佳本。當然,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水經注校證》也不例外。宋震昊《陳橋驛〈水經注校證〉校點商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4月)擇出該書標點錯誤二十余條,頗有補益之效。王先謙先生的《合校水經注》則是便于一般讀者使用的版本,該書影印光緒十八年思賢講舍原刻本《合校水經注》,彌補了1985年巴蜀書社以新化三味書室的翻刻本為底本,而沒有采用王氏原本的遺憾。但其沒有對校像殘宋本和《永樂大典》本等早期傳本,頗以為憾。
《酈道元評傳》、《水經注研究四集》、《酈學札記》、《水經注圖》、《水經注論叢》等則是陳橋驛先生近二十年來的《水經注》研究專著,分別從不同側面記述了作者的酈學成果。《酈道元評傳》從酈道元所處時代及其家世出發,在《水經注》中尋索酈氏業績,同時也闡發了《水經注》中的愛國主義情懷。該書末附有按筆畫編排的索引,使得查找極為便利?!夺B學札記》則匯集了陳先生多年的酈學心得。《水經注圖》分為圖本和文本兩冊,校勘注釋,深入淺出,精思密致,經緯厘然?!端涀⒄搮病穭t精選了以往四集酈學論文中側重版本知識和酈學家兩方面的部分成果結集出版。此外陳先生還有一些版本方面的論文問世,如《〈水經注〉版本和校勘的研究》(杭州師范學校學報,2000年01期)使讀者對《水經注》各版本的源流以及??背晒辛饲宄恼J識。
此外,《水經注全譯》、《水經注選譯》、《水經注選評》使得《水經注》的可讀性大大增強,起到了普及讀物的作用?!端涀⑥r桑輯要》、《圖解水經注》、《〈水經注〉與北魏史學》則從農桑、地理、史學的不同的角度對《水經注》進行了解讀。
二、考證與詮釋
因為時代、版本、傳抄等因素的影響,加上《水經注》原書引用前代的典籍數量巨大,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差錯。陳橋驛《〈水經注〉之誤》(《中國地名》,2001年04期)從河流水道方面列舉了《水經注》中以黃河河源錯誤為代表的河流記載之誤,并闡述了產生這些錯誤的原因。金文明《〈水經注〉標點差錯舉偶》(《編輯學刊》,2001年03期)、王浩《三版〈水經注〉標點商兌》(《文教資料》,1996年05期)、以及前文提到的宋震昊《陳橋驛〈水經注校證〉校點商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04期)對不同版本中存在的標點問題及錯誤予以分析考證。王勇《〈水經注疏〉校讀札記(一)》(《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02期)、嘉昆《楊守敬〈水經注疏〉糾謬一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04期)分別糾正了《水經注》中有關文字和澧水縣的錯誤。楊世燦《楊守敬〈水經注疏〉稿本辨偽》(《三峽大學學報》,1995年04期)對諸稿本源流及關系進行了清理,并在此基礎上澄清了酈學研究中所謂“謄清正本”之訛。
關于《水經注》中河流的考證也一直是學術的熱點。鮑善淳《〈水經注〉“亂流”考釋》(《古漢語研究》,2001年03期)、劉茂真《〈水經注〉記述西江水系一些河流的源頭和流向有謬誤》(《廣西地方志》,2002年04期)、朱圣鐘《〈水經注〉所載土家族地區若干歷史水文地理問題考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06期)、張曉東《〈水經注〉所載漕運史與運河史資料及問題考述》(《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6期)、朱士光《論〈水經注〉對(溱)水之誤注兼論〈水經注〉研究的幾個問題》(《史學集刊》,2009年01期)、羅平《〈水經注〉中的白渠水即今洼陽河》(《文物春秋》,2004年01期)等文章通過史料的考證,指出了《水經注》中詞匯、水文記載等的相關問題或存在的謬誤。
三、歷史地理學研究
《水經注》是一部包羅廣泛的歷史名著,也是一部以水道為綱的地理著作,它對歷史人文地理及歷史自然地理的記載歷來受到酈學家的重視。劉不朽《〈水經注?三峽〉之歷史地理、人文地理價值》(《中國三峽建設》,2004年05期)、梁中效《〈水經注〉中的三國經濟地理》(《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劉景純《〈水經注〉流域地理的發現與撰述》(《西夏研究》,2011年02期)、汪一鳴《〈水經注〉黃河銀川平原段若干歷史地理問題討論》(《寧夏社會科學》,2009年3月)、劉景純的《〈水經注?漳水〉記載的區域山水地理》(《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1年第9期)等文章分別從不同流域、不同時間、不同角度論證了《水經注》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地理、歷史價值,一些文章頗有見地,如《〈水經注〉黃河銀川平原段若干地理問題討論》討論了五個歷史地理問題,其中重點探討了黃河銀川平原段不同時期的古河道位置,指出所謂“東枝”實為人工灌渠。
劉景純《〈水經注〉祠廟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叢刊》,2000年04期)則對《水經注》所載近二百個詞廟作了研究,從而對《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祠廟解釋作了進一步說明。陳隆文《〈水經注〉與祖國江河的生態危機》(《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年02期),徐中原、王鳳《酈道元〈水經注〉生態思想管窺》(《江南大學學報》,2010年04期)均從生態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水經注》中表達的生態保護思想及今日的河流生態危機。
四、語言及文學價值
范文瀾先生說“《水經注》不僅是水道變遷、地理沿革的重要記錄,就是敘事寫物,文章也極精美,讀來沒有枯燥繁雜的感覺”[2]對水經注的文學價值作了很高的評價。
王東的《〈水經注〉詞語拾零》(《古漢語研究》,2005年02期)、《〈水經注〉詞匯性質淺論》(《唐都學刊》,2006年09期)、《試論〈水經注〉在中古漢語詞匯史研究上的語料價值》(《燕山大學學報》2010年03期)幾篇論文從漢語詞匯史研究的角度研究了《水經注》中的詞匯系統,為我們了解南北朝時期北方語言特色提供了重要參考。方向東教授的《〈水經注〉詞語舉隅》(《語文研究》,2002年04期)、鮑善淳《〈水經注〉詞語札記》(《古漢語研究》,2003年02期)則就《水經注》中幾個多次出現而又意義較為特殊的詞語作出深層次的考釋,補充修訂大型辭書及現有校注本中存在的一些疏誤。
羅明月與王東的《〈水經注〉地名反映的詞匯現象》(《學術探索》,2006年03期)、趙永慧《〈水經注〉地名詞語淺析》(《渤海大學學報》,2011年03期)、劉建《〈水經注〉復音形容詞研究》(《重慶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1年)等分別從《水經注》中的地名詞語、方位詞、復音形容詞入手,歸納中古時期漢語詞匯發展的諸多特點。同時也有一些學者注意到了句式的語法特征,如劉光明《〈水經注〉“是”字判斷句考察》(《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02期)、張延俊《〈水經注〉引文被動式語料研究》(《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1期)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陳橋驛《〈水經注〉和它的文學價值》(《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03期)、錢光華《〈水經注〉的文學價值》(《治淮》1997年12期)、張濤、羅明月《〈水經注〉的語言藝術》(《南都學壇》,2006年11期)、黃華南《〈水經注〉山水景物描寫的特點》(《韶關學院學報》,2006年07期)、張鵬飛《片言只字妙絕古今――〈水經注〉山水文學價值探析》(《船山學刊》,2010年03期)均高度贊揚了《水經注》的文學價值。高建新《論〈水經注〉對中國山水文學的獨特貢獻》(《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3期)則站在歷史的高度,頌揚了《水經注》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緊密結合的寫作觀,并認為其直接導啟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記。
五、概述類
對于“酈學”這樣一門宏博之學,做總體研究確屬不易,即或做一全面介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陳橋驛《〈水經注〉概論》(《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年02期)則憑借深厚的酈學功底,深入簡出地介紹了《水經注》的撰述與流傳、酈學的形成等情況?!夺B學札記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02期)則通過對《水經注》若干名本校勘次數、《水經注疏》初稿、《水經注圖》、方志等七個不同方面展開對《水經注》的論述。
酈學的不斷發展,研究資料的不斷涌現,也促使一些綜述文章的出現。陳橋驛《民國以來研究〈水經注〉之總成績》(《中華文史論叢》53輯,1995年)賡續汪辟疆《明清兩代整理〈水經注〉之總成績》,全面總結了民國以來八十余年酈學的成就,堪稱經典之作。郗志群《最近十年來〈水經注〉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05期)、徐中原《二十世紀以來〈水經注〉研究綜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09期)等文章則關注了不同時期的酈學研究。
六、其它
近二十年來研究《水經注》的文章專著層出不窮,數量大、范圍廣,上文提到的五個方面并不能將其全部囊括其中,仍有一些文章從新角度闡釋《水經注》中所蘊含的價值。
張鵬飛《〈水經注〉引〈詩〉考》(《文史博覽》,2006年09期)對酈道元引《詩》的獨到之處作了闡述和討論。鐘少華《電腦與考據學與〈水經注〉》(《博覽群書》,2009年08期)論述了電腦考據帶給《水經注》的便利與變革。李艷鳳、王嘉川《回歸原典:學術批評的必要與必須――由〈水經注〉引發的一場學術爭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09期)以《水經注》“萬城”之說而引發的千年聚訟為例,嚴肅指出回歸原典,重讀原典的必要與必須。嚴燕子的《〈水經注〉案與現代思想史上兩條道路的爭論――重訂〈水經注〉案的學術動機再探》(《湘潮》2009年03期)是對晚年重新考證趙戴相襲案的學術動機的探討。
基于以上介紹,筆者認為近二十年來《水經注》研究的成果是比較豐碩的,在許多重要問題上提出了新穎而富有啟發性的見解。版本與專著方面,盡管由于歷代學者的努力,已難以出現集大成之作,但仍有《水經注校釋》、《水經注校證》這樣的優秀作品問世,不能不說是酈學界的一大喜事。考證與詮釋、歷史地理學研究、語言及文學價值、概論等方面的文章也層出不窮,有不少的考證文章來論述《水經注》存在的問題,非常值得提倡?!端涀ⅰ吩谡Z言及文學價值、編目特點、回歸原典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是零散的查漏補缺。除此以外,《水經注》的生態意識也引起了一些專家的重視,這對我們今天的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些表明,《水經注》研究正日趨完善,其空白與疏漏也在不斷減少。然而,如果從更為深刻而立體的層面對《水經注》進行闡釋,那么將會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值得我們的去開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