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09:31: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建筑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建筑論文

江西古建筑文化論文

1國內建筑環境及特點

由于改革開放所帶來的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發達社會中易于借鑒的快餐文化大量涌入中國,并被努力地簡單粗暴使用,這讓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迅速被邊緣化,在建筑方面體現的就是如雨后春筍般的大量同質化建筑物,例如被我們淘汰的“馬賽克”外墻面裝飾和所謂的“羅馬柱”,曾經風靡一時,大量的建筑物脫離本土實際情況,植入“水土不服”的舶來文化。反觀現在,雖然情況有所改善,大多城市中標志性建筑各有特點,可是大多也是借鑒國外設計,更多的體現在外觀、感觀上,獨立性、創新性、文化傳承性仍有待提高。而且,在普通的居住性建筑中,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廉價的“歐陸風情”,簡單的外觀設計模仿、商業包裝、營銷,導致“千城一面”,實在容易讓人迷失在這鋼筋水泥的建筑林中。當然,也有部分開發企業或者設計者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況,現在社會上也不乏各種精品樓盤,比如萬科的“萬科城”,雅居樂的“凱恩新城”,萬達的廣場文化等。暫且不論這些建筑的同質化和參數化,就是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十分稀少的。其實傳統建筑文化就如同海洋中的燈塔,能夠讓許多國人辨明“回溫暖的港灣的方向”,而一旦失去了它,就會如大海中的孤船,被世界的各種外來文化吹得四處漂流。

2江西古建筑文化的特點

2.1社區講究整體規劃,建筑群和外界和諧共處

古人講“風水”,許多有名的古村選址大多依山傍水,居住在其中多感覺到大自然給予的“勢”,令人心神舒坦,這其實就是古人的“天地偕行,尊重環境”的表現。在許多江西古村的建筑規劃來看,大致分為以外界環境風水為主導的住區規劃和以村落整體和諧為主導的住區規劃。第一種的標志性古村是“堪輿文化的發祥地”——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作為“中國風水第一村”,中國風水學的楊、曾、廖、賴四大祖師中的前三位都是出自三僚,而賴布衣也是從三僚繼承衣缽。三僚村坐落在一塊猶如太極羅盤的盆地中,盆地中間有一個長條形的石峰,猶如羅盤的指針,而在盆地邊緣有一顆枯樹和圓石相伴,當年也是被譽為風水師的雨傘和包裹。當年“楊救貧”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后便帶著后人在此處安家落戶,從此風水堪輿學在這里綻放光芒,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二類的古村則以整體規劃為主導,比如安義縣古村群,歷史可追溯至唐代,由三個古村鼎立相望,由福祿壽三條古道聯通,講究規劃和諧一體,融古郡風韻與田園風光于一體。又如樂安縣流坑古村,村里用鵝卵石和青石條鋪成一個七橫一縱的街巷,街巷兩側布有明溝,下部又有縱橫相接的暗溝,水可以有組織的排向村內魚塘,據說為了保持溝道通暢,當年溝內養了許多烏龜用以清理淤泥,成為原始而有效的下水排污系統。由以上兩類社區規劃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先輩們對于建筑的認識是理性和感性并重的,雖然局限于科技的水平,但是這并不影響古人對于內心美好事物訴求的表達和對神奇的大自然的探索。

2.2設計講求見微知著,不同的設計有著不同文化內涵

查看全文

古代建筑保護與利用論文

摘要:的與古建筑保護的矛盾,要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筑和文化遺產;做到既讓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讓部分古代文化遺產產生利用價值。

關鍵詞:現代社會節奏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古建筑的商業利用

首先需要解釋的是:現代社會節奏;節奏這里指的是所有居民的活動以及生活的居住的方式,以及現代社會政府的各個方面的價值觀等,是一個大范圍的社會概念。古建筑指的是具有意義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筑。

經過五天的調查、考查,實踐小分隊掌握,了解了一些情況,我們也選擇了這個感興趣的主題作為論文題目。

古建筑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作為唯一體現古代建筑風格的遺產,從這個角度看,那是應該完全的,無條件的保護。

但是社會是向前發展的,在這期間必然會出現:現代生活節奏與古建筑的矛盾;現代城市的發展與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長與古建筑的矛盾;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

查看全文

文物考古先進事跡材料

欣聞河南省文史研究館確定今年將首次為該館館員出版一套文史叢書,和我一起共同為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奮斗了半個多世紀的文物考古與古建筑著名專家楊寶順同志的《文物考古與古建筑文集》已被列入其中,不勝之喜。

寶順同志自1951年參加工作以后,半個多世紀來一直奮戰在文物考古與古建筑工作的最前線,先是參加了文物調查和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后來又以畢生的精力從事古建筑的勘察測繪和保護維修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受到省和國家的表彰與獎勵。如由他負責主持保護修繕的具有重大歷史藝術價值的唐代古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陽修定寺塔,其藝術價值之高在全國古塔之中十分罕見,塔身遍布精美華麗的磚石雕刻,而且均為唐代原構,全國絕無僅有。寶順同志在接受了這一任務之后,首先對塔的現狀和殘壞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勘查測繪,然后擬制出科學的保護維修方案,并一直在工地與其他同志一起參加施工工作。我記得在此塔的年代問題發生爭論的時候,他多方進行實物研究和文獻查考,向有關專家請教,費盡了千辛萬苦,不僅把這座“中國第一華塔修定寺塔”修繕完工而且還了它唐代原物的真實名份。為此以該塔“飾面花磚的復制研究及補砌鋃嵌工藝的兩項研究成果”而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級科技成果獎。

又如由他負責領隊、深入到太行山區對素有“神秘的萬佛溝”之稱的寶山靈泉寺及其石窟和摩崖石刻塔林等,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查和清理研究工作。

因該寺院地處深山峽谷中曾長期遭受山洪泥沙沖擊,自清末以來其寺院建筑遺址多被湮埋地下,附近的石窟及摩崖石刻塔林等也大部被泥沙湮蓋和堵塞。因而要查清這處千年古剎的本來面貌是十分困難的。為了完成勘查清理任務,寶順同志與其他同志一道堅持食宿在這處人煙稀少的山溝里,長達半年之久,從未離開崗位一步。最后終于克服種種困難全部完成了既定的考古勘查清理及現場研究任務。不僅將這處全國現存時代最早、數量最多、雕刻藝術精美、風格獨特并多數刻有塔銘的摩崖石刻塔林(包括北齊雙石塔共158座)全部展現出來。而且還完成了附近三處石窟,即:由著名高僧道憑開創的東魏“大留圣窟”和刻有北齊著名高僧僧稠供養像及碑銘的北齊“善應石窟”及由隋代著名高僧靈裕開鑿的隋代“大住圣窟”,以及寺院基址的勘查清理工作。從而揭開了這處鮮為人知的“神秘的萬佛溝”之謎。大量實物史料表明,寶山靈寺及其石窟塔林,歷經東魏、北齊、隋、唐、宋數個朝代。為我國佛教大發展的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產物。不論在中國佛教藝術史上,還是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都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因此,我對寶順同志這次擔任領隊克服多種困難完成了全部勘查任務,所獲得的成果,表示高度的稱贊。寶山靈泉寺的考古勘查清理任務完成后,寶順同志又及時將材料進行整理并撰寫成書出版。受到上級領導部門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曾被授予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省級獎。寶山靈泉寺及其石窟摩崖塔林,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寶順同志還在地下考古方面,曾主持過許多古遺址和古墓葬等的調查、發掘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其中比較突出的如:1954年在鶴壁市首次勘查發現了宋、元時期,具有地方風格和巨大規模的瓷窯遺址。還曾應邀參加由中科院組織的黃河水庫考古隊,擔任河南地區領隊,按時完成了對黃河水庫湮沒區內的考古勘查工作,曾受到上級領導表彰。還負責主持完成了澠池西河南村仰韶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獲。他曾于1959年勘查發現了鶴壁市一處宋代的大型煤礦遺址。當時他曾在這處距地表50米深的古礦井下,堅持涉水勘查達30多小時之久,終于查清了這一古煤礦的原貌。除發現一些古瓷器和一方石硯外,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古礦的4條巷道及當時的井口,照明用的燈龕、排水井、條筐及生產工具、運輸工具,以及空間巨大的采煤區10處。經研究新發現的井下古瓷器,其形狀、質地和釉色均與當地宋代瓷窯遺址中出土的相同,其文具石硯也是宋代遺物。從而表明古煤礦的時代,應為宋、元時期。為我國現今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煤礦遺址。對研究我國古代的采煤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史證價值。此外,他還在安陽的洹河之濱,首次調查發掘了一處規模較大的隋代瓷窯遺址。過去有些研究中國瓷器史的人,曾有一種“南青北白”的定論,但都被北方經常出土的青瓷所質疑。但北方多次出土的青瓷,其燒造的窯址究竟在何處?卻未曾見到。所以,多年來人們對此問題一直猜測不一。因此,寶順同志對安陽隋代相州瓷窯遺址的調查發掘成果,確鑿的證實了相州窯(安陽隋代時稱相州)的地點。這對研究我國陶瓷史是一突出貢獻。另外,他還主持過對安陽北齊范粹墓、溫縣唐代楊履庭墓及焦作的金代鄒復畫像石墓等多處重要古墓和古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均取得了重要收獲。

寶順同志除了主持和參加了許多文物考古與古建筑保護維修、勘查測繪的實際工作之外,他還潛心學習,刻苦鉆研,把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總結歸納,寫作論文,編輯成書,以廣流傳和交流經驗。除《安陽修定寺塔》(1983年由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溫縣慈勝寺》(1988年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寶山靈泉寺》(1991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及《文物考古與古建筑文集》(2004年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等專著之外,他幾十年來所寫的文物調查、考古發掘、古建筑考察研究,時代特征考證,年代鑒別,保護維修工程等的報告、介紹、論文等一百多篇,分別發表在國家、省各級報刊上,是一筆珍貴的當代歷史文化財富,如不將其收集整理出版,日久散失,將是河南乃至全國文物考古和古建筑歷史文獻的損失。為此,我非常贊佩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史研究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在省文史館建館50周年之際,在已出版了由館員們撰寫的《中原文史萃編》一書之后,又將出版一套館員叢書,以展示館員的科研成果,豐富科學文化的內容,是屬一件功在當今,利及后代的盛舉。

查看全文

剖析我國傳統建筑的空間結構與布局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建筑;空間;造型

論文摘要:環境指的是圍繞著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條件,包括自然環境城市環境、社會環境、社會生活方式、文化心態以及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靈,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應”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觀,這不僅說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也表迭了環境和人類之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這種環境意識與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就是人類不應該把自然看成是滿足自己物質欲望的來源,而是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達到人與自然共生。

1傳統環境的理解

中國人自占以來過著修身養性的生活,人們依賴自然,親和自然。中國傳統建筑主張“天人合一”。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這在中國各建筑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蕞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定的琿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這種樸素的哲學思想影響著中國古典建筑室內外空間塑造,本文僅從古建筑的李間處理和建筑的造型兩個方而簡畢分析一下中國傳統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性。

1.1空間的處理

中國人對牢問的理解相當的深刻。老子日:“埏埴以為器,當其無,仃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里的“無”就是李間,“有”是指墻擘門窗。真有用的還是“無”。這一“無形之形”的理論,打開了空間的探索之路。

查看全文

古鎮景觀設計模式探討

青城古鎮在歷史上曾是交通要塞和物資集散地,匯聚商家墨客、販夫走卒。既是“甘肅省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隨著古鎮旅游業的逐漸開發,古鎮景觀的保護與設計也被提到日程上來。因此青城景觀設計如何更好地在尊重和保護的基礎上避免雷同做出新意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青城古鎮概況

1.青城古鎮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青城又名條城(東西長,南北窄),地處榆中縣北部,總面積約138km2。距離蘭州市約100km、白銀市約25km。區域靠近109國道。屬于四季分明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區內為黃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勢南高北低。黃河由西南向東北方向穿境而過,“依山傍水、藏風聚氣”的風水觀盡顯其中。2.青城古鎮歷史人文和社會經濟條件。青城據《榆中縣志》記載:“秦修長城、漢廣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墻”。“青城”的名字便是為紀念平定西域叛亂的狄青大將軍。到明朝時期修筑明長城以防外敵來犯;青城范圍后隨青城人過河北移擴展于明朝末年。青城鎮是農業大鎮,由于經濟水平欠佳,二三產業并未發展起來。但青城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以旅游帶動第三產業創造了良好根基。早年青城人口流失正使青城的生命力與文化活性受到威脅。因此讓文化資源重新帶動古鎮經濟十分重要。

二、青城古鎮景觀設計構成要素

1.青城古鎮空間景觀。青城由于其特殊的歷史,故而格局上整齊劃一,是形似于棋盤的軍事防御布局。主街開闊,呈東西走向,小街則較為狹窄曲折,北對河南面山。“丁”字形的連續交錯街道,以示“不泄風水”。青城古鎮的節點空間由核心節點空間,如城隍廣場、不明確主題意義功能或邊界限定的寬闊空間以及可以使古鎮空間擁有特殊魅力的小尺度空間構成。2.青城古鎮古建筑裝飾景觀。磚雕裝飾——以青城書院的《教五子圖》和劉家大院的《福祿壽》為代表。木雕裝飾——高氏祠堂及多處民居中的木雕都是經典之作。石雕裝飾——碑刻書法風格多樣,裝飾、技法、表現形式及選材也各具特色。3.青城古鎮民俗景觀元素。剪紙藝術——題材源于生活,材料隨意,獨樹一幟西廂調——清光緒年間成曲,唱腔優美,情真感人英雄舞鼓——源于民間傳說的最受喜愛的民俗表演活動。民間游戲——柴山、道臺獅子和火獅子。

三、青城古鎮景觀設計原則

查看全文

南窖旅游資源競合探析論文

【論文摘要】從地域關系、主要客源等方面分析南窖鄉的主要競合對象,并通過分析南窖鄉現有的產業資源提出其可發展的旅游項目以及可利用的旅游資源,就南郊鄉各村的旅游資源發展方向進行分析與定位,以期為南窖鄉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論文關鍵詞】旅游資源;競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鄉

南窖鄉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西北部山區,鄉中心距108國道8km。總面積40km2,全鄉所轄8個行政村,現有耕地521.33hm2,糧食總產量130t。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時還有果樹、旅游、山場和牧草等資源。有各種果樹40萬株,主要品種有良鄉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鮮果品歷史最高產量達2440t。南窖鄉東南部為石灰系巖石山地,西北部為石灰巖山地。土質以山地褐土和黃褐土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區處在203~700m,適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樹生長。其中板栗是名特優品種,是“良鄉板栗”的主產地。現有板栗樹10.7萬株,種植面積185hm2,年產量220t,市場銷售廣闊,產品供不應求。現對南窖鄉旅游資源進行分析。

1競合分析

南窖鄉旅游產業發展初期,主要的競爭對象為南窖鄉周邊、房山區的其他旅游資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遺址等,競爭的主要方面是對客源的爭奪,因此首先明確客源至關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為北京和河北的雙休日旅游或小長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團、家庭自駕游、學生或同事的團體出游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為從日常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改換心情,主要游玩活動為欣賞京郊山區的美景以及體驗以景色為依托開發的一些游樂項目,觀看一些文化歷史的遺址,體驗農家樂和采摘活動等[2]。

南窖鄉主要競爭對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觀,如十渡鎮——主要以優美景色為主,有漂流、蹦極等活動,競爭力強;周口店鎮——周口店遺址,歷史悠久;琉璃河鎮——琉璃河大橋和琉璃河遺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遺址資源等。周邊旅游的優勢:起步較早,名氣較大,文物資源有些歷史悠久,交通可達性強;劣勢:有些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同一個地方旅游資源指向單一,難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興趣。

查看全文

古建筑榫卯結構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我國古建筑榫卯結構各節點的連接方式剛柔相濟,能有效減輕地震對榫卯結構建筑的危害,但仍存在長時間導致構架松散的情況。基于傳承中華傳統建筑文化,選擇常見榫卯結構燕尾榫,從建筑結構、抗震能力等方面,簡述榫卯結構在房屋建筑中的抗震作用,同時測試以新型材料為輔助的榫卯結構的抗震效果。

關鍵詞:榫卯;古建筑;抗震;加固;傳統與創新

榫卯結構作為我國木建筑的傳統結構形式,設計合理且實用性強。其采用的木材性能與連接方式能夠在復雜變化中達到平衡。同樣榫卯結構采用的“以柔克剛的設計方式”,在地震中能夠憑借木材的柔韌性和延展性,緩解產生的震動。通過借鑒古今中外對榫卯結構的研究案例,選擇不同榫卯結構作為研究對象,總結出同一榫卯結構經過不同材料輔助后的抗震抗壓能力。

1常規榫卯結構抗震性能分析

我國榫卯結構歷史悠久。木結構擁有一定的抗彎能力,能夠在地震作用下消耗能量,從而達到抗震作用。榫卯結構樣式多樣,其中較為常見的有燕尾榫、半榫、夾頭榫等。

1.1燕尾榫抗震性能研究

查看全文

鄉村振興視角儀式傳播研究

隨著目標的提出,怎樣實現鄉村振興擺在了全黨工作的重要位置,鄉村振興也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因此,本文嘗試從鄉村振興視角出發,對玉林市鵬垌村進行實地考察,將儀式傳播相關理論嵌入這一案例,選擇從兩個方向進行研究,即“作為傳播現象的儀式”和“作為儀式現象的傳播”,剖析儀式傳播在鄉村建設中的表現和作用。

理論基礎

儀式傳播的概念是美國傳播學者羅森布爾在1998年于其著作《ritual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他將儀式傳播分為“作為傳播現象的儀式”和“作為儀式現象的傳播”兩個方面。“作為傳播現象的儀式”主要強調儀式,指的是具有傳播特性的儀式活動,包括正式儀式和非正式儀式;正式儀式如宗教儀式、加冕儀式,非正式儀式如鞠躬、握手。“作為儀式現象的傳播”則主要強調傳播,是大眾傳播活動的儀式化。羅森布爾認為,“作為儀式現象的傳播”是就傳播的儀式性而言的,并非指傳播所具備的儀式本身成立所要求的嚴格規則限定,而僅僅因為其具備儀式在形式或功能上的某些特征,如表演、象征、程序、重復、游戲等。總之,儀式傳播強調形式在傳播中的意義,注重儀式的象征意義對某種特定世界觀價值觀的描述和強化。而學者樊水科在其論文《從“傳播的儀式觀”到“儀式傳播”:詹姆斯·凱瑞如何被誤讀》中說道:“傳播的儀式觀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抵制美國傳統的過于功利化的傳遞觀。”基于此可以得出結論,“儀式傳播”和“傳播的儀式觀”最大的區別在于,“儀式傳播”不像“傳播的儀式觀”那樣抵制提倡功利主義的“傳播的傳遞觀”。考慮到鄉村振興的內涵,在后脫貧時代,作為有效銜接脫貧攻堅、鞏固發展成果的戰略,它的任務是實現鄉村經濟與精神文化的同步繁榮,因此不排除功能主義宣揚的功利因素。所以本文選取“儀式傳播”的概念,從“作為傳播現象的儀式”和“作為儀式現象的傳播”兩大方向出發,論述儀式傳播在鵬垌村的主要表現和作用,反思儀式傳播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鵬垌村的“儀式”表現鵬垌村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個示范村,儀式化傳播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選擇鵬垌村作為本篇論文的研究對象,主要原因是鵬垌村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村莊發展成一個典型村,必然有其成功的經驗;該村有較為深厚的歷史積淀、飲食、民俗文化;媒介長期對該村進行報道,形成了媒介儀式。本文的研究方法涉及田野調查,筆者生活的玉林市距離鵬垌村約7千米,交通方便,具有研究的可行性。

“作為傳播現象的儀式”——鵬垌村的生活儀式表現

1.標語儀式:國家儀式下沉為民間儀式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需要全民參與,更需要村民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該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使用了大量標語儀式,把國家政策下沉到民間,有效激發了村民的心理認同感。筆者走訪鵬垌村發現,鵬垌村隨處可見鄉村振興的宣傳語、鄉村規劃圖。例如,與黨的政策相關的宣傳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幸福靠奮斗,興邦靠實干”;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村規民約“村民防火公約”“鵬垌村村規民約”;鄉村規劃圖“鵬垌村鄉土特色試點村規劃”“玉州區鄉村振興示范點鵬垌村總規劃示意圖”。標語是國家儀式下沉為民間儀式的外在表現,其將宏大的政治敘事巧妙轉換成鄉村主體敘事,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鵬垌村的發展規劃融合在一起,形成鵬垌村集體奮斗記憶。此外,標語是承擔著集體記憶的物質客體,也是構建集體記憶的一種手段,承載著延續記憶的職責。如哈布瓦赫提出的“集體記憶具有物質客體和象征性符號的雙重性質”。在這里,“集體”強調的是在記憶被構建的過程中,個體意識和集體環境的社會化融合。鵬垌村的記憶與當下的環境產生連聯系,形成記憶再生產,這種再生產具有讓過去“重新現實化”的作用,可以讓傳統得以延續。逢年過節,城鄉標語建構的差異性,標語儀式帶給返鄉人士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再生產作用更為突出。每當鵬垌村的返鄉人看到有關中華民族的振興史和村莊發展史的村內標語時,都會精神抖擻,并燃起繼續奮斗的動力。

查看全文

建筑史教學的趣味性與延伸性

摘要:著重對建筑的個體造型,風格特點等方面做主要講解,學生難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內涵,將有關的文化背景、意識形態、藝術人文等豐富的內容靈活有序地貫穿于教學之中,在教學內容上和教學過程中配合設計實例進行講解啟發學生活學活用的意識,從教學的趣味性和對專業的延伸性方面入手打破單調的教學思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文化;趣味性;專業;延伸性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學、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但是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還是以遵照教材為線索,著重對每個時代具有代表建筑做著重講解,就建筑的造型特征,風格特點等方面做主要講解,學生雖了解古建筑的表象卻很難進一步理解建筑與其當時的文化傳統,政治歷史的聯系,難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內涵。建筑史是研究建筑發展的歷史,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印射出社會發展的歷史,建筑所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結構、材料、空間,它又以特定的藝術形象反映出時代特征、地域風貌,人文歷史等因素。若在教學中只是對建筑結構、空間特點等內容進行講解,而忽視對建筑所處年代的社會背景、歷史人文等知識的融入,則會使學生無法認識到建筑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無法認識到與建筑相關的文化傳統,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建筑史的課程中處于盲目無序、被動接受的狀態,久而久之失去了對此課程的興趣,而又由于較多的文字理論講解,使學生覺得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上課沒有積極性。在嚴肅的建筑史教學中增加學習趣味,豐富完善知識體系,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化與建筑史實的融合

一座偉大建筑的產生,一種建筑風格的形成與建筑當時當地的文化傳統,地域風俗以及政治歷史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建筑所涵蓋的文化層面非常廣泛。單方面圍繞著建筑主體結構,建筑造型,風格特點等問題展開研究則顯得教學思路比較單薄,缺乏知識體系的完善性。學生往往只是被動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很難多層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去思考建筑與文化傳統的關系,難以理解一種建筑風格的產生與那個時代的淵源,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種文化,某種意志,某種精神。缺乏了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趣味性。這與單薄的教學思路的影響有一定的關系。建筑史教學雖不能主動擴展為文化史,但可以將一段時間的建筑成就,發展特點融入當時文化傳統的框架之中。以教材為主線索,將有關的文化背景、意識形態、藝術人文甚至名人軼事等等豐富的內容靈活有序地貫穿于教學之中,以便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的內涵。這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完善知識體系,輔助學生對建筑造型,結構特點等建筑本體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此門課程的積極性,對于史實理論自然也能輕松接受。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介入

查看全文

河道生態持續性服務發揮論文

論文摘要:生態河道建設是目前城市發展的熱點課題之一。通過對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型河道調研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生態河道構建措施,并以浙江歷史文化保護型河道為例,來實踐生態河道構建體系。從而為城市及其他河道的整治提供依據,使河道整治工作規范化、科學化,使整治后河道生態系統更具有可持續性,發揮其最大的服務功能。

論文關鍵詞:生態河道;生態系統;歷史文化保護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瀕臨東海,水網密布,河道總長度為6萬多km。獨特的浙江水鄉風貌為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傳統河道建設主要側重于考慮工程的安全和人類需求,較少考慮河道建設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河道生態環境問題仍比較嚴重,河道環境質量現狀仍不容樂觀。筆者綜合應用環境科學、生態水工學、美學等相關理論,試圖研究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生態河道的構建體系,以指導浙江省歷史文化型河道建設,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傳承河道水文化。

1現狀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歷史保護型河道進行調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蕩新河;嘉興杭州塘、平湖塘、蘇州塘、長水塘、老環城河、九里溪;寧波西塘河;溫州溫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臺州、麗水等22條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積、水系分布、水生態狀況、人文水景觀資源、駁岸情況。

通過調查與分析,目前問題主要表現為:(1)人文水景觀資源雖然豐富,但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和充分的開發利用。以水文化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城鎮大多時過境遷。如衢州的鹿溪渠,嘉興的杭州塘,臺州的始豐溪等,未形成一個完整的保護體系,缺乏對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單一,缺乏生物多樣性。按照《歐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態要素的標準“對以上河道進行生態評估,評優河道只有2條。(3)景觀工程方面,傳統方式造價高。在隨機調查的22條河道中,有19條河道在規劃、設計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為現澆混凝土、漿砌或干砌石塊、拋石等硬質不透水材料,施工及養護成本較高。(4)缺少生態河道建設的相關規范。加強河道生態建設,制定一個在河道建設中加強生態保護的技術規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規范應涉及面廣泛、內容全面,符合科學性、操作性、經濟性要求,并且滿足工程建設的地方標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