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受到外界影響所引起的變動原因論文

時間:2022-10-31 10:31:00

導語:人民幣匯率受到外界影響所引起的變動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匯率受到外界影響所引起的變動原因論文

[摘要]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一直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人民幣匯率將長期保持穩定。其根據是: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直接原因;低水平的通貨膨脹是人民幣匯率長期穩定的根本原因;強勁持續的經濟增長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物質基礎;合理、有效、完善的外匯管理體制為人民幣匯率穩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國際收支;外匯管理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貨幣對美元或出現較大幅度貶值,或表現的十分疲軟。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民幣匯率卻表現的異常穩定,成為全球最堅挺的貨幣。盡管如此,國內外市場上還是產生了強烈的人民幣將貶值的心理預期。從國外看,有人認為人民幣貶值是遲早的事。從國內看,1998年1月和7月,在各大城市出現了兩次黑市炒匯高潮;另一方面,部分企業騙匯、逃匯、資本外逃問題十分嚴重。這些現象說明國內外人們對于人民幣匯率缺乏信心。在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下,信心問題對貨幣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所謂信心主要指某種貨幣的持有者愿意繼續保有它,而不會發生驚慌地從一種儲備貨幣轉向另一種儲備貨幣的情形。在上述背景下,針對國內外對人民幣匯率所持的懷疑態度,中國政府多次強調人民幣不會貶值,以此增強人們對人民幣的信心。那么是否說,中國政府強調穩定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匯率就穩定了呢?換句話說,是一種權益之計,政治上的需要還是基本經濟因素起作用呢?人民幣匯率今后走勢將如何呢?

一、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直接因素

國際收支狀況是決定和影響一定貨幣匯率變化的直接因素。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順差,就會引起外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供應增加,順差國的貨幣匯率就會上升;反之,一國國際收支逆差,就會引起在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短缺,逆差國的貨幣匯率就會下跌。就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看,1994年以來,國際收支連年順差,其中外貿順差,資本項目下凈流入,外匯儲備連年增長,由1993年底212億增加到1998年底1450億美元。人民幣匯率穩定,由1994年底并軌時1美元兌換87元人民幣升值到1美元兌換83元人民幣。這表明國內外匯市場在相當長時期內已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人民幣有升值的要求。為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央行入市操作,收兌美元投放人民幣。但基礎貨幣投放過多,又使央行貨幣政策選擇空間狹小。因此,政府適時推出外匯改革措施。一是擴大居民因私出國個人用匯的范圍和標準;二是把外商投資企業納入結售匯體系;三是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中資企業保留一定額度的現匯。這一系列改革使人民幣沒能進一步升值,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在亞洲各國貨幣大幅貶值的情況下,我國未來的國際收支會如何演變,這將直接影響人民幣匯率的走向。

1貿易收支狀況分析。從中長期看,貿易收支狀況在整個國際收支中具有決定的意義。1997年,我國外貿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當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2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出口1827億美元,增長209%,進口14236億美元,增長25%,全年貿易順差403億美元。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日益顯露和加深,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額3239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出口183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5%,進口140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5%,貿易順差4359億美元。1999年,我國外貿仍面臨較大的困難和挑戰,但仔細分析,也面臨一些有利因素。從外部看,對我國外貿出口影響最大的亞洲金融危機各國和地區的金融形勢已經穩定,經濟已度過最困難的時期,1999年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經濟會出現恢復性增長。貨幣幣值穩定并可能出現一定程度升值,這有利于我國恢復對該地區的出口。同時,我國實施的出口多元化戰略仍會繼續發揮作用。從內部看,決定貿易收支最基本的因素是國內經濟狀況。1999年,我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社會商品零售物價將在低位徘徊。在這樣的局面下,外貿出口面臨的有利因素是:首先國家對外貿出口給予政策支持。國家采用出口退稅、稅收優惠、出口信貸等手段鼓勵出口。由于亞洲貨幣貶值的壓力,國家一方面加快了出口退稅進度。另一方面,從1998年1月1日起提高紡織品和機械產品的出口退稅率,6月1日起提高煤炭、鋼鐵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1999年1月1日起又一次提高了機電、紡織、鋼材、水泥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適當的提高出口退稅率可以降低出口企業的成本,增強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銀行加大對外貿企業支持力度,對產品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優先提供貸款;特別是對機電產品出口給予政策支持;提高向外經貿企業貸款比例。這些政策措施使企業資金緊張狀況明顯改善。其次,出口成本的穩定為出口增長提供了條件。企業產品成本主要是由原材料、工資、運費及稅金構成。從原材料看,1994年以來,由于人民幣持續小幅升值,這使得以進口原材料從事生產的外貿企業成本相應下降。與此同時,國內物價逐步下降,原材料價格也呈跌勢。從工資看,我國工資增長率不斷下降。自1995年以來,我國工資增長率下降30%多。原材料和工資下降,使企業換匯成本下降。據沿海主要港口城市的統計,1997年退稅后出口換匯成本為7966元人民幣。估計1998年以后仍會大體如此。這是因為,一是1996年以來,中央銀行連續六次降息,貸款利率水平不斷下降;二是1997年10月中國又一次較大幅度地降低關稅,幅度達26%,這使以進口原料和中間產品從事加工的出口企業可以相應地降低其成本;三是物價穩定,并略有下降,因此,可為出口的穩定和增長創造相應的條件。再次,國有外貿企業積極轉變經營機制和增長方式。近年來,隨著外貿體制的改革,現代企業制度逐步確立,以及人民幣小幅升值的壓力,使國有外貿企業逐漸改變了過去那種依靠本幣貶值刺激出口的粗放型經營方式。開始加強管理,挖掘內部潛力,大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加快技術改造,調整商品出口結構,實行多元化市場戰略,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逐漸走上效益型的對外貿易之路。因此,作為出口規模擴張主導因素的一般貿易,其增長的內在動力和機制已相對穩定,今后將繼續發揮作用。第四,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長勢頭強勁,成為對外貿易的生力軍。外商投資企業總體技術水平較高,對外熟悉國際市場,應變能力強;對內管理完善,機制靈活,企業新建,人員負擔輕,自有資金充裕,成本控制好,同時又可享受有關優惠政策。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出口換匯成本普遍低于中資企業。出口增長速度較快,在全國總出口額中所占比例從前幾年的10%上升到1997年的407%,1998年進一步上升為42%。上述分析表明,現行的匯率水平是有利于出口的。亞洲金融危機后,在東亞各國貨幣大幅貶值的嚴峻形勢下,1997、1998年貿易順差403億、3459億美元也支持這一論點。事實有力地證明了至少在目前人民幣匯率并不存在高估問題。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1998年我國出口增速下降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向亞洲出口大幅下降的影響,應該說主要是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當然,在現行的匯率水平下,部分企業、主要是中資企業出口虧損,企業在補償可變資本后,僅能補償部分不變資本。但即使這樣,國內宏觀經濟供大于求的總體格局迫使企業通過出口去尋求市場,這既符合企業本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社會需要和利益,同時也會獲得政府的支持。

2資本收支狀況分析。影響外匯供求從而影響貨幣匯率的還有資本項目收支狀況。當一國有資本大量流入時,在外匯市場上外匯供過于求,外匯匯率下跌;反之,外匯求過于供,外匯匯率上升。改革開放以來,流入中國的外資4200多億美元,其中2747億美元為直接投資,外債為1460億美元。在借入的1460億美元外債中,85%左右是長期債務,僅有15%是短期債務,外債結構合理,無論償債率、負債率和短期債務比率都大大低于國際通行標準。具體看,從1994年以來,資本項目下凈流入規模較大且比較穩定,1994、1995、1996、1997年四年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326億美元、370億美元、400億美元、452億美元。我國連續四年成為全球實際利用外資數額居第二位的國家。外資大規模的流入,外匯供過于求,給人民幣帶來了較大的升值壓力,為避免本幣升值幅度過大給我國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央行入市在外匯市場上大規模收購美元。可以說,近年人民幣處于升值狀態是市場供求關系演變和央行干預的結果。央行不會也不應該在貿易持續順差并規模較大時應部分企業要求及市場預期引導本幣貶值。亞洲金融危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吸引外資,但影響不大。這是因為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主要的不是取決于東南亞有關國家的對華投資。因此,近期我國外資流入規模仍將處于較高水平。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為抵消其對我國吸引外資的消極影響,1998年我國政府已出臺了進一步吸引外資政策措施,其主要有:第一,實行優惠政策。對外商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需進口的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投資于其他鼓勵類項目需進口設備減半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第二,補充修改《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加大開放的程度,拓寬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引導外商投資與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第三,引導和鼓勵外商到中西部投資。對我國產業政策中限制外商投資,但能發揮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的項目允許外商在中西部興辦;中西部地區的省會和沿邊城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在今后發揮作用。同時,由于我國避免了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并承諾人民幣不貶值,減少了投資風險,增強了外商投資的信心。1998年1—11月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417億美元。中國仍然被列為最佳的投資國之一。因此,可以預計,從中長期看,只要中國改革開放方針不改變,外資就會繼續大量流入。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經濟和社會的結構調整,巨大的人口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的擴張潛力,極高的儲蓄率所轉化的投資率,低廉的勞動成本和充裕的人材,教育投資的持續增長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高新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政治的穩定等已經變成投資的良好預期。

分析顯示,中國的國際收支短期內不會發生逆轉,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直接因素。

二、低水平的通貨膨脹是人民幣匯率長期穩定的根本原因

在當代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來說是由各自所代表的價值量決定的。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是對內價值的體現。物價是一國貨幣價值在商品市場的體現。通貨膨脹就意味著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因此,國內外通貨膨脹率的差異是決定匯率長期趨勢中的基本因素。在國內外商品市場相互聯系的條件下,一國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會反映在經常項目收支上。因為,高通貨膨脹率會降低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導致出口減少,繼而出口外匯收入減少;同時,又會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引起進口增加,進而外匯支出增加。這一減一增會影響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從而影響匯率的變化。其次,通貨膨脹的差異還會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反映在資本項目收支上。一國通貨膨脹率較高,貨幣對內價值下降,人們預期該國貨幣的匯率將下降,由此進行貨幣替換,即把手中持有的該國貨幣轉化為其他國家貨幣,使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現實下跌。總之,一國通貨膨脹高于它國,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就會趨于貶值。反之,則會升值。中國經濟改革的取向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改革的深入,國內商品市場與國際商品市場聯系日益緊密,國內價格體系與國際價格體系逐漸接軌,國內物價總水平持續上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1978年至1997年20年間,我國通貨膨脹年均約725%。與此同時,人民幣連續16年貶值,由1978年1美元兌換15元人民幣下跌到1993年底的1美元兌換87元人民幣,年均貶值約116%。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實行人民幣匯率并軌,即人民幣兌美元的官方匯率與市場調劑匯率合二為一,將人民幣兌美元由57比1的官方匯率下調為87比1市場調劑匯率。從此以后,人民幣市場匯率即名義匯率開始穩定并緩慢升值。從理論上說,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是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基礎。實際有效匯率是按照對外貿易國別權重加權平均計算的多邊匯率指數。實際有效匯率一般反映的是一國貨幣的長期匯率水平。自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以后,1994—1996年中國國內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三年累計高達426%,這說明人民幣購買力下降,對內貶值426%。由于貨幣的對內價值決定其對外價值。因此,人民幣對外價值即名義匯率也應貶值426%。但實際情況是,人民幣的市場名義匯率不僅沒有貶值,反而由87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升值到83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小幅升值約4%左右,兩者相加約升值466%。如果考慮到美國同期每年有約3%的通脹率,三年累計共有9%通脹率的因素。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仍大幅升值376%左右。近年來,國內學者運用購買力平價理論,根據國際比較項目進行的計量分析表明,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匯率遠遠低于現行的人民幣市場匯率,具有潛在的長期升值壓力而非貶值壓力。事實上,人民幣有效匯率的穩中趨升走勢,也就相應地奠定了人民幣名義匯率穩定的基礎。從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看,自1993年下半年宏觀調控以來,高增長、低通脹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商品供給總量相對于有支付能力的社會需求已相對過剩,物價持續回落并穩定,買方市場已經出現。過剩的生產能力和快速增長的存貨是當前的主要特征。在這樣一種宏觀經濟背景下,預期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出現較高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不大。其原因是:第一,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價格近期內會比較穩定。近年來,由于中央始終把農業放在工作的首位,狠抓農業和農村工作,糧食連年獲得大豐收,國家和廣大農民手中有充足的糧食儲備,這就為糧食及以糧食為原料的農產品價格穩定提供了充分保證。第二,國有企業的預算約束在逐步變硬。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地位逐步確立,投資饑渴癥現象大大減少。投資需求疲軟使生產資料商品價格難以大幅上升。第三,商業銀行轉變經營管理方式,注重經濟效益。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法》和《貸款通則》的實施,使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行為日益規范。首次普遍出現了惜貸,國有商業銀行年度貸款額度沒完成計劃的現象。這不僅顯示出銀行貸款講求效益,還使貸款增長導致貨幣供應量擴張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受到強力制約。第四,財政赤字帶來的貨幣超經濟發行導致通貨膨脹因素被杜絕。中國人民銀行法禁止中央銀行向財政透支,這從制度上排除了財政出現赤字擠銀行,央行印鈔票彌補財政赤字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性。第五,央行的“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目標約束自己實行廉價貨幣政策,制造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因此,只要國內不出現惡性通貨膨脹,隨著多數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改革成功并走出困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效率的提高,人民幣匯率將長期保持穩定,可能持續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

三、強勁持續的經濟增長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物質基礎

貨幣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經濟狀況是決定貨幣的基本因素。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經濟的強勁增長是貨幣穩定和升值的物質基礎。1978年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每年平均以98%的速度增長,經濟規模總量按現行市場匯率折算已據世界前列。從改革開放的20年看,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人民幣匯率先是經歷了不斷下跌的過程,由1978年1美元兌換15元人民幣一直跌到1993年底的87元市場調劑價,匯率走出了與基本經濟狀況不一致的走勢。然而從1994年初人民幣匯率并軌以后,人民幣匯率才開始穩定并緩慢升值,呈現了與基本經濟狀況密切相關一致的走勢。在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日益深化的情況下,雖然人民幣匯率穩定與堅挺給我國外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從而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從國際國內金融經濟形勢分析,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因素仍居主導地位。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在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8年增長速度下降后,1999年會出現恢復性增長。這是因為,一是大部分金融危機發生國和地區經濟出現了穩定和復蘇的積極信號,經濟與金融混亂和最困難的時間已經過去。1999年經濟會出現恢復性增長或增長。二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美國經濟增長仍保持強勁勢頭,繼續承擔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歐盟由于統一貨幣的實施,成本的降低,經濟仍將保持增長。日本由于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出臺,估計1999年以后經濟會有一定的起色。三是全球性的降息活動為投資和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世界經濟的穩定與增長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但對匯率起決定作用的是國內基本經濟狀況。1999年以后,我國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及近年逐步回落的經濟增長率,政府采取了適當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適當調整擴大內需的重點和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投資向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傾斜,大力支持面向市場需求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投資,積極支持災區重建和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發展,繼續支持發展居民住宅建設,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其次,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將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新的增長點。根據國有企業的現實情況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挑戰,大力深化對國民經濟進行戰略性改組,逐步消化過去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房地產過度投機造成的泡沫經濟,積極引導和規范國有企業按市場規律兼并和重組,促進產業資本存量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到資本市場融資,以加快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為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創造條件,從根本上解決深層次的結構矛盾,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健康的經濟結構基礎。再次,我國地域遼闊,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這是我國特有的自然優勢。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的梯度推移有著廣闊的空間,借助于江河流域,使經濟增長由東向西推移,使東中西部發展相連結。這是周邊國家所沒有的自然優勢,也是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可以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維持較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同時,我國人均GDP水平仍很低,經濟增長仍處于工業化的進程之中,這種情況在未來10年左右時間仍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因此,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經濟仍會保持適度的快速增長。在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經濟質量會有較大提高,經濟效益會更好,通貨膨脹會明顯地低于改革開放前20年,這將為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合理、有效、完善的外匯管理體制為人民幣匯率穩定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現階段,我國已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但對資本項目仍實行管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充分吸取了國際經驗和教訓,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采取了積極穩妥又漸進的方式,不失時機地不斷改革和完善外匯管理制度,建立和實行了適合我國國情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外匯管理制度。中國外匯管理體制的長遠目標是實現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但何時達到這一目標還沒有時間表,要根據國內外條件去逐步實施。目前,我國對資本項目仍實行較嚴格的管理政策,對資本的流入和流出都實行計劃和審批管理。在這樣的體制下,居民和非居民都不可以在我國境內進行人民幣與外匯的自由買賣。市場參與者也不能根據其預期自由買賣外匯;同時,國際投機者也難以獲得人民幣對市場形成沖擊。因此,市場預期并未扭轉也不可能扭轉市場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人民幣仍面臨升值壓力。公務員之家

目前,我國的外匯管理制度在經常項目可兌換基礎上,正完善資本項目的管理。為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我國嚴格控制外債規模,合理外債結構,嚴格控制短期資本比例。區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外匯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結售匯必須有真實的商業單據和有效憑證,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實盤交易,對企業外匯帳戶有限額規定,外匯指定銀行也受到周轉頭寸的制約,并進行監管。還建立了進出口收付匯核銷等事后監管機制,這從制度上根本堵住了國外投機性資本大規模進入國內市場套匯、套利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低,這也制約了國際投機資本向我國流動的動力。從我國金融市場現狀看,國內貨幣市場隨著1996年全國統一的銀行拆借市場的建立而起步,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剛剛允許準入市場。股票市場分設A、B股市場,A股市場禁止境外投資者進入。人民幣債券市場剛起步,境內發行外幣債券也只是試點;國債的二級市場欠發達,國債的流動性較差。國內房地產市場隨著1993年國家出臺宏觀調控措施以后,一直市道低迷。國內期貨市場剛剛起步,并且只有商品期貨,金融期貨品種沒有開辦,國際短期資本在中國境內不具備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套利的條件。同時,由于我國實行較嚴格的金融管理,外資非法進入不受法律保護,制度成本約束會使投機性資本望而卻步。

最近,針對國內外對人民幣貶值的心理預期增加,逃匯、騙匯、黑市外匯交易猖獗情況,國家開始采取措施加強管理以堵塞漏洞。一是開展外匯大檢查。對于那些違反外匯管理有關規定,以虛假或偽造的憑證到銀行騙購外匯的非法行為,依法進行嚴厲打擊;二是完善外匯管理法規。陸續制定并了一系列外匯管理法規以彌補監管中暴露的薄弱環節;三是加大打擊力度。對參與非法逃套外匯或黑市交易的不同行為主體明確了相應的處罰力度。上述措施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外匯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及外匯監管水平的不斷提高,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制度保證。

[參考文獻]

[1]連平論當前人民幣匯率走勢[N]證券時報,1998-01-22,

[2]楊帆人民幣匯率能否實現跨世紀的穩定[J].金融研究,1997,2.

[3]劉光燦七大因素支持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N].中國證券報,1998-06-11.

[4]俞靖論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堅實基礎[N].人民日報,1998-11-12.

[5]易綱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因素及走勢分析[J].經濟研究,1997,(10)[責任編輯:王亞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