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與中學化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01 10:46:00

導語:素質教育與中學化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素質教育與中學化學分析論文

中學化學怎樣實施素質教育?筆者在本刊1997年第6期上談過幾點粗淺看法。現再談幾點,與大家進一步探討。

一、中學化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綱要”所提出的四個方面的素質,是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綱領和方向。但就某個學科而言,應根據本門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確定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我以為中學化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和心理素質教育,至于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教育,則不能認為是化學學科應該承擔和必須完成的任務。也就是說,中學化學實施素質教育應從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和心理素質這幾方面著手。

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計算和化學實驗是中學化學的主要內容,教好這些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中學化學教學的根本任務。教學大綱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和“加強實驗教學”。可見,強調素質教育,并不意味著可以淡化“雙基”教學,更不能認為,加強“雙基”教學,就是搞“應試教育”。應當十分明確,化學中的素質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實搞好“雙基”教學,做好化學基本知識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素養,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這是“綱要”所提出的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符合素質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科學態度的建立以及科學方法訓練,都需要融合于化學知識教學之中,通過化學“雙基”教學來實現。離開了“雙基”教學,其他方面的教育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化學“雙基”教學,在觀念上應有所改變,方法上應有所不同,這在前一篇文章中已談過個人的一些淺見,這里不再贅述。

二、關于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中學化學教學要加強愛國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這已為廣大教師所共識。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和四個現代化建設必勝的信念。要使學生了解一些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知識,逐步形成科學世界觀,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和認識化學問題。要使學生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品質,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科學作風和勤學好問、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關于愛國主義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學大綱均有專項說明。需要指出的是,為使愛國主義教育做得更有成效,要注意收集有關化學、化工的新成果、新進展,以不斷充實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愛國主義教育除了在課內進行外,還可以通過參觀、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師要提高本身的愛國主義覺悟和情感,才能以飽滿的愛國熱情去激勵、感染、熏陶和教育學生。

中學化學知識中蘊藏著豐富的唯物辯證法。結合化學教學的具體內容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有助于學生能力、特別是認識能力和學習質量的提高。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能給學生提供一種科學信念,即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們有能力把握客觀事物的規律。有了這種信念,就能在未來的工作和科學探索中,披荊斬棘,開拓前進,這正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具有的品格。

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有:

(1)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教育,包括世界的物質性、物質形態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物質結構的層次性以及物質的普遍聯系性等;

(2)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包括物質運動的永恒性、物質運動的內因和外因、物質運動的宏觀表征和微觀本質的聯系以及物質運動與能量轉化等;

(3)唯物辯證法基本規律的教育,包括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教師要努力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知識,武裝好自己的頭腦,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化學教材,研究教學方法。通過化學“雙基”教學使學生從化學學科這個側面相信世界是物質的、物質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物質是可以認識的(包括宏觀物質和微觀粒子);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物質發生變化時無不充分體現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和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規律;并樹立內因和外因、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關于創新精神的培養

創新精神、創新意識或創造能力是當今社會人才最可寶貴的素質。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對學生素質的較高要求,應在教學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化學上,這種意識和能力培養的途徑也是很多的。比如化學史教育,在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化學家的任何一個發明創造以及他們所做出的貢獻,既體現了他們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科學研究成果,又體現著他們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堅持實踐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生動的化學史實,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最好例證。

化學實驗中,要盡量給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現以初中化學選做實驗三“室溫下鹽的溶解度的測定”為例做些探討。

(1)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

測定1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必需的條件是什么?(①必須保持實驗過程中水溫為10℃;②測得100g水在10℃時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硝酸鉀)

(2)展示水浴裝置,介紹原理及用法;

(3)怎樣測得10℃時100g水能溶解硝酸鉀的最多克數?(這個問題是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的提出,將把學生的思考、討論引向高峰)

大部分同學提出的辦法是:在天平上稱出一定量硝酸鉀晶體,往10℃的100g水里慢慢撒入硝酸鉀,隨撒隨攪拌,當撒入的硝酸鉀不再溶解時,說明硝酸鉀溶液已達到飽和。稱量剩下的硝酸鉀的質量,前后兩次硝酸鉀質量之差便是10℃時硝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度。

(4)這個方案行不行?(這個方案原則上是對的,但是太費時間,實際上行不通)

有同學提出跟上面操作相反的方案:

量好100g水,保持10℃,一次加入定額過量的硝酸鉀晶體,攪拌幾分鐘,保證溶液達到飽和后,把溶液倒出,稱量沒溶的硝酸鉀晶體,加入硝酸鉀的量減去未溶的硝酸鉀的量,便是硝酸鉀的溶解度。

(5)讓同學討論這個方案。

有同學會指出,晶體上沾著水,測得的溶解度比實際溶解度小;

有同學會提出,先把晶體上沾的水加熱蒸發掉,再稱量;

還會有同學提出,沾附在晶體上的不是純水,是硝酸鉀飽和溶液,水分蒸發了,此水中溶解的硝酸鉀無法稱量,這方案從原理上就錯了。

(6)是否必須用100g水?水多少重要嗎?

能否從飽和溶液打主意?經此提示,同學們會悟到水的量不是關鍵,取任意量的水(水量少為好),加入硝酸鉀晶體攪拌配成10℃時的飽和溶液,取飽和溶液稱量后,蒸發除去水分,稱量剩下的硝酸鉀晶體,水量和這些水溶解硝酸鉀的量便測得,再換算成100g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鉀的克數,便是10℃時硝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度。

通過以上討論,讓學生擬定測定硝酸鉀溶解度的操作步驟。

要糾正化學實驗中教師包辦代替的現象,比如在學生的《實驗報告冊》中,把實驗的方法、步驟設計得十分詳細、周密,學生基本上可以不動腦筋,只要按照老師給他們設計好的方案“照方抓藥”就行了,這種方法是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