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教學嘗試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05:19:00
導語:化學課教學嘗試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化學課堂教學如何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轉變陳舊的觀念,深化教學改革,從中學化學教學的內涵及其發展的趨向著眼,在教學內容上創新,在課堂實踐中務實,在教學方法上求活,努力挖掘、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志趣,切實提高中學化學課的教學質量。
基于上述的認識與實踐,要在中學化學課教學全過程中貫穿與實施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必須努力改革教學活動,不斷創新立異、務實考證、演變求活、寓教于樂。
一、抓住特點,創新立異,深化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教學內容要新,必須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識水平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注重抓住教材結構與教學程序的新動態、新特點,不斷創新。對同一教學內容,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講解、分析、練習,效果往往大不一樣。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常教常新,同中求異,教中務實,練中求新,就能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學習情緒倍增。比如講授“物質的量濃度”概念時,教師一般只是給出反應條件讓學生根據公式求得物質的量濃度,但從另外一種角度設置問題考究時,要提出已知一定溫度下某飽和溶液,應知哪些條件才能求出該溶液物質的量濃度?這樣的提問構成懸念,常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欲罷而不能”的狀態,去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開拓學生思路,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是教學形式要新。必須從實際出發,講究實效,改變陳舊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實施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啟發式”、“導學式”方法和手段,科學地安排教學程序、課堂講解量、練習量、媒體使用量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量、教學的深難力度。還要借助直觀教具示范,著力營造一個化學氣氛,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加深領悟。例如,“硫酸的性質”一課,教師結合教材補充了濃硫酸使蔗糖脫水形成“黑面包”的演示實驗,學生目睹了生動的實驗后,求知欲十分活躍,不但能回答蔗糖變黑的原理,而且還能觀察“膨脹”、“冒煙”等自然現象,為后邊學好濃硫酸與碳的反應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圍繞中心,力求務實,深化教學實踐的改革
教學過程是由許多環節組成的,備課是教好課的基礎,教師要遵循教學大綱、教學原則和教學基本規律,鉆研教材、閱讀資料,挖掘教材的聯系性、針對性、科學性、趣味性,既備學生又要注重學法的探索與指導,防止出現備而不教或教而不備的脫節傾向。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等都是由實驗確定的,為此教師的每一步必須務實、規范。如“制取氯氣”的實驗,教師對氣密性檢驗、加熱方法、氣體收集、尾氣處理等操作,在課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定向觀察現象,提醒學生思考問題,增強演示效果。又如金屬鈉與水的反應現象繁雜、變化異常,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消化、鞏固。鈉塊為何浮在水面而不沉底?反應過程中鈉是怎樣變化的?其原因何在?把鈉塊投入CuSO4溶液后,又會產生什么現象?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進一步認識鈉金屬的密度、熔點與強還原性等化學性質,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精講多練,貴在求活,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
巴班斯基說:“每種教學方法就基本要素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它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有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有可能會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另一種目的……”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要有選擇性,深入淺出,常變求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贏得學生對自己的信賴,從而能“親其師,信其道”,樂于參與教學活動。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注意在“少而精”的原則下盡量做到給學生導以思維、導以方法、導以系統、導以規律。對重難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適當的舉例、類比來啟發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理解難點、記憶重點,進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鹵代烴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水解,這是一個典型的取代反應,其實質是帶負電的原子團OH-取代了Br。
CH3CH2CH2—Br+OH-(或NaOH)→CH3CH2CH2—OH+Br-(或NaBr)
類比,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A)溴乙烷跟NaHS反應;
(B)由碘甲烷、無水乙醇和金屬鈉合成甲乙醚(CH3—O—C2H5)。
由于教師抓住了題中給的信息,取代反應的本質是帶負電的原子團取代鹵代烴中的鹵原子。同理運用類比方法找出HS-,C2H5O-與OH-的相似點即可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類似上述貌似一致,而實際相異的例子在化學中是屢見不鮮。因此教師運用類比法教學時,應注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相異點,既要比較物質的共性,又要注意其個性與特殊性,對學生中自覺或不自覺而產生錯誤的類比問題要加以防止或糾正。
總之,通過創新、務實、求活可有效地啟發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樂其練,進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 上一篇:工程材料構配件質量論文
- 下一篇:創新教育能力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