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學發展論文4篇
時間:2022-06-25 11:45:08
導語:初中化學教學發展論文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化學史教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中學化學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態度,而并不是傳授簡單的化學知識,教師在化學教學中重新重視化學史教育,注意引用或穿插一些化學史實方面的材料,讓學生敢去想,敢于講,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化學.化學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刻苦學習的態度,還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1.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運用化學史中化學家的生平、軼事和化學史上一些重大科學事件等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新異的情境,對學習充滿信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介紹元素周期表時可以向學生描述門捷列夫在做夢時看到一張表,元素們跳著、舞動著紛紛落到表中合適的格子里,他醒來后立刻記下該表的設計理念,又經過后人進一步完善,從而形成了元素周期表.課堂上講授一些具有趣味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趣聞,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有利于啟發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增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只按化學教材把現成的化學理論和定律的結論告訴學生,學生學到的這些化學知識將是孤立的、靜止的,這對學生的發展將會產生負面影響.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教學時,首先呈現了拉瓦錫經典的“12天實驗”,讓學生分析拉瓦錫的實驗原理.水銀燃燒消耗了氧氣,使曲頸甑和玻璃鐘罩構成的封閉體系中壓強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汞槽中的水銀液面上升.然后對照分析實驗室測定空氣組成的實驗裝置,有了拉瓦錫實驗的鋪墊,學生很容易理解紅磷實驗的原理,這時候再講述實驗中的一些操作要點也就順理成章了.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與學生一起探究和賞析這個實驗,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會思考,不僅增進了化學知識的理解,更深入理解化學知識的本質.
3.培養學生化學探究的科學精神
化學發展的每一步都和化學家息息相關,因為他們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著名化學家諾貝爾不怕流血犧牲、付出慘痛代價,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終于成功研制出安全炸藥,為開礦筑路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并設立了“諾貝爾”獎,將自己所得的財富全部用來獎勵對世界、對人類有貢獻的人.生動的歷史史實,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具有重要價值.歷史證明,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在崎嶇道路上攀登的人,才能登上科學的頂峰.
4.加強化學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階段是中學生的思想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化學史豐富的好材料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顯得很重要.化學教材中敘述了中國化工專家侯德榜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到中國潛心研究,發明了“侯氏聯合制堿法”,沖破了當時“索爾維公會”對我國的技術封鎖.教材中還敘述了我國化學工業的過去和現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對我國化學工業和化學科學發展的積極影響.從而激發學生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讓學生了解學科學用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人民、為祖國做貢獻.
二.在化學課堂中滲透化學史教育
1.在化學實驗中滲透化學史教育,領悟科學方法
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習重要的組成部分,初中化學教材中有一些探究性實驗,這樣的實驗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但這樣的實驗不是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要大膽創新,不拘泥于教材,把化學史滲透到實驗中來,讓課堂教學多一些“探究味”.使學生不僅體驗到這個科學探究的過程,也領悟到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的方法.還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科學研究精神.
2.在知識引入上滲透化學史教育,感悟科學生活
化學教材中介紹的科學家數量很多,但描述科學家真實形象極少.對科學家的描述充滿“科學味”,但缺乏“人情味”,抹殺了情感的影響和作用.在講質量守恒定律時,可以就這個知識相關的歷史發展作一個介紹,其中有突出貢獻的是化學家拉瓦錫,他驗證和發現了這個定律,提出了“氧化說”,推翻了“燃素說”.教師還可以拋開課堂教學的內容,對化學家拉瓦錫和他夫人的恩愛的生活情感作一個簡單的介紹,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家是真實的人,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也擁有豐富有趣的情感生活,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幫助.
作者:朱彩萍工作單位: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學校
第二篇:初中化學教學引思
1以生活實例引思
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人人與化學有關,衣、食、住、用,樣樣離不開化學。教學時,充分利用化學與生活關系密切的這個特點,根據教學內容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這不僅能使用學生學會豐富的化學知識,還能讓學生認識到學化學對將來實現強國夢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樹立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如復習第六單元: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互相間的轉化關系時,不是通過闡述它們各自的性質,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而是聯系學生燒煤爐,這一常見的實例進行引思:在煤爐里,煤層的上方常看到藍色火焰,這是什么氣體在燃燒?這一問,學生都開動腦筋,踴躍發言,異口同聲地說出準確答案(一氧化碳燃燒)。于是我抽準這活躍之機繼而引思:若該煤爐通風設備良好,燃燒正旺時,你能寫出自下而上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嗎?有位學生不加思考馬上回答:下層反應是2C+O2點燃2CO,接著另位學生趕忙更正:該同學答案不對,下層反應是C+O2點燃CO2,因煤是在“通風好燃燒旺”的條件下燃燒。然而還沒有誰能答中、上層的反應,這時,為了進一步激活學生思維,進一步引思:煤爐上層的一氧化碳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引,激活了學生的逆向思維,使學生順著問題從上層推向下層,最后終于茅塞頓開,找到了正確答案,煤爐最下方的主要反應:C+O2點燃CO2,中層反應:CO2+C高溫2CO,上層反應:2CO+O2點燃CO2。通過這環環緊扣,層層深化的“引思”,使學生認識到小小煤爐里竟然存在著:炭、一氧化炭、二氧化碳之間復雜的轉化。這樣達到了復習目的,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時時用化學,提高了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以實驗引思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動有趣的實驗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以實驗引思在化學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它能使學生始終保持強烈的興趣,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實驗能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探究新知,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氧氣的性質”這一內容時,我沒有按照教材先物理性質后化學性質的常規步驟,而是調整順序,啟發誘導,調動思維。我預先準備了兩瓶氣體放在講臺上,告訴學生:兩瓶中一瓶是空氣,一瓶是氧氣,你能確認哪一瓶是氧氣嗎?這時全班同學注意力都集中在講臺上,議論紛紛,但說不出解決的方法。我又問:“用肉眼能確認嗎”?大家都說不能,因為氧氣和空氣都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正當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時,我把兩根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入兩個集氣瓶中,學生看到不同的現象,問題迎刃而解了。通過以上實驗,學生明確了氧氣的色、態、味等特理性質,對其化學性質及檢驗方法也獲得了生動的感知,這樣教師講解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又如:在講授酒精燈的認識及使用方法時,首先發給學生每人一盞酒精燈,先讓他們充分利用感覺去認識外形和構造。然后我就問:你們手上酒精燈的酒精體積大概是多少呢?燈芯是否齊呢?大家都說酒精體積小于酒精燈體積的三分之二,燈芯都齊了,這時我說可以點燃了。正當每一盞燈都亮著時,我又問:“酒精燈火焰分為幾層?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在焰心,有什么現象呢?”這時同學們通過實驗都得到相同的結論:酒精燈火焰分為三層,溫度最高的是外焰,最低的是焰心。我接著問:“給物質加熱時,用哪一層火焰來加熱呢?”同學們都異口同聲說:“用外焰給物質加熱。”為了引導學生如何熄滅酒精燈火焰,我在桌面上放著兩支燃著的蠟燭,一支用嘴吹滅,另一支用燒杯罩住,后者一會兒熄滅了。接著我問:“如何熄滅酒精燈火焰呢”?有的同學說可以用嘴吹滅,有的同學說只能用燈帽蓋滅。正當他們激烈爭議時,我就問:“酒精有揮發性嗎”?有同學說“有”。那么用嘴來吹,會把酒精吹逸到空氣中嗎?同學又說“有”。這時同學們才恍然大悟了:不能用嘴來吹滅酒精燈,這樣會引起火災。通過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動手操作,把學生的直覺興趣引入有目的的規范操作中。學生觀察的積極性、實驗操作的積極性和思維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這樣,學生很快地掌握酒精燈的特點和使用方法。可見,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直觀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從學生舊知引思
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補充。在教學中,從學生舊知出發進行引思,能使學生從舊知中悟出新道理,促進學生對后繼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如講二氧化碳的制法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制取氫氣和氧氣的知識,再用投影映示幾套制取氣體的裝置圖,讓學生選擇:用哪套裝置制氫氣:用哪套裝置制氧氣?然后引導學生思考:①制取氣體是根據什么條件來選擇裝置的?②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是什么?③制取二氧化碳選擇哪個裝置?可與制取什么氣體同裝置?④用什么方法收集?通過這一串問題的引思,學生能很快地從已經學習過的氫氣和氧氣制法的知識歸納中,總結出二氧化碳制法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可見,從學生舊知出發進行“引思”,對于架設認識的橋梁,溝通新舊知識的連接,弄清某一知識的結構,促進學生認識知識結構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引思”可以促進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形成和深化認知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最終達到化學教學效果的最佳化。
作者:吳求娟工作單位:廣東省雷州市第五中學
第三篇:初中化學學困生的思維障礙轉化
一、“學困生”學習化學的思維特點
我國心理學著作中關于思維分類的代表性觀點認為,根據思維發展階段及其對象的抽象性,可將思維分為直觀的行動思維,具體的形象思維和抽象的邏輯思維。根據以往研究可知,初中生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抽象邏輯思維開始逐漸占主導地位。本文通過對于“學困生”進行化學實驗時的觀察和任課教師的交流以及學生的作業考試等方面研究發現:“學困生”在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三個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1)直觀動作思維障礙。通過觀察和訪談發現:“學困生”在化學實驗中注重動手實驗多于思考,不能做到眼、耳、腦等多種感官的協同作用,導致學生學習上出現障礙。(2)具體形象思維障礙。化學概念是系統學習化學理論的基礎,概念掌握不牢或是理解不清,就不能實現化學概念的正確構建,導致學習障礙。(3)抽象邏輯思維障礙。化學計算是從量的角度豐富和完整對化學世界的認識體驗的基礎。在化學計算中,理清已知與未知、定量與變量等的辯證關系,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學生在學習時存在思維障礙。
二、化學“學困生”思維障礙的轉化策略
1.化學實驗常態化,促進直觀思維的發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將化學現象赤裸裸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面對化學現象時,多種感覺器官同時受到刺激,很容易促進學生的思維進入興奮狀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實驗教學常態化,在實驗中教師注重引導,不但能夠使學生進一步觀察,還能引發學生的思考,這將有利于學生直觀動作思維的發展。
2.教學形式多樣化,促進形象思維發展
(1)使用教學模型,微觀結構宏觀化模型是人們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和已經得到證實的科學原理,通過對所研究對象的結構、性能以及運動規律等進行分析而提出的理論框架。例如,用宏觀的模型呈現微觀分子的構成,更形象直觀,學生能清楚地看出分子的構成,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轉換與培養。(2)使用多媒體教學,抽象內容直觀化化學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形象、直觀地演示微觀過程,彌補學生在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的差距。例如,講水的電解時,按照課本來講學生不能真切感受,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動畫或者用視頻來播放代替課堂演示,視聽結合,學生能很快掌握正負極分別產生什么氣體。
3.教學過程條理化,促進抽象邏輯思維的生成
化學知識分散在課本中的各章各節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學困生”往往學習后不能前后連貫,需要教師幫助梳理,將點連成線,將線織成網,使得教學過程比較條理化。需要教師能抓住“學困生”思維的起點,理清思維的思路,幫忙找準思維的方向,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地分析問題。
(1)抓思維起點。例如,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濕衣服晾曬會變干,酒香不怕巷子深,等等。以此作為認識“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的起點,然后通過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事例,對于“學困生”來說理解分子概念、特性就很形象。
(2)理清思維思路。例如,講制取氧氣時,學生不清楚實驗室制法、工業制法有什么不同,做題時也容易出現錯誤。在講解時,我理教材上主線:關于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以資料介紹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分為三種,以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為主,通過實驗講解制取步驟,以過氧化氫制取氧氣詳細講解催化劑的性質等。學生學習起來思路清晰,減輕了學習上的不必要的思維障礙。
(3)找準思維方向。例如,一提到二氧化碳,學生馬上就會想到它能滅火,不支持燃燒。此時可以給學生演示實驗,將在空氣中點燃的鎂條迅速地放進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里,會看到鎂在二氧化碳中能劇烈地燃燒,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鎂,黑色的碳附著在集氣瓶的內壁上。引導學生尋找思維的方向。通過以上研究可知,“學困生”在直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礙,不能做到手腦結合,對事物的形象理解限于表面,缺乏對于表象的進一步的加工能力,對于抽象知識的理解上不能很好的分析、綜合、推理。認清“學困生”的思維特點,在教學中注重引導轉化將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作者:薛錦媛工作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
第四篇:初中化學的有效記憶法
一、編成歌訣輕松記憶
所謂“歌訣”就是把一些比較枯燥的化學知識編成順口溜,再賦予它們一定的音韻和節奏,使要記憶的內容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例如,化學方程式寫法可編為:“金屬左,非金屬右。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個數不能漏。”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快就熟練掌握了化學方程式的正確寫法。
二、利用諧音幽默記憶
例如,元素化合價的標法與離子符號的書寫極易混淆。化合價標法在元素符號上方,符號在前、數字在后;而離子符號的書寫則是在元素符號右上角先標上電荷數,后標正負號。這兩者如果能牢牢地記住其一,就不易混淆了。為此我們可以將化合價標法編為:“化合價到北方找,富豪(符號)引路別亂跑。”這里的“北方”可聯想地理方位“上北下南”,“富豪引路”即指“符號”在前,數字在后之意。再如,金屬活動順序表“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可利用諧音法編為:“賈蓋拿美驢,去換鋅鐵喜歡的鉛氫,統共一百斤。”這里充分利用了諧音的作用,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相關學習內容,并分辨了比較容易混淆的問題。
三、編成詩歌理解記憶
例如,做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既要注意實驗操作順序,又要注意觀察實驗現象,更要及時記錄、觀察實驗數據。為便于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可編為:“老包靜臥水晶房,輕風拂面喜洋洋。忽覺烈火從地起,老包變作關云長。云長急令退烈火,只留輕風吹暖房。”再如: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可編為:“導管一端先入水,兩手緊握容器壁。管口不斷冒氣泡,方知裝置氣密性。”還有不定量的液體藥品的取用,可編為:“瓶塞拿下倒置放,拿起瓶子簽朝上。口口緊挨免外流,緩緩倒入眼瞅量。”以詩歌的形式既強化了學生的理解記憶,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四、巧用數字程序記憶
有些化學實驗的操作具有明顯的順序性,巧用數字既能加強記憶,又能牢固掌握操作順序。例如,固體粉末狀藥品的取用方法可概括為“一斜、二送、三直立”,塊狀藥品的取用為“一橫、二放、三緩豎”,過濾的操作要領概括為“一貼、二低、三靠”,對催化劑概念的理解可概括為“一變、二不變”,還有電解水的實驗要領可記憶為“正氧負氫,氫2氧1”,另外對實驗剩余藥品的處理可概括為“三不一要”。
五、運用擬人手法趣味記憶
如實驗室用氫氣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方法可編為:“氫氣(一氧化碳)早來晚歸,燈遲到早退。”這樣使枯燥乏味的知識與人融為一體,增強記憶的趣味性,學生很容易記住。
六、自然聯想對比記憶
在教學中,教師可將互相對立、反差強烈的放在一起,形成對大腦的“兩極刺激”,以加深印象,如氧化性和還原性、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風潮解等。此類性質相反的知識,只要掌握一方則想到另一方,如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的氧化性和還原性、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化合價升降等概念,只要將這些概念簡化為“失—升—氧—還”四個字就比較容易記住了,即“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氧化反應—該物質是還原劑”。如果用“得—降—還—氧”四個字還可想到另一方面,即“得到電子—化合價降低—還原反應—該物質是氧化劑”。
七、利用實驗強化記憶
化學的感性認識主要靠化學實驗提供,加強實驗教學,可大大降低學生的記憶難度,尤其對某些實驗現象的記憶更是如此。如在學習酸、堿的性質時,酸可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使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而堿可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如果教者與同學一起親自動手做實驗,那么學生就會記得非常牢固。
八、聯系實際深化記憶
在記憶某些化學知識時,可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提高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如氫氣和一氧化碳都能作氣體燃料和冶金的還原劑,只要聯想這個實際可以很容易地記住二者的化學性質,深化學生的記憶。
九、及時復習鞏固記憶
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要及時復習,趁熱打鐵,不要等問題成堆再復習。反復及時的復習可以強化記憶,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
十、列表格比較記憶
對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一些內容及易混難記的內容,可以列出表格進行分析比較來記憶。如對碳、氫氣、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記憶,對實驗室制取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等相關知識的記憶,都可以采取列表法。總之,記憶化學知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遠不止這些,在實際教學中要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只要善于鉆研,勤于積累,不斷探索,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爾文曾經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我們贊賞老牛式的勤懇態度,更贊賞勤奮的同時不失靈活和智慧。只要我們多動腦筋,教學中處處有方法。
作者:吳慶花工作單位:敦化市額穆鎮中學
- 上一篇:初中化學教學模式分析(共8篇)
- 下一篇:小微企業稅收政策的國際經驗借鑒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