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監護認識
時間:2022-05-15 03:15:00
導語:高齡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監護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缺血性結腸炎(IschemicColitis,IC)是由于各種原因使腸壁血流灌注不足,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腸壁局部組織壞死和一系列癥狀的缺血性腸道損害[1]。過去對本病認識不足,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老年化,該病有增多趨勢[2]。一般情況下,IC是自限性的,少數病例預后較差。本病常在一些疾病基礎上發生,最多見于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我科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缺血性結腸炎患者18例,經補充血容量、抗感染、擴血管治療以及積極有效的護理,均取得良好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8例患者,全部為男性,年齡72~89歲,平均81.6歲。均合并有基礎疾病,伴有下列情況中的一項或幾項:冠心病16例,房顫3例,高血壓病10例,糖尿病5例,腦梗死7例,便秘3例,發病前有不潔飲食史2例。18例患者均在發病24~48小時內行結腸鏡檢查確診為缺血性結腸炎,其中病變部位在降結腸11例,橫結腸2例,乙狀結腸5例。
1.2臨床表現
本組患者大多有突然發生的腹痛,為絞痛或持續性鈍痛,程度輕重不等,進食后加重,疼痛多位于左側腹,大多伴有便意,并在24小時內排出與糞便相混合的紅色或暗紅色血便,每次量不等,約20~100ml,每日3~10余次;可伴有惡心、嘔吐、發熱及心動過速、低血壓等癥狀。有2例患者腹痛癥狀不明顯,僅表現為腹脹不適,隨后解血便。體格檢查發現左上或下腹輕中度壓痛、腸鳴音活躍,隨腸缺血時間的延長,則可出現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電子結腸鏡下所見:病變腸道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多發點狀或片狀出血斑,有1例可見散在大小不等、深淺不一、形態不規則的潰瘍。黏膜血管網消失,部分出現暗紫色淤斑,組織質脆易出血,病變與正常腸段之間界限清楚。
1.3治療與結果
18例患者均采取內科保守治療,主要是予以罌粟堿、丹參、前列地爾等擴血管治療,同時予以抗感染,補液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原發病,糾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治療1個月后復查腸鏡者12例,病變腸段已完全恢復正常。僅1例仍可見散在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潰瘍,但潰瘍較前縮小,黏膜充血、水腫消失。
2護理
2.1腹痛的護理
(1)勤巡視病房,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密切觀察腹痛的性質、范圍、部位、程度、時間、頻率有無變化,有無放射痛和惡心嘔吐,腹痛與排便的關系,密切注意腹部體征的變化,注意有無腹膜炎、腸穿孔、腸梗阻等發生。
(2)觀察非藥物性和(或)藥物止痛治療的效果,非藥物性止痛方法可用指導式想象、分散注意力等,藥物止痛治療則在確診后按醫囑執行。
2.2排便異常的護理
(1)密切觀察排便的性狀、顏色、次數、量的變化,出血量增多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2)密切觀察神志、血壓、脈搏、體溫、呼吸、尿量、皮膚的變化,有無口渴、疲乏無力等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
2.3肛周護理
患者的大便、堿性腸液及血液的反復刺激使肛周處于潮濕和代謝產物侵蝕的狀態,加上皮膚間的摩擦,因此要保護肛周皮膚的清潔和完整,及時處理排泄物,用溫水清洗肛周并涂抹鞣酸軟膏保護皮膚。
2.4飲食護理
根據病情和醫囑,給予禁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生冷、多纖維、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
2.5預防感染
保持病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開窗。
2.6心理護理
因疼痛和便血的發生,患者非常痛苦、緊張、恐懼,應安慰患者,耐心傾聽患者主訴,鼓勵患者釋放情緒,講解疾病知識,與家屬、病友共同進行暗示性語言支持和幫助。
2.7健康教育
缺血性結腸炎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引起供血不足有關,因此,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病史的人應按醫囑堅持服藥,定期門診復診和健康體檢,戒煙戒酒,改變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使機體處于最佳狀態,注意飲食衛生,從而減少誘發缺血性結腸炎發生的因素。
3討論
近年來,缺血性結腸炎的發病呈增加趨勢,90%的患者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3]。一般認為,缺血性結腸炎是某一段結腸組織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急慢性供血不足,導致該段腸壁損傷或壞死的疾病。由于支配結腸的動脈或其分支發生阻塞使局部腸壁血供減少或缺如,而發生的腸道損傷。本病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但好發于左半結腸,這是由于左半結腸常易受低血流量的影響。結腸血液主要由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和髂內動脈分支供給,腸系膜上動脈分出的中結腸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分出的左結腸動脈在脾曲處吻合,此處的血管常發育不全或缺如,為缺血好發部位。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是直腸上動脈的分支和中痔動脈的連接部,邊緣動脈在該處較少,血供不足[4]。本組18例中16例位于左半結腸,占88.9%,與文獻報道的一致[5]。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是引起缺血性結腸炎最常見的基礎疾病,動脈硬化狹窄是基本病理改變。頑固性便秘、腹盆腔手術等腸管因素也是引起缺血性結腸炎的重要因素[6]。2/3以上的缺血性結腸炎患者有腹痛,因病變多累及左半結腸,腹痛多位于左側腹,腹痛多伴有便意,并在24小時內排出與糞便相混的紅色或暗紅色血便,故對于年齡大、突發急性腹痛伴血便者,尤其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者,診斷不清的急腹癥患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7]。急診結腸鏡檢查是診斷的主要手段[8],對缺血性結腸炎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能確定病變的范圍及病變的階段,并有助于與炎性腸病、結腸癌的鑒別診斷。對于入院前未作結腸鏡檢查者,應及時作好腸道準備,以便患者及早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腸鏡檢查應動作輕柔,避免結腸過度擴張,加重缺血性損傷。護理的重點是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重視飲食護理及防止感染,加強基礎疾病護理。缺血性結腸炎患者因常伴有其他系統疾病,在護理中除了觀察有無并發心肌梗死、肺水腫、休克外,還要注意有無腹膜炎、腸穿孔、腸梗阻,及時發現,及早治療,同時給予有效心理護理,促進患者康復。
- 上一篇:主任在國有企業工作交流會發言
- 下一篇:書記在國企紀檢監察部署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