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體系合理化運用

時間:2022-11-07 04:10:00

導語:國際物流體系合理化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物流體系合理化運用

1985--1995年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保持20.3%的年增長速度,對外貿易增長速度為27.5%。同期國際物流中,集裝箱運量增長速度為31.5%,1995年外貿貨運量達1108萬TEU。1996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8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進口1388.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出口25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梢?,我國國際物流量和對外貿易是同步增長的,均超過了同期國民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由此可見,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要求以有效的國際物流作為保證和支持。

據有關統計,目前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生產總值的40%左右、國際貿易的50%以上和國際投資的90%。跨國公司正在由各國子公司獨立經營的階段,向圍繞公司總部戰略,協同經營一體化發展,從而對國際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大型企業要進入世界企業100強或500強的行列,必須極大地提高我國國際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都面臨著巨大商機和嚴峻挑戰。為了使我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占據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國跨國公司的競爭能力和成本優勢,開展和加強國際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際物流的概念和發展

1、國際物流的概念所謂國際物流,就是組織貨物在國際間的合理流動,也就是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國際物流的實質是按國際分工協作的原則,依照國際慣例,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絡、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實現貨物在國際間的流動與交換,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世界資源優化配置。國際物流的總目標是為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服務。即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適時地將貨物從某國的供方運到另一國的需方。因其是為跨國經營和對外貿易服務,使各國物流系統相互"接軌",因而與國內物流系統相比,具有國際性、復雜性和風險性等特點。

國際性是指國際物流系統涉及多個國家,系統的地理范圍大。這一特點又稱為國際物流系統的地理特征。國際物流跨越不同地區和國家,跨越海洋和大陸,運輸距離長,運輸方式多樣,這就需要合理選擇運輸路線和運輸方式,盡量縮短運輸距離,縮短貨物在途時間,加速貨物的周轉并降低物流成本。在國際間的經濟活動中,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于各國社會制度、自然環境、經營管理方法、生產習慣不同,一些因素變動較大,因而在國際間組織好貨物從生產到消費的流動,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國際物流的復雜性主要包括國際物流通訊系統設置的復雜性、法規環境的差異性和商業現狀的差異性等。國際物流的風險性主要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自然風險。政治風險主要指由于所經過國家的政局動蕩,如罷工、戰爭等原因造成貨物可能受到損害或滅失;經濟風險又可分為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主要指從事國際物流必然要發生的資金流動,因而產生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自然風險則指物流過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風、暴雨等,而引起的風險。

2、國際物流的發展國際物流的概念雖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們的重視,但已隨著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其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十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這一階段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廣泛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出現了立體無人倉庫、一些國家建立了本國的物流標準化體系等等。物流系統的改善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物流活動已經超出了一國范圍,但物流國際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往來的日益擴大,物流國際化趨勢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共同問題。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波索克斯認為,進入80年代,美國經濟已經失去了興旺發展的勢頭,陷入長期倒退的危機之中。因此,必須強調改善國際性物流管理,降低產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務,擴大銷售,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勝利。與此同時,日本正處于成熟的經濟發展期,以貿易立國,要實現與其對外貿易相適應的物流國際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網絡,加強物流全面質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國際化的效率。這一階段物流國際化的趨勢局限在美、日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

第三階段:二十世紀90年代初至今。這一階段國際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為各國政府和外貿部門所普遍接受。貿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國際化,即物流設施國際化、物流技術國際化、物流服務國際化、貨物運輸國際化、包裝國際化和流通加工國際化等等。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國際物流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大膽探索。人們已經形成共識:只有廣泛開展國際物流合作,才能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物流無國界。

二、國際物流系統

國際物流系統是由商品的包裝、儲存、運輸、檢驗、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裝以及國際配送等子系統組成。運輸和儲存子系統是物流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國際物流通過商品的儲存和運輸,實現其自身的時間和空間效益,滿足國際貿易活動和跨國公司經營的要求。

1、運輸子系統運輸的作用是將商品使用價值進行空間移動,物流系統依靠運輸作業克服商品生產地和需要地點的空間距離,創造了商品的空間效益。國際貨物運輸是國際物流系統的核心。商品通過國際貨物運輸作業由賣方轉移給買方。國際貨物運輸具有路線長、環節多、涉及面廣、手續繁雜、風險性大、時間性強等特點。運輸費用在國際貿易商品價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國際運輸主要包括運輸方式的選擇、運輸單據的處理以及投保等有關方面。

我國國際物流運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第一,海運力量不足、航線不齊、港口較少等,影響了進出口貨物及時流進流出,特別是出口貨物的運輸更加不足。我國出口貨物主要靠海運。目前雖然我國已擁有近2000萬噸的運載能力,列為世界第八位,成為我國外運的主力,并能為第三國開展貨運經營,但總運輸力的增長遠遠跟不上國際貿易發展的速度,運輸力仍然不足。90年代初期曾發生過的最嚴重的月份缺船量達30條。目前,現有的船型結構也盡不合理,中等船舶奇缺。由于船舶較大,運輸間隔時間又長,這對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貨快是很不適應的。我國港口不足和布局不合理也比較突出。例如我國輸往中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南太平洋、西非等地的貨物幾乎全部運到香港地區中轉,這樣運費高、時間長,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第二,鐵路運輸全面告急,內陸出口更困難。我國同朝鮮、蒙古、獨聯體、越南等雖然有鐵路聯接,但運力仍然不足。如供香港地區作為港口運輸的貨物中有1/3是靠鐵路運輸,其運輸量是很大的。又如內陸有的省份即使有貨,而且有些貨也是國際市場急需的,但由于鐵路運力不足也不能賣出。第三,航空運輸落后,運價昂貴,難以適應外貿發展需要。80年代以來,世界空運貨物已被廣泛采用,而我國在這方面。卻是很落后的。目前主要靠客運飛機捎帶,真正的貨運飛機數量少,年運量只有20萬噸左右,遠遠滿足不了外貿發展的需要。

總之,為解決外貿出口運輸的困難,必須由國家和地方聯合發展船隊,加速沿海碼頭建設和航空事業的發展。

2、倉儲子系統

商品儲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過程中處于一種或長或短的相對停滯狀態,這種停滯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商品流通是一個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斷的流通過程。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中的商品從生產廠或供應部門被集中運送到裝運港口,有時須臨時存放一段時間,再裝運出口,是一個集和散的過程。它主要是在各國的保稅區和保稅倉庫進行的。主要涉及各國保稅制度和保稅倉庫建設等方面。保稅制度是對特定的進口貨物,在進境后,尚未確定內銷或復出的最終去向前,暫緩繳納進口稅,并由海關監管的一種制度。這是各國政府為了促進對外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而采取的一項關稅措施。保稅倉庫是經海關批準專門用于存放保稅貨物的倉庫。它必須具備專門儲存、堆放貨物的安全設施;健全的倉庫管理制度和詳細的倉庫帳冊,配備專門的經海關培訓認可的專職管理人員。保稅倉庫的出現,為國際物流的海關倉儲提供了既經濟又便利的條件。有時會出現對貨物不知最后作何處理的情況,這時買主(或賣主)將貨物在保稅倉庫暫存一段時間。若貨物最終重又出口,則無須繳納關稅或其他稅費;若貨物將內銷,可將納稅時間推遲到實際內銷時為止。從物流角度看,應盡量減少儲存時間、儲存數量,加速貨物和資金周轉,實現國際物流的高效率運轉。

3、商品檢驗子系統

由于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具有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等特點,使得商品檢驗成為國際物流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通過商品檢驗,確定交貨品質、數量和包裝條件是否符合合同規定。如發現問題,可分清責任,向有關方面索賠。在買賣合同中,一般都訂有商品檢驗條款,其主要內容有檢驗時間與地點、檢驗機構與檢驗證明、檢驗標準與檢驗方法等。

根據國際貿易慣例,商品檢驗時間與地點的規定可概括為三種做法:

一是在出口國檢驗。

可分為兩種情況:在工廠檢驗,賣方只承擔貨物離廠前的責任,運輸中品質、數量變化的風險概不負責;裝船前或裝船時檢驗,其品質和數量以當時的檢驗結果由準。買方對到貨的品質與數量原則上一般不得提出異議。

二是在進口國檢驗。包括卸貨后在約定時間內檢驗和在買方營業處所或最后用戶所在地查驗兩種情況。其檢驗結果可作為貨物品質和數量的最后依據。在此條件下,賣方應承擔運輸過程中品質、重量變化的風險。

三是在出口國檢驗、進口國復驗。貨物在裝船前進行檢驗,以裝運港雙方約定的商檢機構出具的證明作為議付貨款的憑證,但貨物到達目的港后,買方有復驗權。如復驗結果與合同規定不符,買方有權向賣方提出索賠,但必須出具賣方同意的公證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明。

在國際貿易中,從事商品檢驗的機構很多,包括賣方或制造廠商和買方或使用方的檢驗單位,有國家設立的商品檢驗機構以及民間設立的公證機構和行業協會附設的檢驗機構。在我國,統一管理和監督商品檢驗工作的是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及其分支機構。究竟選定由哪個機構實施和提出檢驗證明,在買賣合同條款中,必須明確加以規定。商品檢驗證明即進出口商品經檢驗、鑒定后,應由檢驗機構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證明文件。如經買賣雙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產單位和進口商品的使用部門出具證明的辦法。檢驗證書是證明賣方所交貨物在品質、重量、包裝、衛生條件等方面是否與合同規定相符依據。如與合同規定不符,買賣雙方可據此作為拒收、索賠和理賠的依據。

此外,商品檢驗證也是議付貨款的單據之一。商品檢驗可按生產國的標準進行檢驗,或按買賣雙方協商同意的標準進行檢驗,或按國際標準或國際習慣進行檢驗。商品檢驗方法概括起來可分為感官鑒定法和理化鑒定法兩種。理化鑒定法對進出口商品檢驗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鑒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種化學試劑、儀器器械鑒定商品品質的方法,如化學鑒定法、光學儀器鑒定法、熱學分析鑒定法、機械性能鑒定。

4、商品包裝子系統

杜邦定律(美國杜邦化學公司提出)認為:63%的消費者是根據商品的包裝裝潢進行購買的,國際市場和消費者是通過商品來認識企業的,而商品的商標和包裝就是企業的面孔,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文化水平。現在我國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出口商品包裝材料主要靠進口;包裝產品加工技術水平低,質量上不去;外貿企業經營者對出口商品包裝缺乏現代意識,表現在缺乏現代包裝觀念、市場觀念、競爭觀念和包裝的信息觀念。仍存在著重商品、輕包裝","重商品出口、輕包裝改進"等思想。為提高商品包裝系統的功能和效率,應提高廣大外貿職工對出口商品包裝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樹立現代包裝意識和包裝觀念;盡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裝工業基地,以適應外貿發展的需要,滿足國際市場、國際物流系統對出口商品包裝的各種特殊要求;認真組織好各種包裝物料和包裝容器的供應工作。這些包裝物料、容器應具有品種多、規格齊全、批量小、變化快、交貨時間急、質量要求高等特點以便擴大外貿出口和創匯能力。

5、國際物流信息子系統

該子系統主要功能是采集、處理和傳遞國際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報。沒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統,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將寸步難行。國際物流信息的主要內容包括進出口單證的作業過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戶資料信息、市場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國際物流信息系統的特點是信息量大,交換頻繁;傳遞量大,時間性強;環節多、點多、線長。所以要建立技術先進的國際物流信息系統。國際貿易中EDI的發展是一個重要趨勢。我國應該在國際物流中加強推廣EDI的應用,建設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的高速公路。上述主要系統應該和配送系統、裝搬系統以及流通加工系統等有機聯系起來,統籌考慮、全面規劃,建立我國適應國際競爭要求的國際物流系統。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網絡,促進國際物流合理化

國際貿易和經營的競爭要求國際物流系統的物流費用要低,顧客服務水平要高。為實現這一目標,建立完善的國際物流系統網絡十分重要。

1、國際物流系統網絡概念

國際物流系統網絡是指由多個收發貨的"節點"和它們之間的"連線"所構成的物流抽象網絡以及與之相伴隨的信息流網絡的有機整體。收發貨節點是指進、出口國內外的各層倉庫,如制造廠倉庫、中間商倉庫、口岸倉庫、國內外中轉點倉庫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稅區倉庫。國際貿易商品就是通過這些倉庫的收入和發出,并在中間存放保管,實現國際物流系統的時間效益,克服生產時間和消費時間上的分離,促進國際貿易系統的順利運行。連線是指連接上述國內外眾多收發貨節點間的運輸,如各種海運航線、鐵路線、飛機航線以及海、陸、空聯合運航線。這些網絡連線是庫存貨物的移動(運輸)軌跡的物化形式;每一對節點有許多連線以表示不同的運輸路線、不同產品的各種運輸服務;各節點表示存貨流動暫時停滯,其目的是為了更有效的移動(收或發);信息流動網的連線通常包括國內外的郵件,或某些電子媒介(如電話、電傳、電報以及目前的EDI電子數據交換等),其信息網絡的節點則是各種物流信息匯集及處理之點,如員工處理國際訂貨單據、編制大量出口單證或準備提單或電腦對最新庫存量的記錄;物流網與信息網并非獨立,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相聯的。國際物流系統網絡研究的中心問題是確定進出口貨源點(或貨源基地)和消費者的位置、各層級倉庫及中間商批發點(零售點)的位置、規模和數量。從而決定了國際物流系統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問題。在合理布局國際物流系統網絡的前提下,國際商品由賣方向買方實體流動的方向、規模、數量就確定下來了。即國際貿易的貿易量、貿易過程(流程)的重大戰略問題,進出口貨物的賣出和買進的流程、流向,物流費用國際貿易經營效益等,都一一確定出來了。完善和優化國際物流網絡,有利于擴大我國國際貿易,提高我國跨國公司的競爭能力和成本優勢。

2、建立和完善國際物流系統網絡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規劃網絡內建庫數目、地點及規模時,都要緊密圍繞著商品交易計劃,乃至一個國家宏觀國際貿易總體規劃。

其次,明確各級倉庫的供應范圍、分層關系及供應或收購數量,注意各層倉庫間的有機銜接。諸如:生產廠家倉庫與各中間商倉庫、港(站、機場)區倉庫以及出口裝運能力的配合和協同,以保證國內外物流暢通,少出現或不出現在某一層倉庫儲存過多、過長的不均衡狀態。再次,國際物流網點規劃要考慮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留有余地,以備將來的擴建。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國際貿易,增強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建立健全高效、通暢的國際物流體系,實現國際物流合理化和國際貿易擴大化。

3、國際物流合理化建議

我國的國際物流系統網絡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為了促進我國國際物流系統網絡更加合理,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選擇和布局國內、外物流網點,擴大國際貿易的范圍、規模,以達到費用省、服務好、信譽高、效益高、創匯好的物流總體目標。

第二,采用先進的運輸方式、運輸工具和運輸設施,加速進出口貨物的流轉。充分利用海運、多式聯運方式,不斷擴大集裝箱運輸和大陸橋運輸的規模,增加物流量,擴大進出口貿易量和貿易額。

第三,縮短進出口商品的在途積壓,它包括進貨在途(如進貨、到貨的待驗和待進等)、銷售在途(如銷售待運、進出口口岸待運)、結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節省時間,加速商品和資金的周轉。

第四,改進運輸路線、減少相向、迂回運輸。

第五,改進包裝,增大技術裝載量,多裝載貨物,減少損耗。

第六,改進港口裝卸作業,有條件的要擴建港口設施,合理利用泊位與船舶的停靠時間,盡力減少港口雜費,吸引更多的買賣雙方入港。

第七,改進海運配載,避免空倉或船貨不相適應的狀況。

第八,綜合考慮國內物流運輸。在出口時,有條件的要盡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購、就地加工、就地包裝、就地檢驗、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