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性旅游城市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05:04:00

導語:國際性旅游城市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性旅游城市建設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國際性旅游城市的特征與內涵,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建設國際性旅游城市的比較優勢與主要差距,指出宜昌建設國際性旅游名城,關鍵是要塑造城市國際性形象,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旅游產品,發展城市旅游并營造國際旅游環境,構建環壩國際旅游圈和環城休閑度假圈,實現從三峽旅游觀光地向休閑度假地轉變、從三峽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轉變。

關鍵詞:宜昌國際性旅游城市發展戰略

以中心城市構建區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為21世紀旅游發展的新趨勢。我國旅游業正從點線旅游向板塊旅游轉變,城市在區域性的板塊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峽旅游圈新的增長極,具備了建設國際性旅游城市的潛質,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創匯均以80%的速度持續增長。中共宜昌確立的創建世界水電旅游名城的三個目標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國際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國際性旅游城市,不僅是宜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三峽旅游由點線旅游向板塊旅游轉變的現實需要。

國際性旅游城市的特征與內涵

從理論上講,國際性城市具有明顯的國際比較優勢,包括實力優勢、體制優勢和特色優勢,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區域范圍內成為國際事務的服務中心、國際資源的交換樞紐、國際利潤的創造中心或國際影響力的擴散高地,分綜合性和專業性兩大類。國際性旅游城市是在發展旅游方面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專業性的國際性城市,是指具有國際性影響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確立的國際性旅游名城這一目標具有空間開放性、產業特色性和品牌擴張性等特點。“國際性”體現了空間的開放性;“旅游”體現了產業的特色性;“名城”體現了品牌的擴張性?!皣H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個性;“名城”是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般來說,國際性旅游城市應以國際游客為目標市場,按照國際公認標準或慣例提供旅游產品或服務,其基本內涵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國際化,具有國際性的感召力。國際性旅游城市應通過特色鮮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觀、主題活動、形象標識和口號等整體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產生國際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國際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游客滿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產品國際化,具有國際性的吸引力。國際性旅游城市應擁有世界級的高品位的旅游資源和世界罕見的旅游景觀,更要按照國際標準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產品,至少要有1個國家AAAAA級旅游區和若干AAAA級旅游區,能夠產生國際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務環境國際化,具有國際性的接待力。國際性旅游應擁有滿足國際游客旅游消費的環境,即城市的基礎設施、接待設施、服務設施以及語言環境、旅游服務、市民素質等都應遵循國際慣例和國際標準,能滿足主要客源地國游客的旅游消費需求,具有國際的接待能力。

旅游運作模式國際化,具有國際性的適應力。旅游運作模式符合國際慣例,開放旅游市場,引進國外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以國際游客為目標市場,旅游產品設計要適應國際旅游市場的需求;旅游開發與經營應高度開放,具有國際性的適應力。

價值觀念國際化,具有國際性的親合力。國際性旅游城市要有國際化的價值觀念,才能具有國際性的親合力。衡量一個城市的旅游國際化不能用純經濟的標準,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經濟、城市生態的協調發展來衡量,因為旅游更多的是體驗經濟、精神經濟。

旅游活動國際化,具有國際性的影響力。國際性旅游城市會舉辦較多的國際活動,多渠道參與國際交流。通過舉辦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節慶活動、國際交流活動,并形成品牌效應,從而產生持續的國際性影響力。

游客構成國際化,具有國際性的聚集力。國際性旅游城市具有國際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場輻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國際游客數占當地居民總數的比重達60%以上。

旅游經濟國際化,具有國際性的主導力。城市產業結構優化,旅游外匯收入占當地進出口總值達30%以上,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協調度和整合度高,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高,旅游業總收入占GDP的比重超過10%,成為城市經濟的主導產業。

宜昌創建國際性旅游城市的優劣勢分析

比較優勢

在發展中國家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普遍不高的情況下,考察國際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個城市在發展國際旅游方面的國際比較優勢。宜昌建設國際性旅游城市優勢突出,主要表現為:

獨具個性的國際性比較優勢。宜昌城市與三峽工程、葛洲壩以及西陵峽(東段)融為一體,工程文化、山水風光、歷史文化交相輝映,長江三峽、三峽工程等世界級旅游資源品位高,在建設現代工程型國際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顯著的國際性比較優勢。宜昌在三峽旅游格局重構中已成為三峽旅游重要的增長極,成為國際旅游發展的優勢增長區。

富有魅力的國際性交流平臺。三峽工程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工程,將與北京的長城、西安的秦兵馬俑一道成為中國旅游的標志性產品,具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此外,宜昌舉辦三峽國際龍舟拉力賽、三峽旅游節等國際性的活動,構建富有魅力的國際性交流平臺。

優美的人居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生態化是所有國際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經濟”、“環境經濟”,國際性旅游名城更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區綠化率高達40%,水資源與電力資源豐富,山水園林城市特色鮮明,人居環境優越,這些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宜昌市建設國際性旅游城市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開放的移民城市文化。開放是國際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境,宜昌歷史上乃兵家必爭之地、貶官經停之地;1876年開埠成為長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壩的建成使宜昌從一個小城鎮轉為中型城市,如今三峽工程的興建正使宜昌向較大的城市邁進。宜昌是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具有濃厚的開放意識和開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國際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斷增強的城市國際機能。城市國際機能是一個城市參與國際性競爭的功能。自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發電起,三峽工程進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經濟實力正處在快速增長期,城市現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產業集群優勢逐漸顯現。三峽機場國際口岸升級、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項目相繼建設,宜昌城市國際機能正日益增強。

劣勢分析

與國內外發達的國際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設國際性旅游城市還存在著以下差距:

城市現代化綜合水平較低?,F代化是國際性城市的基礎與前提。宜昌的城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城市文明、科技發展等現代化綜合水平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進入條件、旅游接待服務能力等還有待改善,宜昌還未開通國際航班,至今還沒有一家五星級酒店,還沒有一家進入全國“百強”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國際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會公眾對城市的綜合評價和總體認識。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劃、塑造、推廣及其影響力的國際性水平不高,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有待提升,宜昌仍處于中國發展國際旅游的第四集團,還不是境外游客游覽中國的首選目的地。2004年來宜境外游客中80%為一日游,在宜花費167.32美元/人天,停留時間僅1.21天/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旅游產品國際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源開發不夠,三峽工程游仍是初級觀光產品,對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國文化的旅游開發重視不夠,城市文化娛樂項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產品,現有的旅游產品國際吸引力不大。而國內同類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亞、黃山等已經實現由觀光旅游地向休閑度假地轉變,而宜昌還是三峽旅游的觀光過境地。

城市文化國際性氛圍不濃。國際性文化氛圍包括語言環境、國際旅游要素、市民國際素養、運行國際慣例等,宜昌在這些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國際交流場所,難以適應建設國際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強。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擴散力不夠,入境游客幾乎都集中在長江三峽線,環城旅游交通網絡還未形成,城市布局、產業結構、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務區(CBD)、旅游服務設施仍需進一步配套。宜昌尚無大型國際性的會展場所,這些都制約了會展旅游、商務旅游的發展。

旅游產業關聯帶動作用較弱。宜昌旅游經濟還是數量擴張型,對第三產業以及GDP的帶動效果不明顯;旅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有待增強,宜昌旅游經濟還是孤立的產業體系,旅游與相關產業加強互動與整合,還沒有形成以旅游業為主體的產業鏈和產業群,旅游發展實力不強。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13.4:54.6:32,旅游業總收入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8%,與國際性旅游城市的要求還有相當大差距。

宜昌建設國際性旅游城市的戰略部署

發展目標

抓住三峽工程建設的最佳戰略機遇期,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加快宜昌旅游產業發展,力爭進入中國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峽地區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為中國重要的國際性旅游城市。爭取到2010年,實現年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00億元,旅游業逐步成為宜昌經濟的支柱產業。

發展戰略

形象提升戰略。在旅游進入形象傳播時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廣特色鮮明的旅游形象,對于國際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設與營銷至關重要。為此,要通過形象設計、形象塑造、形象推廣等,整體提升宜昌城市的國際旅游形象;借助舉辦國際性的活動和奧運旅游的機遇,加大“靈奇三峽•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廣力度,使宜昌與長江三峽一道名揚中外。

產品打造戰略。宜昌要融入國際旅游經濟圈,關鍵是要有核心競爭力產品。宜昌應著力開發三峽大壩、長江三峽、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資源,圍繞三峽大壩實行環壩突破,舉市場之力建設三峽環壩旅游圈,同時要發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設與國際性旅游城市和三峽工程相匹配的國際性旅游產品。

區域聯合戰略。加強區域聯合,呼應漢渝,借勢發展,特別是要加強宜昌與武漢、重慶的旅游合作,實現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動、產品互動、市場互動、營銷互動、管理互動,形成區域旅游整體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要通過線路組織與營銷,加強與張家界、神農架、武當山和西安的聯動,推出富有特色的國際旅游線路。

協調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協調國際旅游與國內旅游、觀光旅游與度假旅游、城市旅游與縣市旅游、旅游發展與城市建設、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開創宜昌和諧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興旅戰略。旅游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國際性人才帶來國際性理念。宜昌建設國際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進力度,遵循國際慣例,推行國際性機制,提供國際性標準的服務,營造國際性人才的成長環境、創業環境和發展環境。

發展布局

根據宜昌旅游資源分布、交通條件、文脈特征和產業發展現狀,發揮宜昌中心城區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峽大壩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確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線”的發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區為旅游接待服務中心。重點是增強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國際游客進出條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統,營造國際性旅游氛圍,提高旅游接待服務水準,提升宜昌市國際旅游整體競爭力,使之成為三峽國際旅游區的重要接待服務中心。

二圈。即構建三峽環壩國際旅游圈、宜昌環城休閑度假圈。三峽大壩已成為三峽國際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點是發揮環壩旅游產業的集群優勢,圍繞大壩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態旅游產品,積極推進環壩旅游經濟一體化進程,構建三峽環壩國際旅游圈,使之成為三峽國際旅游新的經濟增長區。加快宜昌環城休閑度假產品開發,重點開發清江水色風情、五峰原始生態、大老嶺森林避暑、城郊生態農業等休閑度假產品,使宜昌從觀光過境地向休閑度假目的地轉型。

三片。即三峽大壩國際旅游區、清江風情度假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重點開發完善三峽大壩國際旅游區,形成以三峽風光為背景,水電文化為特色,三峽大壩、葛洲壩和宜昌城區為依托的綜合型旅游區,成為宜昌推向國際旅游市場的龍頭產品;突出土家風情和湖光山色,建設清江風情度假區;突出關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設三國文化體驗區。

五線。加強橫向聯合,跳出宜昌重組旅游線路,以三峽大壩為核心構建五條國際旅游線,即:中線——三峽大壩•西陵峽•葛洲壩“兩壩一峽”旅游線;西線——三峽大壩•長江三峽•重慶“高峽平湖”旅游線;北線——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一江兩山”旅游線;東線——長江三峽•三國•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線;南線——長江三峽•清江•張家界“兩江一山”旅游線。

戰略重點

高起點規劃,塑造國際性城市形象。樹立“城市就是旅游景點”的城市旅游發展觀念,把宜昌納入國際國內旅游經濟發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國際國內旅游經濟發展圈內進行定位,堅持旅游發展與城市建設一體化,城市規劃建設要突出水電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為最適宜人類旅居的城市。宜昌作為世界最大的水電之都,無論是三峽風光、三峽工程,還是三峽文化,都能給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譯為“電”或“激情”。確立“靈奇三峽•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語雙義,又將宜昌與三峽緊密結合,便于推廣。

高標準建設,打造國際性旅游產品。大力實施旅游精品名牌戰略,多渠道籌集資金,建設高檔文化、娛樂、體育設施以及大型城市標志性建筑;重點建設“兩壩一峽”和“高峽平湖”旅游區,加快清江休閑度假產品、三國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發揮三峽工程巨大旅游磁場效應,形成環壩國際旅游圈、環城休閑度假圈,促進宜昌從三峽旅游觀光地向休閑度假地轉變、從三峽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轉變。

高水平管理,營造國際性旅游環境。重點營造國際性創業環境、國際性語言環境,提高城市的國際化管理素質。通過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管理機制,優化配置城市服務業的各類資源,城市道路、機場、火車站、碼頭及旅游景區、公園的路牌和標識、公共信息圖形符號要符合國際標準。增強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旅游意識,強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識和國際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識,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親合力。早日解決宜昌三峽機場的口岸升級,簡化出入境手續,創造條件實施落地簽證制度,使國內外客人進得來,散得開,出得去。

高水準營銷,擴大國際性客源市場。調整宣傳思路,改變以往突出宣傳三峽而忽視宜昌的宣傳策略,多渠道營銷“靈奇三峽•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奧運機遇,倡導“北京觀奧運盛會,宜昌攬世紀工程”。特別是要通過舉辦三峽國際龍舟拉力賽、三峽國際水電旅游節、世界臨壩城市發展論壇、國際水電經濟論壇、國際和平論壇等國際性的活動,提升宜昌旅游的國際注意力和影響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來宜昌,看大壩,游三峽。

高質量發展,增強旅游國際性競爭力。建設國際化旅游運行機制,大力培育市場主體,通過引進、聯合等多種途徑,使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落戶宜昌。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標準化建設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購、娛”的旅游配套功能,壯大旅游核心產業群。探索旅游與相關產業之間的整合與互動機制,延伸產業鏈,擴大產業群,提高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時間、增加游客在宜消費、增加旅游收入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增加旅游業對第三產業和國民經濟的貢獻率。

參考文獻:

1.闞如良,周銀珍,鄭宇飛,胡紅青.轉型期三峽旅游核心競爭力分析與發展對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6(5)

2.樂正.建構21世紀中國的國際性城市體系[J].廣東社會科學,2000,6

3.肖耀球.國際性城市評價體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呂斌,陳睿,蔣丕彥.論三峽庫區旅游地空間的變動與重構[J].旅游學刊,2004,19(2)

5.闞如良.論大三峽旅游圈的構建與發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0(6)

6.闞如良,孫曉東,劉萬玲.最佳戰略機遇期宜昌旅游抓什么[J].統計與決策,2004,12

7.闞如良.宜昌建設水電旅游名城的戰略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