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課程設計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隧道工程課程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施工監測;隧道;蓋挖施工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新建京石客運專線石家莊隧道工程是京石客運專線乃至整個京石客運專線的控制性工程,全長6060m,洞體全長4980m。隧道平行于既有京廣線,下穿石家莊客運站及2條鐵路線路、5條繁華干道,該工程的實施首次在國內城市實現鐵路入地。該工程為國內首條六線并行隧道,自左至右依次為改建京廣線、京石客運專線和石青客運專線。
新建京石客運專線石家莊隧道下穿既有和平路62m蓋挖法施工段,涉及到平路主線路及周圍的京廣線兩條重要交通線路,確保兩線的安全運營是隧道工程的重中之重。施工過程中進行全面系統地監測,一方面可以通過監測信息反饋及數據分析可以及時地判斷各項工藝及施工措施的合理性,從而不斷優化,提高工藝及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施工中引起的蓋板沉降和京廣線框構橋的變形監測,可及時掌握并預測環境的安全狀況,對存在安全隱患之處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環境穩定;第三,通過監控量測全面系統地掌握各類工程信息,通過信息反饋指導施工,優化設計,并不斷進行科研創新,積累經驗,可以為安全高質完成工程提供保障。
2 工程概況
和平路為石家莊市東西方向的主要干道,主路為4車道高架,隧道在高架路兩橋墩間穿過,橋墩基礎為6根直徑1.5m樁基,隧道西側30m處為既有京廣鐵路框構橋,各結構物平面布置如圖1所示。初步設計采用明挖法分期導改施工,為減少施工對交通影響,下穿方案改為蓋挖施工。
隧道主體為三連拱平頂矩形斷面,結構頂板、邊墻厚1.2m,中墻厚0.9m,底板厚1.3m,材料為C35P12鋼筋混凝土。施工時考慮沉降及誤差影響,結構頂板較設計頂板抬高5cm,邊墻較設計輪廓線單側外放3cm,結構中墻不變。
圍護樁位于結構兩側,樁徑1.2m,樁長18.3m縱向間距1.8m,樁基類型為摩擦樁,采用C30鋼筋混凝土。在三跨平頂結構未成環前,為承受結構蓋板、上部土方及道路車輛活載,在結構中墻和跨中布置摩擦樁作為支撐樁,樁徑1.2m,樁長36m,縱向間距6m,橫向間距6.5~8.325m,采用C30鋼筋混凝土。
蓋挖采用順做法施工,施工順序為:碎石墊層墊層混凝土防水板鋪設防水保護層結構底板結構墻體墻后砼回填接縫處注漿蓋挖結構施工完畢。根據現場邊界條件及相鄰段落的施工情況,蓋挖段襯砌總體由北向南分幅順序施工,每幅長度為11.5~14.5m。底板施工時,在支撐樁位置預留后澆帶。待支撐樁間結構邊墻與拱頂銜接成環后,對支撐樁進行破除,澆筑后澆帶底板和中墻。
圖1 新建京石客運專線石家莊隧道工程
和平路段平面布置示意圖
3 監測方案設計
3.1 監測項目及測點布置
隧道施工過程中,需要對新建隧道本身及周邊相關結構物進行觀測,其中主體結構和圍護結構的監控量測項目如表1所示,相鄰環境的監控量測項目如表2所示。
表1 隧道主體結構和圍護結構的監控量測項目
表2 隧道相鄰環境的監控量測項目
3.2 監控量測的管理
取得各種監測資料后,需及時進行處理,排除儀器、讀數等操作過程中的失誤,剔除和識別各種粗大、偶然和系統誤差,避免漏測和錯測,保證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取得監測數據后,應及時通過相關軟件進行計算分析,綜合采用比較法、作圖法和數學、物理模型,詳細分析各監測物理量值大小、變化規律、發展趨勢,以便對工程的安全狀態和應采取的措施進行評估決策。
根據參考文獻3可確定監控量測管理基準值,如表3所示,其中H為建筑高度, B為坑道跨度。定義結構狀態參數f為各項檢測值的實測值與允許值的比值,可借鑒參考文獻4提出的方法建立本工程的結構物監測狀態等級劃分標準,詳見表4,可采取圖2的流程進行管理。
表3 監控量測管理基準值
表4 結構物監測狀態等級劃分標準
圖2 監測反饋程序框圖
根據監測狀態的不同等級,可適當選擇監測頻率:一般在Ⅲ級管理階段監測頻率可適當放大一些;在Ⅱ級管理階段則應注意加密監測次數;在Ⅰ級管理階則應密切關注,加強監測,監測頻率可達到1~2次/天或更多。
4 監測工作的組織實施
要保證監測工程的質量,除了需要有先進的監測儀器設備及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外,更重要的還應通過建立明確的責任制和檢查校核制度來予以保證。為確保量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連續性,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和各項質量保證措施:
(1)成立監測管理小組,由項目經理及專業監測人員組成。針對本工程監測項目的特點建立專業組織機構,派駐現場2~3人組成監控量測及信息反饋小組,成員由多年從事地下工程施工及監測經驗的技術人員組成,組長由具有豐富施工經驗,具有較高結構分析和計算能力的工程師擔任。監測小組根據監測項目分為地面和地下兩個監測小組,各設一名專項負責人,在組長的領導下負責地面和地下的日常監測工作及資料整理工作。(2)制定監測實施性計劃,使監測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3)建立質量責任制,確保施工監測質量。(4)設定控制值,采用三級監測管理,當發現監測物理量接近或超過警戒控制值時,立即報告監理,并向監理報送應急補救措施。(5)觀測前,對所有儀器設備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檢驗和校核,確保儀器的穩定可靠性和保證觀測的精度。(6)觀測前,采用增加測回數的措施,保證初始值的準確性。(7)制定各監測點位的保護措施,定期對使用的基準點或工作基點進行穩定性檢測。(8)建立監測復核制度,確保監控數據的真實可靠性。(9)在監測過程中,必須遵守相應的測試細則及相應的規范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冰.長沙地鐵深基坑施工監測方案設計研究[J].鐵道建筑技術,2010,(S2):76~79.
[2]李濤,任建喜,毛巨省.城市地鐵車站深基坑施工監測方案設計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7,(S2):52~55.
篇2
工地實習報告格式一
姓名: 學號:
專業:
班級:
指導老師:
實習單位:
實習時間: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1概述
繼生產實習之后,此次畢業實習繼續在***建筑科學研究院駐******(A標段)隧道工程監控量測項目組實習,有了生產實習的經驗,現在對于隧道監控量測的項目內容以及各監測項目的操作方法已經基本熟悉。但由于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并沒有隧道專業,所以對于隧道工程的了解需要從零開始,在這里的施工現場感官的學習和了解讓我對隧道工程的組成部分及關鍵技術有了更深的認識,特別是新奧法隧道施工的每一步施工工序及各工程機械、材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雖然實習期間自己的本質工作并不是很多,但在工作之余堅持常到施工現場參觀學習,觀察工人的每一步工序操作及注意事項,通過與現場的工作人員的交流,更加豐富了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每天堅持寫工地日記,總結每日所學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實習僅僅是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時間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更要學會融會貫通,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
2 實習目的
2.1通過施工現場操作和參觀,了解隧道和道路施工的基本工序和施工方法、操作要點,主要機具設備及用途、質量要求;
2.2通過現場操作和學習,掌握監控量測的基本內容和監測方法,熟悉監測儀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2.3了解在施工項目管理中各方(業主、承包商、監理單位)的職責;及施工單位的組織管理系統、各部門的職能和相互關系,了解施工項目經理部的組成,了解各級技術人員的職責與業務范圍;
2.4看懂實習工程對象的建筑、結構施工圖;了解工程的性質、規模、生產工藝過程、建筑構造、圍巖地質特點等。
3 工程概況
***為***快速路、主干路網規劃中的七橫線,西起悅來新城縱三路,東至兩路老城渝航路,是連接渝北空港經濟圈和北碚蔡家經濟圈的一條城市主干道,也是連接***和兩路老城之間的一條重要道路。
本次招標的***(A標段)工程位于***兩路組團,道路西起桂馥大道,向東下穿兩路老城,形成***隧道,終點接區政府北側現狀渝航路。
***東段為城市主干道Ⅰ級,雙向六車道。本合同段的工程量主要包括:雙向六車道隧道一座,長度分別為:左線867m,右線887m;隧道東側出口有兩條匝道長度分別為:
A匝道285.589m、B匝道286.03m;新建主線道路長約640m以及終點附近渝航路改造段長約171m。
***隧道工程為該合同段的關鍵項目,該隧道位于:左線里程樁號為ZK0+510~ZK1+385,右線里程樁號為YK0+503.5~YK1+390.5處,分別長約875m及887m。隧道采用單洞三車道分離式復合襯砌設計;射流風機縱向送風方式通風;線路間距:東洞口開挖凈間距約為1.0m,隧道凈間距約為:2.0m,西洞口開挖凈間距約為7.0m,隧道凈間距約為:9.2m,隧道埋深10m~55m,屬市政大口徑淺埋隧道。
4參建單位
建設單位:******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 監理單位:***建新建設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勘測單位:***勘測院
監控單位:***建筑科學研究院 施工單位:***集團有限公司
5隧道工程施工
5.1施工工藝及開挖方法
本隧道為大口徑公路隧道,地質條件較好,采用新奧法二臺階分部開挖,左洞已掘進約450米,右洞洞口段明挖推進約100米,暗挖掘進約260米。新奧法是以控制爆破(光面爆破、預裂爆破等)為開挖方法;以噴射混凝土和錨桿作為主要支護手段,通過監控量測控制圍巖的變形,動態修正設計參數和變動施工方法的一種施工方法。對于本工程采用的長臺階法的作業順序是:
①對于上半斷面。用兩臂鉆孔臺車轉眼、裝藥爆破,地層較軟時亦可用挖掘機開挖。安設錨桿和鋼支網,必要時加設鋼支撐、噴射混凝土。用反鏟車將石渣鏟運到裝載機內運出洞外。加設鋼支撐和鋼支網、噴射混凝土形成閉合初支。
②對于下半斷面。由于臺階不是很高,采用鉆孔機直接鉆孔、裝藥爆破,裝渣運出洞外,初支拱架用鋼支撐在邊墻處與拱腳連接(如圖1),形成閉合全斷面,掛設鋼支網、打錨桿、噴射混凝土。
③澆筑仰拱片石混凝土,布設排水管、防水卷材,綁扎二襯鋼筋,澆筑二襯混凝土。
5.2土石方爆破工程
在隧道爆破施工過程中,首先的要求是炮眼的利用率高,開挖輪廓及尺寸準確,對圍巖震動小。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在采用新奧法施工過程中常采用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技術,可以控制爆破輪廓,盡量保持圍巖的穩定。光面爆破是指爆破后斷面輪廓整齊,超挖和欠挖符合規定要求的爆破,其主要標準是:
①開挖輪廓成形規則,巖面平整;
②巖面上保留50%以上孔痕,并無明顯的爆破裂縫;
③爆破后圍巖壁上無危石
在本工程中,采用長臺階法施工,當上臺階初支穩定后方可進行下臺階施工,此外上下臺階的距離不得小于50米,上臺階采用鉆孔臺車轉眼裝炸藥(如圖1),待裝藥完成之后臺車用裝載車拖出100米左右后爆破,然后用反鏟挖掘機排危、出渣。對于上臺階來說,由于該隧道位于城區人動頻繁地帶,且埋深較淺(10~50米)地表建筑物較多,所以需要嚴格控制爆破震動對地表的擾動,所以爆破工程采取了少藥量、分批次(掏心炮與邊炮分開放)、打減震孔等減震措施。
開挖下端面時,其炮眼布設方式有兩種:平行隧道軸線的水平眼和由上臺階向下鉆的豎直眼,前一種方式的炮眼主要布設在設計斷面輪廓線上,能有效的控制開挖斷面;后一種方式的爆破效果較好,但爆破時石渣飛出較遠,容易打壞機械設備,實際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5.3初期支護 噴射混凝土是利用高壓空氣將摻有速凝劑的混凝土混合料通過混凝土噴射機與高壓水混合噴射到巖面上迅速凝結而成的,錨噴支護是噴射混凝土、
錨桿、鋼支網噴射混凝土等結構組合起來的支護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圍巖穩定狀況,初期支護采用錨噴支護中的一種或幾種結構的組合,在本工程中圍巖較好的地段采用鋼格柵配合錨桿、鋼筋網片(如圖2)錨噴支護,在圍巖較差的地段(如軟土、滲水嚴重地段)采用型鋼拱架配合錨桿、鋼筋網片加強錨噴支護(如圖2)。錨噴支護結構既是光面爆破完成后的初期支護結構,又是二襯完成后配合二襯共同受力的永久結構。隧道爆破之后,圍巖松動,開始變形,初期的錨噴結構必須保證圍巖變形的程度,同時保證圍巖、噴層、錨桿之間具有良好的粘結和接觸,使三者共同受力。
5.4鋼筋工程
鋼筋工程是鋼混結構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鋼筋質量和加工的好壞可能直接影響到結構的承載能力,提前預制好的鋼筋必須堆放整齊、有序,并注意防止雨水侵蝕,當鋼筋表面有鐵銹時為了保證其與混凝土的鏈接力必須除銹,在施工現場通過觀察之后總結如下:
① 相鄰鋼筋接頭必須錯開(如圖3),即相鄰鋼筋的搭接長度必須大于50cm;
② 鋼筋在拱腳處連接采用焊接連接和螺栓鏈接交錯的連接(如圖3),其余地方鋼筋的連接采用機械連接,鋼筋接頭處的螺紋不能外露到套筒之外;
③ 對于隧道二襯的鋼筋(如圖3)必須成弧線形,對接處不能有折點,充分發揮鋼筋的抗壓強度;
④ 在澆筑混凝土前鋼筋和鋼模板必須除銹。
⑤ 雙支封閉式箍筋的彎起角度是135度,單支箍筋的彎起角度是180度,鋼筋斷頭彎鉤增加長度為3倍的鋼筋直徑。
鋼筋工程是鋼混結構中重要的環節,在制作鋼筋骨架的時候必須嚴格控制,對于鋼筋進場的堆放、編號,鋼筋下料,鋼筋的成形,綁扎,連接等,都已學習過相關理論知識,但在實際應用中還感覺有很多不足,回學校之后應當加強這部分知識的鞏固
5.5防排水工程
在隧道工程由于處于巖層以下的隱蔽性,決定了其防排水的重要性,初支完成后可進行防排水工程,該工程首先進行的是橫向排水彈簧軟管的掛設,彈簧軟管的主要作用是橫向排水,通過彈簧軟管在防水卷材以外形成的管道將地下水搜集到縱向排水溝里面排出洞外;其次是防水卷材的掛設,防水材料采用瀝青防水布(如圖4),采用臺車掛設,每一環寬度約3米,卷材之間的連接采用乳化瀝青在高溫下連接,防水卷材除了有防水功能外還有輔助橫向排水的功能;隧道內的水最終都將搜集到兩側的排水溝內然后匯集到隧道外的排水通道。
5.6二次襯砌
二次襯砌是隧道工程成型的最后一道工序,二襯的澆筑采用模車成型(如圖5),在二襯的鋼筋綁扎完成以后便可以推進模車,調整好模車位置之后,便可以進行混凝土的澆筑,考慮到該工程混凝土方量的龐大性,所以在該工程現場建立了混凝土攪拌站,特別是二襯的澆筑,其每一環有10米左右,體積龐大且不能間斷澆筑,一般每環的澆筑時間需要八個小時,當混凝土罐車將混凝土運至現場泵送至模車以內,從隧道的兩側開始澆筑,逐步上升最后在拱頂處合攏,澆筑的過程中需要用振動棒通過模車上預留的窗口
將混凝土振搗密實。二襯澆筑完成拆模以后,在環與環的連接處會留下施工縫,需要將接
縫不平順的地方鑿平、勾縫。
6 隧道監控量測
隧道圍巖地質情況復雜多變,各種不良地質所導致的工程事故屢見不鮮。因此在隧道新奧法施工中,實時監控量測是新奧法隧道施工的關鍵,通過監控量測實時監測隧道的變形、結構的受力、圍巖變化等來綜合分析隧道的穩定情況。監控量測可以及時提供洞頂下沉、周邊收斂、圍巖內部位移、鋼支撐受力情況等信息,判斷施工工藝的可行性、設計參數的合理性,提出更加恰當的施工方法和合理的支護措施,實現隧道信息化動態施工控制,達到既能安全快速施工,又能節省工程造價的目的。
通過施工監控量測需達到的目的和任務:
①通過監控量測了解各施工階段地層與支護結構的動態變化,為判斷圍巖的 穩定性、支護、襯砌的可靠性提供可靠的依據;
②用現場實測的結果彌補理論分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監測結果反饋設計,指導施工,為修改施工方法,調整圍巖級別、變更支護設計參數提供依據;
③通過監控量測對施工中可能出現的事故和險情進行預報,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④通過監控量測,判斷初期支護穩定性,確定二次襯砌合理的施作時間;
⑤通過監控量測了解該工程條件下所表現、反映出來的一些地下工程規律和特點,為今后類似工程或該施工方法本身的發展提供借鑒,依據和指導作用
此次實習的主要工作就是監控量測,在實習期間內主要接觸了地表沉降、隧洞水平收斂、拱頂下沉、爆破振動、鋼架內力、圍巖壓力、地質超前預報、房屋傾斜等監控量測項目,接觸的儀器主要有水準儀、全站儀、爆破測振儀、收斂計、地質雷達、紅外測距儀等,多數儀器自己都親手操作過,其基本理論及操作流程均已比較熟悉。再加上去年的生產實習,這方面的經驗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現已具備獨立操作的能力。
由于偶然誤差的影響使量測數據具有離散型,根據實測數據繪制的變形隨時間而變化的散點圖出現上下波動,很不規則,難以據此進行分析,對隧道的初期監測數據必須進行回歸分析,找出隧道圍巖及初支變化規律,以便為修改設計與指導施工提供科學依據。對初期的時態曲線應進行回歸分析,選擇與實測數據擬合好的函數進行回歸,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大變形值。常用回歸函數有:
7 總結、體會
通過這一個多月工地畢業實習,對隧道工程施工經過了從零開始的深入學習和了解,現在對于新奧法隧道施工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從施工設計圖開始,如何看圖,怎樣將圖紙與實際工程對應起來,都有了現場的經驗。實際的施工工序,如施工放線、鉆孔爆破、土石方運輸、初期支護、防排水、鋼筋工程、二次襯砌、通風工程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還有隧道工程中各種材料、施工機械的作用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施工項目管理中熟悉了業主、監理、施工方、承包商、以及監控方在工程項目中的職能及執業內容。特別是監理在執業的過程中在現場的三控三管(成本、質量、進度控制;安全、合同、信息管理)的執行過程及在質量控制過程別應當注意的地方都有了一部分的了解。當然對于自己實習過程中的本質工作,監控量測的了解應該是最多的了,在實習過程中經歷了如何執行合同任務并協調好我方與施工方的關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通過數據保證檢測數據的證實可參考性,同時又要不讓檢測結果對施工有太多的約束而影響進度。
通過實習之后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在很多地方自己的理論知識都還不夠健全和扎實,回到學校之后應加強這方面的學習,簡單列舉如下:
① 鞏固和加強統計學中回歸分析的知識(如前幾個公式); ② 三角形法則:海倫公式,三角函數;
③ 土力學基本知識及試驗:擊實試驗,密度測量,剪切試驗,壓實試驗等; ④ 加強工程施工技術知識的學習,主要包括橋梁、隧道、道路工程; ⑤ 加強辦公自動化軟件及工程輔助軟件的操作技能;
⑥ 加強對建筑材料的了解,如鋼筋、混凝土(配合比)、防水材料、瀝青砼等; ⑦ 加強隧道工程施工工序、注意事項的學習和了解
工地實習報告格式二
認識實習是本專業學生的一門主要實踐性課程。是學生將理論知識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是增強學生的群眾性觀點、勞動、工程觀點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的過程。
通過認識實習,使學生學習和了解發電廠、變電站、調度中心等電力系統知識,培養學生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以及生產現場中將科學的理論知識加以驗證、深化、鞏固和充實。并培養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后繼專業課的學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認識實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感性認識,把所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學到從書本學不到的專業知識,并獲得本專業國內、外科技發展現狀的最新信息,激發學生向實踐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為今后的學習和將從事的技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實習是與課堂教學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計劃中,認識實習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認識實習區別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學生領會,而認識實習則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向生產向實際學習。通過現場的講授、參觀、座談、討論、分析、作業、考核等多種形式,一方面來鞏固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可獲得在書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學到的生產現場的實際知識,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和鍛煉。
實習要求
1)需提前準備實習資料收集、整理。
實習內容
3.1 實習形式和內容
①在發電廠工作人員、工程師的親自帶領下,我們參觀了發電廠的各個部門和設備儀器;了解發電廠人員如何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電廠的發電流程、了解到了設備儀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何對設備異常、事故進行判斷和處理等
②通過分組跟班、工程師現場介紹,了解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了解發電廠的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了解了發電廠的各類監控系統;了解調度員的工作環境、使用的專業軟件以及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
③在工程師現場介紹調度中心的設備、工作情況的時候,學生要要求作好筆記。
!④將搜集學習到的相關知識與參觀發電廠的實踐相結合,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化理解,總結收獲。
⑤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產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作出一定的分析,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 實習前準備
(1)火力發電廠主要概念
火力發電廠的生產過程實質上是四個能量形態的轉換過程,首先化石燃料的化學能經過燃燒轉變為熱能,這個過程在蒸汽鍋爐或燃汽機的燃燒室內完成;再是熱能轉變為機械能,這個過程在蒸汽機或燃汽輪機完成;最后通過發電機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
(2)了解發電廠的三大系統
汽水系統
篇3
基于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目的,制定了土木工程專業人才計劃,2007版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計劃的知識體系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綜合教育,其中專業教育又分為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方向的課程教育,總學時共計2500學時。其中通識教育1312學時,占總學時52.5%;專業基礎854學時,占總學時34.2%;專業課334學時,占總學時13.4%。該培養計劃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6點。
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理論教學體系
以知識結構、知識點、實現方法為基礎設置理論課程,形成了“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理論教學體系。
1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自然科學基礎知識、體育知識、外語知識、經管知識、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相關內容。
2專業教育
1)工程技術基礎知識。開設有材料力學、畫法幾何與建筑制圖、理論力學等3門主干必修課程以及電工學、流體力學、彈性力學B等3門限定選修課程,共計20學分。要求學生掌握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流體力學(水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畫法幾何基本原理,電工學的基本理論,彈性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專業基礎知識。開設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學、基礎工程、結構力學、工程地質、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房屋建筑學等7門主干必修課程,土木工程概論、工程測量2門非主干必修課程,專業外語、土木工程CAD等2門非主干限定選修課程。要求學生了解土木工程專業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各專業方向知識打下堅實基礎。3)專業方向知識。土木工程專業知識教育按照建筑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地下工程、巖土工程等4個專業特色方向教學。
多層次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人才培養體系重視實踐環節,實踐環節時間共計40周。通識實踐環節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實踐3周(3學分)、金工實習1周(1學分)、計算機基本技能訓練1周(1學分)。專業實踐包括混凝土結構原理課程設計等共10周(10學分),測量實習2周(2學分),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7周(7學分),畢業設計(論文)16周(16學分)。此外,還專門設置課外實踐5學分,安排學生從事暑假社會實踐、公益勞動等課外實踐活動。除學校安排的實踐活動外,土木工程專業結合專業特點,組織學生參加省土木建筑學會舉辦的優秀畢業設計大賽,并舉辦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習興趣。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根據土木工程學科和專業特點,利用西部礦井開采與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巖土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校內巖土工程訓練中心以及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搭建了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培養體系采用室內實驗、校內實訓、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科研活動、學科競賽等“多層次”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形成“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設計型”題目和“科研型”項目結合的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在改革與實踐過程中,根據土木工程專業4個不同的特色方向,探索了“設計型”題目和“科研型”題目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編制了建筑工程方向“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整體式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巖土工程方向“基礎工程”與“隧道工程”課程設計、道路與橋梁工程方向“鋼筋混凝土簡支T型梁”與“等截面懸鏈線砼箱形無鉸板拱橋”課程設計任務書與考核標準。地下工程方向延續了礦井建設專業的教學內容,編制了礦井建設中的”建井工程結構立井井架”課程設計任務書與考核標準。
基于全面質量管理(TQC)理論的畢業設計教學改革
基于全面質量管理(TQC)理論,開展畢業設計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在本科畢業設計環節中,分別采用了指導教師雙向遴選制度、設計題目多樣化、嚴格的開題報告制度以及多環節答辯制度,同時說明書和繪圖采用手寫與打印相結合形式,達到了管理的制度化,避免了管理中的隨意性;同時發揮巖土工程、地下工程兩個優勢學科科研實力強的特點,在優秀本科生中選取重要科研課題中的問題作為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做法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擴大了我校社會影響,提高了就業率。畢業設計選題多樣化,真正實現“真刀真槍”做設計。同時要求畢業設計必須有電算內容,配備了各專業方向的電算教學軟件,保證了畢業設計既有電算又有手算的特點,提高了學生專業軟件的應用能力。編輯出版了《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叢書》。制定了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教師遴選標準、開提報告撰寫標準、答辯基本規程、撰寫標準、質量監控評價標準、評分標準、二次答辯基本規程等一系列畢業設計管理文件。
“多渠道一體化”的學生創新精神培養體系
搭建創新精神培養平臺,采用多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通過“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建立高水平學術梯隊、提高教師科研能力、本科生參加科研活動、本科生參加學科競賽活動、本科生參加創新性實驗計劃等多種渠道對學生的創新精神進行一體化培養。
篇4
引言
“作為解決城市資源與環境危機的重要措施,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是解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人類21世紀是隧道及地下空間大發展的年代。伴隨地下空間利用的開發,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而來。高等教育應當適應時代的需求,積極為社會培養地下工程專業人才[1-2]。
“地下空間建筑與規劃”即是適應時展和人才培養而開設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課程。它主要對城市地下建筑中的建筑學方面內容進行闡述和研究,涉及地下工程結構、地下工程施工、地下建筑設備、隧道工程等課程闡釋的建筑學方面的主要內容,進一步認識地下各類建筑的規劃與設計。
一、地下空間建筑課程的重要性
目前,在各大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地下工程方向開設的本科課程中,大多是圍繞地下空間結構設計和施工方面的,而專門開設地下空間建筑學內容課程的高等院校還很少;且市面上流通的地下工程建筑學方面的教學用書也不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多數高校對地下空間利用的開發和市場的需要未來得及做出相應反應,沒有充分認識到地下建筑學的重要性;二是人們傳統思想局限,認為地下建筑只要滿足其功能、安全分區等基本要求,無須進行復雜的建筑學設計與考慮;三是人們對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學習重點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結構和施工方面的內容是本科生的黃金課程,相對而言,建筑學方面的知識便顯得不太重要。
鑒于以上三點以及地下空間建筑大發展時代的到來,高等院校,尤其是土木工程專業的教育者應充分認識到開設地下空間建筑課程對本科生在未來社會的職業發展、對我國地下空間建筑開發利用的前景、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科建設都有著重大意義,并且時間緊迫。
事實上,地下建筑和地面建筑一樣,需要滿足人類各個方面的需求。不同類型的地下建筑為人類提供的功能和服務不同。比如,地下辦公建筑需要滿足安靜、通風、采光的要求,人們長時間在地下工作,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對環境的要求會比對普通地下建筑要高得多,如何讓地下建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要求建筑師們打破傳統的地下空間開發思維,更加合理地布置和設計格局,這是對未來地下空間開發設計者的嚴峻挑戰。隨著地下建筑結構利用的普遍化,其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現實的發展需要亟須一批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去設計和規劃不同類型的地下建筑。此外,地下建筑由于處于巖土等工程介質中,不同于地面建筑處于空氣中,所以,地下建筑對建筑物外形、立面結構等沒有過多要求,但卻更加重視建筑物內部空間的設計、劃分。同時,地下建筑由于其密閉性,因而對室內環境的要求也更為嚴格。由于地下建筑的上述特征,使得地下建筑與地面建筑在建筑學方面的設計和規劃重點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在地下建筑中公共建筑是最大的應用,其影響范圍與力度最為廣泛,進行合理、高效的地下建筑設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與科學的飛速發展,使得學科之間的交叉關系越來越復雜,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對地下空間建筑本學科的知識要深入扎實,同時對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技術要求充分地掌握,才能在工作中輕松應對高速的發展。因此,開設地下空間建筑與規劃課程是非常必要的,是適應時展和培養全面合格專業技術人才的需要。
二、地下空間建筑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的共同語言就是教材,教材就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既然是一個工具,那就要求工具用起來順手,所謂的順手就是有實效并且最好是高效。一本好的教材,不僅要緊跟時代技術發展的趨勢,更應對其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技術原理和實際應用做出全面的、深入淺出的闡釋,起到引導、指導學生學習、實踐的作用。
目前,圖書市場上有關地下空間建筑的建筑設計學方面的書籍很少,主要有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由童林旭教授編寫的《地下建筑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2001年出版的由耿永常、趙曉紅編著的《城市地下空間建筑》。其中,《地下建筑學》[3]是地下建筑學學科領域的專著,對我國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地下建筑規劃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作用。雖然該書內容翔實,面面俱到,但主要是面向從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的領導干部及工程技術人員,為其提供參考的,也可作為高等學校建筑學和城市規劃等專業師生的參考書,但是不適合作為本科課堂教材采用。而《城市地下空間建筑》[4]是城市地下空間建筑規劃與設計理論方面的著作,結合大量國內外實例,研究了地下空間建筑設計的一般原理、方法與技術,并探討了其空間組合規律,可作為高等學校土木工程、規劃建筑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該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的閱讀參考用書,但相較于地下空間建筑的專門課程教學需要有一定的差別。
在地下空間建筑的教學方面,我校專門開設“地下空間建筑與規劃”課程,下面就我校在此課程教學方面的有關內容和教學成效做一些介紹。
目前,我校選用《城市地下空間建筑》一書作為本科土木工程專業地下工程方向的教學教材。鑒于該課程內容涵蓋較廣,教學安排40學時。主要講授地下空間建筑的歷史與發展,地下街、地下車庫、地下鐵道、地下民用建筑(窯洞、覆土住宅)、地下貯庫(水庫、糧庫、油庫等)、人防建筑、地下綜合體、地下高速公路等地下建筑形式的設計和規劃理論與方法,還對一些特種地下空間工程的管線綜合廊道和地下工程災害防護(地震、火宅、水災)方面的知識進行了介紹。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城市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和方法,掌握地下街的規劃與設計、地鐵的規劃與設計、地下車庫的規劃與設計、地下公共設施的規劃與設計、人民防空工程的規劃與設計、地下建筑環境及災害防治等各類地下空間的規劃原則、布局形態和規劃方法、程序,并且能應用一般理論和方法進行城市地下各類主要建筑的規劃設計。為學生今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或進行科學研究夯實基礎。
三、地下空間建筑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知識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合理的教學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目前,我校圍繞該課程采用的主要的授課方式是課堂講授與學生設計相結合。課堂講授主要是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對上述教學內容進行介紹、講解、分析,先讓學生對各種地下建筑有概念上的充分了解和認識;學生設計主要是指在課堂講授結束后的課程設計環節,要求學生在兩周時間內完成地下空間建筑中的一種地下結構形式(比如地鐵車站、地下停車場等等)的建筑設計,將課本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在設計環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地下工程建筑設計的重點,并充分掌握地下空間建筑設計的方法與要點。
通過上述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對地下工程建筑學方面的內容知識有了較為全面深刻的認識,為以后的學習深造與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但是,在教學課時安排以及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與矛盾。比如:地下建筑結構形式多樣,如何合理分配每部分的學時,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讓學生對每種地下建筑結構的設計方法和理論都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專業課程教師亟須去思考和解決的。
由于“城市地下空間建筑學”是一門新興的前沿學科,涉及了城市規劃、建筑空間技術與藝術、環境物理、歷史、城市防御與防災等多個學科,所以,對專業課程的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教師自身不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積累,同時還需掌握一定的工程實際經驗;而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大,課后需要較多的時間去自主學習消化。
為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校已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與安排,確定增加現場實習的機會和現場授課的學時,定于課程開始授課之前和結課后課程設計開始之前,帶領學生到已經建成的地下工程建筑中去現場參觀、學習。開課前的參觀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地下空間建筑有一個更為直觀的感性了解與認識;課程設計開始之前的參觀是為了鞏固學生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結合實地結構,讓學生在設計地下空間建筑時更為理性地將諸多客觀自然因素考慮入內,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專業水平。
篇5
關鍵詞:巖土工程;秦巴山區;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5-0081-02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地下工程應用領域已經越來越廣,規模也越來越大,現今的21世紀已經正在成為地下空間發展的世紀,地下工程建設在水電、鐵路、公路、礦山、國防等部門已經成為支柱產業。充分利用和開發地下空間,建設地下土木工程已經成為工程界的共識。另外在新的專業目錄中,土木工程專業面大為擴展,淡化了原有的各專業界限。它是建筑、巖土、地下建筑、橋梁、隧道、道路、鐵路、礦山建筑、港口等工程的統稱,它的主干學科為結構工程學、巖土工程學、流體力學等。還有,全球高等教育和工程師注冊制度的接軌要求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寬口徑下的土木工程專業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因此,在學科定位上,根據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的學科特色,考慮巖土工程的學科特點,提出了突出建筑工程辦學定位,創辦具有自己特色的巖土工程專業方向,以此提高專業競爭力。
一、巖土工程方向設置的必要性
第一,寬口徑的土木工程專業,涵蓋了建筑工程方向(工業與民用建筑)、巖土工程方向、道路與橋梁工程方向、隧道工程方向等。這就要求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該領域的專業基礎及某方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如果學生只具備一個方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并不能滿足新設置土木工程專業目錄的要求。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對現有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以適應現代化土木工程的要求。第二,我校自1986年開辦土木工程專業(初為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以來,近30年一直僅有房屋建筑工程方向,雖然開設的課程涵蓋了道路、地下工程等方向,但這都是在原有方向基礎之上改造而成,專業面相對較窄,缺乏靈活性,不具有系統性,也不利于學科的長遠發展。目前這樣的一個現實,必然造成巖土工程碩士的支撐作用減弱,對我院申請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產生一定影響,與省內同水平院校的發展也不一致,使學科發展受限。同時,對學生的擇業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土木工程專業中設置巖土工程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專業方向設置構建
(一)設置構想
鑒于我院巖土工程方向師資的實際情況,且專業方向設置初期需要一個過渡期,依托我校結構工程重點學科優勢,申報專業碩士學位的條件,圍繞秦巴山區建設有的巖土工程問題,在對專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校特色的專業設置方案。即在我院原有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的基礎上,通過增設巖土工程方向的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實現學生在學好建筑工程方向專業課的同時,掌握好巖土工程方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為實現我校創建省內外知名大學目標搶占學科制高點。新調整后的專業設置增加巖土工程方向后,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建筑工程方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還具有巖土工程方向的基礎知識,畢業后不僅能從事建筑工程方向的各類工作,也能從事巖土工程方向的工作。1.設置原則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制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版)、全國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文件和《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為指導,全面貫徹國家教育部關于學科調整后的專業目錄要求,實行大土木方向下的課程設置。同時,本著增強基礎、淡化專業、注重素質培養的辦學理念,一定程度上壓縮有關專業課程的課時,拓寬專業課程的門數和涵蓋面。結合我校現有土木工程專業特色,在學生入學后,前兩年各專業方向基本按照教學計劃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從第三學年開始適當增加巖土工程方向的教學課程,構建具有特色的我校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掌握巖土工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獲得巖土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知識面,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能在巖土工程行業從事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與管理、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土木工程專業巖土工程方向的學生首先要具備巖土工程方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還應具備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成為土木工程寬口徑專業內巖土工程方向的復合型人才。
(二)課程設置優化
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和巖土工程方向)的學生應該采用統一的專業基礎課教材,統一的講授內容,統一的課時數,在此基礎上,按照我院現有的課程設置原則,確定巖土工程方向的主干學科為:高等數學-力學-結構工程-巖土工程,主干課程有:高等數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設計原理、鋼結構、土力學、基礎工程、地質工程、巖石力學、地下結構設計、邊坡工程、巖土工程測試技術、高層結構基礎工程等。特別是在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中增加巖土工程方向畢業設計選題。這樣做既可以發揮我校原有專業方向的特色,又能使巖土工程方向得到拓寬和改造。
(三)實踐教學
隨著市場的發展,土木工程各行業已經開始相互結合、共同完成項目,比如,建筑公司也能承接一些巖土公司的工程項目等。這就要求我們有側重的綜合培養土木工程專業各方向學生的綜合工程實踐能力,對我們的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實踐教學是土木工程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環,它的作用是理論教學所不能替代的。對于巖土工程方向的學生,該環節應包括計算機應用(工程常用軟件實訓)、基礎實驗、專業實驗、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
三、結束語
通過專業改革探索,提出在土木工程專業原有建筑工程方向基礎上增設巖土工程方向,依托我校現有學科優勢及師資力量,提出適應我校專業特色的改革方案,促進我校辦學特色實踐的實現。而現有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及相關的教學要求有很多方面亟待我們去探索和改革。比如,隨著教學內容和課程的調整及專業方向的拓寬,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和拓寬所教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院應加強骨干教師的進修、深造和引進新專業方向的專業教師。為滿足增加專業方向后的教學需要,學院應購買相關教學儀器及配套設備;教師應積極主動申請并力爭獲批有關科研項目等。
參考文獻
[1]高大釗.巖土工程的回顧與前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霍潤科.土木工程專業中設置隧道與地下工程方向的可行性探討[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3):119-121.
[3]姜秀英,俞亞南.土木工程專業方向設置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2,45(5):47-49.
[4]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5]張南.土木工程專業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教學構想[J].高等建筑教育,1999,31(3):39-40.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建設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文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8]劉西拉.21世紀的中國土木工程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1):95-99.
篇6
關鍵詞:結構力學 教學質量 應用型本科
結構力學是研究結構的組成規律和合理形式,研究外因作用下結構內力、變形計算的科學,是土建、路橋、水利、隧道工程等專業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結構力學的先修課程有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這些力學的學習又都離不開高等數學作為計算基礎,另外結構力學又作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高等建筑結構以及建筑結構抗震等課程的基礎,結構力學起著溝通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橋梁作用[1]。因此,結構力學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的接受情況和學習興趣,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而結構力學本身又具有知識點多、理論性強、技巧性高、計算繁瑣等特點,因此如何保證結構力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果就是很多結構力學老師正在思考的問題。而對于地方本科應用型大學就學校定位和教學要求的前提決定了這類院校結構力學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為更好的培養這類學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總結前人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性本科應用型大學的實際情況,以及結構力學教學過程中淺薄經驗和體會,提出對該課程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1 地方應用型本科對結構力學教學的要求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較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更鮮明的技術應用層面的特征。它要求教學要培養可以適應生產、建設、管理等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型人才,同時又要區別于一般高職類院校,因此對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結構力學的教學要求既要滿足全國普通本科結構力學課程內容的基本要求,保證課程的基本教學質量,又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體現應用型本科的特征。
2 地方應用型本科結構力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基于地方性應用型本科結構力學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實踐,發現結構力學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2.1 課時有限。各類本科院校目前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公共課占用課時過多,造成大部分專業課課時大幅削減[2],結構力學也不例外,而結構力學教學大綱對課程內容的要求卻并沒有縮減,反而有所增加,這樣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日漸突出,因此地方性應用型本科必須對結構力學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2.2 教學模式固定。結構力學的教學內容多、邏輯性強、技巧要求高,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均采用課堂講授,這種教學手段有利于教師即時與學生互動,溝通,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但對于涉及過多例題講解的結構力學課程而言,課堂繪圖與計算過程版書占用太多時間,而課時少又限制了習題課的課時,這方面應當適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3 課程孤島。結構力學在土木專業課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核心地位,但傳統結構力學教學中由于課程本身的關系并沒有與相關專業課建立聯系,這就使得結構力學的學習變得相對乏味,學生沒有興趣,找不到定位,因此在結構力學的教學中應當適時建立起與相關專業課的聯系。
3 地方應用型本科結構力學教改的方向和建議
針對地方應用型本科結構力學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幾方面,對結構力學教學改革提出一些淺薄建議與思考。
3.1 教學內容的調整
結構力學教材分為兩大模塊,結構力學基本教程和結構力學專題教程[3]。對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來說,結構力學的基本教程是可以滿足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而專題教程是針對不同層次院校的教學發展選學內容。基本教程又分為兩大塊內容,結構靜力學和結構動力學,針對結構力學內容多、學時少的特點,以及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對于結構力學教學質量的要求以及地方應用型本科的生源特點,可將結構力學基本教學內容劃分為基本內容和延伸內容,其中結構力學的基本內容包括:結構的幾何構造分析、靜定結構的受力分析、影響線、荷載作用下結構位移的計算、超靜定剛架的力法和位移計算,力矩分配法、矩陣位移法和結構動力計算基礎,而溫度作用下的結構位移計算、變形體虛功原理、超靜定拱力法計算、超靜定結構位移計算、無剪力分配法、力矩分配法與位移法的聯合應用、近似法及超靜定結構內力影響線等則作為結構力學的延伸內容[4],這一部分內容引導有興趣的學生作為自學材料。對于結構力學教學內容的調整目的是在有限的學時里將重點內容講透徹,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3.2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多樣化
3.2.1 教學方法
①針對課程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嘗試采用歸納對比的教學方法,從多方面進行歸納對比,比如結構力學課程講解靜定梁的部分與材料力學相應章節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在回顧知識點的同時加深印象;再比如使用不同的力法基本體系分析同一超靜定結構;超靜定結構力法和位移法的對偶關系等。
②在每一章課程學習結束后安排習題課,通過習題課,講解典型例題,使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的定律定理的意義,能熟練正確應用這些客觀規律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聽得懂和能獨立完成解題過程是兩回事,可以在習題課中讓學生動手做題再講解,避免學生眼高手低。
3.2.2 教學手段
以傳統課堂講授為主,適時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構力學具有概念抽象,理論性強,計算量大等特點,課堂講授的速度相對較慢,可以給學生適當的反應時間,跟著老師的進度,能保證基本的教學質量,但同樣的課堂講授的缺陷也很明顯,由于結構力學涉及到很多典型例題的講解,學生的學習應用也主要是通過結構計算過程掌握,由于典型例題的結構繪圖與計算過程板書耗時較多,使得原本的教學內容難以完成,而采用多媒體可以輕松的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多媒體可以通過形象具體的圖片或動畫把學生無法想象、教師也難于用語言來描述的內容,用多媒體手段生動、形象地演示出來,有效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這樣學生接受快、印象深刻。但是如果舍棄板書教學,只采用多媒體,授課時間內教學信息量大,學生沒有充分時間理解授課內容,重點難以把握,又會適得其反,因此合理的教學手段是把兩種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2.3 相關課程的交叉結合
結構力學本身是一門力學,力學的特點就是偏于理論,學習力學本來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結構力學他是一門研究桿件結構的力學,而我們工程中的大部分結構都是這一類,結構力學主要研究桿件結構之間的受力特征,這種桿件結構是由實際結構簡化而來,因此結構力學的掌握是諸如鋼筋混凝土結構等后續課程學習的基礎,而結構力學一般是在大二開設,在沒有學習專業課的情況下,如何使得結構力學突顯它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就在于適時的建立它與相關課程的聯系,比如如何將一個鋼筋混凝土廠房結構簡化為結構力學可以計算的平面結構;鋼混課程設計中“力矩分配法”是如何應用的等等,這樣一些簡單的介紹不僅能提高學生對于結構力學的重視程度,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 結語
結構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立足于地方應用型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結合個人結構力學的教學經驗與生源特點,對結構力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提出一些建議,目的是加強結構力學與工程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學生后續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卓越計劃”的《結構力學》教改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4):35-36.
[2]程健,尹曉文,榮華.《結構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吉林教育,2013.
[3]龍馭球,包世華,袁駟.結構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鄒萬杰.結構力學教學改革的思路探索[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8.
篇7
關鍵詞:土木工程;教學策略;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1-0075-04
土木工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涉及諸多的學科領域。早期,土木工程是通過工程實踐,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土木工程的發展,實踐先于理論,至今仍有不少工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實踐經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客觀存在過于復雜,難以如實地進行室內實驗、現場測試和理論分析。例如,地下工程的受力和變形狀態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規律,至今還需要參考工程經驗進行分析。二是只有面對新的工程實踐檢驗,才能揭示新的問題。例如,高層建筑的興起導致抗風問題更加突出,才能發展出高層土木工程抗風新理論和技術;汶川大地震中教學樓倒塌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這類建筑的抗震重要性凸顯,才使教學樓等人群密集建筑的抗震級別提高。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雖然包含結構力學、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工程地質、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測量、地基基礎、隧道工程等許多課程,這些課程雖然知識內容各有不同,但都具備綜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強,重視技能等共性,在教學策略上,需要關注這些共性,在實踐教學中利用這些共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教學策略的內涵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教與學所形成的培養活動,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提高,使其成才。
教學策略是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方案。教學策略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手段,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教學策略是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三方面動因的集成,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而進行思維策略加工形成的方法或模式。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策略有很多定義,教學策略的含義所指不同,各個研究者的認識也不一樣。
教學策略的目的性及其整體結構在文獻[1]中得到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行為被定義為教學策略[1]。文獻[2]從教學策略的使用角度闡述教學策略,指出教學策略是關于有效解決教學問題方法、技術的操作原則與程序的知識總和。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和技術,二是這些方法技術的使用,三是在利用過程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步驟[2]。文獻[3]從教學的靜態和動態兩方面考慮,注重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技術,指出教學策略具有動態的教學活動維度和靜態的內容構成維度,關鍵是指出了在動態的教學活動維度層面上,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有意識地選擇、計劃教學方式、方法以及靈活處理的過程[3]。
盡管諸多學者對教學策略的內涵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但人們將教學策略通常理解為: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謀略,具體體現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
筆者認為,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專業背景下,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下,為保證教學質量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不同方式、手段,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形式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采用等,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思想。
二、土木工程專業課教學策略類型及其運用
關于教學策略的類型,以往研究者歸納了很多,比如自主式教學策略、替代式教學策略、合作式教學策略、競爭式教學策略、學徒式教學策略、評價策略,等等。這些策略在土木工程課程教學中能不能適用,分別能用在哪些方面,值得研究。根據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特點,可以歸納如下適用教學策略類型。
(一)自主式教學策略
讓學生自己尋找教學目標,安排學習,并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風格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動處理教學信息的地位。
這種策略可以把信息與學生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使學生主動學習,深入探討,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效果較好。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明顯的,如目標設計不妥,可能導致認知超載或情緒低落,學習效果差。這種策略成功的前提是,學生已具有所學課程的相關知識。對學生的基礎要求較高,適于學習成績較好并自我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理論性較強的土木工程專業課教學環節中,可采用自主式教學策略,給出較多時間讓學生查閱資料,教師重點解決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這種策略在知識性較強的課程中能較好地適用,比如地下空間開發、土木工程概論、工程地質等課程。
(二)替代式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學中常使用這種策略。該策略主要給學生提出教學目標,備課過程中組織和提煉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指導學生學習。
這種策略比自主式教學策略效率高,能使學生在短期內學習更多內容,但這種策略學生智力投入少,學習深度不如自主式策略好。由于教學安排過于密集,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考的時間少,因而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制約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在教學對象上這種教學策略適用于學習被動、自學能力一般的學生。這種策略在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中能較好適用,如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
(三)合作式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中的合作行為,是指學生之間為了達到某一共同目標而彼此配合、相互協助的一種聯合行動,該策略的基本形式是小組學習。
小組學習體系的幾個優越性:
(1)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最高水平;
(2)能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3)能加強學生間的感情溝通,改善關系,建立起良好的友誼。
該策略強調學習小組每個成員都能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學習任務和內容由共同學習的伙伴分擔,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
但也存在一些缺點,如組內成員的意見不一致、分歧爭論,造成內耗,浪費時間和精力;小組進行討論時,一些不愿承擔責任的組員推卸責任,或是在活動中不積極配合,影響學習積極性,降低效率,傷害感情。在土木工程專業課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設計的教學環節,大學物理實驗、工程力學實驗中,可采用小組學習策略,給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空間,共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高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這種教學策略,后勤工程學院積極支持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參加各種類型的國家級科技文化競賽活動,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優秀獎、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二等獎等。通過開展這些活動,促進教與學之間的良性循環,既有利于學生提高團隊意識,也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四)學徒制策略
學徒制培養了無以數計的能工巧匠,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對技術的發展、傳遞以及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由于這種教學策略偏重實際操作技術,忽視基礎理論知識,不利于大批量人才培養,因而“認知學徒制”應運而生。學習應該具有一定目標,學生可以在其中主動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并在必要時獲得支撐。認知學徒制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對教師活動的觀察、模仿主動學習,適用于土木工程中實踐性強的課程。這種策略與實踐教學息息相關,關于實踐教學的研究,在文獻[4]中有所研究。后勤工程學院開展了“學分制導師”制度,通過對教師個人的考評,確認導師資格,學生通過校園網了解導師基本情況,教師在全體學生面前自我介紹,學生自主選擇教師作為本科四年的導師。導師與學生保持聯系,教師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在一些實踐活動中,教師帶學生參加學習,學生也能以教師為榜樣,學習其閃光點,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對引導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實踐性較強的土木工程專業課教學環節中,可采用這種教學策略,其他課程實踐性較強的環節可結合模型或實際工程,在工地上集中講解。這種策略在實踐性強的課程中尤其重要,如測量實習、施工實習、認識實習等課程。
(五)評價策略
人們總是存在一種被他人認可的期望。教師對學生的肯定和積極評價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使他們葆有學習熱情。評價策略是一種適用性最為廣泛的教學策略。
當一個人不僅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興趣(蘇霍姆林斯基)。
很多大學生的熱情不高,甚至毫無熱情,厭煩讀書。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感覺不到苦中有樂,未體驗到先苦后甜的感覺。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及時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興趣愛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注意,不懂得正確的評價。教師恰到好處的評價,能使學生受到啟發和鼓舞,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這無論是從心理學的情感認識過程和情感需要分析,還是從教育學的教育目的和審美教育檢驗,及時評價最直接地對學生起到催化教育的作用。
三、土木工程專業課教學策略的側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哪一個教學策略是可以通用的。每一個教學策略的采用都要考慮實際問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使自己成為教學實踐的研究者,才能找出適合于所任學科、所教學生及自己個性風格的教學策略[5]。針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特點,教學策略應該強調以下特點。
(1)土木工程教學中往往以培養土木工程師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實際課程的設置目的,土木工程涵義廣泛,有的培養施工為主的工程師,有的培養設計為主的工程師,有的培養工程管理人員,有的培養土木工程研究人員。在選擇教學策略時應充分考慮上述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分別對待,并制定相關的教學策略。
(2)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統觀教學全過程,綜合考慮在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各個方面,教學策略的制定應體現較為完整的結構功能。土木工程基礎課程(包括結構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的教學策略應考慮后續專業基礎課的內容,而專業基礎課(包括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設計原理等)的教學策略又應注意后續專業課的需要,重點在教學內容、教學重點上取舍和安排。后續專業課程可能利用到哪些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難,都應該想到,并在教學策略中得以體現。專業課的教學策略應注重學員的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如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在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讓學生了解在遇到實際問題時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如何思考實際問題等。工程案例學習可以很好地體現這一方面。
(3)制定好的教學策略應該在操作層面上具有靈活性。土木工程類的課程一般都與實際工作比較接近。在實際工程中遇到的情況往往是千變萬化的,不能只注重一個層面或一個方面的講解
,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并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程。注重教學過程的理論講解,達到講一個案例掌握一類工程的目的。如何體現教學策略的靈活性是土木工程類學科教學策略的關鍵。
(4)由于學生層次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原本認為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學生掌握起來很難。這個時候就需要強調教學策略的調控性。在教學過程中原本制定好的教學策略應考慮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教和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教師在采用已經制定好的教學策略時,并不一定完全適合所有學生。土木工程類的課程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經驗性的公式在專業課中較多,有些可能找不到理論依據,不易理解。在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時,應注重策略調控性,原本制定好的替代式教學可能沒有自主式更有效,而有些可能采用學徒式又更合適。
(5)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策略處于教學策略制定的課程級、指導科目級、單元級和要案級。制定好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策略對后續的低層次教學策略尤為重要。土木工程的培養目標決定了該課程教學策略的制定:培養以設計為主的工程師應注重設計過程中的相關建筑規范教學內容,培養以施工技術和管理為主的工程師則應注重先進施工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在教學策略層面上應充分體現。同時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不同的教學目的也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比如,培養以設計為主的工程師可以采用理論推演和具體化的教學手段,而培養以施工為主的工程師則多以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方式進行教學。
四、教學策略評價
教學策略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提高教學質量,保證以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制訂或選擇教學策略,需要考慮教學過程的效率,力爭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成功的教學策略低耗高效,保證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自如。
教學策略評價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主要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衡量,可在考試成績中得到體現,這一點土木工程類課程與其他課程具有相同的特點;而教學效率則主要為教學產出(效果)和教學投入之比,或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之比;教學效益主要指教學活動的收益和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上述三點和教師是否采取否有效的教學策略有直接關系。
土木工程的教學策略評價,可以從上述三方面體現,但由于土木工程專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在對采用的教學策略進行評價時,考試成績和其他方法不能完全體現和準確評價。比如,注重設計知識的掌握可能需要以實際工程的設計水平和設計圖紙的完整性和內容的科學性來體現,而注重施工知識的可能需要給一個實際工程案例,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兩者的差別較大。在實際的教學策略評價中應考慮到土木工程課程的特殊性和專業方向性。
五、結語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如何,能否提高專業整體教學質量,與教師在面對不同專業課程時采取的不同教學策略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學策略研究,對促進該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有重要意義。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策略采用學徒式較適合,而在課程設計和應用方面則合作式較合適。土木工程專業課的教學策略評價需要注意教學目的。林林總總的策略如何選擇和發揮,較好地運用在所從事的專業教學課程里,面對具體的課程,如何與時俱進地創新,形成與課程相適應的新教學策略,是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永恒不變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黃高慶,申繼亮,辛濤.關于教學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11):50-54.
[3] 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宛新林,丁克偉.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與實踐[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05-107.
[5] 蘇義林.教學策略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1):121-124.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civil engineering
WANG Ping1,2, HUANG Hai-bin1,2, ZHANG Li1, ZEN Xiang-rong1, CHEN Jin1, LEI Yun-bo1
(1.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ring,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P. R. China;
2.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00,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