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探討
時間:2022-03-31 11:37:27
導語: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青少年作為高校和社會重要的人才輸出源泉,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項基礎工程,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從以學校為保障、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三個角度探索形成“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體系。
關鍵詞:青少年;法治意識;“三位一體”;路徑
2020年11月,黨中央主持召開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強調:“普法工作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①”青少年作為高校和社會重要的人才輸出源泉,是全面推進法治國家和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項基礎工程。初中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都將“法治意識”作為學科核心素養著重提出,對學校教育教學寄予了新的期待和要求。法治是規則之治,規則是按照一定關于責權利的規定實現對相關主體的約束和保護。法治意識就是規則意識。在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貫穿法治意識培育,使其形成按規則辦事和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家關于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以學校為保障的法治意識培育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進行法治意識培育的主陣地。學校承擔著傳播法治知識、創造法治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學校必須為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培育提供空間平臺和資源設施的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法治意識培育體系。(一)校內帶動,師生互促機制。首先,學校要進一步完善校紀校規,并引導學生參與其制定過程,為學校的“有法可依”提供“法律”依據和前提。將班級班規和校紀校規作為學校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的“總抓手”,一切都要“依法依規”處理②。例如:針對目前中學生幾乎普遍配備手機上下學的現象,給學生自己和任課教師都造成了很多困擾。學生無明確時間場合規定的手機使用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收繳并破壞其手機的現象無時不發生,這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和師生關系,引發系列問題。學校應將此類情況進行明文規定,對學生和教師的行為同時進行約束。鑒于以往校紀校規主要都是針對學生的,針對教師的幾乎沒有或者很少。讓學生參與到校紀校規的制定,增加對教師進行約束的“教師行為規范”。師生共同參與學校“法律”的制定,互相尋找能夠最大程度約束對方的“法條”,最后上升為共同意志,形成“校法”。如此,既解決了“制法”困難的問題,師生又相互監督,達到“我制定,我遵守”的“良法善治”的效果。其次,學校應建立憲法宣誓制度,成立憲法宣傳日。2014年我國確定了每年的12月4日為國家憲法宣傳日,至今國家憲法宣傳日已經走過了第七個年頭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憲法的精神引領作用。學校要以憲法宣傳日為契機,建立憲法宣誓制度,成立憲法宣傳日,引導學生知法、守法、學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認知,讓法律意識入身、入腦,入心。最后,宣傳法治思想,開設法治思想專題學習課,貫徹落實新時代法治思想的時代精髓及核心要義,引領高中生學習新時代法治思想的潮流,與黨同心,與國同體,與民共進,通過法治校園的建設推動法治國家和社會一體化建設。(二)部校聯動,雙向互導機制。政法部門等機關要堅持“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推進法治“七進”之“進校園”責任的落實。一方面,學校聘請專門人員,在校成立“法治講堂”,為學生法治意識培育提供空間平臺的保障,確保法治意識培育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平時,我們經常都會聽到諸如“我家誰在某單位”“誰家后臺很硬”“那個人不要惹,他家有人在某單位”的話語,等等。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人情”社會,使人們不知不覺中形成了“遇事找人,解決問題靠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通過與相關政法部門建立長期穩定的互導機制,讓學生“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④”另一方面,法治部門和法律機關應以高中生法治意識培育過程中的問題為導向,探索更加具有普適性和針對性的法治意識培育機制,推動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內容和形式創新,增強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為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貢獻更多力量,為建設法治社會筑牢更加堅實的根基。(三)校際互動,雙向互鑒機制。各學校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下應首先形成本校的法治意識培育體系,在此基礎上學校與學校之間建立互學互鑒機制,共同促進法治校園建設。在這一機制下,遵循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原則,在共性中堅持個性,在個性中尋求共性的統一。各學校在全面依法治國要求下,根據各自特色辦學,形成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法治意識培育體系。校際互學互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同為法治校園的建設出謀劃策,為法治國家和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
二、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法治意識培育
教師是維持學校教育發展的主導力量,學校具備好的教師,才會形成良好的教育。《札記•學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教師承擔著“教書”和“育人”兩個重要職責。一方面,教師需要傳遞科學文化知識和一些基本技能,讓學生增長見識和才能,即“智育”;另一方面,教師要教與他們為人處事的能力,即“德育”。在學校教育中,德育是首要的和根本的。現代化語境下,德育就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這給學校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轉變教學觀念,加強法治教育觀念。觀念是行動的指南,觀念是連接制度和行為的橋梁,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從當前我國青少年的教育來看,學生受到的還是一種應試教育,成績唯上,高考至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絕不允許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占據寶貴的“高考”時間。因此,各門各科教師也就局限于專注自己學科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進行系列“育人”的教育,更別提“附加的法治意識培育”了。教育需要各方協調和配合,各門各科老師都應該無時無刻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的滲透,而不要認為教師只要“各司其職”,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夠了。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和進步,法治越來月成為成為衡量人們行為的標準和準繩,是否具備法治意識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程度的標尺。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自己的法治培育意識,并將其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在班級、在學校讓法治意識的培育蔚然成風。其次,挖掘法理資源,整合學科教學。學科教師在形成法治意識培育的理念后,應充分挖掘教材和學科教學中的法理資源,如:語文教學可以利用文中的相關經典人物和事件,向學生傳達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義;數學教學可以利用相關公理、定理對學生進行“無規矩,不成方圓”的規則意識的教育;英語學科應注重利用一些法治相關的專用名詞和語句等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歷史教學應重點關注從古至今我國法治的發展史和典型法治范例,古為今用;生物教學要對青少年進行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的教育,樹立眾生皆平等的生命觀。等等⑤。最后,加強法治意識培育,政治教師是為主導。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體制下,沒有設置專門的法治課程,而思想政治課教師就理所應當地承擔了“法治培育者”的角色。既然“眾望所托”,那么也就“難辭其咎”。學校應該為政治教師設立單獨的、自成體系的法治意識培育課程。第一,利用相對固定的課堂和課時,開展法治意識培育。學校在安排課程時,也應注意要將法治意識培育作為單獨課時來開展。在保證政治學科正常課時的同時,也不至于“排擠”法治意識培育課程。第二,在法治意識培育課程中,政治教師可以設立專題或主題式研究來開展法治意識教育。與政法部門在校的“法治講堂”融會貫通,讓法治教育更加專業化、專門化,并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比如可以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增加學生法治意識的評價一欄,使法治意識培育從口頭上落到紙面上,引起學生足夠重視。第三,政治教師應注重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學法守法實踐。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同樣地,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實踐”。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走訪法院,或者旁聽一場庭審,真實的場景更能觸動他們內心深處,這些帶來的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教育,都能讓他們有所思考和感悟。
三、學生作為主體的法治意識養成
法治意識培育的目的是讓青少年成為受規則約束同時又能夠利用規則約束他人來明確責權利的主體。前面講過,要學生參與到學校校紀校規的制定中去,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創造性在法治意識培育過程中是尤其重要的。學校和教師要創造條件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他們利用“法律”理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屈服于人情和權威。首先,民主協商,自主管理。學生要自覺參與學校、班級公約和規則的制定,培養自己按規則辦事的習慣。校紀班規的制定要公平公正,要能體現對師生的共同約束及相應的懲戒機制。不能讓這種約束只是流于形式,成為一紙空文。這就要求在校紀班規的制定過程中堅持開放原則,達成一致意見后再上升為學校的“法律意志”。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規則和法治的力量,使法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研究法治問題,提高法律素養。在學校和政法部門共同開設的“法治講堂”課程中,教師和專門人員就時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探究。比如:關于將青少年的刑責年齡由16周歲降至14周歲的提案是否有現實的必要性?關于將我國法定婚齡由男22周歲女20周歲降至男20周歲女18周歲的提法是否切合實際?合法不合情的某些職業是否應當被禁止?等等。擇取一些與他們年齡和身心相符的法律事實進行法治意識的培育,激發他們對于法治培育的熱情和興趣,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將逐漸明確:“我”的權利有哪些?“我”的義務是什么?(涉及到用法律解決的事情時)“我”有怎樣的責任?這些是最基本的法治意識的確立。最后,深化法治認知,踐行法治意識。學生在校通過成立“法律援助小分隊”,對接學校的“法治講堂”,在學校范圍內開展模擬法庭等系列辯論活動,以處理校園內對學生造成影響的“重大事件”,利用學校成文的規章制度,發揮學校保障、教師主導、學生參與“三位一體”的法治意識培育系統的作用,公平公正地處理相關事件,達到“良法善治”的目的。
注釋:
①沈開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N].人民政協報,2020-12-19.
②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13.
③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144.
④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⑤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M].2016.
作者:劉小梅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領導干部法律信仰培育路徑探析
- 下一篇:“租售同權”立法現狀與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