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音樂創作的特征探索
時間:2022-08-27 11:35:42
導語:電子音樂創作的特征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電子音樂與張小夫
電子音樂(Electronicmusic,也稱TECHML),簡稱電音,電子樂,是一種利用電子設備如電腦軟件、電子效果器等非傳統實體樂器產生的聲響,并通過電子手段加工而成的音樂。電子音樂最早由西德科隆廣播電臺實驗使用,之后在斯托克豪森的推動下開始流行于世。與之前的樂器音樂、人體發生音樂相比,電子音樂利用的主要是各種電子設備、音樂軟件等來合成、過濾、組合各種聲音,在電子設備的輔助下,使樂聲不斷變形,變質,進而再生、復合,形成各種音樂作品。其采用的純音和雜音等同于傳統音樂中的人聲和具體聲。20世紀80年代,各種現代主義“新潮音樂”在我國廣泛流行,在此風潮前,張小夫等憑借富有個性和才華的音樂作品引起世人的關注。作為組名作曲家,張小夫的成名源于其在法國EdgarVarese音樂學院和法國國家現代視聽研究院電子音樂研究中心(INA一GRM)學習、研究和創作期間獲得的豐碩成果,他是我國第一位屢次獲得國際電子音樂比賽大獎的作曲家,極大的推動了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張小夫的音樂創作幾乎涵蓋了交響音樂、名族音樂、現代電子音樂等各個音樂領域,憑借全面的技術、鮮明的風格引領著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目前其主要作品有《不同空間的對話》《、臉譜》《、山鬼》《、諾日朗》,本文將以《臉譜》為例,從聲音材料、技術手段、創作理念三方面來闡述分析張小夫音樂創作的特點,進而折射出我國電子音樂創作的特征。
2關于聲音素材的運用
與傳統音樂作曲不同,電子音樂的聲音不僅囊括了具體聲音、實驗室合成音、現場實音,還包括了各種噪音,而且每種聲音的運用都非常的富于變化,而不是僅僅依靠樂音來展現音樂效果。張小夫在音樂創作中更加的關注各種聲音的的細節處理,在聲音素材上,不管是人的聲音還是自然界的聲音,亦或樂器的聲音和電子聲音,都是他創作的基本聲音素材,而在具體作品中,他有要求聲音素材應盡量簡練,因此單一作品中他所采用的聲音素材又是相對集中、富有個性的。以《臉譜》為例,他就主要運用了采樣合成聲音和現場實時聲音的巧妙組合。
2.1用采樣合成的聲音創作
不可否認,在張小夫的電子音樂作品中,使用了合成器的聲音來進行創作,如其早期的音樂作品《小雨中的回憶》所使用的聲音幾乎全部使用雙排鍵電子琴等電子合成器合成,但隨著其創作的不斷深入,在作品創作中,張小夫越來越多的關注于合成聲音的運用,特別是一些特點鮮明、富有代表性、個性突出的聲音,例如《諾日朗》就別出生面的采取了“喇嘛誦經”聲來合成聲音素材,2001版的《吟》中也使用了塤、笛、簫等吹奏樂器來合成聲音。以《臉譜》為例,張小夫在這部作品中對合成音的運用更是恰到好處,如第36小節至第43小節中,電子音樂就提前采取京胡、快板的演奏聲音來合成聲音素材;作品第181節至183節有提前預制合成了中高頻噪音,而312節至326節更是利用大花臉念白來合成聲音素材,以此來烘托臉譜的形象。
2.2用現場實時的真實聲音創作
除早期創作的一些作品外,張小夫的大部分電子音樂作品大多使用了現場實時聲音來進行創作,而這也恰恰體現了張小夫將傳統形式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創作風格。例如《天問》中采用了現場男高音《,靈境》中使用了現場胡琴演奏,而臉譜對現場實時聲音的運用更是巧妙周到。與以往單一的現場聲音不同《,臉譜》的現場實音采取了現場原聲打擊樂的完美組合,包括鍵盤、皮質樂器、銅質樂器和木質樂器,而這四種樂器又與“生旦凈丑”這四大京劇行當相呼應。在現場安排上,張小夫選擇由五個打擊樂演奏員分別控制一組樂器,例如鍵盤樂器上,五個人每人分別控制馬林巴、低音馬林巴、木琴、鐘琴、顫音琴;木質樂器同樣是一個人負責四個木魚,剩下的四個人則分別負責三個木魚。皮質樂器、銅質樂器同樣采取如此分工,這樣不僅取得了更好的現場實時音樂效果,也實現了中外樂器、樂音與噪音的完美結合。
3對技術手段的分析
通過對中外電子音樂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電子音樂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具體音樂節段、磁帶音樂階段、電子聲學音樂階段和計算機音樂階段。早期的電子音樂技術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合成器合成。再進入電子聲學音樂階段以后,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新的科學技術和創作理念運用到電子音樂作品的創作中,此時的電子音樂作品創作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各種技術手段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綜合運用期,在此階段,不同的電子音樂流派也開始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混合類電子音樂,這種表現形式主要是運用現場原音與實驗室預制聲音的完美結合來表現舞臺聲效。
3.1多重制作技術并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音樂工作室的20世紀末普遍采取了數字、模擬雙平臺共同使用的制作模式。在聲音加工合成過程中,模擬技術平臺和數字化平臺可以分別利用模擬設備和計算機音頻軟件,使用各自不同的處理方式來加工、合成聲音。張小夫也正是利用這種平臺來處理其音樂創作中的各種聲音的。在電子音樂作品創作前期,通過對原始聲音實錄、采樣等獲取聲音,中期利用數字、模擬雙平臺對聲音進行加工處理,然后進行聲效整合,并最終完成母帶的制作。從張小夫個人來說,他還非常關注聲音的變形、拉伸、反轉,在處理這些音效時,處理用數字、模擬雙平臺,還綜合使用了不同時期的電子音樂處理技術。例如在《臉譜》中的OOP技術,以簡短的京胡、快板的聲音作為采樣樣本,將聲音材料制成不斷重復的小循環,并在此基礎上制作成大的聲音循環,以此來表達京劇臉譜的音樂思維;又如312節至326節中的大花臉念白,通過事先預錄得花臉念白,反復重負,以此來承托出臉譜的形象。可以說張小夫的后期作品無不是文化理念和技術的完美結合。
3.2多重聲音空間的設計
和傳統音樂相比,電子音樂更加關注多緯度的空間效果,作曲家往往更為關注各聲道、各層次的立體聲效果。當然,張小夫也是這類作曲家之一。多維度空間效果的主要表現如下:首先在音響布局上,關注多聲道、多層次的立體聲效果,使得音響布局達到一種“靜態空間”的效果,這是往往會在舞臺的前后左右上下分別布上音響,并形成各自獨立的聲場。例如在《臉譜》的演奏現場,舞臺的前后左右、觀眾席上下分別布有一組揚聲器,是指各自形成一個聲場,進而在整體上構成了一個多層次、多緯度的聲音空間,達到了一種立體聲的聲音效果;其次是作曲家通過對現場演奏者布局的控制來調整舞臺現場的音效,以此形成“動態空間”,2007年4月27日晚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上演奏的《臉譜》,張小夫別出心裁的將五組打擊樂器按照中間、后左、后右、前左、前右的方式排列,如此時的現場實時音樂可以依據其位置通過角線和邊線來進行不同的聲音對話,并根據相應的位置組合形成大小、空間各不相同的聲音流動圈。這樣利用時間、位置的不同就可以將重音更好的凸顯出來,音樂也隨著變的更為豐富多彩起來。最后實在作品制作時,利用不同的效果器來制造一個開放、流動的虛擬“預制空間”。憑借著各種現代電子科學技術,《臉譜》將中國京劇音樂最本質的特征和現代電子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法充分的融合在了一起,這種極富感染力、充分展現作品個性、獨具一格的電子音樂創作風格不僅超越了同時期的電子音樂創作家,也超越了張小夫本身。
3.3傳統作曲技術的體現
自從德國電子音樂領航者卡爾海因茲•斯托克豪森在電子音樂創作中綜合運用傳統作曲理念和電子音樂制作技術以來,電子音樂作曲家就開始廣泛采取傳統聲樂寫作、樂器寫作與電子音樂制作相結合的創作方式來進行電子音樂創作。在張小夫的電子音樂作品中,傳統因素幾乎是不可或缺的。還是以《臉譜》為例,張小夫就采用了代表中國傳統音樂的京胡等來作為電子音樂材料。除此在其作品作品《北海詠嘆》中,張小夫同樣采用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字經”“、百家姓”來錄制語音材料,由此形成一種“文化符號”材料的呼應。
4創作理念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橫跨多個音樂領域的電子音樂作曲家,張小夫的作品可以說是現代電子科學技術和傳統音樂的完美結合,不管是《天問》還是《北海詠梅》,亦或《臉譜》,無不體現者張小夫不斷追求鮮明個性的音樂創作理念,同時也展現著其在電子音樂創作中堅持的音樂語言相互融合的理念。張小夫認為音樂語言的不同使得電子音樂使用的制作技法、產生的音樂風格都會有所區別。電子音樂語言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融”字。通觀張小夫的電子因為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創作過程中無不充分展示著他的創作想法,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會向聽眾展現出一種新的意境,每部作品都有其獨到的創意和想法。因為在張小夫的意識里,如果作品沒有自己的創意,就是一對技術的堆砌。除此我們還會發現,不管是張小夫的早期作品還是后來的創作,可聽性都是非常好的,而這也恰是張小夫電子音樂作品的創作理念之一,即每一部作品都是有音樂性的,都是藝術的體現,而不只是簡單的旋律的循環。不管是創意還是音樂性,又無不體現者一個“融”字,可以說融是張小夫電子音樂作品的最高精神,展現著一種對中國文化的敬仰與崇拜。融合的創作理念在張小夫的作品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理解,其一是技術性與音樂性的融合,其二是傳統音樂與現代電子技術的融合。總之,張小夫作為中國現代電子音樂流派的倡議者和踐行者,他利用現代電子科學技術和電子音樂相融合,在音樂創作中堅持個性創新,倡導傳統聲樂器樂與電子聲音相融合的電子音樂創作風格都推動著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對增強中國中國現代電子音樂學派在國際電子音樂領域的影響力有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王健健工作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 上一篇:電子綜合技能訓練教學的探討
- 下一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