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9-18 02:56:19
導語:中學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德育與智育的不平衡發展
對中學生而言,學校教育仍然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德育由原來的學校教育組成部分變成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但由于傳統重“智”輕“德”的思想束縛和長期存在的應試教育壓力,學校普遍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標準,造成很多教師過于重視教學而常常忽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當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德育發生沖突時,學校往往選擇減少德育課程、擠占德育時間,即使能保證德育課程的時間,教師們也不愿在德育教學方案設計上下功夫、花時間,導致教學方法形式單一、陳舊。有些學校迫于競爭壓力,片面追求升學率,德育工作時常處于“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還有些學校把德育當成了政治教育,把政治教育與德育之間劃上等號,這也是錯誤理解德育工作的表現。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德育不能離開政治,但政治不能涵蓋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為目的的,比政治有更豐富、更廣闊的內涵。從根本上講,德育和德育課程就是要引導受教育者思考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凡與做人相關的引導、管理、訓誡、熏陶等,都可稱之為德育。
(二)德育管理過于簡單化
德育的最終目的是靈魂陶冶,它不僅要塑造中學生的規范行為,還要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全的人格。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德育工作仍停留在規范學生行為和遵守學校紀律層面,通過學校、年級、班級的層層管理,把學生置于規則紀律的約束中,不出亂子即可。這種過于追求外部行為而忽視內在精神培育的方式,使德育成了簡單的行為訓練和塑造,長此以往將會使德育工作生命活力日趨枯萎。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動機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需要所激發的動機,是人們對某些行為或事物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不在活動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動指向目標,因為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動力。而外部動機是指人在外界要求與外力等外部誘因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動機。外部動機不是由于對活動本身產生興趣而產生的動力,而是由于活動以外的刺激誘發出來的推動力。大量研究也證實了內部動機對行為的保持和影響往往優于外部動機。所以,如果學校的德育工作只簡單地注重學生的行為訓練,那么學生的行為動機往往可能是外部動機,他們也許只是忌憚或害怕受到懲罰而遵守學校的紀律、執行教師的要求,并沒有意識到這些紀律和規則的遵守對他們日后的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一旦他們離開校園、擺脫教師的監督,往往會變本加厲地表現出各種不良的叛逆行為。只有當學生真正愿意無條件地接受學校和教師的教導,把這些教育內化成自己的道德需要、道德信念,才能使他們無論在什么環境下都能表現出一致的行為規范,道德教育才能真正達到塑造靈魂的目的。另外,目前的德育工作也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很多學校的德育教師對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不了解。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青春期,心理學家認為這個時期是個體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關鍵時期,此時的青少年心理的最大特點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他們要求獨立,不愿意事事、處處受到家長和教師的約束,這是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突出表現。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會面對一系列心理矛盾,如獨立意識與依賴性矛盾,自制性和沖動性矛盾,開放性與封閉性矛盾等,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矛盾,往往會產生各種問題,如厭學、網癮、早戀及自我封閉等。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不僅可以豐富德育的內容,使品德教育更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還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三)社會環境對德育工作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化與思想多元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加上大眾傳媒技術與互聯網絡的發展,很多中學生能自由地接受來自外界的信息。而這些媒體和信息也正在占領中學生的課余生活,潛移默化地沖擊或影響中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些媒體為了盈利,盲目追求所謂“眼球效應”,渲染低俗之風,不惜利用恐怖、暴力來炒作明星緋聞和各種無聊瑣事,散播負面情緒以及金錢至上的庸俗觀念……如此種種,讓處于叛逆期且缺乏明辨能力和是非觀念的中學生心靈麻痹,無所適從。中學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充滿極強好奇心,社會大染缸里這些良莠不齊的東西,有意無意中沖擊著他們的人生和價值觀,一旦受到負面東西的影響,學生便會產生思想上的叛逆或走上歧途,而學校所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便淪落為蒼白無力的說教。再加上學校周邊環境的治安不到位,網吧、夜店等娛樂場所普遍存在,也時常有社會閑雜人員出現在學校周圍,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消減了學校德育的效果。
二、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德育對策
(一)明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做到德智并重
學校工作堅持德育為首的口號已經提出很多年。可在現實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德育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實際上并沒有引起相關方面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真正重視。德育不僅關系著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更關系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大局。學校應堅定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改變評價體系和標準,改變單純以教學質量來考查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發展的狀況,把塑造人格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讓每個學生養成自強、自立、自律、自愛的理想人格,并引導他們走上成功的道路。學校還應讓全體教職工認識到:良好的人格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深遠影響;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師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新時代對廣大教師的迫切要求;只有全體教職工一起努力奮斗,才能營造出學生健康成長的優良環境。另外,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全國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還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重視。落實德育為首,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二)創新德育目標和內容
德育目標既要體現時代的特點和社會要求,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符合學生的身心特征和發展規律。目標要體現階段性和層次性,形成序列化;目標還要完整,應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心理素質。對于德育教育的方式,應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方式,更加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在德育工作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社會前進發展的要求相一致。對來自于離異家庭、失散家庭、失去親人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要及時給予關懷,進行良性溝通,讓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如以班級集體為其過生日的形式,讓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轉變少數學生內心對他人猜忌、不信任等心理。對德育內容,我們既要遵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有關要求,同時要使這些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規范的內在動機,加深對德育原理規范的認識,使之逐漸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從而形成比較固定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在要求學生遵循道德規范的同時,要注意區分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要將任何問題都提升到“道德”層面去認識和處理。學生性格內向,可能與其成長經歷有關;學生成績不好,可能存在認知障礙;學生行為怪癖,可能存在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要遵循心理規律,如通過個別談話、疏導、暗示、訓練等方法,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實事求是、有針對性地處理學生問題,將會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三)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校園環境是學校日常德育的載體。良好的環境氛圍、高雅的校園文化,能給人奮進向上的力量。因此,只有凈化青少年成長環境,德育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校舍不足、場地窄小的學校,應從整體美的角度出發,有計劃地安排設置各種活動場室,提高校舍和場地的利用率。另外,學校應多舉辦一些課外活動提升學生思想水平,凈化學生心靈。比如,舉辦書法、美術展覽以及體育競賽、詩歌朗誦比賽、革命歌曲演唱比賽、演講比賽、各學科知識競賽,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活動中,學生的特長得到展示,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自信心得到培養。同時,這些活動營造和諧向上的德育氛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除學校教育外,德育工作還要堅持多方聯合,建立健全學校、家長、社會全方位的德育網絡,通過開辦家校聯動,開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使新課改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實現德育目標。
作者:杜建軍 單位:河南大學附屬中學
- 上一篇:微博對小學德育的影響
- 下一篇:黨員干部學習三嚴三實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