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程資源有效整合策略
時間:2022-09-17 10:02:54
導語:德育課程資源有效整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德育課程資源作為德育課程教材編制與教學內容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價值的潛在性、分類的多樣性、效能的實踐性等特點。小學階段的教育現狀、德育課程的有效改革、增強學生德育的實效性都迫切需要進行德育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此,德育課程資源的整合應實現學科內、學科間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圍繞活動主題,實現學科與體驗式探究活動的有效整合;整合已有認知與教學體驗,以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和體驗式德育課程的學習深度化。
[關鍵詞]德育課程;資源整合;概念解讀
在素質教育逐漸普及、推進的背景下,德育工作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其課程資源作為一種潛在的影響學生德育的因素,是德育課程教材編制與教學內容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課程資源整合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其資源的整合既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較好的服務,又滿足了學生道德素質成長的需要。
一、德育課程資源的概念解讀
1.德育課程資源的定義課程是促使學生學到知識、達成教育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而德育課程是助力學生習得德育知識、實現德育目標的有效載體,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內容或者是道德教育影響的外在表現形式。課程資源有廣義課程資源與狹義課程資源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一般是指有利于達成課程教學目標的各種教學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一般是指形成各種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因此德育課程資源也有廣義德育課程資源和狹義德育課程資源之分。廣義德育課程資源一般是指,在塑造學生道德素養的過程中,在學生德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中,在德育課程設計、教學活動實施、教學活動評價等完整的德育課程編制過程中,有利于推動德育課程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教學資源與教學素材,是具有潛在教學價值與效能的特殊教育資源存在形式。狹義的德育課程資源一般是指,直接服務于德育課程教學活動,是形成和幫助德育課程教學活動開展與進行的教學資源。無論是廣義的德育課程資源還是狹義的德育課程資源,對其界定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其是否具有推動課程開展的潛能,是否有助于德育課程教學目標的更好、更快實現,是否能夠為德育課程教學、實踐等服務。2.德育課程資源的特點(1)價值的潛在性。德育課程資源的潛在性價值始終貫穿于德育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等德育課程編制的全過程中。首先,德育課程的編制基礎與設計依據,離不開德育課程資源這一重要因素[1]。德育教師在編制教材、設計課程的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德育課程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德育課程教師編排與設計的價值取向,賦予了德育課程資源以潛在性。(2)分類的多樣性。德育課程資源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分類原則、分類特點等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成不同的資源類型。例如,按照德育課程資源的分布空間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校內德育課程資源與校外德育課程資源;按照德育課程資源的實際載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文本德育課程資源、音視頻德育課程資源、實物德育課程資源等;按照德育課程資源作用效果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素材性德育課程資源與條件性德育課程資源。(3)效能的實踐性。實踐性是德育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與本質屬性。德育課程教學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與有效手段,其教育工作的成功與否,影響到學生道德素養的高低。基于此,學校德育課程的設計與編排、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都應當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道德等服務,其教學效能終將落實到德育實踐中,因此,其課程資源也具有極其明顯的效能實踐性。
二、德育課程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1.小學階段教育現狀的迫切需要目前,小學階段的課程門類繁多、課程內容交叉,一個德育主題往往在多個學科中都會有所涉及。繁多的課程門類致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不同學科的不同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精力難免不足,學生接受的德育課程知識也是零散、不系統的。從教學實踐方面看,課程資源的整合有助于課程的實施與完善。基于此,德育課程要想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德育價值,就應當整合其可利用的德育課程資源。2.德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伴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德育課程也在不斷改革與發展中,其改革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德育課程內容,應注重“體驗性”,遵循“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貼近生活;其二,德育課程的教材結構,堅持“理論+實踐”的綜合課程理念;其三,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的“重理論經驗傳授,輕學生實踐探究”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觀探究性。要想達成這一德育課程改革要求,就應當實現德育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促使學生“內化”其德育理念,從內心深處肯定與接受德育[2]。3.德育課程資源整合是德育時效性增強的重要前提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的學習階段,他們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較少反思自己的學習目的、方法及學習效果等,慢慢地,其習得的知識點只是相對獨立存在的,無法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與實際操作應用。深度學習的目標是發展高度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是以整合的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與思想,并將其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實現教學情境的遷移與新知的積累。由此可見,教師通過整合德育課程資源,能夠增強學生的知識積累,深化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而優化其學習效果,實現德育時效性增強的良好效果。
三、德育課程資源整合的有效策略
實現德育課程資源的整合,需要學科內、學科間教學資源的整合、學科與體驗式探究活動的整合、學生已有認知與教學體驗的整合,以期助力德育教學工作的更好開展。1.實現學科內、學科間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為增強學生德育課程的體驗認知,首先教師應當實現學科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于教學資源整合中增強德育體驗感。其一,學科內教學資源的整合,即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遵循基本學情,實現教材單元、課時順序的有序調整,以提升學生的德育認同感。例如,以品德教材中的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班隊干部大家選”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調整至開學伊始,在學生還沒有具有較強的班級責任感與濃厚的班級凝聚力時進行講授,以明確學生對班干部作用的認知,增強學生對“班級民主生活人人參與”的認同感,有效指導學生自行推選班干部,進而為實現有效班級管理、增強學生的道德責任感奠定基礎。其二,學科間教學資源的整合,并不是學科間教學資源單純“相加”,而是教師基于對教材資源的有效解讀,實現學科間教學資源的有機融合,以充分發揮學科間課程的整體性優勢,促成學生習得知識的完整性,增強學生對德育課程的全面理解。例如,關于“孝”等內容,在傳統文化、道德與法治等課程中都會有所涉及。為實現德育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教師可以從解讀教材入手,梳理出課程整合的目標和內容明細,找出各課程教材中重復、交叉的有關“孝”的知識點,將學科間重復、交叉的內容及分別要達成的目標進行記錄、梳理,形成整合后的課程目標體系,并將整合后的目標和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現,便于執教教師更好地抓住課程整合點,明晰整合后的教學目標,更好地為教學活動服務,增強學生對德育課程知識體系的深刻認知。2.圍繞活動主題,實現學科與體驗式探究活動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學科與德育活動的整合。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正是體驗式教育的真實訴求。體驗式德育課程整合中的體驗,就是指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即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基于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整合就需要通過體驗式探究活動為學生搭建通向實際生活的橋梁,實現學生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師以生活為基本載體,回味自己生活—鏡觀他人生活—參與群體生活。通過一系列德育活動的開展,延伸與深化德育課程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認知體驗,實現“知行合一”,鞏固德育課程教學成果。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尊老敬老過重陽”等知識點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走進養老院”志愿體驗活動,讓學生于實踐中體驗,于實踐中感悟德育情感,進而培養其尊老愛老的良好品德與文明習慣。另一方面,學科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整合。社會實踐活動是突破“關起門來辦教育”這一傳統教學模式的重要體現。在開展德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實現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有機結合,將道德與法治學科與社會實踐活動相整合,增強學生的德育實踐認知體驗。例如,在“秋游去”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秋游研學體驗活動,將所學知識與實踐活動相整合,有效促使學生將課內的道德認知轉化為課外的道德行為,實現知與行的統一。再如,在學習了“生活不能沒有他們”“叔叔阿姨辛苦了”等課程內容后,教師可帶領學生“邁出校門、走進社會”,體驗不同的職業,促使學生切身體驗職業生活的不易,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認同感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整合已有認知與教學體驗,增強體驗式德育課程的學習深度化一方面,整合已有認知,增強德育課程的真實體驗。受生活、學習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價值認同觀,基于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學習、體驗。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設計應當結合學生的已有認知,體現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環節中,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以“社會文明大家談”教學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采訪發生在身邊的文明或不文明的現象,并利用“問卷星”等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需求,為引導他們創新性地解決問題做好鋪墊。如此一來,教師通過課外的調查實踐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更具連貫性與體驗性,從而更好地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與此同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學習困惑、認知沖突、情感沖突等已有認知出發,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尋找、發現來自學生身邊的矛盾沖突的真實案例,以此增強學生德育課程的真實體驗。另一方面,設計有效體驗,增強德育課程深度學習的實效性。從德育教材的編排上看,其課程安排注重對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從學生的道德形成規律上看,德育課程實踐體驗活動在其形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為此,教師應以體驗作為增強德育認知、深化德育感受的橋梁,以反思作為明辨的途徑,以嘗試作為積累技能的方式,打造德育實踐課堂,讓德育具有穿透力、震撼力、滲透力。例如,在教授“集體主義教育”等知識點時,為有效增強德育課程深度學習的有效性,德育教師應當吃透教材,理解每節課甚至是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意圖,基于學生在班級這個小集體中的行為表現,設計、補充教材中未涉及的集體主義教育活動,通過角色扮演、觀看視頻等直觀式的體驗形式,加深學生對集體主義的認知,深化學生的德育體驗與感悟。總之,德育課程資源的整合,需要優化各類課程資源,以增強德育課程的生命力,促進學生健康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1]郭淑琴.聚焦必備品格著眼核心素養:德育課程教學改革“再出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12-16.
[2]韓震.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德育特色課程: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德育特色簡介[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6(3):4.
[3]應雄.小學體驗式德育資源包開發研究:以成都市武侯區某城郊小學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15-16.
作者:倪紅梅 單位:威海市千山路小學
- 上一篇:高校思政課教師德育導師角色困境分析
- 下一篇:期刊編輯工作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