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3:17:00

導語:德育理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理論分析論文

一、關于德育哲學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論思維,這是與會的專家、學者的共識。理論思維的更新,集中體現為構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學,這正是目前德育學科的新的“增長點”,也是“九五”期間德育理論發展的重大課題。

作為對社會變革的反映,新時期的德育思維也相應發生了轉折。第一,德育思維的出發點由“泛政治”轉向人的發展。第二,德育思維的根據,從唯書、唯上的教條主義轉向現實基礎和可能。第三,從德育思維的價值尺度來看,從片面抽象的集體主義轉向個人與集體相結合的集體主義。

本次會議反映了專家學者們對我國學校德育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如何估計當前學校德育的歷史進程?絕大多數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的德育正在實現根本性轉換,但這種轉變遠未完成。甚至可以說,學校德育存在著“危機”。有學者把它概括為“德”——“育”生態的危機。這種危機不僅僅是“德”的無奈——在文化沖突與價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處于困惑之中;也不僅僅是“育”的無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驚人地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還是道德精神與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育”沖突的危機。要擺脫危機,就必須確立“德育生態”的理念。“德育生態”的理念強調:第一,德育的具體性。它強調德育過程中“育”與“德”的適應性,強調“育”的特性與“德”的品質一致性,認為只有在二者匹配時,才會產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態性。它強調道德教育的諸要素所形成的有機結構對實現德育目標的影響,突顯的不是個別要素,而是諸多要素構成的生態。“德育生態”的理念提醒我們注意德育環境建設,注意德育的文化環境。三、關于市場經濟與學校德育

我國的學校德育何去何從?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時代精神、文化傳統、市場經濟和人類發展是確立新時期道德教育的價值選擇必須加以觀照的四個基本點。

關于德育的規律,有學者認為應該研究進行德育的可能性問題。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應該以什么樣的人性觀為基礎?性善論?向善論還是反映論?現在一講德育,就是說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開課。那么,兒童道德的形成、發展主要依靠什么?學校起多大的作用?課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兒童不上學難道其道德就不發展,就沒有道德嗎?有學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學生有道德需要,因此應該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層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為了解決問題,以管住學生和不讓學生出事為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2、關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實現對傳統德育的根本改造,還需要構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模式”不是一種操作步驟,而是指從理論建構到實踐嘗試的系統過程。本次研討會主要探討了列入教育部“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的三個模式。

第一,整體構建德育模式。該模式著眼于學校德育的整體構建,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德育目標和內容體系、德育途徑和方法體系、德育管理和評價體系的構建。其中德育內容構建,就是把德育內容的要素結構和層次結構劃分出來,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為緯,以各項要素的不同層次為經,按照整體性、有序性、動態性的原則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情感德育模式。該模式的理論假設是,認定情感既是人的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人的行為發生的重要動力機制。所謂情感教育,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

第三,活動道德教育模式。其實質在于認定活動——個體的自主活動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作為目的,活動或實踐道德生活應當成為學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為手段,教育者應以活動作為個體道德發生、發展以及道德之個體意義實現的源泉來理解,并作為促進道德發展的手段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