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學科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18 10:49:00
導語:德育學科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全面轉型期的現階段究竟如何看待與處理好傳統德育文化與新時期德育文化建設的關系?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德育學科體系如何建設得更為完善?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全國50余位德育專家學者于1994年10月24─—28日參加了在山東曲阜召開的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研究會德育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與會的專家學者立足于我國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的現狀,面對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把握我國當代社會思潮的趨勢,熱切關注改革過程中學校德育出現的新現象,圍繞“傳統道德與德育的批判繼承”、“德育學科建設”等問題,開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討。
一、傳統道德與德育的批判繼承
如同我國現時代整個的社會文化一樣,德育文化處于既有德育文化趨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構的文化轉型階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構過程實質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現代化過程。那么在這一現代化過程中,究竟怎樣看待傳統道德與德育呢?傳統道德與德育體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現代因子經過必要的現代轉換能夠納入正在建構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為與現實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繼承傳統道德與德育過程中必須堅持什么原則呢?
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繼承傳統道德與德育的精華,既是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建構新的德育文化的需要。我們不可能割斷中國的歷史,脫離國情。在急劇變改的社會中,對傳統的維系與科學地弘揚對維護社會穩定、緩解因觀念突變而出現的思想陣痛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設固然以對傳統的揚棄為重要特征,但尤為重要的是科學地繼承。傳統道德與德育的精華是我們賴以建構新的德育文化體系的基礎。整個人類思想史的發展證明:人類思想的發展并非依據基礎而創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據基礎而改變傳統意識。對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構而言,所依據的“基礎”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現實,據此應予改變的“傳統意識”主要包括了傳統道德與德育思想體系的精華。
傳統道德與德育思想體系博大精深,雖有糟粕,更有精華,繼承其精華,有利于加強學校德育及德育學科建設,這是與會的專家學者所普遍認同的觀點。與會的專家學者指出,禮、義、廉、恥、信,以及孝等傳統的道德觀念,傳統美德所體現的整體主義(具體表現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與強調集體利益)、辯證思想(具體表現在強調“為政以德”與人際和諧)以及“先義后利”等,雖然其中具有特定的歷史局限,但都擁用合理內核,所蘊涵的基本價值有一定的超時代特性,經過必要的現代轉換,結合現實賦予必要的時代內涵,完全可以變現實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設所用。在研討過程中,有些專家還特別指出,傳統道德與德育是一個有機的思想體系,它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同時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學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內,在批判繼承傳統道德與德育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儒家的傳統道德與德育思想。會上,有些專家學者專門就“先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討,與會者對此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傳道德與德育的批判繼承,既是一個理論,也是個實踐問題。那么,在批判繼承過程應遵循哪些原則呢?經過研討,與會的專家學者普遍認識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構過程中批判繼承傳統道德與德育,必然要遇到三大矛盾,即精華與糟粕的矛盾、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確解決三大矛盾,必須區分、認識和處理這三大矛盾關系,堅持三個基本原則:1.正確區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與德育思想中的精華與糟粕,堅持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2.正確認識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堅持古為今用,發展創新的原則;3.正確處理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貫通古今、融匯中西原則。在對待傳統道德與德育思想的問題上,“五四”以來更有著兩種不同的態度度和主張:一是毫無批判兼收并蓄,食古不化;一是全盤否定,“全盤西化”。受其影響,在批判繼承的實踐中也多出現過國粹主義與的錯誤。與會的專家學者強調,我們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這兩種極端傾向的出現。基于對此現象的高度關注,有的與會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構過程中批判繼承傳統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這樣四項原則:1.化為現代的而非守成的;2.實踐的而非體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體的;4.歷史的而非學理的。
二、德育學科建設
德育學自80年代初從教育學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來,始終受到這樣一種非議,即認為它缺乏理論,沒有科學的體系。與會的專家學者勇敢地面對這種非議,視之為加強德育學科建設的一種動力,站在使德育學更為完善的維度上,就德育學的學科性質、德育學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書的體系編排等問題作了研討;與此同時,運用整體辯證思維、系統論、現代全息論等現代的新思維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學理論及體系。
究竟怎樣認識德育學的學科性質,與會的專家學者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它是一門以理論為基礎的應用學科。在這種觀點看來,德育學是從德育的現實出發,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質問題,并運用從實踐中總結來的德育規律去指導實踐,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另一種觀點認為德育學是具有多種性質、多種功能的學科群,包含眾多具體的德育學科,比如德育社會學、德育心理學、德育哲學、德育工藝學等,不同的具體學科有著不同的性質與功能。
一門學科的概念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科的科學性。德育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仍有作進一步界定的必要。在這一方面,與會的專家學者主要圍繞“德育”的內涵、外延、功能、目標、任務等作了探討。與會者認為,我們現在對德育所下的定義僅僅是自學校教育的維度出發的,因此無法涵蓋社會及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的內涵:一般認德育的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在教育學的各個領域的闡述過程中,卻只有道德教育是貫徹始終的且有實在的內容;在表述上,“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價值”、“德育的作用”并存,有的專家主張用“功能”更為確切;至于德育功能的問題,有的專家認為它既有現實的一面,也有超越一面,我們強調它的現實功能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它具的的超越現實的功能,即按照某種超越于現實的道德理想去塑造與培養人的功能;德育的“目標”與“任務”是有區別的,“目標”是概括的、相對穩定的。任務則是根據目標所制定的具體化措施,現行的《德育原理》及德育實踐中將它們合二為一是不恰當的。
德育學科建設必須走科學化之路,那么,德育學科怎樣才能科學化呢?經過研討,與會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現階段應注意這樣幾個方面:第一、進一步清除舊觀念,德育學是一門科學,有自身的思想體系,不能囿于政治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要處理好與現實德育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的關系:德育研究的任務之一是為現實德育及有關部門制定方針政策提供思想依據,而不是為現實德育及已經提出的方針政策尋找依據。第二,德育學的研究應突出重點。首先應加強德育過程的研究,這是因為對德育過程的認識,既是德育學的理論問題,也是取行德育實效性關鍵;其次要加強思想品德測評和德育評價的研究。這個問題是實踐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德育理論研究的一個弱項。第三,應注意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目前的德育研究往往注意重問卷法和測量法,其實它們各有優缺點;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也都有不足之處。
如何運用現代新思維方法加強德育學科建設也是與會者所關注的一個問題。有的專家依據主體性理論、系統論及現代全息論提出了“主體參與式德育理論”,并據此提出了“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構想。“主體參與式德育理論”的主要內容有:1.用主體參與式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素質的發展,用整體教育促進學生主體素質的全面發展;2.使主體性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讓全面發展具有主體性本質;3.將主體參與式教育落實到整體教育上去,使整體教育在本質上成為主體參與式教育。有的專家依據整體辯證思維的方法提出了理論德育學的建構設想。這種設想認為,德育學科,由于其特殊的學科性質與學科功能,它的基本理論不是單一的理論層次、單一的理論模式,而是按不同的理論等級、由不同的理論模式構成的理論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與德育研究的方法相對應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面:哲學型的德育研究與相應的理論,這是德育理論體系中的一級理論;科學型(包括科學實證與科學解釋)的德育研究與相應的理論,這是德育理論體系中的二級理論;工程學型的德育研究與相應的理論,這是德育理論體系中的三級理論。哲學形態的德育理論是科學、工程形態德育研究的指導綱領、最高理論概括,后兩者是前者的具體展開,是前者從抽象升為具體、豐富認識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社會轉型期德育思考論文
- 下一篇:思想素質德育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