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老師德育工作藝術的探討

時間:2022-06-11 10:15:43

導語:初中老師德育工作藝術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老師德育工作藝術的探討

自古以來,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我國的文化傳統。儒家核心觀點“禮、仁”就是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西方德育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的“知識即美德”,并在之后不斷演變發展。由此看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德育都被放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只有德育水平提高了,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智、體、美、勞諸育發展,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一、當前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雖然很多學校都認同德育工作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并且也給予了一定支持,但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難取得實效。傳統教育更重視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很多學校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課程教學中。而且學校德育在很多情況下是為了德育而德育,僅僅把它當做一個教學任務,這樣往往會使其流于形式[1]。如學校有時會安排德育實踐活動課,但并沒有為其配備具體安排和內容,很多學生只是把這類課程當做休息放松的課程,老師沒能給予絕對重視,提出教學要求,最后直接影響德育成效。

(二)缺乏初中德育工作的技巧德育是一門藝術,必須首先打開學生的心扉才能有效開展德育工作。很多老師的德育都僅停留在口頭單方面的說教上,這種方式百害而無一利。首先僅僅通過說教這種單調的手段是無法讓學生欣然接受的,并且長期說教也會觸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其次單方面的方式更是無法和學生形成互動,走進學生心扉。作為惡性循環的后果,德育會越來越僵硬和封閉,難以順利進行。因此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技巧,構筑與學生的心靈之橋格外重要,也是德育工作的成功之匙。

二、當前初中德育工作藝術的探討

(一)付出關懷———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初中生的心智是不夠成熟的,老師面對的是一群懵懂的孩子,并且正處于青春叛逆期[3],因此強硬的說教方式顯然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關懷才能越過那堵心墻。當然這里的關懷并不是刻意顯露的,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遠比說教能感化學生。相關實踐證明,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就必須重視關心和關愛學生,將學生看成自己家人,主動走進學生的家庭生活,將學校、家庭結合起來,將德育與生活直接結合,真正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給予及時關心和幫助,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支撐,獲得應有的溫暖和關懷。教師在開展德育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平等對待學生,用真心關愛學生。只有在關懷學生的基礎上,德育之光才能照亮學生心扉。簡言之,德育工作的藝術就是關懷。案例1:某班有一位男生,長期遲交或不交作業,而且每天都看起來很疲憊。老師調查以后才發現,原來他每天放學后都去學校附近的網吧上網,一直到很晚才回家。于是老師決定家訪,了解情況。剛開始,他很抵觸,在老師的堅持下,還是妥協了。當老師來到他家之后才發現,其父母離婚了,現在他和父親一起住,但是父親每天工作很晚才回家。他每天去上網的原因其實就是尋找精神上的依托,很明顯他缺乏關懷。于是,老師暗下決心幫助其走回正軌,首先老師建議他父親以后多抽點時間陪孩子,不要一心只在工作上。其次老師可在平時經常鼓勵該生。慢慢地,效果越來越明顯,他開始認真學習了,成績相比以前有了飛躍。

(二)以身作則———樹立學生的德行榜樣德育工作中的德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還是對老師的要求。老師的良好品行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4],最好的榜樣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老師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學生在潛意識里效仿,因此躬行實踐遠比生硬說教有意義。很簡單的事例,老師幾乎天天和學生說要注意安全,過馬路時一定要看紅綠燈,一定要走斑馬線。可是很多情況下,學生不一定會按要求來,而且有時甚至老師自己也不會這樣做。萬一有學生看到老師過馬路不走斑馬線,或不等綠燈,那么學生自然會認為那些要求只是口頭上的,并不需要實行。相反,如果老師真的等綠燈再過馬路,學生看到就會認為自己也得這樣,那么無形中,德育工作就成功了。案例2:某班剛開始實行遲到記名管理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不太配合,遲到現象時有發生。有一天由于交通原因,班主任在路上堵了很久,最后遲到了,趕到班上后,立馬向同學們道歉,并且要求考勤員在記錄本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保證說以后盡量不再遲到。之后一段時間里,班上遲到現象明顯好轉了很多。老師這次遲到后的以身作則,讓學生明白準時上學的重要性和嚴肅性。

(三)公平公正———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從傳統教學模式看,或在老師傳統思維的統領下,以學習成績為標準,學生經常被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兩類。而學校經久不衰的獎項———“三好學生”往往授予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其實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正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不同的學生就是不同的類型,以成績為標準是不合理的。德育更是如此,實行德育必須做到公平公正,尊重個性。《論語》中已經提出因材施教的觀點,古人尚能若此,更何況新時代的人們。每個班幾乎都有很多學習成績并不優秀的學生,但這并不代表這些學生所有方面都不行。如有一位女孩在學習上很努力,成績卻無法提高,可是誰也不曾想到她會是市區藝術小人才繪畫比賽一等獎得主。相似例子不勝枚舉,有的同學在運動上有天賦;有的同學在書法上有天賦;有的同學在陶藝上有天賦,等等。所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而老師需要發現這些閃光點[5]。案例3:在某班,班級管理一直存在問題,班干部無法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于是老師決定改變班干部選舉方式,采取“應聘上崗”的自由參選模式,并且由同學們投票選舉。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平時一些不怎么表現自己的同學都踴躍參與競選。最后,新當選的班干部幾乎每個人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班級管理明顯變得高效。

(四)暢游文海———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光靠目前思想品德教材上幾篇淺薄的文章,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那些文章多數沒有太大深度,只是停留在淺顯的說教上。只有真正的文學作品才有感化人心的力量。如都德《最后一課》傳遞的感人肺腑的愛國主義精神;海明威《老人與海》宣揚的永不言敗的戰斗精神;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歌頌的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等。老師可以“多讀書、讀好書”為核心,多開展一些類似讀書交流會、讀書月等活動。某班學生課外閱讀書目分布情況,見圖1。圖1某班學生課外閱讀書目調查結果圖由上圖可知,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借助課外書籍陶冶學生情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具有重要意義。上圖中,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學生最多,調查發現,學生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感染力,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從而更珍惜和熱愛生活。

(五)集體活動———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有無限活力和激情,有極強的表現欲望[6]。因此應該給予他們足夠機會展示自己。這樣不僅有利于他們個性特點發揮,而且能激發他們的團隊意識,更為關鍵的是可以加強班級凝聚力,推動德育工作進行。初中各個班的班主任可以互相聯系,舉辦一些團隊性質比賽,如籃球賽、手工比賽、繪畫比賽。在游戲中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協作性,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幾乎所有年級團體籃球賽都會出現這樣一幅場景:場上的球員奮力拼搏,盡情揮灑汗水,場下的同學全力為他們吶喊助威。就這樣在小小的籃球比賽中,整個班集體團結一心。由此可見集體比賽的魅力所在。當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組織一些戶外活動,讓學生適當放松心情。案例5:某班學生長期看起來沒有生機,原來學習壓力過大,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上,并且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少,整個班級缺乏凝聚力。于是,班主任決定做出改變。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他要體育委員到器材室借來羽毛球拍等用具,帶著同學們到附近公園游玩。同學們剛開始不適應,可慢慢地,開始放松心情,大家在玩耍間有了交流和互動,同學們臉上都浮現了久違的笑容。之后該班變得生機勃勃,老師決定每學期盡量組織活動,帶大家去放松。

三、實踐結果及思考

通過實施上述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師開展單元訓練,其考試結果為:該班級40人,得分>80(含80)者30人,80-100分8人,70-80分有2人。本次考試中優秀率為95.0%。較上次考試優秀率明顯提升9.6%,實踐效果明顯。整個班級得到了學校師生的一致好評,班主任被評為“區優秀輔導員”,班級被評為“區先進班集體”,還有一人被評為“區孝敬標兵”,一人被評為“市金獎少年”,等等。由此可見,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更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且指導學生實踐,完美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德育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的首位,德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盡管當前德育工作環境不夠完善,工作推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關懷學生,用心教育,就能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投射關愛之光,留下美德余香。

作者:張娟 杜冰 單位:杭師大東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