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隊伍管理實效策略提升

時間:2022-12-03 02:54:49

導語:德育隊伍管理實效策略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隊伍管理實效策略提升

摘要:構建“自主教育,自能發展”新格局,推進“全員德育”,提升德育管理實效。瓶頸是隊伍素養,方向是全員自主性。具體策略是破舊局,完善隊伍結構,借鑒優質經驗,保障資源配置;活路徑,精細管理,多維考核,創設機會,多元激勵。

關鍵詞:自主性;德育隊伍;管理;行動

當前,不少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學校,地處城鎮與農村交界區域,因擴大規模而合并其他學校導致班級數多,生源質量下降,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德育隊伍工作效能低下。面臨新高考選課走班、分層教學、小組互助、校本選修,學校顯得茫然無措,發展遇到瓶頸。追本溯源,一方面是隊伍老化,工作激情不足。工作方式重德育說教,輕德育體驗,一些工作停留在理念層面;另一方面隊伍中存在結構性超編問題,德育隊伍沒有注入新的血液,導致德育工作缺乏活力。2015年12月19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二屆年會”在北京舉行,活動中周國平談到,“一切教育本質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本質上都是自學。”[1]德育蘊含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應把德育方向引向教育的本質——人的自主性,使人的思想和品質能夠自覺自動。因此,探索、尊重、運用教育本質規律提升中學德育隊伍管理實效,創新德育內容、載體、方式和機制,構建“自主教育,自能發展”新格局,有效推進“全員德育”是本研究的目標。在大力倡導新課改、新高考的今天,追求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根本要素是師資隊伍建設,瓶頸是德育隊伍素養,而探究方向卻是全員的自主性。

一、德育隊伍素養瓶頸的破局

1.打破舊局,完善德育管理隊伍結構。針對德育隊伍臃腫的局面,學校應廣泛調研,大膽改革,合理配置,破解舊局。德育管理結構,一般是三級負責制,一級管理者分管副校長,二級協調者德育處、團委會、少先隊、關工委,三級實施者年段長、班主任、教職工、學生會、家校委員會等。管理者應統籌兼顧有效分流,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協調者“分層管理,分步實施”定期召開專題會議,了解動態、協調改進,營造團結協作的實施團隊;實施者主動作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鼓勵個性特長發揮。管理隊伍要“成為自己”的難點在于知易行難。角色與真實這個界限常常是模糊的。改進策略的出臺須經過教職工討論、修改再執行,職能處室結合職責、借鑒已有經驗和學校發展前景提出修改意見,提請教代會審議并表決。策略形成過程,成為全校達成共識、形成愿景的過程,成為學習共同體的過程。引領德育隊伍以行動目標為引領,凝聚積極的價值追求,再完善德育績效考核機制,從組織上保證目標達成。2.加大培訓,借鑒優質德育管理經驗。“好學習的人不如會學習的人。”[2]請進來走出去,是一種工作機制。通過加大對學校德育隊伍的培訓,提升理論素養,增強德育工作指導性,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一方面,充分利用共建資源,邀請德育專家、校內外一線優秀德育工作者、年段長、班主任,定期開展德育隊伍崗位培訓,學習過程就是借鑒與吸收內化為行動的過程;另一方面,選派優秀人員參加省、市、區級骨干德育培訓,定期舉辦校級班主任培訓、德育研討、家校論壇、讀書交流,同時借助課題引領,學習升華為行動意識。倡導全員德育理念,明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發揮崗位的育人功能,任課教師都“一崗雙責”并簽訂安全和德育管理責任書,明確德育目標,德育滲透教案。與此同時,推進年段領導小組扁平化管理,教研組專業引領導師制,學校行政管理項目負責制,學生干部自主管理試點,進一步發揮工會、團支部等組織的職能作用,組建學生發展中心,推進德育工作制度化、民主化、規范化、科學化。3.爭取支持,保障人力物力資源配置不同。團體、不同學校制約德育隊伍管理實效的因素大相徑庭;不一樣的學科特點、不一樣的生源實際,德育滲透的方法與模式也不盡相同。相同類型的評價方式針對不同對象、不同環境其心理期望值不同,甚至影響目標達成。學校在實施改進行動策略需要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政策等資源扶持。資源配置要遵循遞進原則,根據任務內容優先安排時間資源;圍繞任務要求配置人力資源;基于人力資源現狀配對財力、物力資源;再開發支持改進行動的政策資源。如時間資源:將升旗儀式、傳統節日系列主題教育、德育工作例會、主題班會、大課間、體鍛活動、學生社團,甚至每月德育工作論壇,每學期德育專題培訓,直接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又如財力物力資源:通過學年預算,確保資金及時到位。政策資源:通過擴大招生規模,增加學生數,從而為教師解決編制問題。

二、激活全員自主性的路徑

1.精細管理,多維考核機制促進隊伍自為。評價考核是一種管理策略,更是一種教育方式。學生要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德育活動與項目推動是學生道德內化的途徑,評價策略與評價標準是引導學生成長的風向標。基于此,學校應立足實際,落實精細化管理,建立德育考核機制,形成多維評價體系。前提要理順管理機制,變行政指揮式管理為指導、督促、參與、服務式管理。主要途徑:一是實行領導負責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例會、德育過程記錄等工作制度。三是將德育內容納入年度教育目標量化考核、獎懲之中。四是建立多維德育評估體系。一方面建立學生成長導師制;另一方面組建家、校、社聯動評價,從教師評價、同窗互勉、長輩寄語等側面角度評價。五是倡導全員共享“德育評價權力”。讓每個教職工都具有對學生道德素質的評價權力,再通過綜合素質平臺讓德育過程看得見,增強教師對學生引導力與監督力,同時構建信息化的學生自評互評平臺,以成長規劃、成長記錄、德育活動認證,多元反饋德育成效,借助評價和過程體驗促進學生品德的自主發展。六是管理公開化。避免人情因素,實現德育監督與評估。2.搭建平臺,創設學生多元激勵展能機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競爭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面對社會發展,學校應清醒改變過去的唯分數論,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科素養、核心價值觀,保障施展才能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綜合潛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更有自信地學習和生活。一是宣傳平臺。大張旗鼓通過廣播站、宣傳欄、微信平臺等平臺進行系列主題宣傳,弘揚核心價值觀凝聚正能量,發揮好團委會、學生會功能。二是課程平臺。建立學科選修、學生成長導師制,開展科技、文藝、體育、美術、書法、雕塑等系列校本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及精神內涵。三是活動平臺。探究體驗式德育模式:如成人宣誓儀式、百日誓師大會、心理劇、廣場音樂、畢業典禮、辯論、演講等系列活動,創造平臺,凝煉特色,推進德育品牌項目。四是展能平臺。落實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讀書節、校慶節等傳統五節的開展。結合生涯規劃、選課走班,讓學生會選擇能擔當,同時發揮青年團校、黨校、學生組織,做活社團。教師教的高度決定學的高度,“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的人,是具有發展需要的人”。[3]正是基于這樣樸素的認識,學校通過專家引領、制度保障、教育科研、項目驅動、尊重教育等多元渠道保障專業素養提升。從技術層面可行,管理層能給予支持,綜合考量本行動策略問題清單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方法得當可行,則能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國平.教育本質上是自我教育,學習本質上是自學[EB/OL].www.sohu.com/a/49452060_105067.

[2]吳嘉華.杰出青少年的12種思維習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179.

[3]楊暢,陳淑蘭.紅英陽光密碼[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47.

作者:孫東耀 單位:廈門市翔安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