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德育管理途徑與策略抉擇

時間:2022-08-13 09:58:38

導語:網絡德育管理途徑與策略抉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德育管理途徑與策略抉擇

一、高校網絡德育管理的現狀與特點

當代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表現出持續加速、多向發展的特點,特別是其全面滲透的特點廣泛地影響到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影響到人們的思維、生活、工作方式。同樣,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對傳統高校德育管理模式亦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與池田大作對話時所說:“技術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這種力量可以用于善惡兩個方面。”[1]網絡的積極方面可概括為:信息海量、自主性強、傳播快捷、預警及時;消極方面可概括為:權威減弱、價值沖突、人格危機、道德失范。在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雙重作用下,高校德育管理呈現新的特點:一是高校德育管理的時空范圍增大。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在校內的某一段時間和某個現實物理空間,而是延伸到人生全程和整個世界。二是高校德育管理過程的互動性增強。“網絡世界”改變了傳統的單向信息傳播方式,代之以“雙向互動”甚至“多向互動”,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體現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三是高校德育管理的手段更加多樣。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軟件集圖像、文字、聲音、速度、效率為一體,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形象的內容。四是對德育管理者的素質要求更高。當然,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給高校德育管理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網絡缺少傳統媒體的“把關人”,會造成一些不良信息的傳播;網絡傳播缺乏人際面對面的交流,使大學生對網絡中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距難以接受;更有少數大學生會利用網絡做出對他人造謠、謾罵、侮辱、欺詐等不道德和違法的行為。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管理的內容和方式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網絡德育”已經成為高校德育管理的重要支撐點和運行模式。關于“網絡德育”的內涵界定眾說紛紜。筆者認為,高校網絡德育是高校德育管理的延伸和補充。很顯然,在信息網絡技術發展迅猛背景下,高校德育管理只能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從而保證高校德育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高校網絡德育管理的技術路徑隨著信息技術在高校里廣泛得到應用,數字化、信息化校園建設開拓了全新的育人環境,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徑,也對高校德育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1.構建目標—創新管理技術路徑。既是構建一個指導性的結構范式,又是構建一種管理技術路徑。網絡德育管理技術路徑具有自身的特性:首先是一種目標管理技術路徑。它要求充分借鑒和運用目標管理方法,通過確立目標體系把個人目標與單位目標、部分目標與整體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并保持高度一致,促使人們加強自我控制,協調一致地為實現總目標而努力;其次是一種創新型管理技術路徑。網絡德育管理面對的是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會背景,尤其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傳播,促進了國際思想文化的交流,為網絡德育管理提供了鮮活的思想和事實材料。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運作方式,突破原有的框架和經驗模式,改變內容單調、形式刻板、缺乏創意和活力的管理。

2.選擇參與—互動管理技術路徑。在網絡信息時代,虛擬環境下的互動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認可。參與是互動的前提和誘因,發揮學生干部群體作用,動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多方位、多層次、多空間地加強家校聯系,使家校互動從傳統單一的集中形式發展為全程參與、長期關注、共同探討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教育模式。學校德育管理的“互動”表現為網絡型內互動與外互動的統一:內互動包括教師個體與群體的互動、教學雙邊互動、學生個體與群體互動等;外互動包括學校與家庭、社會的互動,道德主體與道德環境的互動,不同道德教育環境之間的互動等。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德育資源,發揮道德教育的三維空間作用,通過這三維空間的有機互動、相互依托,能幫助青年學生建立起個人的道德體系。這種管理技術路徑不受時間限制、內容多樣、方法靈活,能激發家長、學生主動參與家長會的興趣,創設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氛圍,增進家長、教師、學生三方之間的感情和相互理解,從而吸引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督促自己的子女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健康成長,最終達到配合學校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3.探索量化—柔性管理技術路徑。互聯網上內容的豐富性要求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須拓展新的載體、采取新的手段。網絡既是信息的寶庫,又是信息的垃圾場。而大學生正處在學習、成長的高峰期,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嘗試欲。同時缺乏社會經驗,其身心發展不成熟,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對薄弱,對一些不良信息辨識力差,很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戲等網絡內容所吸引。網絡自身具有的平等性和互動性,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去接受和傳播信息,最重要的是網絡本身又具有隱蔽性。青年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隱蔽性的“保護”下,通常會瀏覽一些如黃色、暴力的內容,這樣青年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就逐漸減弱,任由自己去追求刺激和感官的滿足,而全然忘記道德和法律。要通過網絡,快捷、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相互溝通,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豐富德育資源和視野。德育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德性水平,德育管理的過程應該是充滿“愛”的過程。只有人性化的德育管理,才能真正關愛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發展。探索量化—柔性管理技術路徑還表現在對傳統德育手段的突破和創新上,高校德育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強調對學生進行灌輸教學,教學方法單一而呆板,缺乏教學活力,無法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柯爾伯格(Kohlberg.L)明確指出:“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2]該模式混淆了德育過程中師生的地位和關系,無視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否認學生的主體性,過于重視教師在德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乃至把教師的教育作用神化和固化,量化—柔性管理技術路徑是高校德育管理創新必然的破解之道。

4.實施引導—內化管理技術路徑。互聯網上信息的交互性要求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須引導德育管理、強化德育效果。網絡資源消除了地域和國界,可傳播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絡世界,往往無所適從,面對網上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困惑。他們大量瀏覽各類信息,急切地尋求社會熱點問題、難點問題的答案。這就要求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須堅持“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充分利用網絡陣地開展正面宣傳教育,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網絡德育管理既要積極吸取網絡文化中不斷創新求變的活力因素,又要堅定地擔負起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導重任。要發揮網絡信息的輔助作用,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拓寬和完善網絡時代的教育途徑,營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環境,向著構建幸福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邁進。現代德育學理論揭示,在德育過程中必須經過由外到內,由內到外,不斷內化、不斷外化的循環往復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的規范告訴給受教育者之后,就會變為他的美德。“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3]這個界定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轉化的內化特征,使人們的認識更接近于德育的本質。德育管理應該順從德育的本質要求,從教育規律和發展邏輯角度出發,實施引導—內化管理技術路徑,使得德育真正成為個體性品格鍛造和磨礪的自我教育過程。可依托高校中的院系、班級、學生社團等現實群體組織建立相應的網上學生組織,把現實學生集體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情況及時反映到網上,就學生關注的社會、校園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開展網上交流、討論。實現網上網下互動,增強網絡德育的實效性。

三、高校網絡德育管理的策略選擇

1.以校園網建設為平臺,高度重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通過建立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將學生的上網需要和網絡行為納入到校園網中進行直接的管理與指導,使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網絡行為習慣。可在網站上開辟校報專欄、班級論壇、新聞專欄,組織班級主題班會或主題辯論、討論,發展網上學生會、攝影、文學、藝術協會等團體,搭建網上師生交往平臺,建立聊天室等。通過這些形式,大力倡導文明理性的網絡道德觀念,提倡網絡化學習的活動方式,批評具有危害性的、錯誤的網絡價值觀念和活動方式,形成健康正確的輿論導向,用良好的班級價值觀和輿論影響班級成員的網絡道德觀念。建立德育工作專題網站,加強網絡德育的陣地建設;不斷挖掘各類德育信息源,建立校際德育資源共享體系,加強與現實社會的同步性。要增強德育網點的交互性,建立互動平臺,開展網上咨詢、對話、談心。根據網絡社會道德的狀況、特點和性質以及道德教育的一般過程和規律,采用立體、多面、交互式的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通過傳授道德知識、多重身份體驗、網上多媒體直接感受、音樂藝術的感化等途徑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從而使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得以提高,道德情感得以豐富,道德意志得以錘煉,道德信念得以增強,道德習慣得以養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使網絡德育教育收到實效。

2.完善德育課程設計,充分發揮德育工作主陣地作用。通過這個陣地把對學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機地滲透進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端正思想,心靈得到凈化。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德育課程可以利用課件、網頁等形式,將課程內容的知識結構和學生學習的認知結構協調統一起來,使學生樂學、愛學,激發內在學習興趣;通過網絡媒體選擇適當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品德課中積極思考,形成研究性學習態勢。德育課程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資源庫。師資和硬件具備后,關鍵是構建適合學生的大型德育資源庫,有統計表明,學生上網,真正為了獲取有益信息,把網上學習作為最新人生追求的只是少數,而關鍵是提供給青少年感興趣的資源太少。建設德育課程資源庫,首先要構建校園德育主題網站,作為網絡德育的主陣地。開設網上心理咨詢輔導站,由心理學專業教師在線指導,學生通過網絡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談心,教師能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手段,用主流社會的道德規范占領網絡的思想陣地。其次是提供學生感興趣的傳統文化德育資源,要利用好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經典,利用好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利用好內涵豐富的中國獨有的文化瑰寶,建設切合學生實際的優質資源,從而進一步促進德育課程數字化進程的發展。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網站,延伸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開展校際合作,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定期開展網上答疑,為大學生自主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在線輔導。進一步完善綜合測評體系,建立科學的合理激勵機制,從政策導向上引導廣大大學生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3.加快網絡信息控制技術研究,提供網絡道德建設技術保證。凈化網絡信息,必須對網絡信息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從技術上解決網絡管理難題。網絡信息的控制在于對信息的過濾、選擇。通過對信息的過濾,凈化信息,從技術上保證大學生免受互聯網上非法內容的侵害,為網絡道德健康發展提供技術保證。建立網絡行為監督機制,保證網絡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定的切實執行。把道德監督和法律約束機制引入電子空間,健全有關電子信息網絡的法律規定,對違規者進行必要的處罰;有關機構有權、有責任且能夠對網絡責任主體的網上行為進行檢查;建立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為的可追尋的一一對應關系,最終形成網絡行為監督的客觀條件。采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手段,防止網絡“黑客”和有害信息的侵擾,保證網絡信息的健康、正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先進文化原則的要求。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崗位責任制,明確相關領導、部門主管、網絡信息員的崗位責任;要建立和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如信息的輸入更新制度、信息閱讀權限制度、信息員培訓考核制度等,使網絡德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同時要建立網絡輿論危機預警機制,正確引導輿論,化解危機。“高校網絡德育必須建立及時、高效的網絡輿論預警與應對機制,注意收集危機信息、及時辨識危機并迅速做出準確判斷、采取積極對策,將輿論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4]加強對網絡德育典型案例的系統研究,進行分類整理和深入剖析,為高校網絡德育工作提供現實依據。

4.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與信息處理能力,強化高校德育管理人力資源保證。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業務是一個教師人格魅力的最直接體現。特別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生對老師的期望越來越高。誰想依靠老本應付教學,甚至濫竽充數都是不可能的。每一個教師既是教者,又是學者;既傳授知識,又創造知識。只有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以廣博的知識和完美的人格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精神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建立“教師網”,學校就可以將教師培訓從單一的群體培訓、個體培養方式,推進到“環境培養”方式上。努力營造一種新環境和新組織,使得每一位加入的成員都能在群體氛圍的感召下,將自己個人的職業生涯設計與組織的發展目標有機地、自覺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不斷追求自我成長的動力,進而使得組織也不斷發展與前進。“教師網”的使用一是有利于加強教師的責任意識,大力提倡“今日能做之事勿待明日,自己能做之事勿求他人,遇到困難首先自己想辦法解決,重要事情要通力協作”等工作信條。二是有利于增強教師的奉獻意識,將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為每個教師的座右銘,牢記在腦海里,落實在行動上。三是有利于樹立教師的細節意識,強調“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并讓每一個教師牢記在腦海里,落實在工作中。在具體管理策略上,選擇具有網絡知識、掌握現代科技手段的年輕教師,充實隊伍,增強活力,并對他們實施培訓,使他們成為熟悉業務、精通網絡技術、善于管理的內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其業務能力和知識水平。讓他們主動創新,及時處理網絡傳播中的問題,使網絡德育教育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