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制學校德育論文
時間:2022-03-08 11:51:02
導語:導師制學校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職學校推行德育導師制的背景
在問及“造成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時,有68.5%的學生回答是“基礎差”“智力差”;在回答“是否有信心成為自己所學專業里的行家里手”這一問題時,選擇“信心不足”或“毫無信心”的學生竟達74%。這反映出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接納,心理上的抵觸情緒和失落感比較嚴重。在此學習心態中,不少中職生由厭學而致厭校,對學校沒有歸屬感,在生活習慣上表現為自由散漫,得過且過,有的還染上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早戀的學生也占了一定比例。面對這樣的情形,德育導師制更凸顯了它的價值:“德育導師制的實施,實現了全員育人的新局面。充分挖掘了教育群體的潛在力量,改變過去輔導員孤軍作戰、單一的德育模式,由于課任教師與家長的加入,擴大了教育者的范圍,加大了教育力度,增強了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4]
二、中職學校踐行德育導師制的現狀
浙江省教育廳出臺《關于全省中小學生實施“德育導師制”的指導意見》至今已有九年。學校對德育導師制的重視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別。我省德育導師制開展較早的屬長興中學,已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浙江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在對長興中學德育導師制的實踐進行調研后認為:“德育導師制是學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補充,具體就是在‘整體、合作、優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將學校班級德育的諸多目標、諸多任務分解到作為‘導師’的任課教師身上,導師依據‘用心溝通、以德樹德;竭誠交流、以情動情;刻意磨練、以志勵志;修身垂范、以行導行’的育人原則,既教書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導,從而形成整體合作、優化班級教師管理群的一種班級管理模式。”[5]與之不同的是,還有一些學校仍處于嘗試階段,沒有作深入實踐。筆者所在縣的職業學校推行“德育導師制”已有三年,積聚了一定的經驗,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學校推行德育導師制歷經三個階段:一是籌備階段。由德育安全處著手準備,先在教職工大會上動員,再由各班主任根據需要列出受導學生的名單,分給各任課老師。原則上受導對象為所謂的“后進生”———學習能力、思想品德、行為習慣上存在問題的學生,每個德育導師負責一至三名學生。二是施導階段,學校發放德育導師及受導學生的記錄表,用于平時交流時填寫,學期結束上交學校。三是考核階段,將平日要求施導教師與受導學生記錄的談話表及相關材料作為考核依據,納入學期或學年德育考核。實踐下來,效果不很理想。據筆者調查,在實施初期,教師“每周與受導學生交流一次”的占45%,“兩至三周一次”的為30%;后來就迅速減少,有的甚至一個月不與學生交流一次。學期結束前,有的德育導師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沒交。在考核方面,學校考核過于籠統,缺乏評價的操作性,缺乏過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導師由開始的一點“勤”,演變為后來的形式主義。學校整個德育導師制的實踐可謂“淺嘗輒止”。師生對“德育導師制”總體上滿意程度較低。
三、中職學校在德育導師制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中職學校中推行的“德育導師制”,讓更多的教師關心、指導學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與學習,有助于形成全員參與管理的新格局。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一)定位不準:應明確自身角色
角色定位是角色執行的前提,模糊的角色定位只能帶來行動上的不自覺,以致效果受損。一些中職學校對德育導師的角色沒有形成統一的認同,以致產生了各自為陣、隨意施導的現象。有的教師因為教學任務重,就對受導者予以一點學習上的鼓勵就算是德育導師施導的全部內容了;有的教師在自己空閑時,叫來受導學生,隨意聊一通話,算是盡上導師的職責;有的教師純粹從經濟上關心,受導學生缺乏生活費,慷慨地拿出錢借給對方就算完事。如此種種,都是對德育導師制職責的片面解讀。筆者以為,德育導師制首先需要在概念上加以明晰:教師擔任學生德育方面的導師,有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職責,其角色應是“學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學習上的輔導者、物質上的求助者、心理上的疏導者與學習上的指導者”,其中“,思想上的引導者”與“心理上的疏導者”是主要角色。同時,德育導師制不能代替德育安全處與班主任的職責,中職學校應采用以班主任工作為主、德育導師制為輔的多元德育模式。
(二)準備不實:應滿足培訓需要
學校推行德育導師制首先就要讓德育導師對自身的職責、德育的任務及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筆者所在的學校沒有實施這個準備階段,德育導師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就倉促地接受“導師”的身份與使命,效果自然就不理想。問卷調查顯示,認為“開展德育導師制前需要培訓的”占95%,說明絕大多數教師需要并希望學校能組織相關的培訓,學校或師資培訓機構可以把德育導師的培訓作為一個新的培訓項目。與德育導師制相關的培訓主要涉及兩大內容。一是開展學校相關工作負責人的培訓,學校要預先提供制度保障,如檔案制度、學生家訪制度、談心與記錄制度、會診制度等。這些制度需要在“德育導師制”開展前預先設置,否則會直接影響后面的工作成效。二是開展德育導師的培訓,以理論學習、專題討論、模擬實踐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輔導與咨詢技巧。這樣的培訓可以貫穿在“德育導師制”實行的整個過程中。
(三)教育不當:應尊重學生心理需求
德育導師制工作的核心與落腳點是學生的實際需求,包括思想上的矛盾、心理上的困惑、行為習慣上的偏差等。在具體的實踐中,教育不當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一是沿襲舊的說教式教育方式。德育導師制關注的是學生的個體生命體驗,“把他們看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去呵護、去贊美、去矯正,讓學生的生命在發展的過程中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德育不再是板著面孔的說教,而是朋友式的推心置腹,親人般的親切自然”[6]。德育的本質意義在于生命關懷,至少是心理關注,所以應該基于學生的需要去傾聽,但在與受導學生交流中筆者發現,學生反映最多的是教師的道德優越性,這容易使他們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如有個德育導師第一次把受導對象叫來,簡略地詢問了對方學習生活的情況后,就請學生在“受導學生手冊”中填寫談話記錄內容。這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里不聽話的人”或“有些不良習慣,被人當作另類學生,而且被詢問一些隱私”。可見,德育導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心理,特別是對方的隱秘,教育方式不能居高臨下地說教,而應以平等的朋友身份與學生相處。二是忽視學生心理層面的需求。相對傳統的德育,德育導師制的一個特征就是對學生心理層面的關注。據調查,筆者所在縣的職業學校,有60%的教師認為“德育導師最基本的任務是給予學生心理疏導”。中職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及行為不完全是道德問題,更為主要的可能是心理問題。德育工作的核心不是知識性地說教,而是一種情緒的感染與交流。忽視對方的心理需求是造成“德育導師制”實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評價不全:應落實德育實效
任何一項教育活動都離不開評價,德育導師制也不例外。筆者調查了一所中職學校后發現,在德育導師制推行了一學期后,學校雖然收交了德育導師與受導學生填的表格,但這些表格只是表層的文字記錄,沒有形成全面的考核評價材料。如此,對德育導師工作缺乏全面的評價,影響了后續活動的開展。對德育導師制相關工作的考核,除了檔案制度、學生家訪制度、談心與記錄制度、會診制度的落實外,還可以采用定期會診與全面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定期會診可以一個月一次,全面檢查可以一學期一次。另外,量化的方式可用“導師自評+導師工作領導小組評價+述職評分+班主任、學生評分”的方法。提高評價的實效性,需要在德育導師制的實踐過程中完善德育材料。周亮在《實施“德育導師制”是探索職教的新途徑》一文中總結了德育導師制的“雙檔案”經驗,即學生成長的檔案與學生跟蹤檔案。學生成長的檔案包括受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與不足、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的記錄、師生活動的過程;學生跟蹤檔案包括受導學生家庭狀況(家庭結構、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工作狀況等)、學生發展的中長期目標等。總之,德育導師制以導為主,以管為輔,有助于形成全員德育格局,提高教師德育能力,因而在中職學校有廣闊的實踐空間。與此同時,其在實施過程中因諸多理念及實踐方式的不足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以為,只要在實踐中明確職責、充分準備、關注心理、夯實評價,就一定能切實提高德育導師制的實效,享受德育導師制給中職德育帶來的實惠。
作者:鄧水仙單位:開化縣教育局
- 上一篇:大學文化學校德育論文
- 下一篇:工作實效性學校德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