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道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09 09:22:37
導語:國際化道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校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現狀分析
(一)依據不充分,不敢實施
國際化辦學和漢語熱的興起導致大量的境外學生到中國學習是近幾年的事情,國家的法律、法規建設跟不上,目前僅有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國家留學基金委的《來華各類獎學金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程序》、《關于加強來華留學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緊急通知》等部門規章或文件,各高校再依據這些制度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并據此開展對境外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由于沒有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在宏觀層面的法律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導致學校不敢對境外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從學校的層面來看,學校之間、學校內部的各單位間對能不能實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怎么實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依據是什么等問題都沒有搞清楚。
(二)學校不重視,疏于實施
不得不承認,由于我國高校目前的發展水平,來大陸求學的境外學生的教育層次偏低、綜合素質不夠全面,還遠遠無法與在歐美國家的留學生相比。他們來中國有相當一部分是沖著中國政府的全額獎學金、錄取分數線低、生活費用低及畢業后尋求在中國發展等因素前來求學的,他們在居住地可能處于中下階層。這類學生迅速增加,而相關高校的教育管理又未能及時跟進,導致近幾年來我國境內的境外學生違法犯罪行為也隨之頻繁發生,有人身傷害類、侵犯財產類、交通肇事類、侵犯女性類等犯罪行為,甚至還有從事間諜活動,收集我國軍事、經濟情報,破壞我國政治、經濟秩序的犯罪活動。有資料顯示,我國境外學生犯罪案件占到同期犯罪案件的58%,而且案件數量正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2]。境外學生犯罪出現犯罪低齡化、侵財型犯罪比重較大、犯罪情節越來越重、案情呈現復雜化的特點,這種現實更突顯出實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由于國家層面、教育管理部門層面、學校層面均不夠重視境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致使一些高校盲目片面地追求辦學國際化,對境外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狀況置之不理,在制度、隊伍建設、課程設置、保障機制、監督實施等方面均不夠重視,存在只要能夠招到境外學生就行,至于成績差一點、紀律松散一點、思想品德差一點、集體觀念淡薄一點的,來到學校都當“佛”供著、當成學校的辦學特色、辦學亮點,學校層面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院系層面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具體到真正的實施者及境外學生輔導員只能憑良心工作,忽視了境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隊伍不完善,無法實施
目前,面向境外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校寥寥無幾。一些重點的高校或者以選修課的形式,或者以社會實踐的模式開展,很少或者沒有配備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專門課程、專職教師和管理干部。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專職教師或者雖有但素質參差不齊。僅有的授課教師多數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兼任,不具備實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且大多存在外語能力瓶頸;二是缺乏專業化、職業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干部。目前國內諸多高校都是由管理境內學生的高校輔導員對境外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由于輔導員不都具備外語能力、外事經驗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多半憑經驗管理,一旦輔導員離開崗位,其所具備的經驗和知識就被帶走,缺乏工作傳承性,不利于開展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四)管理不到位,難以實施
一是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我們歷來重視出國留學工作,對來華學習的境外學生重視不夠,更是缺乏敢于實施和主動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這導致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政策缺乏總體規劃與戰略部署,許多管理政策和具體工作都是境外學生教育管理實踐中出現了問題,才應景式地制定應對措施,缺乏對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定位與發展的頂層設計。二是管理手段落后。由于隊伍建設不夠完善,人手緊缺,我們對境外學生的教育管理仍然停留在對國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模式上,例如課程設置、社會實踐、住宿管理、學籍管理、檔案管理、社團管理、網絡化管理服務等方面均沒有探索出適應境外學生的有效模式,不利于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面實施。三是管理職能不明確。由于我國高校目前還沒有擁有完全的辦學自主權,政府、社會、學校、院系、專業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對于境外學生的管理教育權限不清晰、職能不明確,導致對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沒有明確的負責部門和人員。
(五)跨文化沖突,不愿實施
境外學生群體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他們來學習之前對中國(大陸)基本是一知半解或完全不了解,加上各個國家及地區的國情、文化、宗教、歷史、風俗習慣等都存在差異,多元文化碰撞更是一把雙刃劍,其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文化沖突。各個國家及地區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差異與碰撞,在客觀上也存在著沖突的可能。有的高校擔心如果推行思想道德教育,可能會引起境外學生的反感和反對,因此,干脆不實施。現狀是執行尺度不一,加上境外學生數量迅速增長,學生類型、國別、價值觀等都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發展,要在不同高校間、不同院系間、不同專業間、不同國家間、不同宗教信仰間的境外學生群體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難度比較大,且很難實現統一。此外,由于境外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個性化強,民主、自我意識強,入學之初還表現出學習不適應、環境不適應、生活不適應、管理不適應等。而我國高校的入學教育普遍存在時間短、內容陳舊、方式落后的情況,已無法適應境外學生的新形勢,容易導致境外新生一入學就導向不明確、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再加上跨文化沖突及語言不適應,交織著境外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弱、組織紀律意識淡薄、不尊重教師、自由散漫、安全意識淡薄等因素,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能不能培養出合格的境外學生,能不能培養出能夠傳播中國文化、具備跨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能力的新青年這個重大戰略問題。基于這種顧慮和矛盾的存在,招收境外學生的高校都應當在境外學生中開展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將這些問題完全納入思想道德教育體系的干預范疇,在搞好境外學生專業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之與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契合,為我影響、為我所用。
二、高校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一是生源國別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初的生源主要是來自社會主義國家居多,后來生源拓展到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以及港澳臺僑。改革開放以后,境外生源擴展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逐步從以周邊及友好國家為重點,轉變為面向世界并兼顧周邊和友好國家。從1950年到2013年,從3個國家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33人到36萬人次[3]。學生國別和地區的擴大,其所帶來的沖突、文化、宗教、風俗等一系列問題更多、更趨復雜。二是學習層次的變化。過去境外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層次主要分布在預科、專科、本科等,現在已經拓展到碩士、博士等高層次的學歷、學位,同時也擴展到高中、甚至更低的年級。學習層次的變化,對實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帶來極大的影響,對教育的內容層次設計、課程設置等一系列配套都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三是年齡分布的變化。以往的境外學生基本都是20歲左右的,現在也開始出現高齡和低齡化兩大趨勢。這些變化都給實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實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考慮境外學生的年齡層次,有針對性地設置不同的教育課程、實踐課程和體驗方式,精細化推進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年齡層次低的,要開設以體驗和實踐為主,課堂教育為輔的教育模式;年齡層次中間的,可以體驗、實踐和課堂教育并重;年齡層次高的可以實踐為主進行教育。四是學科專業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前,境外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文科類,尤其是漢語言、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等。近年來,這種情況也發生改變。據統計,目前來自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學生幾乎覆蓋了中國高校所設的全部學科,學習中文、中醫以外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原先境外學生相對集中在某些高校的某幾個院系,這樣便于進行集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管理,而現在境外學生所選學的專業越來越分散,在許多高校的個別院系、甚至個別專業零星分布,這也給開展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帶來諸多挑戰。五是就讀高校的變化。隨著國家對招收境外學生的權限進一步下放,我國高校已從一開始的幾所,擴展到了幾百所。目前接收外國留學生的院校達700多所。而25年前只有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4所高校開設對外漢語專業,現在,全國開設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已達到285所。[4]另外,高校的地域分布也從過去大多集中在省會、沿海及大城市的重點大學到逐步擴大到中西部省份和地方院校、覆蓋全中國,高校分布過度分散對開展思想道德教育非常不利。
三、高校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科學路徑
(一)新的教育理念
隨著境外學生畢業后留在中國數量的增加、層次的提高和領域的更加寬廣,境外學生將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原有的境外學生教育主要是以培養漢語言和中醫藥人才為主,現在的功能拓展到了育人、文化傳播、政治外交、國家文化軟實力、教育產業化、國際化及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等。所有到中國學習深造的學生,都受到中國文化相當程度的影響,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成之后一些優秀的人才被吸引并留在中國工作、生活,甚至成為中國公民,直接為中國服務;二是另一部分人才學成之后回到自己的居住地、居住國,但是這部分人由于留學的浸染總是會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中國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因此,我們必須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重視高校境外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建立國家層面的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制度,從教育目標、內容、評估、保障等方面確保和引導全國招收境外學生高校的具體工作,加強對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領導工作。從國際關系的角度看,這為培養“知華、友華”人員、傳播中華文化、拓展外交深度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也為培養具有中國情結、熱愛中華文化的未來國際或地區領袖鋪墊了基礎。針對他們國別、學習層次、學科專業、年齡分布、就讀學校的不同,要采取“一元主導、多元交融”的辦學理念培養他們。一元,即中國的優秀文化和主流、核心價值觀。堅持一元主導,以中華優秀文化為主導,主動并敢于用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影響他們的思想品德形成,讓他們能夠理解并接納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能夠站在中國的立場上想問題、做事情,了解中國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多元,即各國的優秀文化,博采世界各種進步文明之長,借鑒各國優秀文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一元主導,并不反對多元交融。作為外向型高校,必須要持守開放、包容的思想接納全世界的優秀文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型、重實踐、有擔當的高素質人才。
(二)新的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做好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環節。一是要加大課堂建設的力度。通過邀請校內知名學者、教授開設中華倫理系列名家名課和專家講座,系統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道德知識,重塑境外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使之成為弘揚中華文化、養成優秀品德的良好載體。二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建設。出版相關教材并開設“中國文化概論”、“當代中國經濟”、“當代國際關系與中國外交”、“中華美德”、“道德教育”、“中國歷史”、“中國法律”等課程,使境外學生及時了解中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為培養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良好互動作出積極貢獻的優秀人才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三是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和跨文化培訓。由于跨文化、跨地區的求學和遠離父母,容易導致境外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要有針對性地加大跨文化交際培訓、設置跨文化過渡適應訓練,要教會學生如何處置跨文化交際障礙和各類心理問題,讓他們能夠安心在中國求學;四是要加強法律宣傳教育工作。為境外學生開設中國法律、中國國情、學校紀律教育課程,專門介紹中國大陸的法律法規和學校的紀律,增強他們的法律、紀律觀念,減少他們可能出現的違法、違紀、甚至犯罪行為。
(三)新的管理模式
針對境外學生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強,民主意識強,擅長使用網絡、手機等特點,我們要積極支持境外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借助網絡化轉型積極服務境外學生成長成才。一是建設信息平臺,服務學生日常所需;二是建設咨詢交互平臺,暢通溝通反饋渠道;三是建設情感交流平臺,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借助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實現境外學生管理網絡化;通過網站、QQ群、微博、微信等途徑活動信息,用微投票、微圖片、微評論等潛移默化地向境外學生推送教育管理內容。通過照片、視頻、動漫、游戲、電子雜志等打造網絡化全方位展示平臺,嵌入理論、道德、文化、法律、藝術、時尚等元素,增強對境外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將“大道理”化為“微故事”,將“大思想”融入“小活動”,將“大理論”變身“多模塊”,讓學生自治、自助、自我管理,使廣大學生在快樂中長知識,在互動中受教育,在參與體驗中接受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新的實踐教育途徑
針對開展境外學生培養高校存在一校兩生并存、多元文化交融的特點,要注重在構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過程中緊扣境內生和境外生兩種特色,抓住一元主導、多元交融與思想道德教育的關聯點,精心組織境外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建立起一個以多元文化為背景的德育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可以通過舉辦中華文化大觀園、中國古典詩詞吟誦會等純文化活動,使境外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多元文化為特色,舉辦各國文化展、文藝匯演等,讓學生充分領略世界各國風土人情,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加深對世界各地文化的認識;通過多元文化的展示,讓不同文化背景、活動形式和參與方式的學生,在展示各自國家和地區的特色文化和優秀文化的過程中,接受教育,提高修養,也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以認知中國為目的,開展中國文化之旅、中國國情之旅、中國認知之旅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境外學生走出校門,實地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幫助境外學生群體轉變對中國的舊有觀念,認識真實的中國,讓他們在參與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增加與國人的交流,消除不同文化間的偏見和誤解,也幫助境外學生克服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加深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理解和體驗。每一個境外學生都是中國投向世界的一張名片,他們的思想品德狀況、綜合素質、技術水平如何都直接影響和傳遞著中國的國家形象,切實加強對在校境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使他們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形象,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要探索和建立分層次、分類別的境外學生課程體系,嘗試與境內學生有別的、易于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構筑中國港澳學生課程,中國臺灣學生課程,華僑學生課程,外籍華人,外國學生課程,公共課程以及社會實踐等,涵蓋就業指導、心理咨詢、道德教育、中國國情、學業導航、生涯規劃、境外學生社團組織管理、社會實踐為主要內容的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探索對境外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初步建立境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進一步挖掘并發揮高校境外學生的優勢,凝聚各國人心、團結友我力量,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大力涵養海外友我力量資源,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來華工作學習生活,通過民間及僑務公共外交、通過高等教育的形式,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助力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目標,提升經濟轉型升級、文化軟實力拓展、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擴大對外友好交往等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姚植興單位:華僑大學黨委辦公室
- 上一篇:黨員領導干部工作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新時期青少年道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