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心理素質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16 02:35:53
導語:班主任工作心理素質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的素質結構的核心因素便是人的心理素質,它是人的各方面素質都能聯系在一起并能夠能動發展的內部因素之一。心理素質教育可以培養人的認知、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諸多品質,心理素質更是人與社會文化素質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之一。同時它也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所以班主任理所當然地成為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引路人。
班主任在工作中對學生進行的心理素質教育往往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過程。從現代教育觀念看,人格教育或個性教育遠遠比當前的知識教育和智能教育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培養學生不僅要做到使他們有知識、有特長,而且還應該讓他們有理想的心理素質、人際關系進一步協調。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無法培養一個沒有缺點的學生,但完全可以培養一個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學生。在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著手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一個班級的學生,如果整體的心理素質積極、健康,就能端正班風,且進一步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班級的主要能量和作用,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效果。那么,班主任應如何做好工作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呢?本人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班主任觀念的轉變
在正常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必須要進行兩個觀念的轉變———健康觀和職責觀的轉變。提起“健康”一詞,一般人都以一個人是否有生理缺陷和疾病去理解,這是片面的,不完全的。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憲章中就已指出:“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完全能夠適應社會中各種因素的一種完滿狀態;不完全指的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所以,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另外班主任教師的職責觀也要進行轉變,也就是說班主任教師在正常的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做好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最重要的是還必須擔負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與輔導等重任。
二、班主任的威信與學生心理教育的聯系
“威信”是對于學生來說的,其實是一種心理現象,班主任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和一定的可信賴程度,這實際上指的是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一種評價。班主任的威信主要由信服威信和權力威信構成。前者是由班主任的職責、權力和資歷構成的,它很少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影響力和效果更是非常有限的。后者主要是從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學術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產生的且進一步對學生發揮積極的作用。另外,班主任的這種威信可以使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態時刻處于一種自覺服從和主動服從的狀態中,而且能夠極大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它能使學生在內心深入產生一種對班主任的敬愛、敬佩、信賴之情。所以班主任必須在合理、適度運用自己權力和影響力的同時,更要加強自身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和心理等方面的修養,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為學生樹立起一種讓他們足以信賴和效仿的人格榜樣。班主任的威信必須從參加工作起逐漸樹立,第一就是為人師表。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即身教重于言教。作為班主任,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一定要帶頭做到。要求學生講文明、懂禮貌,自己首先要做到尊重和熱愛每一位學生,不挖苦或諷刺他們。教師經常教育學生搞好團結,自己首先要做到和教研組的其他教師搞好團結,努力和學生做個知心朋友。這樣一來,班主任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對學生起到無聲的教育效果。第二,班主任要熱愛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高爾基曾經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由此可見,班主任要想真正地教育好每一位學生,就必須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就必須熱愛學生。另外,班主任的愛要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能夠一視同仁,對待后進生更是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愛心,把自己純潔的愛心奉獻給那些后進生,這也是自己高尚師德的一種體現。第三,班主任要精通各類教學業務,教一手好課。一個好的班主任必須能上一手好課,班主任一定要精通所教學科的各項業務,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把課講出特色,講出水平,自己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課堂。而且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較高水平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生的導航教育,從而使學生覺得班主任的課的確比起別的教師來說是技高一籌的,從而更加佩服班主任。第四,班主任還要正確發揮權力的作用和正確使用權力。如果稍微不注意,威信就會下降,并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班主任在獎罰及班干部的任用上要多加注意。
三、班主任工作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第一,在平時的教學中,班主任與學生要建立起一種融洽且平等的師生或朋友關系。這要求教師必須放下教師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現,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你。平等是溝通心靈的途徑,真誠則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教師真誠平等地去對待學生,這樣學生的情感才能真誠地流露,便于與教師溝通。有了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心理上就少了一層負擔,教育便多了一線希望。第二,班主任要注重以朋友的方式去和學生談心,以一種與學生推心置腹的方式進一步觸動學生的情感。這種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師生之間打破界限,使學生在一種愉悅、和諧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和學習,在寬松和諧的情境中進一步領悟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逐漸獲得一種心理平衡。教師要通過與學生的談心,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開導學生的思想,卸去他們心中的包袱。即使學生犯了錯誤,教師也不要急于批評指責,也要通過溝通、談心、交流來解決問題,預防由于解決問題不妥而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障礙。第三,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情感效應。學生從父母的呵護中走到學校,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依戀容易導致他們心理上出現一種失落感,他們需要情感上的補償。班主任必須注意順應學生的心理要求,像爸爸、媽媽一樣用一顆真摯的愛心去關愛學生,真正走到學生之中,了解他們的想法,關心他們的溫飽、病痛,當學生感知、體會到教師真誠的關愛時,便會有一種滿足感,從而安心學校的生活、學習,接受教師的教誨,健康成長。第四,創造機會,發掘學生的潛能。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隨著身心發展日趨成熟,每個學生都會有表現自己的欲望,當表現成功時則會產生由衷的喜悅,并能激發上進的激情。例如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原來紀律和學習都較差,但體育活動十分積極。在一次全校性的體操比賽中,他主動擔任指揮員,并組織全班認真操練,結果在比賽中班級取得了年級集體總分第一名。他個人被評為優秀指揮員,于是教師抓住這個教育契機,肯定該生的良好素質及潛能,同時提出他在紀律方面存在的問題,鼓勵他認真學習,知難而上。此后這個學生在紀律和學習方面都有明顯好轉。初中畢業后考上高中,參加全國數學競賽獲得了市三等獎。由此可見,人最可貴的是自身的潛在能力的挖掘和發揮。后進生一旦認識了自身的價值就會在以后的學習中迸發出無窮的力量。第五,因勢利導,化自卑為自信。自信是爭取勝利的源泉,在學習過程中,勝利和失敗總是時常碰到的,我們在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中要堅持積極引導,正面教育。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便很重視運用啟發誘導的方式使學生能夠主動接受教育,他的學生顏回對孔子的這種教育方法是十分敬佩的,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在今天,他的這種寶貴經驗仍然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借鑒,所以我們要引導后進生找出學習上的差距,進一步分析原因,要把失敗歸咎于可補足的基礎差的原因上,也就是要使學生明白:只要樹立信心,積極進取,自己是完全可以趕上來的。我們經常看到,優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或成績不佳時,不會因為一時失敗而放棄取得好成績的愿望,反而會促使他們堅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成功,而后進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則把原因歸結于自己能力低,腦子笨,產生努力也無法改變的自卑心理。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后進生,將后進生的原因追究到精神不振,努力不夠或學習方法不當的內部因素上,使后進生從自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中解放出來。
四、創設良好的班級教育心理環境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創設一個良好的班級教育心理環境,創設一個良好的班級氣氛也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良好的心理氣氛能形成催人奮進的集體風氣,集體風氣就像一座熔爐,能將社會的期望和集體成員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優良品質同化,并內化在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里。在良好的心理環境里,熱烈情緒的感染,勤奮好學的行為作風,高尚的道德風貌,鮮明的是非標準和優美的活動環境可使學生心情舒暢、奮發向上。良好的班集體氣氛是通過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形式發生影響的,由于班級里有良好的心理氣氛,人際關系的緊密性,行為的準確、連續和持久性,它能減少教育者的教育痕跡,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把教師的教育內化為一種個體需要,并指向一定的目標,產生內在動機。這種無意識的反應留下的印跡和影響日積月累,天長日久可以由量變到質變,使學生的人格發生良好的預期變化。另外,生活在這種具有良好的心理環境下的學生,能夠在學生之間做到互相理解、彼此真誠、坦誠相待,同時在師生關系上既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又能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愛心和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的態度。長此以往,這個班集體肯定會充滿一種真誠、活潑、友愛、輕松、上進的健康氣氛。在這個環境中生活的學生不但具有強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能變得富有同情心,又能懂得體諒他人,具有自發的愛的能力、交際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總之,讓心理素質走進班主任的工作當中,要靠班主任以個人魅力去塑造每一位學生的性格和意志,從而把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轉化為學生心理教育實踐的一個過程。
參考文獻:
[1]黃海霞.班主任如何架起一座與學生溝通的橋梁[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4(10).
[2]謝玉勝.談班主任在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9).
作者:劉世紅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蘇武鎮新河中學
- 上一篇:學術期刊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對策
- 下一篇:班主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