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教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21:42: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理論教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理論教學論文

理論力學多媒體教學論文

一、多媒體教學基本理論及應用課件的研制

理論力學的基本理論是一切力學課程的基礎,相應的基本理論及應用課件的研制也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理論力學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靜力學不再對各種力系獨立進行分析,主要分成力系的簡化和力系的平衡兩大部分,從一般情形出發,直接導出特殊結果。靜力學中物體系統的平衡問題,取不同的研究對象,可以得到結果相同的多種解答,每種解答需要兩個或三個以上的受力圖,信息量相當大,另外,空間力系平衡的受力分析圖等問題,通過多媒體表述,避免了黑板板書的困難。在計算桁架結構內力時,在桿件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計算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包括所取的截面及節點都有可能不唯一,需要通過不同的受力分析圖進行比較,運用多媒體的表現形式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運動學分為剛體運動學和點的運動學兩大部分。在運動學中,黑板板書圖例只是運動機構瞬間狀態的示意,不能描繪運動的全過程,特別是點的合成運動中絕對運動軌跡曲線、相對運動軌跡曲線以及牽連運動狀態,剛體平面運動的瞬心軌跡曲線,不同的瞬間,平面運動剛體上各點的運動狀態,通過多媒體動態顯示,清楚直觀,還可以對學生感興趣的動態過程實例進行重復播放。動力學中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合為一章,這樣剛體平面運動方程成為兩定理的綜合運用。動力學中各章內容的研究對象以質點系為模型,導出普遍理論,應用時以剛體為主。在動力學問題中,通過視頻演示,解釋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動靜法等原理在工程和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例如利用動量定理,了解振動壓路機的工作原理,通過調節偏心質量的大小和質量分布,可以實現不同類型的壓路機對不同被壓實材料的密實作用。利用動量矩定理,解釋花樣滑冰運動員身體轉動速度的變化規律,網球對球拍的沖擊以及擊球時手掌處產生的沖擊效果,以及如何減小對手掌產生的不利沖擊效果。利用動靜法,解釋大型旋轉機械的動平衡問題以及車輛在不同路況下的動力學問題。動靜法中的主動力、約束力和慣性力,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線條(實線、虛線)表示,可以進一步說明達朗貝爾原理只是在形式上組成了平衡力系,并不是靜力學問題中真正的平衡。此外,對不同的專業,為了使教、學、用緊密結合,課件內容也有所側重,如橋梁工程專業對不同的橋梁模型如梁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等,進行了力學性能的定性分析,而建筑工程專業對各種屋架結構模型,梁、柱、板、樁及其組合結構模型進行定性分析,機械類專業對各種典型機械零件模型、工程機械模型、各種傳動機構模型進行靜、動態分析。這種虛擬實際工程和生活模型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易懂、易學、易教,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在課件中,簡化了基本理論的推導,強調其具體運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課時縮短的矛盾。每次課有獨立的課件,包括知識點、重點難點內容、學習方法指導、課堂討論、思考、例題等欄目。對不同的內容設計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利用文字、線條、顏色等多變的格式進行設置。

二、理論力學多媒體典型例題庫的編制

要學好理論力學課程,學生必須獨立完成一定數量的計算問題,因此制作典型例題多媒體課件成為豐富多媒體素材庫的又一個內容。在每一次多媒體教學課中,都設置了一定數量的例題,這些例題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對解答步驟分步進行控制,依次點擊可以得到解答的每一個要點,使解題規范化,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如靜力學平衡計算,依次點擊可分別得到研究對象、受力圖、平衡方程、計算結果;動靜法中的例題依次點擊可得到研究對象、主動力及約束反力、運動量、慣性力、方程。運動學、動力學部分的例題除對解答分步驟進行控制外,還可以對例題的圖形進行運動過程的仿真演示,從而使例題的分析解釋更加生動形象。例題庫中的例題來自于一些重點院校編制的教材、考研試題、競賽試題、習題解答參考書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論力學課程的學習水平。在每一道例題的講解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有效監控,對一些學生不懂的步驟,可以利用多媒體回放的特點為學生提供重復學習的機會。而對于有些例題,如靜力學中的部分例題,只對研究對象、受力圖部分進行點擊,而平衡方程、計算結果由學生自己去思考。一題多解,通過黑板板書,將會花費很多時間,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將會起到較好的效果,如對于靜力學問題,取不同的研究對象,對不同的構件或組合進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到問題的相同解答,通過一題多解,使學生更加熟練的掌握靜力學平衡問題的求解。對于運動學中平面運動剛體上點的速度求解,通過一些典型問題,比較基點法、速度投影定理和瞬心法的適用性,進一步加深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對于動力學問題,比較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動能定理以及動靜法的適用性,對一些典型的動力學問題盡量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進一步加深對這些定理和方法的理解。

三、如何改進多媒體教學的教學效果

教學媒體由多個要素組成,包括教師的語言、教態、形象,教學課件、黑板板書、教材和輔導書,以及學生的思考、提問、討論、作業、考試,課件只是教學媒體中的一個輔助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媒體要素還是教師簡明、清晰、語速適中、抑揚頓挫的語言表達,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和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魅力。黑板的作用也不能被取代,每堂課的要點、重要公式的推導、典型例題的講解、學生的課堂提問和討論,都必須通過黑板板書。如在動量、動量矩定理中外力系對質點系整體運動變化的瞬時效應與時間累積效應的含義、動能定理中作用力的空間累積效應問題、動靜法與動量、動量矩定理的區別和聯系等,這些問題必須由教師根據自己掌握的綜合性理論力學知識用語言和黑板板書進行解釋。最后,教學效果需要所面向的對象媒體“學生”通過作業、考試表現出來,特別是作業環節。理論力學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作業量較大,要求學生認真、獨立完成,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老師也必須掌握大學生的作業情況,實時對課堂教學做出調整。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改變單向灌輸、放電影式的教學方式,時刻觀察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同時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意識,達到使學生愉快學習的目的。一堂成功的理論力學課程,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對象媒體“學生”和黑板的效能也是關鍵的、不可缺的因素。實踐表明,多媒體教學效果與課件本身質量有很大的關系,需要教師根據每堂課自己的體會、同行之間的交流、學生的反饋情況,對媒體課件進行不斷的更新完善。同時,一個好的多媒體軟件系統,只有與教學經驗較豐富的教師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

查看全文

理論物理教學論文

一、理論教學的條理性

本文提出的針對于理論物理教學與實踐的探究方案,是遵循微觀到宏觀,理論研究到具體實踐,單體到多體的順序展開的,一共包括三個知識單元,它們是統計物理,量子力學和固體物理。為了使得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物理知識,我們需要結合教材中原有的三個單元的知識體系,改善原有體系中知識的邏輯性,合理安排各個知識的所占比例,以協助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知識點。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主要是研究宏觀物體。宏觀物體主要是由微觀粒子組成,因此,在這個知識單元里面,我們依照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展開講解,并遵循統計學和宏觀物體的聯系。以普通物理學為背景,循序漸進,引入量子統計理論,慢慢激發學生對量子力學的學習興趣。由此引出第二個知識單元。量子力學知識單元。在第二個知識單元里面,我們首先講解單原子分子量子理論,慢慢引入到多原子分子量子理論,最后引出第三個知識單元——固體物理。在第三個知識單元里面,先講解理論,在注重實踐應用,引導學生實現創新。這樣,三個知識單元互相聯系,前后銜接,最后貫穿成為一個整體,給予學生整體上對于理論物理學的知識。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物理理論較為抽象,即便是來源于具體的事例,學生學習起來也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理論物理的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著手,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從物理試驗中不斷培養。本質與非本質的認識影響著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因此學生認識物理規律會有一定的困難。物理實驗能夠提供給學生最具體、最直觀的感性認識,因為這些精選出來的物理實驗,是最通俗易通,簡明扼要表達物理理念的感性材料。與生活中的現實例子有所不同,物理實驗也有自己的特點,例如:物理實驗比較典型,可以代表一定的物理現象;物理實驗需要有動手操作,有一定的趣味性;物理實驗定性定量的表明了全面性。學生通過物理實驗,可以積累創造意識,同時可以協助學生科學的研究理論物理。學生動手操作物理實驗,可以從中掌握到相應的物理知識,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物理含義,還可以發現試驗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主動解決問題。因此,老師應當多給學生提供物理實驗的機會,引導學生分析總結。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物理知識,以及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探尋學生在學習物理理論知識過程中的認知模式

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進行的認知活動包含了所有與物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的心理活動,具體來說有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框架、面對新知識的認識、接受和使用、包含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知識體系的更新等等。物理認知體系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思考形成的每個人各不相同的知識框架體系,是學生對不斷接受到的知識進行理解和組織之后建立的。從認知模式的發展方向中可以容易的發現,學生在認識接觸到的物理概念、理論等時經歷了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當物理環境作為刺激源后被學生感受到之后,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僅僅與這些知識有關,還與學生的心理狀態、興趣狀態等主觀因素有關。當接受到知識后,學生會通過思考在已有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對這些知識進行再加工。因此,為了保證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應該著力引導學生夯實基礎,梳理清楚已經學習的知識,形成清晰的體系,實現事倍功半的效果。從認知模式可以發現,學生在認識和掌握物理現象的本質的過程中,首先要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物理現象。對于為何有些同學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找到了很大的樂趣,而另一些同學卻感覺到這些知識枯燥、難以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是因為學習的動機問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真正認識什么事理論物理以及它的應用,很多同學在內心當中認為這些基礎的物理知識都只是紙上談兵,對于實際的生產、工作和自己的發展并沒有什么作用,在這種思維下,必然很難形成有效的學習動力。其實,在物理學科發展至今的數百年中,已經積累了無數的先進理論,產生了很多影響人類生活的發明和發現,衍生出很多高新科技學科,例如常見的核能、半導體、計算機、通信、太空活動、量子試驗等,無不與物理息息相關。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物理學科的理論知識對于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巨大作用,培養求知的動力,形成為學科發展、改善人類生活而奮斗的良好志向。最后,應該盡可能的把理論基礎物理與更加專業的物理應用領域,例如光信息學科、半導體學科等高新科學專業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當今,光學學科的研究熱點目前主要集中在光子操控、光材料研發、量子通信等方面,這些熱點問題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和成果,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同樣的,其他高新學科同樣也存在很多有待研究的地方,需要更多的物理人才投入到學科研究當中。如何將基礎物理的知識規劃與未來高新學科的需求聯系起來,為以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就成為了學科內容規劃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學習理論物理,需要扎實的數學基礎,因為理論物理的理論性較強,學習起來十分抽象。因此,物理理論的學習,是感性認知的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物理理論,認知物理世界,將自身與物理的環境相互作用。通過積累理論物理知識,加上自己的思考,給自己形成立體的物理思維模式。除此之外,老師也要發揮良師益友的功能,首先,協助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能夠將新知識和老知識相互結合。其次,老師也要引導學生構建認知體系,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應當盡力協助學生培養對理論物理的興趣。理論物理本身是十分有趣的,有多種方式可以感知,包括觀摩,聽講等。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會產生對物理學習的濃厚興趣,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由于思路跟不上,落下的知識越來越多,慢慢產生了厭惡抵觸的心理。理論物理公式繁多,推導過程繁雜,理解起來也晦澀,甚至感覺實際生活中沒有用途,因此,部分同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缺乏認知的緣故。

查看全文

臨床藥學理論教學論文

臨床藥學是藥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學科[1]。近年來,我國醫藥高等院校逐漸在藥學專業基礎上開設臨床藥學專業,但不同學校的培養體系、課程設置和教師隊伍多結合自身特色[2],總體而言,起步晚,不統一[3]。校院合作是目前臨床藥學專業最常見的培養模式[4]。然而在這種模式下依然存在著從學校理論課堂進入醫院臨床實踐時,學生理論知識結構不完善,難以適應臨床藥師工作實踐等問題。因此,在2016級臨床藥學專業部分由醫院教師授課的理論課程中通過案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有意識地將部分內容前置,以提升學生興趣,增加對臨床藥師工作模式的感性認識,并建立一定的臨床思維;通過理論課程結束,臨床實踐開始及臨床實習結束三個節點,從學生、藥師、醫師三個維度來綜合評估教學效果,并與2015級傳統教學法的結果進行比較來探討醫院教師在臨床藥學理論教學中應用CBL法的效果。

1教學目的

校院合作開辟了臨床藥學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這種模式從架構上將基礎與臨床結合起來,具有重大的意義[5]。但從教師角度來看,學校教師與醫院教師組成的師資隊伍一方面能夠擴大知識講授的范圍,另一方面卻仍然存在著若干問題。學校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是否足夠滿足臨床實踐的需求,或者是否能夠在臨床實踐中很好的被應用。醫院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有限的時間和教學能力都是校院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6]。因此,為避免校院合作模式淪為機械的結合,真正能夠在臨床藥學專業教學中發揮出基礎與臨床融合的優勢,我們從醫院教師的角度提出了優化教學目的與創新課程設置的建議。1.1醫院教師教學目的差異化設置。醫院教師在進行臨床藥學專業理論教學時,應當跳出傳統教學目的范疇,與純理論教學差異化設置。在教學目的方面,以培養臨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更加側重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引導其建立一定的臨床思維;了解臨床藥學工作實踐;培養其臨床服務意識。1.2臨床藥學技能的知識儲備與應用。在臨床藥學專業理論教學中,醫院教師要結合實際工作對理論教學內容加以補充與完善。在理論課程的設置中,注意巧妙的完成以下幾個目的:重點基礎知識的夯實;結合最新學科進展及臨床指南傳授知識的更新;掌握臨床藥學常規技能治療藥物監測及基因檢測的原理與應用;明了醫學知識的局限性及臨床處理應變能力。

2教學方法

2.1CBL教學設置。在36學時《臨床安全合理用藥》課程中,共編制了12個教學案例。每次3學時的課程上,首先提出案例,然后進行2個學時的理論授課,最后1個學時進行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在每次授課過程中,通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完成基本知識的傳送,同時采用CBL的方法,按照上述教學目的合理編寫案例進行教學。例如,通過“伏立康唑危急值疑云”案例探討從臨床取樣到檢測過程中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分析患者CYP2C9基因型及合并用藥對結果的影響,再到臨床用藥建議的得出;通過“博士程序員的肺部陰影”討論不同情況下抗感染藥物的選擇及療程,并討論與不同層次患者的交流模式;通過“又咯血又血栓的類風濕關節炎”對抗凝藥物專題進行深入討論,包括在無明確循證證據支持下抗凝治療方案的制定,療效的觀察,以及藥學監護的開展;通過設計模擬會診、咨詢等案例來加強學生對臨床藥師工作模式的感性認識并了解藥物治療方案的決策流程。2.2教學評估。在2015級藥學專業學生50名采用傳統LBL法教學,在2016級臨床藥學專業學生30名嘗試上述基于CBL的教學模式。在理論課程結束時由學生填寫問卷,形成課堂效果評估報告(表1),主要內容包括:理論知識掌握度、教學方法接受度、課堂氛圍、學習興趣、額外自學意愿。在隨后的臨床見習過程中,首先由醫院藥師通過理論考核方式對學生基本情況進行考察,形成學生基礎能力報告(表2),主要考察要點包括:藥代藥效學基本概念、用藥指南掌握度(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不良反應辨別、TDM/基因報告解讀。然后在見習結束時,由帶教醫師對見習效果進行評分,形成臨床實踐能力報告(表3),主要內容包括:臨床思維、醫患護溝通、藥學干預、藥學監護、用藥教育。兩個年級的教學評估報告結果采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查看全文

語文理論閱讀教學論文

[內容]

內容提要模糊理論對研究語文閱讀教學具有借鑒意義。閱讀教學除了精確性之外,還有模糊性,即教師引導學生對言語作品進行籠統認識與模糊理解。具體表現為由模糊到模糊和由模糊趨向精確兩種基本形式。決定語文閱讀教學模糊性的內在依據,是言與意的非一致性、學生的認識曲線發展和語文閱讀教學本身需要學生感悟這三個方面。關鍵詞模糊理論閱讀教學模糊性恩格斯當年曾預言,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數學的介入。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其科學化的實現應當是精確性與模糊性的有機統一。美國學者B·S·布洛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運用統計數學的測試方法,將教育目標分為認識、情感與技能三大領域,并將每個領域又具體劃分為若干個層次,無疑為把握閱讀教學的精確性提供了極富價值的參照系。然而,教育目標分類學又并非絕對規范化,它也就給閱讀教學的模糊性留下了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有待于模糊學理論來填補。近三十年來,模糊數學這門學科的迅速發展,彌補了傳統的統計數學的不足。它認為,對待“集合”運算,凡是在普通集合、一般函數中難以找到答案的問題,都可以另辟蹊徑從模糊集合、隸屬函數中尋求新的出路。普通集合只解決是與非的矛盾,模糊集合卻解決是與非這種屬于程度的高低深淺的矛盾,而隸屬函數則是描述是與非這個對象隸屬于一個集合的變化狀態。因而,模糊理論超越了簡單的是非二值邏輯,它運用的是深刻復雜的多值邏輯。閱讀教學所具有強烈鮮明的綜合性,類似于數學中的“集合”。進行閱讀教學時,就應該象模糊數學對待“集合”運算一樣,更多的采用隸屬函數的“描述”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認識與把握語文閱讀教學的模糊識別方式,不斷豐富閱讀教學實踐。

作為言語作品的文章,是言與意的統一體,即將意轉換為言之后的作品。然而,只有納入到教學程序中,文章才成為課文,具有教學的意義。所以,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指導學生由言求意的言意轉換的行為,即將作者的文章還原為作者原本要表達的意。在將言還原為意的轉換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對某些言語作品的非精確認知與理解。例如讀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的詩句:“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為什么會是老水車?為什么紡著疲憊的歌?歌怎么會是疲憊的?“我”為什么會是剛掙脫蛛網的理想?神話的蛛網又是怎樣一幅具體的圖景?這里邊難以窮盡,大有文章可做,做得越多越細,則越難以刨根究底,證明讀者仍未最后感覺到它究竟表達了什么,仍未真正捕捉住隱藏在言語幕后的內蘊。教師提供一個或幾個答案讓學生對這些詩句所蘊含的真正的意進行“是”或“非”的簡單判斷,總是難免給人一種霧里看花、隔山觀火之感。但閱讀教學終究是引導學生由言求意,怎么辦?只有借助于模糊集合與隸屬函數的方法,求取近似值,將這些詩句視為從歷史、現實角度對“我”與祖國割舍不斷的血肉的整體,讓人去感悟、去意會其深長悠遠的韻味,不必將它的完整畫面與深邃意境肢解為具體的思想與清晰的認識。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所具有的模糊性,實際上是教師引導學生依照言語作品的不確定性進行籠統認知與模糊理解。它以其更廣泛、完美與高效的特征,使學生與課文迅速溝通起來,節約了信息傳遞,并且更自由靈活地誘發學生大腦中表象的聚集,促使學生更深切地把握言語作品整體寓意以獲得更充分的審美享受。

閱讀教學的模糊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往往表現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基本形式是由模糊到模糊,一種基本形式是由模糊趨向精確。

第一種基本形式是閱讀主體(學生)在認識言語作品的類屬與形態時缺乏明晰的劃分而產生的模糊識別,始于對言語作品的模糊感知,終于對言語作品整體的模糊評判。有的學生在課前閱讀課文,大部分讀懂了,有點似懂非懂的味道,覺得作為言語作品的課文是非常美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1]但在上課時聽老師講解分析課文,則味同嚼蠟,原先獲得的難以名狀的美感至此已渙然冰釋。這是因為學生在課前獲得了對課文的模糊感知,而教師卻以抽象干癟的條分縷析取代了學生對課文的模糊評判,使得學生的模糊識別在中途嘎然斷裂。高明的教師總是既尊重、保護學生在初始閱讀課文所獲得的模糊感知,又盡力地去完善學生對課文的最后的模糊評判。如在《藥》的總結課上問大家:“夏四奶奶與華大媽在墳場上相遇,是偶然的呢?還是必然的呢?”經過緊張的思索與暫時沉默之后,學生興奮地舉起手說:“我想起來了”,但回答時又支吾其詞,模棱兩可,甚至前后矛盾。教師肯定了回答偶然者,因為偶然相遇使得課文中明、暗兩條線索在此交匯;同時,教師又肯定了回答必然者,因為必然相遇是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結果,明、暗兩條線索的必然匯合要通過夏四奶奶與華大媽在墳場偶然相遇體現出來。感受言語作品的美,往往受個人的閱歷、心理、修養、情趣等制約而顯得靈活多樣,很難劃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正如康德所言:“美應當是不可言傳的東西。”唯其如此,所以,“我們避免兩種極端的做法:一種是關于課文的意思一定都要讓學生說出來;另一種是教師一個人解說課文的內容,說明藝術形象,卻沒有給兒童留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機會,而兒童的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能夠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的”。

查看全文

語文理論命題教學論文

對于課文性質,人們普遍持如下觀點:

其一,“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揭示了課文的本質屬性,受到廣泛贊同。是的,從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看,課文的性質始終沒有超出教學用的例題習題的范圍。先從漢語言教學的角度看,課文是被當作遣詞造句的范例和訓練語感的材料來使用的。這跟英語教學的情況相同。再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課文本身一般沒有教學生“應該怎么閱讀”的內容,它只是閱讀的材料,所以說它是閱讀教學的練習題比較合適。再從寫作教學的角度看,課文是學生作文的范例,至于老師要使用這個范例講解什么寫作原理和學生會從這個范例中得到什么寫作經驗,還有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總之,課文并不神秘,它就是被選入語文教材、被用于語文教學的文章。語文教學之所以要用它,不過是以此為“例”來說明某個語言現象或某個讀寫原理,或者是被用來作為某語言技能或某讀寫技能的訓練材料,僅此而已。

其二,課文同時又被認定為語文科的教學內容。1995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稱舊大綱)規定,語文科的教學內容有三項:課文、能力訓練和基礎知識。課文居語文教學內容之首。2000年新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稱新大綱)列六項“教學內容和要求”,課文亦在其中。確認課文為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理論的基本命題之一。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材一直是把課文當作教學內容來編排的,語文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在課文教學上的。語文科教課文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事,誰也不懷疑。

綜合上述兩個方面就是,大家既認為課文是語文科的例題習題,又認為課文是語文科的教學內容,換句話說,就是要把課文這種語文的例題習題當作語文科的教學內容。

本文認為,上述關于課文性質的兩點認識一對一錯,認定課文為語文科例題習題是對的,把課文當作語文科教學內容是錯的。正是這個概念的錯誤,引發了語文教學的一系列弊端,鑄就了語文教學的痛苦和低效率。

一、“例題習題”與“教學內容”是兩個不相容的概念,前者不從屬于后者

查看全文

激勵理論鋼琴教學論文

一、簡介

其一,期望理論.期望理論是一種過程型的激勵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的固定要求決定了他的行為和行為方式,人的勞動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基礎上的,這樣,就可以在個人活動與其結果之間建立某種聯系.期望理論可用公式來表示為:激勵力量=效價×期望值.其中,效價是指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或所要達到的目標的估價,這也可以理解為被激勵對象對目標的價值看得多大.這個公式的含義就是:當一個人對某項結果的效價很高,而且他判斷出自己獲得這項結果的可能性也很大時,那么用這項結果來激勵他就非常起作用.因此,要使被激勵對象的激勵力量大,效價值和期望值也必須高,只要效價值和期望值中有一個的值很低,這件事對被激勵對象來說就缺乏激勵力量.也就是說,如果被激勵者覺得自己的成功幾率越大,那么這個目標對他的激勵效果就越大.例如,小學即將畢業的孩子都面臨小升初的擇校問題.當然,要考上名校非常難,首先在報名時就需要出示你獲得十級證書和學生優秀藝術人才選拔賽一等獎的證書等等,這樣才具備報名參考藝術特長生的資格.盡管要同時達到以上的目標非常不易,但對于那些具備一定條件而又缺乏自信的學生,如果教師讓其堅信,只要通過認真努力和全力以赴的準備,那么他們實現這個目標的成功率是非常大的.所以,以此作為激勵目標,讓學生嚴格地從認譜、分手練、合手練、慢練、快練、分小節練、分段練、抽重點練、抽難點練、聽各種音響資料……一環又一環反復練習,學生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如筆者的一個女學生,其具備沖擊名校人能力,但因為壓力過大而出現過放棄的念頭,筆者不斷地鼓勵她,耐心地給她分析所有的情況以及她所具備拿下這個目標的實力和成功的幾率.正是在這樣的期望的激勵下,最終該學生如愿以償地進入了她夢寐以求的中學.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激勵的力量不可小視.期望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在該女生的身上得到了體現.

其二,目標理論.目標管理是一種過程型的激勵理論,強調通過目標的設置來激發動機,指導行為,激勵積極性.人的行為的特點是有目的性的行為,有沒有目的性,其行為結果是大不一樣的.目標是一種刺激,合適的目標能夠誘發人的動機,規定行為的方向.心理學上把目標稱為誘因,由誘因誘發動機,再由行為達成目標的過程就稱為激勵過程.如,大四的學生都會面臨一個選擇:“我要不要考研究生?”為了更好的學習知識和有更好的前途,絕大部分都會選擇參加研究生考試這條道路.從筆者所教過的幾屆畢業生來看,有明確的目標設置激勵的學生,其考研的結果與沒有明確設置的結果大不相同.有一部分學生抱著“今年先去試一試,明年再好好考”的態度,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樹立了“今年必須要考上研究生,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目標來考研.只是抱著“試一試”態度的學生,由于考研的目標設置不清晰,準備工作做得也不是那么充分,壓力也沒有那么大,在有些可以去拼一下或可以放一下的環節,他們往往會不自覺或下意識地選擇放一下,而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第二年.由于總想著不著急,還有第二年,所以他們就很難百分之百地完全投入進去,其考研的結果上也往往不太理想.而另一類的考生,他們在考研這個目標的激勵下,把今年當成惟一的機會,考研的目標設置非常清晰,準備非常充分,對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在考研的每一步、每一個環節他們都拼盡全力、全力以赴,抱著只能往前、不能退后的態度,整個考研的準備過程與整個考試的狀態都非常好,當然考研的結果就會好很多,成功的幾率也會高出很多.由此可見,有明確的目標設置激勵的和沒有目標設置激勵的最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激勵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常大,效果也很好.

其三,歸因理論.歸因就是尋找已經產生某種行為的原因.歸因理論是由行為的結果來推斷行為的原因的過程,通過已成定局的成功或失敗的結果,找出最佳的激勵途徑.這種通過反推方式尋找有效激勵措施與方法的理論屬于過程型激勵理念之一.如,筆者教過一個剛學習鋼琴的小學生———調皮好動的羊羊,這個小男孩注意力不易集中、坐不住,給他上課時,他常常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且往往不著邊際、天馬行空.筆者剛給他講到一點兒鋼琴知識,他馬上就會聯想到其他事情上去,思想非常跳躍.經過一段時間的授課后,我靜下來仔細地思考問題的癥結及解決辦法.原來,羊羊學習鋼琴困難,是因為他覺得學習鋼琴枯燥、無聊、坐得久、沒興趣.應該說,調皮、好玩、坐不住是每個小孩子的天性,他們不可能從一開始就自覺自愿來上課和練琴,所以我們不能一來就對他們推出教學計劃、教學目標等等“硬框框”,不能一味地硬要他們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上課,也不能因為他們不專心、不集中就一再對其進行批評.這樣的做法只會打擊他的積極性,讓他更灰心,對鋼琴更沒興趣.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比對其他孩子更有耐心和信心,不斷地鼓勵他、激勵他,讓他先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感受到學琴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難、那么無聊,讓他相信他完全有能力把鋼琴學好,然后再慢慢地培養他的興趣,讓他逐步地喜歡上鋼琴.為此,在上課時,筆者對羊羊更加有耐心,反反復復地給他解釋所講的每一個知識點,并照顧到他好動的特點,在他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后給予其一些休息時間,從精神上先緩解他的壓力.只要他好好上課,課后筆者還會視情況對其進行鼓勵或給予其一些小的獎勵.在上課的節奏安排上,筆者也做了調整,對他提出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和問題并不著急打斷他,而是盡量結合要講的鋼琴知識和他一起交流,這樣上課的氣氛變得輕松和融洽起來.而每當他彈好比以前好時,就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讓他覺得更開心,沒有壓力,覺得自己很棒,于是越彈越有勁頭.后來,羊羊不僅可以順利地上完每一節課,同時也基本上完成了預定的教學內容.

二、結語

綜上所述,管理心理學不僅對企業組織管理有積極意義,其在教育活動中同樣可以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運用激勵理論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揭示問題的原因所在,從而有效地找到解決的方法,極大地豐富鋼琴教學的手段,開闊教學思路和視野,提高鋼琴的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

電磁場理論教學論文

高中物理課本甲種本(1985年第1版)第三冊第153頁在介紹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時敘述道:“麥克斯韋用場的觀點分析了電磁現象,認為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這是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一個靜止的電荷,它產生的是靜電場,即空間各點的電場強度不隨時間而改變.這個電荷一旦運動起來,電場就發生變化.另一方面,運動電荷要產生磁場,用場的觀點來分析這個問題,就可以說:這個磁場是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筆者認為,這里用運動電荷產生磁場為例來說明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是欠妥的.比甲種本早一年出版的乙種本(1984年第1版)以及主要由它修訂而成的現行課本(必修)中沒有這個例子,但是這個例子在現在的高中物理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不良的影響.最近,筆者帶學生在中學教育實習時發現了甲種本的這個例子,接著對廣州市的中學物理教學做了調查,發現目前仍有一些中學在教學中喜歡使用甲種本的這個例子.所以,有必要對這個例子做進一步的分析.

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的空間產生磁場是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也是麥克斯韋對電磁場理論的最主要的貢獻.這樣,不但傳導電流(由電荷運動引起)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而且變化的電場(或“位移電流”)也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也就是說,產生磁場的途徑有兩種:電流(傳導電流)或者變化的電場(或叫做“位移電流”).甲種本的這個例子所講的“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理解.

一、把“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理解為電荷運動形成電流(傳導電流),這個電流要產生磁場,這是中學生所能理解的層次.按照這種理解,這個電場是由傳導電流產生的,而不是由“位移電流”產生的,即不是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甲種本的論斷是錯誤的.

二、從較高的層次來理解“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這句話.電荷的運動是任意的,由于既有速度v,又有加速度a,這個電荷產生的電場和磁場是非常復雜的,要用電動力學的方法才能處理,一般中學生不可能理解到這一層次,而且這時在運動電荷產生的磁場中,既有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也有由傳導電流產生的,到底哪一部分主要,要視電荷的運動情況及觀測點的位置而定.在電荷附近(近場區)磁場主要由傳導電流產生,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個磁場是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

綜上分析,甲種本用一個運動電荷產生磁場為例來說明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是欠妥的,其結論“這個磁場是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是不對的.

值得指出的是,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包含著深刻而新穎的思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難以為物理學家們所接受,直到25年之后,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從而證明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正確性,這個理論才得到人們的普遍承認.可見,“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這一假說并非能用一個例子來加以形象說明的.在高中階段講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時,可以像必修本或乙種本那樣,簡要地給出麥克斯韋的假說,而不要企圖找什么形象的例子來說明.倒是有必要向學生強調:電流和變化的電場是產生磁場的兩種途徑.最近筆者帶學生到中學教育實習時,就有一些中學生問實習老師(筆者帶的實習生):“當穩恒電流通過直導線時,周圍空間的磁場是穩定的,而電場卻不隨時間做均勻變化,這不是與老師講的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相矛盾嗎?”這說明學生誤以為要產生磁場就必須有變化的電場,并不明白電流和變化的電場均可以產生磁場.或者說,學生學習了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卻忘記了電流是產生磁場的基本途徑.

查看全文

輸出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論文

摘要:在我國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著重輸入輕輸出的現象,學生無法順暢地進行口語表達。文章對輸出理論的三大功能進行了簡要的介紹,指出口語教學必須重視語言輸出,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關鍵詞:輸出理論口語教學英語教學

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二語習得研究的兩大重要問題。有了獲取語言知識的渠道,學習者才可能習得語言;而通過語言輸出,人們可以了解到學習者是如何習得語言以及語言水平如何。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Krashen提出了“輸入假設”,認為學習者習得語言的方式只有一種,即通過大量可理解性輸入。許多學者認為,僅有語言輸入對于語言習得是不充分的,當學習者聽到語言輸入時,通常無需調動句法知識就可以理解語言的意義。

一、輸出假設理論及其功能

1985年,Swain提出了輸出理論——通過口頭或者書面語言的產生,學習者就能習得或學習語言。Swain通過對加拿大的法語沉浸式教學進行調查研究,學校里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的一些課程全部由法語教授。然而,他們盡管在聽力與閱讀理解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寫作和口語方面卻表現出了語法準確性方面的劣勢。這表明,僅有語言輸入對于習得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是不足的,要習得一門語言,必須鼓勵學習者進行語言輸出,并且在使用目標語時注重語言形式的正確性。Swain提出了輸出在二語習得中的三大功能。

1.輸出能引起學習者對語言的注意

查看全文

遷移理論下鋼琴教學論文

一、遷移與遷移理論的內涵

在相互影響作用中,也存在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兩種區別。順向遷移,顧名思義,就是先前的學習對后來學習的影響。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最開始對學生的基礎指導,如指法練習以及樂理知識的普及,都會對學生后來更深層次的進步有重要的積極作用。逆向遷移,就是后來的學習對先前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在鋼琴教學中,學生逐步的學習過程,使之對先前學習過程的難點有了獨特的理解點。

二、遷移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設計與實現

(一)遷移理論的分類

學習過程中的遷移理論,主要有形式訓練說,共同因素說,關系理論,遷移的情境性理論等等一系列類型。在鋼琴教學中,遷移理論的設計與實現對于學生的長足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形式訓練說的應用

查看全文

精細加工理論教學論文

摘要:美國教育技術學家瑞格魯斯(C.Reigeluth)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稱為“精細加工方法”的教學內容序列化教學設計理論。它強調知識的整體認知性,兼顧到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生的心理順序,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理論。本文介紹了該理論的基本內容、教學設計原則和程序,并以此理論為指導對《VisualFoxpro數據庫系統》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重新設計。

關鍵詞:教學設計;精細加工;先置摘要

從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到現今認知建構學習理論的盛行,教學理論方面的專家學者都盡力描繪其心目中理想教學模式的藍圖,雖然他們所持立場可能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眾多意見看法的提出,使得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越來越能命中有效教學的靶心。其中,加涅的學習階層論引發了我的思考:學習應該先具有整體概念再逐一建構,還是部分簡單完成后再進到整體復雜的學習?較之于加涅的看法,瑞格魯斯的精細加工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應該先有整體概念藍圖之后再逐一建構內容知識,如此學習才能四通八達、深入淺出,這種看法正如我國古人所言:“治學之道,貴乎能入能出。能入則能知;能出則能評。善入者必能登堂入室;善出者必有高情至論。”因此,要達到能入能出的境界,學習過程應該先掌握整體概念架構。

精細加工理論的基本內容

精細加工理論的基本內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個目標、兩個過程、四個環節。

一個目標是指ET的全部內容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依照認知學習理論實現對教學內容(即當前所教學科知識內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組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