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三首教案

時間:2022-06-24 10:59:00

導語:外國詩三首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國詩三首教案

外國詩三首之《致大海》《籬笆那邊》《我愿意是急流》

自讀導言:

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馳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藝術的優美風光。這三首外國詩,《致大海》是詩人的一篇浪漫主義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詩人對自由和解放的熱烈追求和對暴力統治的憎惡、反抗;《籬笆那邊》卻在平靜的敘述中,蘊含了耐人尋味的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則寫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著詩人強烈的情感。

自讀要求:

1、體會三首詩或象征性強、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鮮明的特點。

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象及其蘊涵的意義。

3、通過誦讀、欣賞不同特點和風格的外國詩歌,培養我們對外國詩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自讀程序:

1、通過誦讀整體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感情:誦讀《致大海》時,注意把握全詩感情基調和變化,感受詩歌濃厚的抒情氣氛和強烈而又深沉的感情;誦讀《籬笆那邊》時,注意整體把握詩意,展開聯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誦讀《我愿意是急流》時,要感受詩中纏綿的傾訴,還要理解并讀出詩人堅定美好的信念。

2、理清詩歌的內容線索和感情線索。

3、分析和理解外國詩歌的生動、鮮明的意象,并對這些意象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4、理解詩人將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鮮明意象中的表達方法及其作用。

自讀點撥:

1、《致大海》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首先表達了對大海的禮贊,贊嘆大海的坦蕩多姿、無拘無束、傲岸不羈,其實這正是詩人性格的寫照。其次,作者還借謳歌大海來表達自己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2、如何理解《籬笆那邊》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點撥:“草莓”在詩中首先是觸發詩人回到童年感覺的具體事物,同時,它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而“上帝”象征著權威,代表著正統思想,是人們追求理想的強大阻力,象征著行為約束、思想禁錮;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講他又何嘗不是一個被禁錮者,一個不能按自己本性行事的人?

3、《我愿意是急流》中運用比喻和對比等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點撥:本詩通篇采用了博喻手法(用一連串豐富多采的事物,來比喻同一個意思),并把每一個比喻都加以展開,并同對比結合運用包含了更豐富的意義,有民歌的風格。詩人以“急流、小河、荒林、廢墟、草屋、云朵、破旗”等一系列荒涼冷落的形象自比,以“小魚、小鳥、常青藤、火焰、夕陽”等美好的形象比喻心中的愛人,兩組比喻形成鮮明的對比。但他們的含義是一致的,就是不管自己的命運多么坎坷,多么險惡,只要同“愛人”在一起,就能化險為夷,幸福無比,從而歌頌了愛情的強大威力。這幾組比喻和對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完整地勾勒出男女主人公的豐滿形象,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從細處看,比喻和對比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各有新意:“小河”要穿越“崎嶇山路”,意味著愛情的歷程將百折千回,艱難曲折;“荒林”要同狂風惡戰,表明可能遇到的挫折和打擊……這一切都含蓄地體現了主人公剛毅不屈的性格和對愛情堅貞不逾的追求。而詩人對愛人的比喻也富有變化,如浪花里的“小魚”,取其活潑自由;鳴唱枝頭的“小鳥”,喻其歡樂天真……。

自讀思考:(根據時間決定)

1、《致大海》

——具體研習:

問題一:詩人面對洶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關的詩句畫出來。

學生邊輕聲誦讀邊圈點思考,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傷痛苦(1節~7節);緬懷英雄拿破侖和偉大的詩人拜倫(8節~13節);永久懷念大海(14節~15節)。

問題二:以上內容是通過什么線索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明確:詩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材料的。

問題三:詩人為什么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征意義?

明確:因為大海有廣闊的胸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如詩句“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漁夫們的溫順的風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護”、“但當你洶涌起來而無法控制時,/大群的船只就會被覆亡。”更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詩歌的第一句“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這種象征意義。

問題四:作者對大海的禮贊反映了什么?

明確:反映了詩人對自由的熱愛與追求。

問題五:詩人面對大海為什么又感到悲傷痛苦?

明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心傷”。如詩句:“還因為那個隱秘的愿望而苦惱心傷!”、這里“隱秘的愿望”即第6節詩人所寫的“我曾想永遠地離開……但是我卻未能如愿以償!”詩人為未能逃脫監禁而悲傷痛苦。

問題六: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極力贊頌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詩句:“正像你一樣,他威嚴、深遠而陰沉,/他像你一樣,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二人結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如詩句“世界空虛了……大海洋呀,/你現在要把我帶到什么地方?”

——欣賞品味

欣賞品味是在對全詩理解基礎上的更高一層次的教學活動。在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選擇1~2處自認為最精彩之處進行品味,并組織學生討論評判。

欣賞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怨訴,/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我最后一次在傾聽/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點撥:大海這一意象已滲透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因為詩人將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個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為詩人發出“憂郁的怨訴”,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這臨別時,她又向詩人發出了“召喚的喧響”,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喚。因而詩人在第3節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的向往與矢志追求。

欣賞品味例二:我曾想永遠地離開/你這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懷著狂歡之情祝賀你,/并任我的詩歌順著你的波濤奔向遠方,/但是我卻未能如愿以償!

點撥:這里“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是指詩人將要離開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遠地離開”是指詩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尋求那自由的生活。進而詩人想象離開囚禁之地時的“狂歡之情”,并用“任我的詩歌順著你的波濤奔向遠方”這一形象的詩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創作,再也不必擔心遭到監禁,但是詩人的美好愿望卻未能“如愿以償”,因而詩人在詩中反復強調自己的“苦惱心傷”!

欣賞品味例三:為自由之神所悲泣著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陰惡的天氣喧騰起來吧,激蕩起來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經將你歌唱。

點撥:這里的“歌者”指拜倫。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為自由而戰的革命者,因而詩人對他十分崇敬,認為他雖已離開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詩人作品與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詩人充滿激情地呼告大海“喧騰起來吧,激蕩起來吧”,為偉大的詩人而歌唱!詩人在這里緬懷拜倫,贊美拜倫,正是贊美為自由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欣賞品味四: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巖,你的海灣,/你的閃光,你的陰影,還有絮語的波浪,/帶進森林,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

點撥:詩人從拿破侖與拜倫兩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別大海時,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惱心傷”,這時“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這里的“你”就是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這種理想借助峭巖,海灣,閃光,陰影,波浪,帶到“荒漠之鄉”這個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詩人的心靈由“大海”而得到徹底的凈化,詩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華。

(以上例舉供教學時參考。而主要任務是引導啟發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欣賞品味和評判,由于學生平時接觸外國詩歌不多,對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賞品味時可能會有困難,教師可作適當的點撥,但決不要包辦代替。學生的欣賞品味只要不違逆詩歌的主題,言之成理,都應加以肯定。)

——課堂訓練

根據本課的體裁特點,主要進行誦讀訓練,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進一步體味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學生劃出詩歌誦讀時的停頓與重音。如1段-4段朗誦時的停頓與重音: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

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怨訴,

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

我/最后一次/在傾聽

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時常沿著/你的岸旁,

一個人/靜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還因為/那個隱秘的愿望/而苦惱心傷!

我/多么熱愛/你的回音,

熱愛你/陰沉的聲調,/你的深淵的/音響,

還有那/黃昏時分的/寂靜,

和那/反復無常的/激情

(以上訓練應作適當誦讀指導。各句中誦讀時的停頓,除語法停頓外,還有邏輯停頓,其作用是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如“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處略作停頓,突出強調了“大海”。誦讀時的重音也是為了強調某種語意或突出某種感情。如“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讀,突出強調了“大海”的象征意義。)

2、《籬笆那邊》

問題一:詩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確:草莓指代世間美好的事物。思考這一問題應從草莓的特點入手。草莓色澤鮮艷,圓潤可愛,在外形上給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們都喜愛的一種水果。

問題二: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確:上帝號令一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權威的代表,又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或代表著種種清規戒律。思考這一問題應從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問題三:如何理解“我”“想爬過”、“能爬過”卻又因為怕臟了圍裙挨上帝的罵而不愿爬過?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明確:“想爬過”“能爬過”,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臟了圍裙挨罵則說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有種種顧慮,擔心會遭受責備。歸根到底,這一切是“上帝”的行為約束、思想禁錮造成的。

聯系實際示例:

孩子本是純真無邪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其中蘊藏著多少創造的萌芽啊。但我們現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許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規的行為,用很多清規戒律來束縛他們的思想,壓制他們的個性,從而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解說]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標準的答案。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討論,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應加以肯定,答案不強求一致。

問題四:詩人為什么說“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會爬過去“?

明確:孩子是純真無邪的,孩子對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與追求。“上帝”如果拋開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拋開了一切清規戒律,恢復其純真無邪的本性,他一定也會爬過去追求世間美好的事物。

問題五:作者安排“上帝”這個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確: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權威的代表,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是別人思想的禁錮者;其實“上帝”又何嘗不是被禁錮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決心拋開一切束縛,重新撿拾起純真,他也會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東西。

小結:集哲學和文學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為一體,這是哲理詩的顯著特點。而哲理詩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訓示式的說教,而在于悟性的啟迪,學習時應由詩的表層意象入手,展開聯想,逐層深入,最終觸及主旨,才能理解詩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詩總會給讀者留下思索的空間,留下某種不確定性,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自己的理解來拓展詩歌的藝術空間。

3、《我愿意是急流》

問題一:詩中選擇了哪幾種意象?可以概括為幾組、幾類?這幾類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確:詩中選擇了十二種意象:急流、小河、小魚、小鳥、廢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陽。這些意象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急流、小河、荒林、廢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詩人的自喻,相對來說,比較闊大、粗獷,富有男性的陽剛之氣,給人以壯美之感;另一類是小魚、小鳥、常青藤、火焰、夕陽,是“愛人”的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比較嬌小、細膩,有著女性的柔媚,給人以秀美之感。

問題二:這首詩多處運用對比的寫法,請分析其中一處對比所揭示的深層含義及其作用.

明確:第一段中“崎嶇”和“快樂”形成第一處對照。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的是悠閑歡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嶇的小路上跋涉是艱辛痛楚的。但“只要”愛人是“快樂”的,詩人就甘愿面對崎嶇,承受痛楚;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戰”和“做窠”“鳴叫”形成第二處對照。小鳥“做窠”“鳴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對狂風的作戰則充滿了危險。但“只要”愛人生活得幸福,詩人甘愿冒著危險挑戰狂風;

第三段中“毀滅”“荒涼”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處對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廢墟是它上升成長的依靠,而廢墟自身卻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愛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詩人甘愿“荒涼”甚至“毀滅”;

第四段中“飽受風雨的打擊”和“愉快”形成第四處對照。安身于草屋內火爐里的火焰避開了戶外風雨的危險,“愉快地緩緩閃現”,這一份安逸和滿足來自于草屋的庇護。而草屋自身卻要“飽受風雨的打擊”。但“只要”愛人能安全愉快,詩人甘愿承受打擊;

第五段中“飄來飄去”和“鮮艷的輝煌”形成第五處對照。“珊瑚似的夕陽”顯出了“鮮艷的輝煌”,這是生命的輝煌,而云朵、破旗在廣漠的空中的飄來飄去卻是一種居無定所的飄泊和蒼涼。但“只要”能襯托出夕陽的輝煌,詩人甘愿飄泊。

五處對比使詩人對愛情的奉獻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體現,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問題三:一組意象已能表達詩人對愛情的態度,詩人為什么還要選擇這么多意象?

明確:詩中作為比喻的自然現象包羅萬象,豐富多彩。上至廣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廢墟,小至一鳥一魚,意境開闊,畫面舒展。這不僅展現出詩人自由、開朗、奔放的襟懷,也將詩人的愛情表白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

問題四:這些意象在順序安排上有什么特點?對主旨的表達有什么作用?

明確:由快樂的小魚到鮮艷的輝煌,是愛人走向成熟的生命歷程。成長過程中愛人需要保護,詩人挺身而出,與狂風作戰,飽受風雨的打擊,哪怕毀滅也絕不懊喪;而當愛人的生命步入輝煌時,詩人則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襯。這樣的順序安排,一步步襯托出詩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口頭表達訓練: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寫成散文。(分小組交流)

小結:把握詩歌形象之間的聯系是深入理解詩歌主旨的一個較好的切入口。這首詩中詩人對愛情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通過兩組意象之間的聯系得以實現的,因而在學習中要從把握表現力極強的關鍵性短語入手賞析詩歌,從而得到美的熏陶。同樣,在教學中進行一些口頭作文練習,既可以培養對詩歌中美好純真脫俗的感情的感悟能力,也可以訓練自己口頭表達能力。

自讀拓展(課內或課外):

將剛學過的舒婷的《致橡樹》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進行比較,理解體會兩首詩表露出的詩人的不同的愛情觀。

明確:舒婷的《致橡樹》塑造的是與愛人并肩站在一起的形象,表達的是對愛情的另一種理解:獨立、平等、忠貞不渝。而《我愿意是激流》寫在詩人和尤麗亞熱戀時期,是一首向自己所愛表白愛情的詩。詩人坦露自己真誠熱烈的胸懷,表白自己無私奉獻的心愿,不管這種奉獻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作出什么樣的犧牲,詩人都欣然接受,無怨無悔。在對愛情的奉獻上,這首詩達到了巔峰,具有極其強烈的感人力量。

外國詩三首《致大海》《籬笆那邊》《我愿意是急流》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世界詩歌發展概貌、中外詩交流概況。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簡歷與創作。

3.理解、領會幾位作者所繪寫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蘊。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誦讀并體會《致大海》的精神實質。隨作者華茲華斯一起感受一種逼人的質樸、自然美。

2.領悟《籬笆那邊》帶一點神秘色彩的詩意。

3.美誦《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體味作者真摯的情懷。

三、德育滲透目標

1.追求自由、美好、進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為人,要奮發有為。

2.愛好思考,珍愛生活中真摯的情懷。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環境和俄羅斯當時所處的歷史階段,對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為重要。難點就在這些方面,學生應把世界史的學習與語文中的詩歌理解、欣賞融匯貫通起來。

狄金森的詩素以神秘著稱,評詩者一向聚訟紛紜,要想讓學生理解透她的詩旨,就有必要對“上帝”這一概念作些闡釋。所謂“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國學生在理解這個概念上易犯簡單化的毛病,要從獨特的角度去誘導學生理解。再者,神秘主義的詩不能只允許一家之言,應讓學生在其智力基準上去理解,可以見仁見智,甚至學生完全否定其詩,也不必太在意。優秀的詩從來不靠強迫去打動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當作精彩的情詩來讀,高中學生還處于一個敏感的青春勃發期,他們會悄悄地反復誦讀此詩。教學時可相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婚戀觀教育,不必在思想內容上過多展開,指導學生抓住其形式的特點談一談就可過去。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世界詩歌史概貌,了解課文幾首詩的作者。

2.第一課時:學生展示自學預習所獲知識,教師補充,誦讀《致大海》,帶著課文后面的思考練習題一、二,繼續品讀二詩。

3.第二課時:抽查并評點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引導學生領會《籬笆那邊》的含蘊,提示學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并反復誦讀。

4.模擬仿作自由詩。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生簡述外國詩歌發展史概貌,教師補充。粗略了解外國詩歌發展情況。

2.了解幾首詩的作者并能初步誦讀這幾首詩。

二、外國詩歌發展史概貌

第一階段:遠古時期(前40世紀至5世紀)古埃及,古巴比倫。

第二階段:古希臘、羅馬時期(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

第三階段:中世紀(5至15世紀),亦可稱圣經詩歌時期。

第四階段:文藝復興時期(14至16世紀),偉大詩人有英國的莎土比亞、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階段:古典主義時期,(17至18世紀),有彌爾頓、伏爾泰等歷史名人。

第六階段:浪漫主義(18至19世紀),詩歌群星璀璨,俊采風流。德國有歌德;英國有布萊克、彭斯,有湖畔派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及雪萊、拜倫、濟慈三個少年天才;法國有雨果;俄國有普希金;美國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階段: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意象派超現實主義、先鋒派各種風格的詩層出不窮,東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風所及,以至于今。

三、學生誦讀課文中的《致大海》、《孤獨的收割人》,了解普希金和華茲華斯的簡歷及創作特點,教師補充。(關于普希金的資料甚多,此處略)

四、再次誦讀《致大海》,試完成練習一、1。

五、參考資料:《世界名詩鑒賞詞典》,辜正坤主編。

附:板書設計

致大海

詩人贊嘆大海的壯美

內詩人熱愛大海的奔放與寬廣

容詩人羨慕大海而為自己懊喪

詩人更依戀大海悲哀的喧響

召喚的喧響

體裁既是情調憂傷的哀歌

又是富有哲理的詩作

特點氣勢豪放,意境雄渾,思想深沉,激情奔放,

充滿了積極奮進的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深入全面地理解領會《致大海》的詩意、詩美。

2.感悟《籬笆那邊》的神秘含蘊。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

二、學生在深入全面領會詩意詩美的基礎上,再次美誦《致大海》,配樂配圖。

三、了解狄金森,讀懂《籬笆那邊》

1.狄金森(1830—1886),美國女詩人。25歲始,棄絕社會交往,潛心以詩作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她的詩篇中洋溢者一種奇光異彩。與惠特曼的詩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寫得細膩、柔美,清新別致,精細人微,寓深邃于淺表的意象,塑造出別具一格的意境。

2.內容大意

表面意思是:一棵紅草莓在籬笆那邊向我招手,我想爬過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臟白圍裙。過去或不過去,真是矛盾。如果上帝是小孩子,它會不會爬過去呢?也許會吧,也許不會。可以聯想、感悟到的意思因人而異。

3.鑒賞要點

(1)獨特價值的重新發現

狄金森的詩,在一戰前的相當長時間內,不被人重視,今天,她被公認為美國罕有的文學天才,聲望越來越高,成為與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齊名的西方現代詩歌的先驅。她的詩不循章法,內容廣闊,意象奇特,韻律多變化,以其獨往獨來的姿態為美國詩壇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們內心深處的隱秘,她的詩是內心感受的外化,被稱為靈魂的風景畫家。

(2)打破生命時間的順序

面對籬笆和紅草莓,詩人觸發了無限的詩意,仿佛穿越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歷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時光,充滿了創造的發現和美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憶,相信每個同學都有各自獨特的感受。

四、了解裴多菲,讀懂《我愿意是急流》

1.裴多菲是19世紀匈牙利愛國詩人。他當過兵,作過流浪藝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軍隊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6歲。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愛情詩,尤其是1846年秋愛上森德萊尤麗亞以后,寫了不少動人的詩給她。1847年秋,裴多菲與心愛的人結為伉儷。這首詩的創作,可以看作愛情的表達。當然,這首詩也可以有多種解讀。

2.內容大意

全詩共五節,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開頭的格式,詩人把自己說成“急流”“荒林”“廢墟”“云朵”“破旗”,把愛人比作“小魚”“小鳥”“常春藤”“火焰”“夕陽”,構成五個有層次的充滿活力的藝術畫面,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

3.鑒賞要點

(1)多樣的解讀

首先可以把本詩看作一首愛情詩,它抒發了對愛人的深摯戀情,歌頌了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其次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詩,它委婉地表現了19世紀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爭事業,歌頌了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精神和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詩中的“我”可能是詩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戰士們;詩中的“愛人”,既可以是詩人的愛侶,也可以是詩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到其他意義。

(2)意象的獨創性排列

這首詩沒有空泛說教,而是通過一系列鮮活意象的排列遞進,營造一個情感流動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廢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魚”——“小鳥”——“常春藤”——“火焰”——“夕陽”。意象層層遞進,其排列組合具有獨創性,使詩情變化,呈現出多層次、多側面,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有關材料】

一、普希金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民族的偉大詩人,俄國近代文學的奠基者、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生于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文學的熏陶,13歲開始寫詩,15歲公開發表詩作。1817年在皇村學校畢業后進外交部任職,廣泛結交優秀的貴族青年,寫下了一些歌頌自由、反對專制暴政的充滿激情的詩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從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監視下埋頭寫作。1837年在決斗中被殺害。除了一些敘事詩、小說,他一生寫了近九百首抒情詩。他的詩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憂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別林斯基贊譽他的詩:“所表現的音調的美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凈,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劍擊一樣堅強有力。”高爾基說:“我開始讀普希金的詩,如同走進了一片樹林的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溢著陽光。

二、《籬笆那邊》的寫作背景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國19世紀詩壇的一顆巨星,世界抒情短詩的大師之一。她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度過的,生活圈子極其狹小。父親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簡出,幾乎與外界完全隔絕,終日閉門作詩寫信。她55歲去世時,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詩歌。她的詩大都短小,抒發了她對人生、愛情、藝術、死亡等方面的見解,寄托了她個人的情感。《籬笆那邊》就是代表作之一。

三、《我愿意是急流》的寫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紀匈牙利愛國詩人。他當過兵,作過流浪藝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軍隊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6歲。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愛情詩,尤其是1846年秋愛上森德萊尤麗亞以后,寫了不少動人的詩給她。1847年秋,裴多菲與心愛的人結為伉儷。這首詩的創作,可以看作愛情的表達。當然,這首詩也可以有多種解讀。

致大海、籬笆那邊、我愿意是急流

教材分析(教材重點、難點、雙基分析)重點:

1、在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詩歌中象征、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難點:

外國詩歌因為存在語言障礙,翻譯難度大,讀譯作難度也較大。可加強對學生預習的要求,多交代一些背景知識,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教學目的(知識能力、德育的目標要求)1.感知優秀的外國詩歌作品,開闊眼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2.在豐富詩歌閱讀內容的同時,感受中、外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相互間的聯系。

3.外國詩作因為存在語言障礙,翻譯難度大,讀譯作難度也較大。可加強對學生預習的要求,多交代一些背景知識,調動學生思考體驗的興趣,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教具錄音機教學方法誦讀指導

教學過程學生活動

一、鑒賞《致大海》

(一)介紹作者普希金:

普希金是俄羅斯民族的偉大詩人,俄國近代文學的奠基者。13歲開始寫詩,15歲發表作品,寫下了一些歌頌自由、反對專制的充滿激情的作品。2l歲時被沙皇流放到南方,27歲時回到莫斯科,38歲時在決斗中被殺害。

普希金一生寫了近九百首抒情詩,他的詩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介紹背景:

普希金在被流放囚禁期間,長期與大海為伴,把奔騰的大海看成自由的象征,當他即將離開流放地向大海告別時,萬千思緒如潮奔涌,憂郁而又激奮的詩篇醞釀于胸,寫成了這篇優秀詩篇。

(三)誦讀指導:

全詩抒情氣氛濃烈,感情強烈而又深沉,誦讀時,要注意感情的基調和變化。

教師范讀,學生試讀。

(四)內容分析

提問:本詩篇幅較長,試以作者的感情為線索,劃分本詩的結構。

明確:本詩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一、二節,寫詩人與大海告別。

第二部分為中問十一節,寫詩人由大海引起的回憶和聯想。

第三部分為最后兩節,寫詩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的告別。

提問:根據詩句,談談你對各部分內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體會。

總結學生的表述,明確:從詩的開始,作者就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對話,與大海告別。大海是如此的美麗,又是這般溫情脈脈,但詩人卻與大海即將離別。大海發出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像是憂郁的怨訴,又像臨別時的呼喚。這無疑是詩人的一種感覺,是詩人憂郁之情的一種寫照,同時也是詩人對大海所召喚的自由之神的一種向往。由此可見,在詩歌的創作中,外物往往作為詩人感情的觸發者和寄

托者,詩歌是以抒發詩人內心情感為中心的。第二部分中,詩人開始了回億和聯想,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的向往。詩人首先向大海吐露了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隱秘愿望,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失去自由的懊喪,為逃往海外的鳳愿難以實現而愁苦滿懷。接著寫詩人對拿破侖和拜侖的追念,他們與作者精神相通,與大海精神相通。在這里,詩人深感前途渺茫,壯志難酬,哀嘆了人們的不幸命運。第三部分寫詩人

決不忘記大海的誓言,決心將大海的精神作為激勵,為自由奮斗不惜。

提問:本詩的主題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本詩贊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發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苦悶,表現詩人在殘酷專制統治下崇高的自由精神。

(五)藝術鑒賞:

在以上學習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發言,教師總結。)

1、象征手法。

本詩以大海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達了詩人與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詩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壯美形象,生發聯想,盡情抒情懷,表達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強烈的抒情氛圍。

詩人對大海以“你”相稱,是詩人對大海的傾訴,詩人在詩中以抒情主人翁的身份出現,直接對大海表達自己的激情,并蘊涵深沉的苦悶,使全詩具有哀歌式的憂郁美。

3、自然與人融合的境界。

詩人與大海相遇,大海觸發了詩人的感情,大海成為了詩人傾訴、關照的對象,最終與詩人合一,達到了物我不分的境地;認清這一點是解讀本詩的一個關鍵。

二、鑒賞《籬笆那邊》

1.詩人簡介:狄金斯(1830—1886)美國女詩人。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多是短詩,以描寫自然、抒發個人情感為主。本詩發表于1851年。

2.內容分析:

學生自讀詩作后提問:依照課下注釋,可見詩人的實際年齡為多少?

明確:詩人年齡在2l歲左右,是一個成年人。

提問:詩人在詩中敘事語言的口吻與她的實際年齡一致嗎7

明確:不一致。詩人以童真的口吻來敘事。

提問:詩人這樣安排語言,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詩人希望擺脫世俗的束縛,追求自由純真生活的思想感情。

提問:本詩語言淺顯但含義深刻,想一想“草莓”可以指代什么?“上帝”指代什么?

明確:“草萄”指代觸發詩人回到童年感覺的事物,“上帝”指代成年人。

3、藝術鑒賞:

1)語言簡潔質樸,感情真摯。

2)以小見大,平中見奇。

三、鑒賞《我愿意是急流》

1、介紹詩人:

裴多菲是lg世紀匈牙利愛國詩人,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愛情詩。本詩就是作者切的愛情表達。

2、誦讀指導:這首詩情真意切、情味盎然,洋溢著詩人強烈的感情,誦讀時要注意詩中的纏綿傾訴,又要讀出詩人堅定美好的信念。

3、內容分析:

提問:本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全詩各節都以“我愿意是——”開頭,構成回環往復的結構,展現了五幅充滿活力的藝術畫面。整齊而富有韻律,也使詩人的情感不斷升華。

提問:詩人用比喻的手法創造了豐富的意象,詩人用哪些意象比喻自己,又用哪些意象比喻戀人?

明確:詩人用“急流”、“荒林”、“廢墟”、“云朵”、“破旗”來比喻自己:用“小魚”、“小鳥”、“常春藤”“火焰”、“夕陽”來比喻戀人。

提問:詩人這樣設喻,反映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反映了詩人甘愿為了戀人的幸福獻出自己的一切,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思想感情。(可有不同的解讀,見“藝術鑒賞”)

4、藝術鑒賞:

1)多樣的解讀:(可啟發學生開闊思路,多方思考),

明確:首先,可以把本詩看作一首愛情詩,它抒發了對愛人戀情的深摯,歌頌了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其次,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詩,它委婉地表現了19世紀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爭事業,歌頌了力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精神。詩中的“我”可能是詩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戰土們;詩中的“愛人”既可以是詩人的愛侶,也可以是詩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2)意象的獨創性排列本詩沒有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一系列鮮活意象的排列遞進,營造了一個情感流動的回旋天地,意象層層遞進,其排列組合具有獨創性,使詩人的情感富于變化,呈現出多層次、多側面*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5、作業:任選本課一首詩,寫一篇鑒賞性的文章。

板書設計

《致大海》

1、借大海的形象抒寫自由精神。2、強烈濃麗的抒情氣氛。

《籬笆那邊》

1、樸實凝練的語言。2、平凡而清新的意象。

《我愿意是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