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由“沉默”引起的反思
時間:2022-08-18 04:06:00
導語:案例: 由“沉默”引起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不愿意看到課堂中出現“沉默”現象的,特別是在公開課或是在觀摩課的課堂中,尤其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這樣的“沉默”似乎更令人擔心。
記得曾在一堂數學統計課上,講到這樣的一道題:xx某服裝店2004年5月某個星期銷售襯衫情況如下表。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銷售量(件)120110145135140155165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再觀察統計圖中的折線,說明襯衫銷售量的總趨勢是上升還是下降。
……
師:你從統計圖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生1:我從中知道該商店襯衫的銷售量一天比一天好。
生2:我還知道星期二該商店襯衫的銷量最少。
生3:我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人們都休息,所以有時間上街買東西。
……
師:除此以外,你還能從中知道什么信息呢?
大家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能夠再從中獲取什么信息了,此時的課堂陷入了一片的沉默。其實,從題目來看,學生從中還是能夠獲取一些信息的。比如說:該襯衫的質量一定很好、該商店的老板很會經營、該襯衫一定價廉物美,顧客很喜歡……,但學生為什么卻跳不出書本,思維不夠開闊,想不到其它的呢?
這件事給我帶來了很沉的思考,學生有時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一方面除了我們教師本身的提出的問題有所欠缺,不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們的學生的思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師的有些問題時,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這樣的場面恐怕是我們所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都不愿看到的。
反思一:讓數學學習回歸生活實際。現實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似乎不太重視引導學生開展一些走進生活的實踐活動。我們說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是最具有鮮活力的,一切脫離生活實際的教和學都是顯得蒼白無力。因為學生都沒有做過生意,自然就不會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講授這道題前,教師利用學生中的家長、親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資源,分小組,聯系好以后,開展一些數據的調查、收集,然后再與店主進行交流、實地觀察、采訪一些顧客等一系列的活動,我想到那時,教師想讓他們沉默,他們也都不會愿意。因此,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中多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小調查、小實踐、小實驗、小研究等應用性的活動,促進學生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增強應用數學的能力。鼓勵學生應用生活的經驗解數學問題,提高數學的理解力。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專題性的數學實踐活動。而這些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已經有所體現,因此我們有必要賦予學生一雙“數學”慧眼,培養學生具有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身和關注自我的意識。
反思二:給數學問題具有真實的生活背景。學生平時做的練習題大多都是經過人為加工的純數學問題,盡管有的問題題材來源于實際生活,但是大部分通過精加工以后都變成了純粹的:“應用題”模型。實際上編題者(老師)代替學生完成了從實際生活中收取信息這一過程,學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復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夠解決問題,降低了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多給學生呈現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或者只是對現實問題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千萬不要“濃縮”成百分之百的純數學問題。
反思三:關注全員參與,培養學生的多種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從統計圖表的“原始信息”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全過程,力爭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組織學生開展小組交流、組際交流,交流中不斷鼓勵學生盡量說出與別人不同的問題,多角度地進行“選擇”、“加工”信息,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通過生生、師生交流,集思廣益,相互啟發,使學生原有的認識得到補充與修正,提升與發展。同時,教師要多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時,自然就會打破“沉默”。
反思四:即時多元評價,打破學生的沉默。教學過程中,缺乏教師的激勵性和肯定的評價,教學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每一個合理的想法都給予肯定,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達到強化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和主動發展的動力之目的。強化學生好的一面,用親切的語言、思辯的語言鼓勵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營造一個沒有壓力,沒有權威的課堂氛圍,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里和思維的靈活性。
“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在教學中,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到那時,我們的課堂一定會不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