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因素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15:1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阻礙因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阻礙因素

精準扶貧阻礙因素及困境

[摘要]中國最新推行的精準扶貧政策不但影響著廣大貧困家庭,更波及到政府內部的執行者。此種扶貧方式的轉變是由面到點的轉變,更具有針對性與準確性。在新的時代背景與精準扶貧政策之下,研究并挖掘扶貧深層的阻礙因素與困境以更好地貫徹落實幫扶政策,成為一個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以社會學的視角研究精準扶貧,推動社會協調機制的健全、完善和全面發展,為貧困戶尋找更為精準的幫扶措施,建立長期的幫扶監測體系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真正實現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

[關鍵詞]精準扶貧;影響因素;困境

當前,我國正處于國民經濟建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關鍵一年,承載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扶貧績效,將貧困人口從7.7億減少至5000多萬,但剩下的貧困人口卻是最難幫扶、基礎最為薄弱的貧困戶。雖然扶貧工作進展巨大,但當前對于收入水平低引起的絕對貧困和收入差距過大導致的相對貧困這些現象仍然值得關注。截至2015年統計顯示,廣大的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數量達5000萬之多,扶貧工作依然不容輕視。我國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十分典型的國家,因歷史淵源城鄉差距巨大,為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國民生活質量,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就成為當前我國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它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的扶貧方式。但扶貧工作開展的時間較長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扶貧成效、出現扶貧困境,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既可以發現扶貧工作中的阻礙因素,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扶貧成效、走出扶貧困境,促進我國脫貧攻堅的圓滿完成。

1文獻綜述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政府是消除貧困的主體。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黨和政府具有強大的政治優勢和資源動員能力,這是扶貧取得成功的關鍵。宮留記認為,政府扶貧對于解決大面積、集中性貧困問題卓有成效,市場扶貧則在專業性和效率方面更有優勢,大量實證研究也表明,政府在扶貧中的主體地位不可動搖,政府投入具有顯著的減貧效應,但也會存在著弊端體制,因此,堅持精準扶貧與市場化扶貧模式創新,讓市場在政府的管理下介入到扶貧工作中來,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遵循市場規律,合理安排扶貧產業項目和金融信貸支持,從而防止產業項目過度投資和低效配置。扶貧項目是扶貧措施市場化的一個關鍵環節,邢成舉指出當前扶貧項目的目標有所偏離,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自利性的村干部、獲得項目信息與權力的“差序格局”、農民分化與需求差異及村莊內出現了大量的針對扶貧項目與資金的精英俘獲,這些都會導致扶貧工作的內卷化,邢成舉還指出從微觀層面看,精英俘獲的出現是財政扶貧項目目標偏離的關鍵原因,扶貧項目目標偏離的問題須在克服精英俘獲現象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解決。汪三貴指出目前在精準扶貧方而的困難主要體現在精準識別、精準扶持和與之相關的精準考核這三個方面,學者趙曉峰也指出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難點在于貧困村和貧困農戶的識別越來越困難,在財政扶貧資源下鄉的過程中存在著精英俘獲現象,左停等則認為精準扶貧機制的推出是為了解決此前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瞄準目標偏離和精英捕獲問題,但還面臨貧困規模控制下的規模排斥和市場化背景下扶貧開發手段不足的問題。學者葛志軍和邢成舉基于地方實踐發現精準扶貧面臨多方面的困境,包括貧困戶參與不足、幫扶政策缺乏差異性和靈活性、扶貧工作遭遇上訪困擾、扶貧資金有限和駐村扶貧工作隊效果較差;導致困境的主要原因有農民的社會流動、自利性和信息的缺乏、精準扶貧的內在矛盾、維穩工作的優勢地位、結構性貧困的挑戰、駐村扶貧干部的雙重身份和扶貧資金籌集渠道的單一等。鄧維杰認為精準扶貧的實際執行效果并不令人滿意,主要原因在于精準識別和精準幫扶過程中出現了對貧困戶的排斥現象,在王國勇看來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存在貧困對象識別不精準、干部駐村幫扶機制不健全、產業化扶貧內生動力不足、扶貧資金整合困難、扶貧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學者王介勇提出新時期扶貧開發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主要表現在貧困問題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特征日益突出、貧困主體日益呈現出分散性、脆弱性和動態性的特征及貧困治理的邊際效益日益遞減,指出精準扶貧政策難點與實踐困境在于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標準單一、技術實現困難精準扶貧的動態管理與考核機制不健全與精準扶貧政策存在多部門協調難、扶貧資源配置低效問題。

2脫貧的影響因素

查看全文

探討服務業落后的阻礙因素

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同它們有比較發達的服務業是分不開的。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達到60%以上,有的國家(如美國)達到70%以上,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已經達到50%上下。

2003年,**市GDP總量為1787億元,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5。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為56.03%,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論文百事通相比之下,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條“短腿”,2003年**市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37.7%,低于長三角地區40.5%和浙江省39.7%的平均水平,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倒數第一。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與**經濟總量名列前茅的“身份地位”顯得極為不稱。

一、**服務業的現狀及問題

(一)城市化水平的落后,導致了服務業的有效需求不足

從需求的角度看,城市化水平的落后也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2003年,全市戶籍總人口是549.07萬人,而其中的非農人口僅占30.74%,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最后,目前,**市服務業的發展主要是為滿足占總人口不足31%的市鎮非農人口的需求,2003年,市區出租車數量和公交車數量均處于15城市落后的位置,市內公交車客運量也排在末位。城市化水平的落后嚴重降低了人口、資本、資源、市場的聚集效應,弱化了城市功能,極大地限制了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使服務業的有效需求不足。

2003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僅為99.7萬,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也處于副省級城市末位,而且與其他同類型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這也說明在目前居民的消費觀念影響下,生產企業形成了重生產輕服務的觀念,尚沒有把服務業作為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加以培育,這也是制約**市服務業大力發展的因素。

查看全文

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及阻礙因素

伴隨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其生產運作理當切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但以利潤最大化為追求的企業,導致了傳統技術創新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資源爭奪,最終使人與自然矛盾的進一步激化。〔1〕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綠色化趨勢,我國企業理當推行旨在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綠色發展觀,因應人民生態需要和當代技術創新的新要求,著力化解內外部阻礙因素,力行綠色技術創新,實現企業與社會經濟的綠色協調發展。

一、傳統技術創新到綠色技術創新的轉變

近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治理已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不少發達國家制定了關于保護環境的相關法律政策,從而推動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并提出了綠色技術的概念。綠色技術概念的提出,不僅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上提示了技術發展的方向,而且在企業發展層面提示了從傳統技術創新向綠色技術創新轉變的要求。〔2〕傳統的技術創新與傳統經濟發展觀一體兩面,始終以人為中心而忽略環境因素,其實質是“優先發展經濟、忽視生態保護”,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最大化,向大自然一味索取;同時為了追求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使經濟獨立于社會系統之外,偏執于經濟的發展效益,而忽略了人、社會、大自然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認為發展與財富是可以無限增長的,所產生的一切問題都可以用技術解決。于是,傳統技術創新在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為企業獲取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淪為人們掠奪大自然的工具,環境承載力和資源再生力被人類忽視,結果使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與發展危機。概括起來,嵌入傳統經濟發展觀的傳統技術創新存在兩大弊端:一是以技術對自然的無限度消耗謀取偏狹的財富無限增長,陷入對環境資源存量有限性的枉顧和財富無限增長的虛幻;二是以單一的經濟效益作為技術創新的目的,忽視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的統籌兼顧以及與其相對應的環境資源價值的多樣性,這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矛盾的更加激化。對此,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必須立足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從傳統技術創新轉向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理當成為事實上也日益成為當代企業的努力方向。黨的因應當展大勢、立足中國國情,提出了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內在地要求我國企業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揚棄傳統技術創新的園囿,在綠色技術創新上奮力前行,同時也為我國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注入了新的動能。

二、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特質

綠色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內在于其自身的特點。進一步將綠色技術創新與傳統技術創新進行比較分析,可以梳理出綠色技術創新的四個顯著特質。第一,以新的發展理論為指導。傳統技術創新以傳統發展理論為依據,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始終把“利潤”放在第一位,其目的是以最小成本換取最大的利潤。這無疑會使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利潤的快速增長,而在生產過程中肆意利用自然資源、排放人工廢物。因此,傳統技術創新導致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雙重增加,最終導致以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而綠色技術創新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綠色發展理念等新的發展理論為指導,力求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效益的整體最佳,追求天人和諧及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以其功能價值的多樣性凸顯環境資源價值的多樣性。“綠色技術創新為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產業、開拓綠色市場、引導綠色消費創造了機遇,成為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3〕和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因素。第二,與環境生態學緊密結合。綠色技術創新與傳統的技術創新最大區別在于其與環境生態學等學科緊密結合,綠色技術創新關涉技術、經濟、社會、自然諸多要素,在運行模式上師法自然生態系統的非線性和循環特征。它需要以環境生態學研究成果為支撐,依據節約資源、回收再用、閉路循環等生態環境特征來研發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實現物質能量的高效利用乃至生產循環與消費循環、生態循環的耦合。〔4〕與傳統技術創新相比,綠色技術創新以環境生態學為基礎,更注重技術與生態的兼容性,突出對技術創新擴張性與環境資源有限性矛盾的化解。因此,綠色技術創新對于企業人才隊伍的要求也更高,除傳統技術研發人才之外,還需要環境科學類專業技術人才與其相配合。第三,創新主體多元化。綠色技術創新與傳統技術創新不同之處在于其須有以企業為技術核心、政府為推動者、高校及科研院所為支持者、社會公眾為定制者和受益者的多元化合作主體。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為此就要減少生產成本和增加消費需求。在綠色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需要調和經濟利益最大化和生態利益最大化之間的矛盾,技術創新投入與其產出所創造的生態環境受益者之間的矛盾。〔5〕單獨依靠企業無法解決上述矛盾。政府作為綠色技術創新的推動者,一般從經濟、制度、規劃協調角度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通過對企業征收排污費、環境污染稅增加企業約束力,對企業的節能減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稅收補貼優惠,制定有利于綠色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以保證綠色技術創新的順利實施。企業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發綠色技術的資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為企業提供綠色技術研發成果,雙方從科研、教育、人才培養和項目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實現綠色技術創新的聯動相濟和優勢互補。社會公眾需求既是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動因也是歸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綠色消費意識也隨之加深,公眾作為綠色消費的主要市場會極大刺激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同時,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也會帶動公民綠色意識的提高,使公民發揮巨大的輿論與監督作用,督促政府和企業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砥礪前行。第四,以增進人民的綠色福祉為旨歸。“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6〕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增進人民的綠色福祉,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指向。傳統技術創新對生態性的忽視,有悖這一重要價值指向。而綠色技術創新在企業的推行,則將優化自然資源配置和利用,促進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和升級,擯棄傳統技術創新下原有經濟高耗低效的線性增長方式,轉向低耗高效的循環發展方式。這不僅能使企業為生態空間的青山常在、碧水長流、空氣常新貢獻力量,而且能為消費者提供宜人的綠色產品供給。換言之,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將為生態環境和人工產品的雙重增綠添磚加瓦。而“雙重增綠”恰是人民綠色福祉的現實基礎,因此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事關人民綠色福祉的普遍提升,具體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價值旨歸。總之,綠色技術創新在其理論蘊含、科學基礎、創新主體、價值取向諸層面超越了傳統技術創新,凸顯了對生態系統規律的遵依,展現出切合當展脈搏的特征。

三、目前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阻礙因素及其化解

查看全文

建筑施工阻礙因素及危機管理

摘要:在建筑工程當中,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對于建筑施工的順利進行和質量安全,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建筑工程領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建筑施工管理的應用效果越來越差,主要是由于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阻礙因素,使得建筑施工管理無法發揮有效的作用。基于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要對危機管理對策加以運用,使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對建筑施工進行更有效地控制和監督,從而提升建筑工程質量,確保建筑施工安全。

關鍵詞:建筑施工管理;阻礙因素;危機管理對策

危機管理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主要是企業為了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危機情況,所開展的一系列包括員工培訓、化解處理、動態調整、規劃決策等活動。在危機管理對策的應用中,重點在于危機的預防、控制、解決、發展等。在當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由于存在著很多的阻礙因素,因而傳統建筑施工管理難以發揮良好的效果,對此,結合其中的阻礙因素,對相應的危機管理對策加以運用,對于建筑施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1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阻礙因素

1.1施工過程復雜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要針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控制和監督,確保施工有序、標準、合理、規范的進行。而當前很多建筑工程施工過程較為復雜,容易發生管理不科學、管理不完善等情況。建筑施工是勞動密集型工作,施工當中施工環節、施工材料、施工人員都比較多,因而施工管理范圍較廣,難度較大。在具體的施工管理中,難免會發生控制不全面、管理不細致、考慮不周全的現象,進而影響建筑施工管理效果。

查看全文

旅游經濟發展阻礙因素初探

摘要:甘孜藏區旅游資源豐富,經過大力打造,目前旅游經濟已成為甘孜藏區的經濟支柱之一。然而,在不錯的旅游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阻礙因素,主要體現在部分景區違法違規污染、破壞生態現象突出;旅游配套設施建設落后;部分地區法治基礎較為薄弱,影響游客旅游意愿;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嚴重等方面。

關鍵詞:甘孜藏區;旅游經濟發展;阻礙因素

一、甘孜藏區旅游經濟發展現狀

甘孜州旅游資源豐富,2015年旅游綜合收入104億元,占甘孜州地區生產總值的近一半。2017年甘孜的全域旅游開啟新格局。全州旅游從城鎮到鄉村、從景點到景區全面發力,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整體推進,串起了一個個景區景點、連起了一座座城鎮村寨。規劃布局旅游綜合服務體73個,啟動開發優質景區10個,強力提升景區景點5個,全面打造4條景觀大道、6條精品線路,5A景區實現零突破,4A景區增至5個,3A景區新增3個。全年共接待游客166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66億元,分別增長28.1%、27.3%,甘孜州成為全國熱度最高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之一。可以說,旅游業是甘孜州的經濟支柱產業,因此打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對甘孜州經濟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但需要明白的是,打造舒適的旅游環境不僅包括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諧的人文環境、法治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目前,甘孜州旅游發展勢頭強勁,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如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又如商業開發步驟過快,當地民眾意識培養尚未到位,致使游客旅游觀感不佳;再如盲目迎合商業規模性開發,導致景點改造建設反而喪失特色,從而喪失藏區獨特吸引力。

二、甘孜藏區旅游經濟發展之阻礙因素分析

(一)部分景區違法違規污染、破壞生態現象突出。甘孜藏區部分景區未能按照我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環境保護責任,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景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例如,根據《四川省環境保護督查甘孜州督查意見》的反饋,甘孜州18個縣(市)和亞丁、海螺溝景區管理局中,僅康定市、稻城縣、甘孜縣、瀘定縣、海螺溝景區管理局磨西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僅康定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絕大部分鄉鎮生活污水基本采用化糞池處理后直排。又如,州內垃圾填埋場環保竣工驗收工作嚴重滯后,全州18個垃圾填埋場只有9個通過環保驗收。2.景區內違規采礦、探礦現象時有發生。根據省督查組的實地抽查,甘孜州境內國際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內存在探礦采礦活動,涉及各級自然保護區的探礦權有50宗、采礦權至少2宗。例如,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俄初山丁存在采礦場,該采石場在無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開展采石作業,明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3.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內違法違建現象突出。例如,海螺溝景區內有12處違法建設的旅游設施,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7處違法建設的旅游設施,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2處溫泉資源開發點,均未辦理環評手續,違反了自然保護區管理相關法律法規。

查看全文

農產品網銷阻礙因素及推進策略

我國已進入農業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但農產品流通不暢、銷售困難已經成為阻礙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僅靠傳統的營銷方式已無法滿足時展的要求,必須引入新的營銷方式,拓展農產品的營銷市場空間,而農產品網絡營銷將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幫助。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現代工業國,也是最發達的現代農業國,近幾年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迅速,通過學習美國的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成功經驗將會對我國發展農產品網絡營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現狀與主要制約因素

我國越來越多從事農業的管理部門、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的經營大戶和農民都開始重視農產品的網絡營銷,利用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積極開展營銷活動,有很多地方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網絡營銷的嘗試,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農民和農業企業網絡營銷意識也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利用網絡營銷的方式銷售農產品,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更多的農民開始懂得利用網絡來尋求信息,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止2011年6月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到1.31億,占整體網民的27%,這說明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網絡技術應用于農產品營銷的外部環境也在不斷改善,一方面政府不斷加大對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將信息化發展列為國家發展戰略;另一方面,消費者也逐漸接受網絡商務活動,截至2011年6月底,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了1.73億,使用率提升至35.6%。但是與書籍、音像、數碼等產品相比購買農產品網民比例還很低,這與農產品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

總之,雖然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的農產品網絡營銷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制約因素阻礙了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快速發展。

(一)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網絡營銷意識薄弱

隨著中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農村的網民數量也快速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0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統計,農村網民規模已達1.25億,占整體網民的27.3%。盡管農村網民規模增加迅速,但整體素質不高無法滿足農產品網絡營銷要求。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統計至2006年,全國農業從業人員34874萬人,文盲占9.5%,小學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專及以上占0.2%,而農村網民學歷也普遍不高,初中以下學歷占62.5%。數據表明我國農民文化素質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農村網民文化水平也相對較低。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農村,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游戲以及網絡聊天成為農村網民使用互聯網的主要目的,其用戶的規模均超過了5000萬人,也就是說大部分上網的農民僅為娛樂目的,利用其進行生產經營的少,這也與文化素質低導致的經營意識差有關。我國農民特別是農村網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響著他們接受新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制約著他們的思維水平,使他們不易接受網絡營銷這種新的營銷方式。

查看全文

民主政治發展阻礙因素研究論文

摘要:現階段中國社會行政集權體制的存續,以及傳統的官本位文化、小農意識在公民中的普遍存在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主要障礙,也是當前民主政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在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中,注意對其進行分階段,有步驟的改革,用民主政治的制度、體制、原則、思想意識等統領中國政治領域變革,同時注重政治主體自身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行政集權體制官本位民主政治

近20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國家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民主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顯著增強,司法民主體制建設不斷推進,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國家在加強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村民自治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設想,等等,這些是基本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由于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所殘留下的與民主政治南轅北轍的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有所轉化或抬頭,成為阻礙中國社會民主政治進程的主要障礙,表現為民主政治的脆弱性。如在集體與個人、多數人與少數人的關系問題上,對個人、少數人的正當權益和合理要求重視不夠;在確保民主政治鞏固與發展的程序方面也存在許多漏洞,等等。究其原因,這種脆弱性與中國社會行政集權體制的存續和中國民眾“官本位”文化、小農意識的繁衍密切相關。本文將就此展開分析,以期探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問題。

一、中國社會傳統的行政集權體制。

(一)行政集權體制的存續

以同志為核心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流血犧牲中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新中國從法律上確定了勞動者的民主權,并建立了初級的民主制。但由于民主制尚不完善,以及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在政治體制層面,不得不保留行政集權體制,現實中國政治的主要矛盾都集中于此——民主制與行政集權體制之間的矛盾。行政集權體制,是舊的集權官僚制的體制在新社會的保留,也是初級公有制和民主制的實現形式,當前,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委領導和掌控下運行的。它在原則上是民主的,但實行民主的方式和機制,卻延續了舊的行政集權。在初級公有制和民主制建立時,所能實行和運用的體制,只能是對舊制度的行政集權體制在改造中的保留。兩千余年的集權大一統,雖經制度變革,但在社會生活中仍然有其延續性,新政權只能在利用舊體制的同時對其加以改造,這種改造主要體現于各級官員的變換,并體現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行政層次和級別,以及運行機制等,基本上保留了舊的框架,即中央、省、市、縣、鄉的自上而下的統屬關系。

查看全文

民主政治發展阻礙因素分析論文

一、中國社會傳統的行政集權體制。

(一)行政集權體制的存續

以同志為核心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流血犧牲中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新中國從法律上確定了勞動者的民主權,并建立了初級的民主制。但由于民主制尚不完善,以及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在政治體制層面,不得不保留行政集權體制,現實中國政治的主要矛盾都集中于此——民主制與行政集權體制之間的矛盾。行政集權體制,是舊的集權官僚制的體制在新社會的保留,也是初級公有制和民主制的實現形式,當前,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委領導和掌控下運行的。它在原則上是民主的,但實行民主的方式和機制,卻延續了舊的行政集權。在初級公有制和民主制建立時,所能實行和運用的體制,只能是對舊制度的行政集權體制在改造中的保留。兩千余年的集權大一統,雖經制度變革,但在社會生活中仍然有其延續性,新政權只能在利用舊體制的同時對其加以改造,這種改造主要體現于各級官員的變換,并體現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行政層次和級別,以及運行機制等,基本上保留了舊的框架,即中央、省、市、縣、鄉的自上而下的統屬關系。

(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行政集權體制中,也將自身行政化了。

政黨作為民主權中結社權的集合,其內部的基本關系是黨員個人權利的平等。雖然也會有上下級的區分,但這主要是在組織行為上的,黨員之間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初期是很明確的,黨的章程上也有明確規定。但是為了適應對行政集權體制的領導,黨組織不能不按行政級別來建制,而所有的行政及執法、司法機構、甚至人民代表大會都要設立相應級別的黨委或黨組,其中負責人也要有行政級別,并據此領取工資。而行政、立法、司法、執行等機構的負責人,不僅要由黨委來提名候選,當選后還要擔任同級黨委或黨組中的副職。由此,黨就在領導和掌控行政集權體制的同時,將自己納入該體制,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發展至今,問題百出,某些黨員從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出發,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拋到九霄云外,逐步凌駕群眾之上,逐漸脫離群眾,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民主權利。

(三)官員選拔與晉升途徑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消除工作分析實踐阻礙因素戰略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工作分析中存在的員工不配合現象;員工不配合的心理原因;解決方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工作分析是一種活動或過程,使分析者采用科學的手段與技術,直接收集、比較、綜合有關的信息、工作分析最終只能草草了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員工對工作分析人員的淡漠甚至有抵觸的情緒、員工所提供的崗位信息資料出入很大、工作分析人員事前宣傳動員不到位,員工認識不到工作分析的作用、工作分析的裁員降薪功能是員工配合度低產生的先天性原因、事前解釋,明確目的、事后反饋,增強員工參與感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工作分析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基礎與前提,為其他人力資源管理模塊提供了依據,但工作分析實踐中廣泛存在著員工不配合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工作分析的實施和效果,影響了人力資源其他模塊工作的開展。通過闡述工作分析過程中員工不配合的原因、表現形式,從心理方面進行分析,提出消除工作分析實踐障礙的應對策略,為企業工作分析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分析員工配合

工作分析,又稱崗位分析,簡單說,就是人力資源管理在短時間內,用以了解有關工作信息與情況的一種科學手段。具體說,工作分析是一種活動或過程,使分析者采用科學的手段與技術,直接收集、比較、綜合有關的信息,為組織特定的發展戰略、組織規劃,為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行為服務的一種管理活動。工作分析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基礎性工作,是招聘、培訓、績效、薪酬、人員分流等人力資源管理的后續工作順利完成的先決條件。

但很多企業在工作分析過程中往往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工作分析最終只能草草了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而使人力資源管理各環節的工作很難有效開展和進行,如同蓋樓時地基不牢一樣,整個人力資源工作會處于被動狀態。本文針對工作分析中員工配合度問題進行分析,試圖尋求原因及對策。

1工作分析中存在的員工不配合現象

查看全文

阻礙農村消費信貸發展因素與措施思考

根據發達國家農村現代化發展經驗,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啟動農村消費信貸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正逐步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推動轉變,啟動農村消費信貸無疑對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現狀

農村消費信貸主要分為經營性消費信貸和生活性消費信貸,基本由農村信用社提供。農村消費信貸的特點突出表現為消費貸款的領域過于狹窄。調查發現,愿意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占多數,對高收入的家庭來說用不著去貸款,對多數人來說愿意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卻不愿意貸款購買大件消費品,很多收入不高的家庭為了子女的學業,省吃儉用,積攢資金。即使要申請純生活消費貸款,如購買家電、看病就醫等,一般也會被拒絕。所以現階段農村消費信貸領域主要集中在經營性消費信貸。近年來,伴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農民對消費信貸的需求也開始出現并呈逐漸增多的趨勢。一些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順應這一趨勢,圍繞國家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政策導向,積極地開展了發展農村消費信貸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進展,積累了初步的經驗。但是,從總體上看,農村消費信貸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不論是重視程度,還是信貸產品的創新、信貸服務的適應性等都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1.農村消費信貸品市場發展相對滯后,消費信貸總量不足。近幾年來,隨著更多地關注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的落實到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農村地區的消費基礎條件和商品流通網絡建設仍然滯后,影響了農村消費品市場的快速增長,進而影響了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快速增長。農村消費信貸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例較小,且呈遞減趨勢。

2.農村消費信貸結構不合理,品種單一,手續煩瑣。首先,農村消費貸款對象狹窄,貸款規模較小,業務品種比較單一,針對農村特點適應不同層次農民的消費信貸業務幾乎沒有,消費者沒有自行選擇產品的余地,只有被動地接受,消費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助學貸款和其他生產性消費貸款上,而住房消費貸款和汽車貸款業務開展不足。其次,農村消費貸款方式以最終消費品作為抵押的消費貸款方式占較大比例,銀行信用卡消費所占比例較低。再次,農村消費信貸手續煩瑣,利率較高,相關費用較多。

二、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緩慢的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