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15:12: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阻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精準扶貧阻礙因素及困境
[摘要]中國最新推行的精準扶貧政策不但影響著廣大貧困家庭,更波及到政府內部的執行者。此種扶貧方式的轉變是由面到點的轉變,更具有針對性與準確性。在新的時代背景與精準扶貧政策之下,研究并挖掘扶貧深層的阻礙因素與困境以更好地貫徹落實幫扶政策,成為一個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以社會學的視角研究精準扶貧,推動社會協調機制的健全、完善和全面發展,為貧困戶尋找更為精準的幫扶措施,建立長期的幫扶監測體系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真正實現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
[關鍵詞]精準扶貧;影響因素;困境
當前,我國正處于國民經濟建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關鍵一年,承載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扶貧績效,將貧困人口從7.7億減少至5000多萬,但剩下的貧困人口卻是最難幫扶、基礎最為薄弱的貧困戶。雖然扶貧工作進展巨大,但當前對于收入水平低引起的絕對貧困和收入差距過大導致的相對貧困這些現象仍然值得關注。截至2015年統計顯示,廣大的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數量達5000萬之多,扶貧工作依然不容輕視。我國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十分典型的國家,因歷史淵源城鄉差距巨大,為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國民生活質量,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就成為當前我國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它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的扶貧方式。但扶貧工作開展的時間較長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扶貧成效、出現扶貧困境,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既可以發現扶貧工作中的阻礙因素,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扶貧成效、走出扶貧困境,促進我國脫貧攻堅的圓滿完成。
1文獻綜述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政府是消除貧困的主體。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黨和政府具有強大的政治優勢和資源動員能力,這是扶貧取得成功的關鍵。宮留記認為,政府扶貧對于解決大面積、集中性貧困問題卓有成效,市場扶貧則在專業性和效率方面更有優勢,大量實證研究也表明,政府在扶貧中的主體地位不可動搖,政府投入具有顯著的減貧效應,但也會存在著弊端體制,因此,堅持精準扶貧與市場化扶貧模式創新,讓市場在政府的管理下介入到扶貧工作中來,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遵循市場規律,合理安排扶貧產業項目和金融信貸支持,從而防止產業項目過度投資和低效配置。扶貧項目是扶貧措施市場化的一個關鍵環節,邢成舉指出當前扶貧項目的目標有所偏離,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自利性的村干部、獲得項目信息與權力的“差序格局”、農民分化與需求差異及村莊內出現了大量的針對扶貧項目與資金的精英俘獲,這些都會導致扶貧工作的內卷化,邢成舉還指出從微觀層面看,精英俘獲的出現是財政扶貧項目目標偏離的關鍵原因,扶貧項目目標偏離的問題須在克服精英俘獲現象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解決。汪三貴指出目前在精準扶貧方而的困難主要體現在精準識別、精準扶持和與之相關的精準考核這三個方面,學者趙曉峰也指出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難點在于貧困村和貧困農戶的識別越來越困難,在財政扶貧資源下鄉的過程中存在著精英俘獲現象,左停等則認為精準扶貧機制的推出是為了解決此前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瞄準目標偏離和精英捕獲問題,但還面臨貧困規模控制下的規模排斥和市場化背景下扶貧開發手段不足的問題。學者葛志軍和邢成舉基于地方實踐發現精準扶貧面臨多方面的困境,包括貧困戶參與不足、幫扶政策缺乏差異性和靈活性、扶貧工作遭遇上訪困擾、扶貧資金有限和駐村扶貧工作隊效果較差;導致困境的主要原因有農民的社會流動、自利性和信息的缺乏、精準扶貧的內在矛盾、維穩工作的優勢地位、結構性貧困的挑戰、駐村扶貧干部的雙重身份和扶貧資金籌集渠道的單一等。鄧維杰認為精準扶貧的實際執行效果并不令人滿意,主要原因在于精準識別和精準幫扶過程中出現了對貧困戶的排斥現象,在王國勇看來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存在貧困對象識別不精準、干部駐村幫扶機制不健全、產業化扶貧內生動力不足、扶貧資金整合困難、扶貧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學者王介勇提出新時期扶貧開發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主要表現在貧困問題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特征日益突出、貧困主體日益呈現出分散性、脆弱性和動態性的特征及貧困治理的邊際效益日益遞減,指出精準扶貧政策難點與實踐困境在于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標準單一、技術實現困難精準扶貧的動態管理與考核機制不健全與精準扶貧政策存在多部門協調難、扶貧資源配置低效問題。
2脫貧的影響因素
愛情電影發展阻礙評述
愛情電影作為一個類型電影,影片中展現出來的純真的愛使人們在享受的同時,更給人們一種向導,使人們的情感得以抒發,健康而美好,這是一個主旋律。當人們熱切地盼望愛情出現的時候,這就是在沙漠中的一抹綠色,灰暗生活中的一個亮點,它可以使人們感同身受,有了情感的一種宣泄,成為人們慰藉心靈的一劑良方。眾所周知,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描繪的都是愛情這一主題。在電影作品中,愛情是人們向往的美好事物,這是人類最偉大、最永恒的主題之一。借助電影這個媒介,人們可以更真誠地審視生活中的愛情,將愛情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這是人們追求的理想,是對愛的一種向往。
愛情電影泛指以愛情為表現主題并以愛情的萌芽、發展、波折、磨難直至團圓結局或悲劇式結局為敘事線索的類型電影。確切地說,愛情片往往以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展開,以傳統影視結構來說,電影以二人的相識為故事的開端,以兩人的感情發展為影片的主要敘事重點,主要展現愛情雙方是如何從相識到相愛的,電影中會刻意安排一些波瀾,使愛情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這也與現實生活中的愛情相一致,在經過了敘述愛情的主要經歷之后,以戀人的團圓性結局或者悲劇性結局收場。愛情片主要以愛情的藝術表現為主要吸引點,一般以對愛情的追求和為了愛情產生的矛盾為推動力,這也符合愛情是藝術創作主題的要求。
一、愛情電影的歷史脈絡
首先,愛情電影源于生活。任何藝術都來源于社會生活。真實的世界給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的靈感和基礎。愛情片源于悠久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古今中外,眾多的愛情故事和神話傳說就是很多愛情片廣泛的社會淵源。在西方世界里,溫莎公爵與辛普森的傳奇愛情經歷就是一個經典。從1931年溫莎公爵與辛普森相識相愛,親王被辛普森的魅力征服,他們之間的愛情一直這樣延續著。直到1936年,親王繼承王位,成為愛德華八世,他在遭受了國內外眾多的干擾下,依然決定與辛普森結婚。因此,1937年的愛德華八世遜位成為溫莎公爵,他們也終于成為夫婦,但是他們也被永遠禁止回到祖國。這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它本身也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來源。中國古代,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糾葛也是電影創作上的經典,被多次拍攝,或許這就是愛情帶給熒屏的力量。因此,無論是平民階層還是上流社會,無論是普通情侶還是貴族伉儷,他們之間的愛情生活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生活的土壤,愛情影片只不過就是一張白紙,空無一物,它也就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引發人們的感傷。
其次,愛情電影的文學淵源。很多電影都源于文學作品,兩者之間可謂唇齒相依。愛情片往往定位于一種受到愛情敘事傳統影響的類型,很多的愛情片在創作的題材上、敘事、主題表現上都具有文學性,是文學作品給其帶來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中國古代文學中涉及愛情的篇章最早可以從《詩經》那個年代看出,中國古代的愛情是很單純的。
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寫了一個貴族子弟追求一位淑女以及求之心切的心情表達;“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就描寫了女子對愛人的深切思念以及真摯的感情流露。到了漢代,樂府詩的很多作品描繪了愛情與婚姻生活,他們對愛情的表白直接明了,毫不掩飾。《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與劉蘭芝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故事,表現了他們生死相伴的愛情,這個故事被多次搬上熒屏,影響深遠。《上邪》中“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語氣犀利,表現了情侶之間對愛情的深切渴望以及對愛情忠貞的決心。唐詩中也有很多描寫愛情的經典詞句,使愛情故事具有新的境界。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都是愛情的經典詩句。之后,無論是宋詞還是元曲乃至明清的傳奇小說,都對愛情這個題材進行了不同的敘述和深層次的創作。以曹雪芹的《紅樓夢》最為經典,作品展現出了一個多層次復雜的愛情悲劇,以薛寶釵、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在這個封建社會體系中,戀人之間的真心相對最終被封建包辦給打破,使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層悲壯的意味。
行政溝通阻礙與策略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行政溝通對行政管理的影響越來越大,它是政府行政效率和行政文明的體現。行政組織要實現行政的高效運轉,就必須提高行政溝通的有效性,克服溝通中的種種障礙。本文就針對當前我國行政溝通中的障礙采取相應的對策,解決問題,推動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
1行政溝通的重要性及存在障礙
1.1行政溝通的重要性
行政溝通即行政系統與行政系統內部各部門、人員及外界環境間通過一定方式傳遞思想、交換信息,進而實現內部高效有序、團結一致,與外部融洽相處的效果。行政溝通在行政管理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行政過程中的信息溝通使內部成員間目標一致,分工協調,為科學、高效行政創造了條件。良好的溝通使成員更好地了解行政目標,激發了工作熱情并提高了工作的準確性,更加主動地參與決策。同時,加深了內部的互信與團結,信息的暢通傳達與反饋使得工作環境更加溫馨和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使行政組織內部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外部,良好的行政溝通使行政主體更客觀全面地了解信息,對于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有重要作用。
1.2當前行政溝通存在的障礙
行政溝通對于行政系統內部的和諧穩定以及決策的科學民主都有重要意義,但當前我國行政溝通依舊在主客觀等方面存在著許多障礙。
違憲審查制構建阻礙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違憲審查的主體模糊不清,違憲審查機構至今未能實際建立起來;憲法缺少可適用性,違憲審查失去了根基;法律適用與憲法及法律解釋相分離,導致違憲審查權虛置;憲法監督欠缺相應的啟動機制,違憲審查無法實際提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建立違憲審查制度首先要有專司違憲審查的專門機構、現行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違憲審查的專業性、技術性、經常性及司法性與最高權力機關的職能及活動方式相去甚遠、違憲審查制度的建立系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和假定、違憲審查制度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憲法的可適用性之所以成為違憲審查制度建立的前提、違憲審查是在法律的適用及法律的解釋中產生的、違憲審查制度存在的前提是憲法爭議的存在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提要】為了保證憲法實施,必須建立相應的違憲審查制度。但是由于我國目前違憲審查的機構未能建立起來,憲法規范缺少可適用性,法律適用與憲法及法律的解釋相分離以及憲法監督欠缺相應的啟動機制。因而,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至今未能實際建立起來。我國立法監督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憲法監督/違憲審查/憲法爭議
為了監督和保證憲法的實施,必須建立相應的違憲審查制度,這已成為我國理論和實踐的共識。但是這么一個理論界不斷呼吁、實踐急迫需要的憲法基本制度至今未能建立起來,個中原因非常復雜,本文僅從法律層面分析這一制度建立的主要障礙。
一、違憲審查的主體模糊不清,違憲審查機構至今未能實際建立起來
建立違憲審查制度首先要有專司違憲審查的專門機構,這是實際建立起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的共識。在我國,盡管自1954年憲法起就有監督憲法實施的規定,但是作為憲法監督具體體現的違憲審查機構至今未能建立起來,在現行憲法里找不到專司違憲審查的機構,而且關于違憲審查主體的規定模糊不清。
金融機構的演進與阻礙
一、現代金融機構營銷戰略的演進過程
(一)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營銷導入時期。20世紀50年代以前,銀行完全處于賣方市場,雖然市場上有許多的金融機構,但服務內容大多一樣,很難形成產品差異化,營悄對于銀行而言相當陌生。后來,商業銀行的市場優勢地位發生了動搖,由于其它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儲蓄業務領域展開了激勵競爭,改變了原有銀行業壟斷格局。
一些有遠見的銀行逐漸意識到銀行提供給客戶的金融產品具有規模經濟性,同時也意識到金融業的服務是在與消費者高度的接觸中進行的,服務方式、服務程序、服務標準、服務環境、服務人員、服務質量對消費者的體驗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還意識到金融產品提供與消費的不可分性。許多銀行便開始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使用廣告和促銷手段,可競爭對手也緊隨其后,紛紛仿效。1958年,全美銀行協會會議第一次公開提出了金融業應該樹立市場營梢觀念,對當時的銀行經營進行了客觀分析,扭轉了金融從業人員對營銷觀念的排斤態度,銀行營銷管理時代正式到來。
(二)20世紀60-70年代的營銷傳播時期。20世紀60年代,西方銀行零售業務競爭不斷加劇,一些銀行進一步認識到金融產品的時效性,如果金融產品服務推廣不夠及時,就可能引起顧客的厭煩甚至對該產品的質量產生懷疑,為此開始注重提高服務質量,注重對金融服務需求回應的即時性,試圖把公關活動變為營梢管理,以促進金融產品的梢售。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獲得加強,營梢管理作為銀行領域的一個新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1973年,一些英聯邦銀行均設立營稍部,從事營梢研究和統計活動。從此,研究市場營銷,建立營梢機構,開展營銷活動等成為精明的銀行十分重要的戰略組成部分。
(三)20世紀80年代的營銷創新時期。20世紀80年代,一些銀行逐漸意識到必須尋找一種新的方法以區分自己和競爭者,開始從創新的角度考慮向客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事實上,金融產品服務類別的多樣性、應用范圍的廣泛性、實際內涵動態發展性、風險與收益兼備性的特征,都要求銀行業必須不斷進行創新,并在創新中強化風險管理,緊密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強化產品的附加服務和功能的延伸拓展。一家銀行若要長期維持產品和服務特色優勢,必須注重品牌營梢,實施產品服務的系列創新。西方國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各國間金融業發展不平衡,使得商業銀行繞過金融管制,提供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成為可能。一些具有戰略眼光的銀行致力于金融工具、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等方面創新,拓展其金融產品的深度和廣度,以滿足客戶更深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西方銀行界研究證實,一種新的金融產品推出后,竟爭對手在半年內就可以掌握,由于金融產品缺乏專利保護,銀行之間可以相互模仿采用,開發新產品的銀行便失去原創優勢。一些銀行開始意識到,應該有所選擇,實行差異化營銷,通過市場細分定位避免因盲目投資造成資源損失,通過產品、服務、人員、渠道、環境、過程、形象的差異化建立起競爭優勢。
(四)20世紀90年代后的營梢擴展時期。20世紀90年代后,西方銀行業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營梢管理改革。銀行逐漸認識到營銷管理不單是廣告、促銷、創新或定位,而必須視為整體,只有當銀行的各種營銷職能以及營銷部門與其它部門協調一致為顧客服務時,才能達到銀行與消費者雙贏局面。與此同時,銀行業服務與消費者的關系持續是可以通過建立產品、工具、服務、客戶關系體現的。為了保持銀行的優勢地位,獲得持久業績,就必須加強對營梢環境調研和分析,制定適合本銀行的戰略目標和經營策略,制定中長期和短期的營銷計劃。同時不斷創新服務營銷、交易營梢、關系營銷、整合營銷、網絡營銷等新概念和新路徑。一個完整而有效率的市場營銷應包括前期的市場調研、市場細分、確定目標市場、進行市場定位、中期的金融產品推出、營梢策略組合以及后期的售后服務、營梢風險監控等方面,不僅要將市場營銷的競爭、成長理論運用于銀行業各類企業成長發展策略,而且還要考慮到銀行業的高風險因素,研究風險管理與營梢聯動問題。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開展網絡營梢和國際營銷成為可能,金融機構營銷發展的方向將大大拓展。
地區規模化養殖情況及阻礙
中國畜牧業生產由家庭副業的形式,轉變為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畜牧業生產也得到了空前發展,畜牧業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更加顯現。規模養殖,是近幾年迅速興起的畜牧業養殖形式。它的應運而生,代替了千家萬戶散養方式,是向工廠化、集約化發展的中間過渡階段。
1民和縣規模化養殖業發展現狀
2008年民和縣規模養殖戶達到6110戶。其中存欄5頭以上的奶牛養殖戶達到466戶,存欄1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戶達到187戶,存欄10頭以上的養羊戶達到4158戶,存欄10頭以上的養豬戶達到679戶,年出欄獺兔100只以上的養殖戶620戶。特別是生豬規模養殖步伐加快,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有年出欄萬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2個,出欄千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10個,出欄百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10個,千頭肉牛養殖場1個,千頭奶牛養殖場1個,百頭奶牛養殖場4個,萬只雞場3個。這些規模養殖戶(場)的涌現,使畜牧業生產開始了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式的轉變。
1.1擴大了畜產品生產總量。由于民和縣經濟不發達,農業生產尤其是畜牧業生產還處在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過渡階段,家庭副業式的散養生產導致了生產性能低、產品總量少。而規模養殖是農戶以養殖業為主業,將主要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放在了養殖業上,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和產品總量。民和縣近幾年生產的畜產品中,30%的肉類、50%的禽蛋和70%的鮮奶都是由規模養殖戶(場)提供的。
1.2提升了養殖業經濟效益。家庭散養方式的畜牧業生產,不具備應用現代科技的能力和條件,也不注重養殖效益,如養一頭豬需10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出欄,飼養時間長,產出不高,若進行成本核算,其利潤幾乎為零。規模養殖由于注重科技,將養殖效益放在第一位,養一頭豬4個月即可出欄,利潤在300元以上。
1.3對農村生產力進行了合理分工。專業化生產是現代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農民也已經開始認識到,小規模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規模生產的形成和發展,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勞務付出等的涌現,使農民得以專職從事各自有優勢和特長的生產,農村的勞動力得到了合理的分工。
是什么阻礙農民收入增長?
日前的“一號文件”,是我黨執掌政權以來第一次就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發出專門文件,可見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以及中央對此的關注程度。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農民增收速度就逐漸放緩。進入九十年代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從一九九七年到去年的七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水平僅為百分之四,而同一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了百分之八,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從八十年代中期的不足二比一,擴大到目前的超過三比一。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由于占人口六成以上的農民購買力持續不強,導致整體經濟發展的消費拉動力不足。這是內地經濟目前面臨的最令人頭疼的問題。
改革開放之初農民收入增長比較快,主要是因為農民有了承包經營權,隨后農產品價格大幅提升,農村工業發展受到了鼓勵。當這些政策被逐漸消化,而新的政策又未能適時出臺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就明顯放慢了。增加農民收入,涉及到許多帶有體制性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三個問題最為突出。首先從農村來看,農民的生產自主權并沒有完全落實,農民還沒有充分的權利按照各種產品利潤的高低來安排自己的生產。特別是在一些糧食主產區,不論市場上蔬菜、瓜果、家禽或其它農產品的價格有多高,農民仍不得不繼續種糧。
再看農村與城市的結合點。農產品進城的銷售價一直受到嚴密監控。去年一度出現糧油價格上漲,城里便傳出一片驚恐聲,要求政府出招平抑糧油價格。而事實上此時的糧油價格還遠比七年前低。據統計,二○○二年平均每個城鎮居民用在糧、油、肉、菜方面的開支,比一九九六年少四十三元,而同一時期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卻增長了三千多元。就在這年,反映家庭食物開支與總收入之比的恩格爾系數,在城鎮由上一年的百分之四十六猛降到百分之三十七,內地有媒體歡呼這是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象征,其實降幅如此之大,明顯不符合經濟運行規律,表明農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而從城市來看,進城務工農民仍在許多方面受到歧視。僅以年前內地廣泛報道的老板欠薪情況為例,這些老板欠的基本上都是進城務工農民的薪水,卻絕不敢欠城里人的薪水。進城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條件相當低,在勞動保障、職業培訓、子女教育等方面,待遇不公,而且收費繁多、檢查繁多。現在農村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農民近一半的收入來自非農產業,進城農民數以億計,他們收入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
這次中央“一號文件”也論及了上述三個問題。事實證明,增加農民收入不單是一個農村問題,必須農村和城市一起抓,從根源上抓起。
淺析開展生態農業阻礙
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社區衛生服務阻礙及措施
一、生服務內涵
1.定義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是以社區為范圍,以家庭為單位,以健康為中心,以人的生命為全過程,以老年、婦女、兒童和慢性病人為重點服務對象,集防預、治療、康復、保健、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居民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途徑,是以維護和促進城市社區居民健康、滿足社區居民基本衛生服務需求為目的,提供綜合服務的基層衛生服務。
2.基本內容
社區衛生服務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載體。社區衛生服務的所有功能都是依靠這一實體實現的。總體來說,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包含六項基本內容:預防、治療、康復、保健、健康咨詢和計劃指導。其中,以醫療服務功能為主。這“六位一體”的內容,賦予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多重角色。(1)預防:要想保障健康,預防是關鍵。(2)治療:醫療服務功能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中之重,治療功能成為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展開的突破口和切入點。(3)康復:俗語有云: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4)保健:主要是針對婦女、兒童和老人三個主體。(5)健康咨詢:開展面向群體和個人的健康教育,指導社區居民糾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為居民提供一些有關健康的指導。此外,對無償獻血、生殖健康、預防性病艾滋病、禁毒等進行宣傳和教育。(6)計劃指導:在夫妻雙方知情選擇的前提下,指導雙方避孕、節育以及提供避孕藥具和相關咨詢。
3.特點
合作醫療制度阻礙及措施
一、沈陽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面臨的問題
(一)農民參合資金籌集困難參合資金籌集是農民參與新型合作醫療面臨的一大問題。這主要是因為農民家庭經濟增長較低,生活困難所致。農民拿不出錢,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農民參與新型合作醫療,也使得資金籌措難度增大。此外,現行籌資狀況遠不能使農民得到保障,即參合與否意義不大,資金來源渠道過于狹窄,難以發揮市場和社會團體的力量。
(二)農民出現“逆向選擇”逆向選擇,即“選擇性加入”和“選擇性退出”。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參保,主要以年輕人為主。這部分人認為自己年輕,身體健康,沒有自我危機意識,往往沒有積極的參保意識。上了年紀的人,由于身體狀況問題,參保意識較高,這與年輕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新型醫療主要解決的是農民的大病問題,如住院治療。對于一般性的小病癥,新型醫療一般不予考慮,這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大部分人新醫保的保障權利。此外,新農合只能針對發病率低但支出巨大的大病醫療費用進行補償,對經常發生的小病無法進行報銷補償。這樣沒有生大病的人覺得自己交錢沒有受益,就降低了繼續參保的積極性。
(三)管理運行成本高,滋生腐敗部分地區對新農合不夠重視,一些縣級財政沒有提供足夠的合作醫療運行經費,這樣直接導致新農合專職人員無法全部到位,需要的相關配備無法置辦齊全,一些數據操作只能采用手工完成,這樣不但提高了管理成本,且資金管理風險增大。在實際的操作中,因無專門人員負責資金管理,資金極易出現被挪用或克扣的危險,成為一些腐敗現象的滋生土壤。
(四)定點醫療機構藥價貴,服務態度較差很多農民反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實施的過程中,定點醫療機構的藥物價格不規范,部分醫療單位藥價上漲厲害,使得參加新型醫保的人員在定點醫療單位看病后能夠報銷的費用與在普通醫療單位支出的費用相差不大。從表面上看實行醫療報銷,減輕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老百姓得到的實惠非常有限,這就激起了來百姓對新型醫保的不滿。另外,大多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比較混亂,設備陳舊,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服務態度較差,這就進一步激化了新型醫保存在的矛盾。
二、完善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