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化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02:38: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主體化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主體化教學

主體化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主體教學教師

論文摘要: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主體化教學模式,其前提是要有一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開放的教學模式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有效方法。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重要保證。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原有的教學體系已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現實。因此,必須實現教學體系的轉換。原有的教學體系主要是視學生為被動客體的知識教學,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實施都是為了學生便于對知識的掌握。而當今的教學新理念,則是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教學視為構建學習主體的對象化活動。教學的目的是把課程內容轉化為學習主體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教學的整個過程就是學生主體性不斷提高和增強的過程。

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必要前提

師生之間關系是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與個性差異。師生關系具有明顯的情感性、雙向性和人文性等特點。教師要允許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主動質疑,不把一切程式化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把學生犯錯誤視為必然,不過分苛求,把劃一的教育變為有個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尊嚴。教師與學生不再是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誠相待、共同探討。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主體。

二、創設開放的教學模式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

主體化教學實施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主體教學教師

論文摘要: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主體化教學模式,其前提是要有一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開放的教學模式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有效方法。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重要保證。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原有的教學體系已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現實。因此,必須實現教學體系的轉換。原有的教學體系主要是視學生為被動客體的知識教學,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實施都是為了學生便于對知識的掌握。而當今的教學新理念,則是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教學視為構建學習主體的對象化活動。教學的目的是把課程內容轉化為學習主體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教學的整個過程就是學生主體性不斷提高和增強的過程。

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必要前提

師生之間關系是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與個性差異。師生關系具有明顯的情感性、雙向性和人文性等特點。教師要允許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主動質疑,不把一切程式化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把學生犯錯誤視為必然,不過分苛求,把劃一的教育變為有個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尊嚴。教師與學生不再是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誠相待、共同探討。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主體。

二、創設開放的教學模式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

主體化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主體教學教師

論文摘要: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主體化教學模式,其前提是要有一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開放的教學模式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有效方法。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重要保證。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原有的教學體系已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現實。因此,必須實現教學體系的轉換。原有的教學體系主要是視學生為被動客體的知識教學,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實施都是為了學生便于對知識的掌握。而當今的教學新理念,則是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教學視為構建學習主體的對象化活動。教學的目的是把課程內容轉化為學習主體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教學的整個過程就是學生主體性不斷提高和增強的過程。

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必要前提

師生之間關系是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與個性差異。師生關系具有明顯的情感性、雙向性和人文性等特點。教師要允許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主動質疑,不把一切程式化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把學生犯錯誤視為必然,不過分苛求,把劃一的教育變為有個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尊嚴。教師與學生不再是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誠相待、共同探討。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主體。

二、創設開放的教學模式是實施主體化教學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

多元主體內外聯動常態化教學質量探討

多元主體內外聯動常態化教學質量探討摘要: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堅持“以生為本”,樹立質量意識,做到全過程質量管理;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水平,把立德樹人放在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應用型人才;構建多元主體內外聯動常態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并用于實踐,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

關鍵詞:多元主體;內外聯動;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1構建多元主體內外聯動常態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背景與意義

結合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目標(見圖1)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3],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積極推進高校教學質量監控和管理體系建設[4-5];全面落實《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能力的意見》,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積極推進高校教學管理體系和評價方法實踐與探索[6];轉變教育理念,完善由校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團領導的校長負責,教學質量控制中心和教務處牽頭,院系為基礎,各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的本科教學管理組織體系;完成涵蓋專業培養方案、教學質量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基本建設管理、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組織系統等主要環節的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的建立與實踐,完成教學評價方法和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通過實施多元化、規范化、常態化本科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控制度,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形成內部多元主體、全員參與、全程監控和全方位進行動態監控及外部監控機制[7-8],為新形勢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2多元主體內外聯動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

2.1加強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建設

查看全文

教務處履職工作匯報

本人在11年度自覺堅定政治立場,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積極參加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各項活動,努力將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廉潔自律,遵紀守法,熱心公益。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工作狀態,堅持以身作則,具有良好的協調配合意識。在11年本職工作和社會兼職工作中均認真圓滿的履行了各項職責。處室自身建設有進一步加強,在11年主體班次培訓任務重,教學改革要求高的形勢下,處室全體同事克服了人員少、工作頭緒多的諸多困難,團結協作,勤奮敬業,加班加點,在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中,圓滿完成了學校交辦的各項任務,無任何工作失誤,并按《2011年全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要點》的要求,校教務處在校黨委的領導支持下,在各處室的通力協作下,圓滿完成了主體班次的培訓任務,請與評議。

一、主要工作情況

1.培訓總量有新突破,全年培訓學員達2255人

①9期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科學發展能力專題培訓班:2064人;

②第7期、第8期縣處級干部進修班:66人;

③第35期青年干部培訓班:39人;

查看全文

黨校教務處工作述職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主要工作情況;組織各項教學活動情況;教學管理及教務管理工作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班次設置有新突破,將村支書和機關中層納入主體班培訓、教學設置有新突破,進行“小班、短班和專題化”改革、管理運作方式有新突破,首次嘗試“項目化管理”、外請師資總量有新突破,全年外請專家、地方黨政領導達51人次、組織教師申報新專題和社會調研項目組、組織全體教師進行為期一天的教學觀摩活動、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主體班教學專題座談會、組織社會調研活動、組織教師參加省委黨校十七屆四中全會學習班、聯系協調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制定教學計劃、編輯教學簡報、統計工作量、組織評選優秀教師、進行入學測試和教學測評、細化學籍管理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各位領導:

本人在09年度自覺堅定政治立場,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積極參加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各項活動,努力將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廉潔自律,遵紀守法,熱心公益。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工作狀態,堅持以身作則,具有良好的協調配合意識。在09年本職工作和社會兼職工作中均認真圓滿的履行了各項職責。處室自身建設有進一步加強,在09年主體班次培訓任務重,教學改革要求高的形勢下,處室全體同事克服了人員少、工作頭緒多的諸多困難,團結協作,勤奮敬業,加班加點,在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中,圓滿完成了學校交辦的各項任務,無任何工作失誤,并按照《2009年全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要點》的要求,校教務處在校黨委的領導支持下,在各處室的通力協作下,圓滿完成了主體班次的培訓任務,請與評議。

一、主要工作情況

1.培訓總量有新突破,全年培訓學員達2255人

①9期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科學發展能力專題培訓班:2064人;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改轉型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軌跡

1.教學管理體制變遷:混合制—雙軌制—整合制的嬗變三十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管理體制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經歷了混合制—雙軌制—整合制的軌跡嬗變,實現由混合虛擬教育管理機構向專業教學科研實體機構轉變。這就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管理機構及組織執行機構,權責明晰,明確了二級機構的職責、功能、地位、權責等問題,成立獨立的教學科研機構(如有的高校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教育學院、社會科學教育學院等)。這種教學與科研整合的一體化實體管理體制與機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相互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教學課程設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踐基礎不斷得到完善,經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課程體系和理論體系建設得到了豐富與發展。這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程體系隨著時展主題而不斷變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變遷為線索,體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程體系的現代化科學化改革實踐,深化了我們對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3.教學理念創新:對政治—人本—發展—邏輯的關注轉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發展的靈魂。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所處的社會地位變化而實現從‘政治自覺’到‘經濟自覺’到‘人本自覺’的嬗變,發生了從‘物本’向‘人本’的現代化轉換”[1]。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理論邏輯、認知邏輯、生活邏輯的關注,對生命、發展和心靈的關注[2],符合學生生命成長和教育教學規律。

4.教學內容整合發展:對政治性、社會性、公共性的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在高校思想領域以教育形式展開的政治實踐活動。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進行考察,對政治性內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內容和本質規定,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發展變遷的不變主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不斷推進,社會生活領域出現了眾多影響黨執政合法性的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諸多社會民生問題,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適應這種新的社會形勢和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將越來越多地通過公共環境、設施的教育價值利用與再造,公共文化空間與公共傳播途徑的利用與再造,公共性活動的開展及其價值引導來進行。”[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社會性”關注與“公共化”轉型成為新時期的一個重要趨勢,既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內容、教學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5.教學主體互動:“主體性教學”向“主體間性”教學轉型隨著主體間性理論、主體間交往、交往實踐哲學等理論逐漸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學術共同體視野,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征逐漸顯現,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體間的存在方式、主體間的交往活動,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維定式,從平等的視角、和諧的視角、人性的視角觀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質的跨越,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逐漸引起重視。

查看全文

合作活動學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一、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學,傳授知識以教師為主體,這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但這也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近年來,高校體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教學方式不斷豐富,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激發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出很大努力。在今后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合作活動學習方式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二、構建大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共同體

第一,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校體育教學必須要提升大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大學生參與的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創造性地獲取運動經驗。當代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體意識淡薄,因此,就要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的形成,要增強大學生體育運動的主體性,使他們形成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驅力,讓體育活動鍛煉成為他們穩定的內在需求。只有自覺自愿地參與體育活動時,大學生才能更加積極參與高校體育教學,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1]高校體育教學必須突出大學生的主地位,提升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主體性,增強參與體育活動意識,增強創新能力,創造性獲取運經驗,表現出一種穩定心理傾向,大學生文化的高校教使命才能真正實現。第二,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高校體育教學不是要降低教師的地位,而是將教師轉變為主導性。大學階段是重要轉折階段,教師要引導大學生的發展。體育教師要更加積極第參與和引導大學生的體育活動,使大學生的體育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性,使大學生掌握體育基本技能,保證培養大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由于大學生需要教師的監督,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是“促進者”、“激發者”、“協調者”。第三,促進高校體育教學中主體間的交往與合作。高校體育教學的主體間性教育要求構建和諧的主體間的關系。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主體間要進行必要的交往與合作。體育活動的進行取決于活動主體之間的關系。只有教師與學生都主動地合作,才能達成共識,促進融合。高效體育活動中,教師應幫助學生主體建立意志、道德、情感、信念的共識。第四,高校體育教學由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高校體育教學包括大學生自發、自愿參與的各類體育活動。終身體育理念使大學生的學習轉向課堂外的生活世界。那么,高校大學生要通過這種延伸,改善心理狀態,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克服心理障礙,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表現出良好的合作精神與合作的關系。

三、基于活動的合作學習方式

第一,學習目標具體化。在學習活動開始前,根據學生的需求與教學目標設定明確活動,預估結果或行為。在合作活動學習中,教師和大學生應該設計明確的知識目標、情感目標、技能目標等目標,明確體育活動的合作基調。[2]在教學環節方面,體育教學的過程和結果要體現的連續性、主體參與性,要實時反饋教學效果。高校體育教學要促進大學生的身體發展,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具有體育文化欣賞能力,能夠參與課堂內外的各類體育活動,使學生養成=健身運動的習慣,體育文化素養進一步提到提升。因此,應培養和激發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形成體育教學活動化、合作化的模式。第二,學習內容結構化。在體育教學中應以任務為導向,建立問題解決模式,保證大學生真正獲得學習的經驗。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習應該走出教學場地,走向社會。通過社區活動等主動建構認知結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塑造整體人格。高校體育教學要使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結構化,要形成解決問題的活動方式。第三,學習過程協作化。要建立高校體育學習共同體,使整個學習過程在合作中進行,教師是激發者、協調者、促進者、輔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師生之間是民主、合作的關系。通過師生之間的良好合作,促進大學生運動技能、身體素質、運動參與性的發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第四,學習環境生態化。高校體育學習共同體中的合作活動學習需要創設生態化的學習環境,要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課程資源。在合作活動學習中,高校體育活動大學生要處理好內在關系和外在關系。大學生應對內建構獨特的自我經驗,還要建構社會經驗。內生的自我環境和外在的文化環境的構建可以使合作活動學習的環境生態化。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大學生完成體育學習目標,實現心理健康,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運動中體驗樂趣。第五,學習結果反饋化。在高校體育教學合作活動學習中,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合作活動中適時介入、整體監控,仔細觀察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幫助學生實現順暢的交流與合作。在合作活動學習中,體育教師應細心找尋學生體育活動中的困難,減輕活動中的消極因素,指導他們找到解決辦法,示范大學生實現小組目標的途徑。

查看全文

課堂德育分析論文

經過研究,我們認為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雙主體的線型結構,而是一個三主體的立體結構,是教師、學生個體和班級集體這3個主體以教學目標為中心的協同運作。在最高層面上,教師居于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在基礎層面上,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發揮著主動作用;在中間層面上,班級集體既是教學的對象,也是對班級成員實施教育的主體,發揮著主力作用。

課堂教學的三主體結構規定并規范著課堂德育的結構和運作模式。

班級集體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是班級授課制的必然產物。集體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實體走進課堂,開拓了廣闊的心理空間,將教學活動置于一個生動的社會心理環境之中,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新的活力。與個別化教學相比,3個主體在人際關系、心理和行為上都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教師方面

1.人際關系。教師教學和交往的對象不只是個別學生,主要是班級集體,師生之間的那種單一的線型關系已退居次要地位。

查看全文

大合班教學研究論文

一、教學的本質特點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由有著共同目標的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教師和學生的和諧互動,“教”與“學”的高度融合,統一構成一個完整有效的教學活動過程。“教學活動是這二者的統一,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認識復合活動。”

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這決定了教師在“教”的活動中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生“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通過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是客體,教師則成為主客體間“活”的中介,這又決定了教師在“學”的活動中具有引導作用。綜合起來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能動的、但同時又是受導的地位。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告訴我們,必須看到學生作為主體的“活”的特質,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活動是教師了解學生、發現學生、引導學生、滿足學生,并以此為基點設計和整合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的過程。

如果教師對教學活動本質特點的把握有所偏差,必將導致在大合班教學中,造成“教”與“學”的相互脫離,破壞教學過程的一體性、完整性、實效性。

二、影響大合班教學效果的兩種傾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