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東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19:08: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亞東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部分省份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研究論文

摘要:中亞五國獨立后,中國(新疆)同中亞五國的經濟合作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并對雙方經濟合作現狀認識基本一致,即雖然雙方的經濟合作已發展到多個領域、層次不斷提高、產業合作有所加強、合作路徑不斷拓寬,但總體上仍屬初級階段,經濟合作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今后,雙方可以繼續通過市場互補和經濟技術互補及能源合作促進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

關鍵詞:中國;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研究綜述

一、引言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中亞五國的獨立使歐亞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中亞地區的地緣戰略意義再度凸顯出來,中國(新疆)與中亞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安全、歷史與文化研究,再度成為國內學術界諸多學科十分關注的研究領域。尤其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如何建立和加強中國(新疆)同中亞五國更加緊密的經濟合作關系成為當前理論界討論的熱點話題。目前,國內學者關于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方面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內容涉及合作現狀、互補性、戰略定位、能源合作與安全等諸多方面,但很少有文章對此加以總結歸納,筆者試圖對有關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的研究進行綜述,其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對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的現狀分析;第三部分是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互補性分析;第四部分是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問題;第五部分是對現有研究的簡評。

二、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的現狀

中國(新疆)與中亞諸國的經濟合作有著悠久的歷史。進入新世紀,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國(新疆)利用地緣優勢,積極與中亞各國發展經貿關系,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就當前學界對雙方經濟合作的現狀分析來看,主要包括已有成效和存在問題兩個方面。

查看全文

中亞邊境金融合作研究

[提要]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大背景下,新疆提出建立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構想。本文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對新疆與中亞五國邊境金融合作進行淺析。通過新疆與中亞五國金融合作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提出未來邊境金融合作的愿景。

關鍵詞:中國新疆;中亞五國;絲綢之路經濟帶;邊境金融合作

一、引言

我國與中亞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是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點推進的核心區域,我國與中亞國家在技術、貿易、金融合作領域具有良好的經濟互補性和發展前景。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往來逐漸密切,在我國的進出口中也占有很大比重,然而我國和中亞國家的金融合作仍處于初級階段。金融合作是在經濟合作基礎上形成的,又會極大地促進經濟合作,為經貿往來提供便利與支持。因此,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深化我國與中亞五國的邊境金融合作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內容,是促進我國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維護國家經濟、能源安全,實現向西開放的重要途徑。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不是一氣呵成的,要有步驟、有重點的進行。首先從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等方面下手。同時,要借助中國-亞歐博覽會金融發展與合作論壇的作用,推進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和區域性國際合作基金平臺的建設,以深化區域邊境金融合作,促進新疆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橋頭堡和核心區。

二、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一)理論基礎

查看全文

小議黑龍江與俄羅斯經濟合作途徑

摘要: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憑借著地緣優勢建立了密切的經貿合作關系,隨著中國東北地區振興和俄羅斯東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雙方區域經濟合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形勢下,黑龍江省需要在對俄羅斯東部地區的經貿合作基礎上不斷調整合作方式,探索新的合作路徑,才能促進中俄區域經濟合作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區域技術進步,實現黑龍江省振興與俄羅斯東部開發的互動發展。

關鍵詞:黑龍江省;俄羅斯東部地區;區域經濟合作。

中俄兩國是友好鄰邦,雙方毗鄰地區一直保持著友好的經貿合作關系,而中國東北地區振興與俄羅斯東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為雙方的進一步合作提供了機遇。在此背景下,黑龍江省應積極調整對俄經貿合作戰略,適時選擇新的合作模式、開辟新的合作路徑來拓展雙方經貿合作發展空間,以實現中俄區域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總體目標。

一、黑龍江省對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機遇。

中俄兩國區域經濟不均衡發展戰略實施到一定階段后,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幾乎同時成為兩國開發的重點。雙方新的區域開發戰略的實施具有歷史性和針對性,也是為滿足兩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并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結果。中國東北地區振興和俄羅斯東部地區開發也為黑龍江省對俄區域經濟合作向深層次發展提供了機遇。

1.中國東北地區振興戰略的實施。200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振興東北”的發展戰略。2003—2004年國家共推出振興東北國債基金項目297個,總投資1089億元人民幣,安排東北高新技術項目118項。2007年,國務院對《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進行批復,提出要經過10年到15年的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可見,振興東北地區的目標定位是把東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由此,東北地區將打破原有的行政區劃界限,形成東北地區經濟和市場一體化,并建立區域合作、互動、多贏的協調機制。2009年,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會議又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在肯定了過去五年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又提出了優化經濟結構、加快企業技術進步、發展現代農業和綠色經濟、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等下一階段需要重點抓好的九方面工作。國家為東北地區振興提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既有利于黑龍江省加快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也為黑龍江省發展對俄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查看全文

對外開放與封閉探究論文

一、開放的時代

從現有的文字記載看,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從殷商時代起,中國國內各族之間以及對周邊各國各族,開放邊界(以致疆界長期是不固定的),經濟上相互交流。遠到今越南、印度臨海地區的貨貝等物,已在中國中原地區使用。

春秋戰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資料看,羅馬帝國的產品,如琉璃球等,也運到中國,在中亞地區俄羅斯境內也發現了中國的產品。至于各諸侯國之間的開放程度,從許多國家用別國之人為將、為相、為謀臣、為工程負責人這一點上,就可見一般。這種開放加強了民族和地區間的聯系,為建立統一的秦王朝準備了條件。

兩漢時期的統治者加強對外聯系,擴大對外開放的范圍。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達大宛、康居(分別在今中亞錫爾河上游東岸、下游及以北地區)、大月氏(阿姆河中部,主要地區在今阿富汗境內)等國。張騫的副使到過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國。以后,漢武帝的使者到過奄蔡(黑海以北)、條支(敘利亞)等國。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一直到達支海(波斯灣)。中亞、東亞等國也派使者到漢王朝訪問和通商。西漢政府在交通線上設立亭障,便利各國使節和商旅往來。在漢王朝的主動努力下,中外交通日見發達,出現了西北、西南、海上三條“絲綢之路”。隨著人的遷徙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的絲綢、瓷器、鐵器、漆器等產品和植桑養蠶、冶煉技術、井渠法等也傳人朝鮮、越南、日本、大宛、安息等國.而中亞、西亞等地的特產如毛布、毛氈、汗血馬、石榴、莆萄、苜蓿、芝麻、胡桃等相繼傳人中國。中外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中亞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等樂器、舞蹈以及印度的佛教傳人中國。中外往來,互通有無,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進步和民族的友好與融合,帶來了國力的強盛和領土的擴大,使中國成為一個多民族、大版圖、生機勃勃的國家。漢代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功,使其政策為以后唐、宋、元各朝統治者所繼承。

唐朝時,唐與之通使交好的國家達70多個。唐朝統治者經常派使節、僧侶等到國外訪問、學習。其中,玄奘、鑒真等人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亞非地區許多國家也派出“遣唐使”等到唐朝訪問、學習。在唐朝的太學中,有為數眾多的外國留學生。唐政府機構中,有阿倍仲麻呂等外國人供職。往來于中外之間的商賈不絕于途。唐政府設置了鴻臚寺來接待外國使節和賓客,在不少地方設置商館以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來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其中,以長安最為著名。在長安匯集的外賓很多,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促進作用。

唐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西北陸路。五代、兩宋時期因戰爭關系,西北陸路交通時斷時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靠東南海路。福州甘棠港、泉州港和廣州港是五代時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至宋代,兩宋政府大力鼓勵對外貿易。自公元971年起,兩宋政府先后在廣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的板橋鎮、秀州的華亭鎮、溫州等地設置市舶司或市舶務。南宋政府在通商口岸創辦外商招待所,如杭州有懷遠驛,明州、溫州有來遠驛等。兩宋政府對外國商人和商船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由于大力獎勵海外貿易,加上當時造船業的進步,指南針的使用,中國經海上與之通商的亞非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最遠的是非洲中部東海岸的層拔。許多外國人在中國居住或經商,在開封還形成了猶太人居住區。由于對外貿易的發展,宋朝的銅錢大量外流。在東南亞及非洲索馬里都出土過宋代銅錢。它們很可能在那里流通。據此,可以認為,世界上的第一種“世界貨幣”是宋代的銅錢。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

[摘要]基于社會聯盟范式,羅高斯基在《貿易與聯盟》中為分析國際貿易與國內政治社會聯盟提供了一個簡約的理論分析框架。基于此,文章以幾個代表性國家為例,從縱向與橫向兩個角度,深入探討19世紀80年代后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問題。

[關鍵詞]社會聯盟;國際貿易;土地;資本;勞力

社會聯盟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作為比較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范式之一,其主要探討國內政治結構與國際經濟關系之間的聯系。羅高斯基在1989年出版的《貿易與聯盟:貿易是如何影響國內政治聯盟的》是社會聯盟范式的一本經典之作,主要探討了國際貿易和國家的資源稟賦怎樣影響社會聯盟的形成。本文延續羅高斯基的分析框架,分析19世紀80年代后幾個代表性國家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問題。

1社會聯盟范式與《貿易與聯盟》

社會聯盟范式注重對國家和社會的分解,強調國家的組成部分和社會的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驅使下的交叉聯合與斗爭。羅高斯基將一個國家的資源分為三類:資本、土地和勞動力。同時,根據資本存量多少,從發達國家和落后國家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羅高斯基以簡單的模型和分析結構為社會聯盟范式的發展提供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分析路徑。羅高斯基認為資源稟賦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是:任何一種資源如果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擁有量較多,它就相對便宜,國際貿易就能使其獲利,掌握這種資源的政治力量就會傾向于自由貿易;與其相反,任何一種資源如果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擁有量較少,它就相對昂貴,自由貿易就對其不利,掌握這種資源的政治力量就會傾向于貿易保護政策。

2美國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

查看全文

中俄林業資源合作發展及對策

摘要:俄羅斯出口的資源密集型木質林產品對中國進口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對中俄原木的進口情況做出比較分析,探討中俄兩國原木進口情況發展原因,并針對兩國林產品貿易發展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原木進口;林業;資源合作

森林資源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1],由于可采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積數量有限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的需要,國內木材資源的供給量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木材資源需求量。為此,中國轉向木材進口,主要從森林強國俄羅斯進口以彌補供需不足的巨大缺口。因此,筆者主要探討中國-俄羅斯原木進口貿易的相關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研究未來時期兩國林業資源合作的前景和路徑。

1中俄原木進口發展現狀情況

1.1中國對外進口木材數據統計。由表1可知,2018年俄羅斯銷往中國的原木和鋸材數量位于前列,成為中國進口木材的重要國家。在2018年,中國從新西蘭進口原木數量高達1737.91萬m3,是澳大利亞銷量的近4倍,然而俄羅斯的原木和鋸材以龐大的數量向中國穩定輸出。1.2俄羅斯樹齡比例。由表2可知,俄羅斯成過熟林占比約為46.6%,約占整體樹齡的一半,表明俄羅斯成過熟林現象嚴重,成過熟林生長明顯衰退,枯損量很大,迫切需要采伐更新,避免輪伐末期超過自然成熟齡。1.3俄羅斯各地原木生長分布狀況。俄羅斯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亞洲部分,其中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森林資源面積占全國森林面積的71.95%,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的65.43%,加上大部分位于亞洲的烏拉爾聯邦區,亞洲地區森林資源面積占全國森林面積的83.06%,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的75.03%。表2為俄羅斯森林資源樹齡比例。

2中俄原木進口面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淺談民族個性和民族音樂的聯系

摘要:俄羅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在世界歷史長河中,俄羅斯民族始終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為人類社會發展譜寫下璀璨的一筆,俄羅斯民族個性受俄羅斯地理環境、民族特征、歷史因素、文化傳統的影響,具有復雜性,俄羅斯民族個性對俄羅斯各個領域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俄羅斯民族音樂作為俄羅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民族性和較高的藝術魅力,民族音樂受到俄羅斯民族個性的重要影響,并且同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也對俄羅斯民族個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關鍵詞:俄羅斯;民族個性;民族音樂;聯系

俄羅斯民族文化十分繁榮,無論文學領域還是藝術領域,俄羅斯文明都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俄羅斯的璀璨文明的形成與俄羅斯民族個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如中華民族有著炎黃子孫特有的民族性格,俄羅斯也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個性,且這一民族個性植根深厚、影響深遠,對俄羅斯民族各個領域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命脈所在。俄羅斯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高貴典雅的芭蕾舞還是風格各異的鋼琴、手風琴大師,俄羅斯民族音樂始終代表著世界音樂的高水平,正如同《黃河大合唱》是中華民族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一般,俄羅斯的音樂作品也是深其民族個性所影響的,俄羅斯民族個性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繁榮,并且,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也對俄羅斯民族個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通過研究俄羅斯民族個性與俄羅斯民族音樂的聯系,找到民族個性與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從而為研究民族個性與文化問題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撐。

一、俄羅斯民族個性的特征

有研究者曾總結過俄羅斯民族個性的特征,“俄羅斯地域遼闊,橫跨歐亞兩大洲,夾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在世界文化圖景中,俄羅斯和其他國家、民族間隔著一層”鐵幕,它總會搖擺于東西方之間。特殊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俄羅斯民族的獨特性格,他們在大敵當前時曾表現出非凡的愛國熱情,勇敢頑強,不怕犧牲,但在和平時期,一些俄羅斯人又顯得懶散;俄羅斯擁有堪稱世界瑰寶的芭蕾舞藝術以及杰出的音樂、文學和繪畫作品,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俄羅斯人又不太看中較高的物質文化。思考這些現象時,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俄國詩人丘特切夫的詩句:“用智慧理解不了俄羅斯,用一般標準衡量不了俄羅斯。”[1]可以說,上述論斷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俄羅斯民族個性雖然并非能夠用這寥寥數語進行總結概括,但其中的“愛國熱情、勇敢頑強、不怕犧牲”以及俄羅斯民族個性中的矛盾性和復雜性,確實是俄羅斯民族個性中的最重要的幾個特點。俄羅斯這種民族個性的成因眾說紛紜,但主要仍然是由俄羅斯所處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歷史因素所決定的,俄羅斯地域廣闊,橫跨亞歐大陸,且緯度較高,部分地區較為寒冷,這塑造了俄羅斯民族堅韌頑強的精神,但也同時決定了俄羅斯民族兩面性的特點,我們時長戲稱俄羅斯民族為“戰斗民族”,既肯定了俄羅斯民族堅韌頑強,又體現出魯莽粗獷的一面;而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獨特的文化傳統相碰撞,又形成了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俄羅斯人身上,我們能夠看到蘇聯時期蘇維埃遺留下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又能夠看到來源于惡劣自然環境所形成的征服自然的英雄主義,既能夠看到粗獷魯莽的一面,又能夠看到高雅精致的一面,可以說,俄羅斯民族個性的形成非常復雜,與其產生發展過程中所觸碰的各種元素都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當然,俄羅斯民族個性的構成,同其他國家一樣,不僅僅停留在性格層面,也有哲學、信仰以及宗教等方面的元素,正如同西方民族性格與基督教、天主教大有關聯,阿拉伯國家則是伊斯蘭教的王國,我國擁有著燦爛悠久的華夏文明,俄羅斯也擁有著自身的哲學和宗教體系,“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獨特而復雜。俄羅斯民族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文化哲學以哲學的視角研究民族性格具有獨特的優勢。俄羅斯文化是東正教文化,這一文化模式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意義,它是我們把握和理解俄羅斯民族性格的‘鑰匙’。”[2]可以說,眾多影響因素形成了俄羅斯民族個性復雜而鮮明的特點,俄羅斯民族個性流淌在每一個俄羅斯人的血脈中,影響著俄羅斯民族的發展歷程,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民族個性源自于文化也影響著文化,在文學領域從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到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可謂群星閃耀,在音樂藝術領域,從柴可夫斯基到芭蕾舞曲,亦是名家輩出,這一系列成就,都與俄羅斯民族個性緊密相關。

二、俄羅斯民族音樂中俄羅斯民族個性的體現

查看全文

俄羅斯科技創新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文章分析了俄羅斯的科技發展趨勢,重點探討了基礎研究、生命科學、海洋開發、醫學、航空等主要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現狀及具體的改革措施,并結合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現狀,提出了對我國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俄羅斯;科技創新;發展實踐

1概述

在2011年實施《俄羅斯到2020年創新發展國家戰略》的基礎上,俄羅斯開始實施《2012年至2020年國家科技發展計劃》。并且,在基礎研究領域制訂科學基金中期發展計劃,成立國家安全與發展遠景研究基金;在傳統優勢領域,制定、實施領域發展戰略,通過國家專項計劃加大投入、給予重點扶植。而在科研機構方面,整合研發力量和成果,形成合力,為實現具體專項領域的“世界一流水平”積蓄力量;在科技園區方面,投入專項資金增加科技園區的數量,擴大規模。除了政府投入外,斯科爾克沃園區籌措到大量私營投資,這為實施總統委員會批準的優先領域項目研發提供了保障。

2俄羅斯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

2011年,俄羅斯頒布了《俄羅斯到2020年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針對規劃的要求,2012年,俄政府致力于解決以下主要社會經濟問題:一是通過國家專項計劃、興建科技園區、實施創新項目等措施促進研發的發展及科技成果的應用,轉換經濟發展模式,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創造條件;二是提高各級政府的服務質量,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問題,提高公民的社會保障和生活條件。為達到上述目標,俄羅斯政府采取了許多有利措施。例如,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2012年,俄羅斯實施了多達56個中長期國家專項計劃,并加大財政投入,國家投入總額10615億盧布(約合353.8億美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超過了15%,涉及經濟、能源、教育、基礎設施、國防等領域。

查看全文

盧布可自由兌換問題論文

內容摘要:2006年7月1日,俄羅斯宣布盧布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這標志著俄羅斯外匯市場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舉措將對俄羅斯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首先回顧了盧布可自由兌換發展的進程,進而闡述了盧布實現可自由兌換的現實基礎,最后分析了盧布可自由兌換的收益及風險。

關鍵詞:盧布可自由兌換

俄羅斯聯邦政府于2006年6月29日通過了外匯調節和外匯監督法的相應修正案,該法案的通過取消了對資本流動的所有限制。2006年7月1日,俄羅斯宣布即日起,盧布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這標志著俄羅斯政府取消了對外匯市場的最后一重管制,其外匯市場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論這一舉措將會給俄羅斯帶來何種結果,但勿庸置疑的是,盧布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將對俄羅斯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盧布可自由兌換進程回顧

自由兌換,亦稱貨幣可兌換。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一個國家或貨幣區的居民不受官方的限制,按照市場匯率自由地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兌換,用于對外支付或作為資產持有。貨幣的可自由兌換通常劃分為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和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盧布的可自由兌換是指實現了包括資本項目在內的完全可自由兌換。

實現本幣可自由兌換是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重要內容,而俄羅斯盧布可自由兌換之路并不順利。前蘇聯長期實行的是官方規定的固定匯率,由于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矛盾,蘇聯解體前已形成了三種匯率:官方匯率、商業匯率和旅游匯率。此外,還有黑市匯率。戈爾巴喬夫時期曾進行過匯率制度的改革,將單一的官方匯率區分成貿易結算匯率和非貿易匯率兩種,實行不同的兌換比率,盧布高估的問題得到了部分解決,但匯率不統一的問題依然存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走上激進的經濟改革之路,盧布匯率形成機制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法律體系及其構建

摘要:低碳經濟發展是世界經濟格局大勢所趨,我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但在低碳經濟法律體系構建方面尚存不足之處,需要對相關問題加以分析和研究,進而推動我國低碳經濟法律體系的創新構建,提升低碳經濟發展的質量,確保發展的持續性。

關鍵詞:低碳經濟;法律體系;環保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使物質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物質文明的發達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經濟高速增長的所付出的有可能就是環境代價。尤其是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單位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要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一度成為某些地區的主要發展模式。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越發突出,綠色經濟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作為一個重要議題在未來一段時間值得各國加以探索和研究。因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來自法律和政策層面的保護和支持,故展開低碳經濟法律體系的分析和構建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有利于其低碳經濟的長效化發展。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低碳經濟被學界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有別于現有知識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由低碳產業、技術、發展、生活等系統因素和形態構成的經濟體系。低碳經濟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為基本條件,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成本是衡量低碳經濟的重要指標。低碳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在于進一步維持生態平衡,提高現有能源利用效率,同時開發新能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全球低碳經濟的核心發展內容集中在創新能源開發和使用技術、減少排放、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等內容上。通過低碳經濟構建新的經濟發展制度,轉變人類經濟發展觀念具有積極現實意義。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第二大經濟體,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以及全球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其實際意義和價值體現在下述幾方面:第一,有利于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當前我國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宏觀層面加快了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發展,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帶來高能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主要消耗能源為煤炭,我國2013年煤消耗量達到近年來的峰值36億萬噸,雖然在2014年開始我國煤炭消耗量開始下降,但我國每創造100萬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仍然是歐美發達國家2至5倍之多,在PM2.5等環境問題困擾下,加快發展低碳經濟、降低污染能源消耗量已經成為必然之舉,此舉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第二,有利于調整我國能源產業結構,我國能源戰略長期依托于煤炭有其必然原因,我國可開采使用能源結構為煤多、氣少、油缺,因為缺少油氣也就使得我國主要消耗能源只能是煤炭為主,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近七成,而我國煤炭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落后。在我國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高能源消耗、重污染排放情況突出。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規范,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我國改善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綠色經濟發展環境和氛圍,推動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第三,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結構不合理情況,結構不合理的現狀限制了經濟的健康發展。從整體來看我國產業比重依然為1∶5∶4,主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依然是第二產業,工業主導的經濟結構,自然容易導致高能源消耗問題。進一步倡導低碳經濟有助于推動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利于服務業做大做強,使我國產業結構處于持續優化調整狀態下,實現產業結構的整合創新。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出口貿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而隨著各國對于低碳經濟的重視,碳排放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衡量指標,碳排放稅也已經成為現實。為了維護我國固有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大力推動低碳經濟已經是當務之急。只有注重于國際規則,盡可能滿足于國際化規則標準,才能樹立起綠色經濟意識,引導我國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面打通國際化發展瓶頸,實現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協調同步發展。

二、我國低碳經濟法律體系不足之處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