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18:45: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部崛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分析論文

一、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已率先發展,而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出現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老工業基地正重振雄風。此時,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壓力增大,發展速度相對趨緩,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擺在中部地區的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課題,也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作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決策。

“中部崛起”中的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個省。中部地區面積共102.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0.7%;擁有人口3.65億人,占全國的28.1%;2007年中部六省GDP總和為51864億元,占當年全國GDP總量的21%。中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中部崛起是中部六省的期望,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1、促進中部崛起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統籌區域發展,需要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以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東部的升級、中部的崛起和西部的開發是相輔相成的。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產業基礎較為完備,科技和人力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只有中部崛起,為東西互動、南北合作提供堅實的支撐點,全國現代化戰略目標才能順利實現。中部地區的崛起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促進中部崛起是破解“三農”難題的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這嚴重阻滯了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部農業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但中部地區是“三農”問題最為突出和集中的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而中部農村人口高達2.4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的31.2%。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將中部地區作為解決全國“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3、促進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糧食是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我國糧食要滿足國內需求,實現基本自給,主要靠中部地區。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40%,發展中部地區的糧食生產、穩定中部地區的農業基礎,對全國糧食生產的發展和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部地區水能資源和煤炭資源占有明顯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與輸出基地。中部地區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我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

查看全文

金融中部崛起地位論文

一、中部崛起需要金融的支持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這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經濟受到金融體系制約的情形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明顯。金融體系的發達程度是決定一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變量之一。在現代經濟中,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是互相推動的。呈現出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戈德史密斯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金融相關比率(通過某一時點上金融資產總額與國民財富“實額資產總額與對外凈資產的和”的比例來測度)與經濟增長速度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他還發現,在生產技術一定條件下,如果假設投資風險和消費者的投資、儲蓄偏好不變,金融機構數量與金融產品種類越多,金融活動對經濟滲透能力越強,那么經濟增長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說,金融對經濟發展有一種引致效應。金融對經濟的這種引致效應,歸納起來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一、發展經濟必須要有投資的拉動。二、發展經濟要發揮金融市場的資金調節和疏導效應。三、金融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有一定導向作用。所以在一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金融和經濟增長有良性循環的關系,金融發展和金融自由化導致金融體系效率提高,從而促進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增長水平,同時經濟增長的本身又刺激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從而共同發展。

從我國經濟發展情況看,改革以來,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為我國經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繼續深入,金融與經濟的這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越來越明顯。

無論從西方還是國內情況看,金融對經濟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現代金融理論越來越強調金融供給的先導作用,這對我國制定區域經濟政策,實現中部6省崛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二、中部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根據金融理論可知,經濟與金融的正相關關系不容質疑,所以在中部建立金融統一的支撐平臺,重新考慮其內部功能構成的問題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查看全文

如何保持投資合理快速增長促進中部崛起

一、上半年我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特點

1、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98.93億元,增長37.7%,高于全國平均增幅7.9個百分點。單個項目的投資規模由去年的8355.91萬元,上升到今年的10114.6萬元。

2、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積極貫徹黨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房地產投資平穩增長,水泥鋼鐵等國家重點監測行業投資增長得到有效抑制,煤炭、電力等瓶頸行業投資得到有效增強。第一產業投資增長迅速,完成投資5.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0.7%。工業投資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為江西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后勁。全省城鎮工業投資358.8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8.1%,占全省城鎮投資的44.9%。社會事業投資全面提升,為建設和諧平安江西提供了物質保證。全省社會事業完成投資149.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0.6%,高出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2.9個百分點。非國有投資快速增長,逐漸成為投資主體,表明我省經濟自主增長機制形成,全省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上半年,非國有投資共502.0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8.9%,占全省城鎮投資的62.84%。

3、新開工項目數量和規模快速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省城鎮新開工項目2093個,比上年同期增加361個;在建總規模812.8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5.4%。新開工項目以新建項目為主,民間投資增長快,主要集中在工業行業,自籌資金居多。

查看全文

國企改革中部崛起的突破點透析

河南有比較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厚的工業資源,如何激活這一巨大的工業存量資源,使之成為中部崛起的巨大資源動力、經濟支撐和物質保障,是河南必須加以重視和亟待解決的重要時代課題。

一、對河南經濟發展的簡要回顧和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大力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科學等各項社會事業,經濟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及先進省份的差距逐步縮小,特別是中央做出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后,河南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優勢,實現了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主要經濟指標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2005年,河南國民生產總值10535.2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1236元,成為全國第五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省份,居中西部地區之首。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均大幅度增長,位居全國前列。

雖然近年來河南經濟獲得了比較長足的進步,但經濟總量大而不強、農業特征突出仍是當前的主要問題。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1、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高:近1億人分布在18個地級市、108個縣市,2000個鄉、上萬個村里,沒有特大城市,現有的城市缺乏輻射能力;

2、“三農”問題比較突出:國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并且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不高;

查看全文

淺議國企革新中部崛起的突破點

河南有比較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厚的工業資源,如何激活這一巨大的工業存量資源,使之成為中部崛起的巨大資源動力、經濟支撐和物質保障,是河南必須加以重視和亟待解決的重要時代課題。

一、對河南經濟發展的簡要回顧和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大力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科學等各項社會事業,經濟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及先進省份的差距逐步縮小,特別是中央做出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后,河南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優勢,實現了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主要經濟指標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2005年,河南國民生產總值10535.2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1236元,成為全國第五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省份,居中西部地區之首。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均大幅度增長,位居全國前列。

雖然近年來河南經濟獲得了比較長足的進步,但經濟總量大而不強、農業特征突出仍是當前的主要問題。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1、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高:近1億人分布在18個地級市、108個縣市,2000個鄉、上萬個村里,沒有特大城市,現有的城市缺乏輻射能力;

2、“三農”問題比較突出:國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并且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不高;

查看全文

中部崛起戰略與區域經濟差距分析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便是其中之一。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與區域政策轉向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2006年,國家正式實施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其中,中部地區主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省。此后,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各級地方政府先后出臺、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貫徹落實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那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對于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有無作用?在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縮小方面是否有效?如果有效的話,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縮小?這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

1實證分析模型及數據處理

1.1實證分析模型

為了驗證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對于促進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有無作用及其在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縮小方面的有效性,本文借鑒學者們估計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地區差距時經常使用的β收斂方程,該方程是基于由新古典增長模型所得到的Barro式回歸方程。同時,借鑒邦德、霍弗(Ho-effler)與坦普爾(Temple)對索洛增長模型進行的動態面板分析模型[1],本文采取的實證模型其形式如下:△yit=Υt+α△yi,t-1+βyi,t-1+Χitλ+ηi+εit(1)其中,被解釋變量△yit為對數差分形式的勞均GDP①;△yi,t-1為滯后的被解釋變量;yi,t-1是對數形式的初始的勞均GDP;xit表示t時期的其他變量;yt是時間虛擬變量;ηi是個體效應;εit為干擾項;下標i與t分別表示地區和時間。該模型兼有動態增長及條件β收斂模型的特征,這一模型也是劉生龍、王亞華、胡鞍鋼(2009對西部大開發效應進行實證檢驗時使用的基本模型[2]。為了檢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有效性,我們對(1)式進行修改,最終使用的回歸模型形式如下:△yit=Υt+α△yi,t-1+βyi,t-1+Χitλ+δ1dmid+*d2006+ηi+εit(2)式(2)中變量含義與(1)式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式中增加了區域與時間虛擬變量的交叉項dmid*d2006,其中當dmid=1時,代表中部地區;當dmid=0,則代表除中部地區以外的其他地區;時間虛擬變量d2006代表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時間,2006年以前d2006=0,2006年及以后年份d2006=1。此處的參數值δ1即表明了在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前后中部地區增長速度的變化與其他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之差,從中可以看出前者是否明顯高于后者,以此可以對中部崛起戰略實施效果進行評估。

1.2變量選擇

丹尼•羅德里克(DaniRodrik)曾將影響增長的因素劃分為直接因素和基本因素兩大類[3]。直接因素主要包括:要素稟賦(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生產率(技術、分配效率);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環境、一體化和制度。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研究。同時,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區域政策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區域政策的主要目標確定為縮小區域收入水平與就業水平差距。因此,本文依據丹尼•羅德里克的增長決定因素的分析框架,借鑒學者們在研究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及收斂過程中的研究成果[4-7],考慮到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現實,本文選取的變量主要涉及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基礎設施、產業結構轉換等幾個方面。同時,由于中國目前政治體制改革滯后,在地區經濟增長過程中,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還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在實證分析時我們也選用政府規模作為重要的解釋變量。物質資本投入我們選用各地區資本存量進行度量;人力資本投入我們選用勞均受教育年限進行度量;基礎設施狀況我們主要選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指標進行反映。同時,為了分析產業結構轉換效應,我們增加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作為變量。對于政府規模的度量,我們采用樊綱、王小魯、朱恒鵬(2007)[8]的方法,用國家機關、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年底職工人數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進行度量。

查看全文

加快十一五交通發展步伐 為中部崛起當好先行

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是我省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我省正處在我國中部地區的樞紐位置上,承東啟西,接南進北,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作為交通主管部門,我們一定著眼全局,認清形勢,準確把握交通發展在促進“中部崛起”中的定位,結合制定“十一五”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建設重點,為加快我省“中部崛起”當好先行。 一、我省交通發展現狀

“九五”、“十五”以來,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把加快交通建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群策群力,加大投入,埋頭苦干,全省交通面貌發生了顯著改觀:

一是公路總量大幅增長。到2004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87875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為7091公里,高速公路1218公里,公路密度為41.5公里/百平方公里。除張家界、懷化和湘西自治州外,其他10個市已實現與省會長沙以高速公路連接。農村公路網絡初步形成,通達深度逐步提高。全省公路通鄉(鎮)率為99.9%,通村率為87.7%。國道主干線與國省道及眾多的縣道、鄉道相互交織,形成了以省會長沙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外通相鄰各省、內連各市(州)、縣、鄉,并與各種運輸方式相銜接的公路運輸體系。

二是航道、港口、站場面貌明顯改善。全省通航里程為11968公里,其中等級航道里程4215公里。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湘江、沅水開發建設為重點,全省初步形成了干支直達的航運體系。在湘江二期工程的基礎上滾動開發株洲航電樞紐,拓寬了“以電養航”的路子。至2004年底,全省擁有汽車客貨站場348個,其中客運站332個(一級客運站25個,二級客運站108個,三級以下客運199個),貨運站16個。

三是水陸運輸業迅速發展。2004年公路運輸完成客運量99975萬人,旅客周轉量449.7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0.6%和16.9%;完成貨運量6.03億噸、貨物周轉量513.5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7.9%和12.7%。水路運輸完成客運量772萬人,旅客周轉量2.4億人公里,同比下降2.6%和3.3%;完成貨運量3986萬噸,貨物周轉量162.2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0.7%和33.2%,已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低谷,開始恢復性增長。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4832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1.9萬TEU,同比增長25.5%和77%。省際客運、旅游客運和農村客運蓬勃發展。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公路水路運輸占客運總量的95%,貨運總量的90%,承擔了全社會客貨運量的大頭,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我省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加速在全國區域經濟板塊中崛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用科學發展觀來審視發展現狀,我省交通基礎仍比較薄弱:

查看全文

中部崛起背景下法制建設論文

摘要:從近年來教學過程中收集到的學生問題出發,對教材的編寫現狀進行探索和思考,指出現行教材中章節順序安排上和課程的整體性安排上與當前的實際教學需要之間存在的瑕疵,以期今后在修訂新版教材或開展教學實踐時給予充分的改進;指出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相關要求也是大家需要給予充分考慮的因素.

關鍵詞:教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邏輯關系:整體性

高等學校是我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合格人才的主要陣地,確實加強對廣大大學生的思想方法、人文品格、政治素養、道德素養、法學素養等教育是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確保江山不變色、實現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在這過程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作用.

1學生開課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課程的性質、內容、任務,在相關的文件中都有明確詳細的規定,簡單來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走好人生的課程,是一門“人生課”.包括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先進文明公民的應有人生修養,同時也包括戀愛、婚姻、家庭等相關的思想道德法律修養問題,而且還要解決大學生入學后遇到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以及以后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老師們按照教學要求都會在教學的第一節課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或其關心的問題,以及入校生活學習的感受體會和所面臨的困惑等問題.近年來,在課堂中收集到的問題概要如下:(1)學校小,沒有中大、華工、大學城那里的大學大,不是我理想中的大學,有些方面還不如我中學那樣氣派;(2)我的房間里沒有空調、我們住在8樓沒有電梯!(3)房間6個人住太多人,互相影響,不好相處;(4)我需要一個女朋友/男朋友;(5)同性戀;(6)沒人關心我、沒人管、還得自己打開水;(7)很自由,得學會自己管自己;(8)很迷茫,不知道以后會怎樣;(9)理想信念、人生觀、愛國主義、價值觀、世界觀、法律,我們在中學都有學過,不過法律好象學得很少等等.有些問題,有些人甚至表現得很強烈、很好奇、很失望.所有這些問題都是一線教師在課堂上急需解決的問題.

2教材的編寫現狀及整體性

查看全文

公共基礎知識熱點問題

六、區域經濟互動共同發展

1、分析說明我國實施中部崛起的戰略思想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①科學理論對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②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更新發展觀念,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

③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必須加快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

④局部對整體有很大的影響,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也會引起質變,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查看全文

促進中部發展的綠色方針

【摘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來的資源環境約束,已成為影響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中部地區需要立足高起點,實施綠色戰略,走具有區域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針對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及特點,對中部地區實施綠色戰略進行了對策分析。

【關鍵詞】中部崛起綠色戰略可持續發展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國務院繼作出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后,從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是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任務。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發展戰略,給中部六省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性的矛盾和難題。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的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經濟發展方式上仍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循環、低效率”的問題,粗放或外延型經濟增長特征還相當突出,高投入經濟增長方式的直接結果是能源與資源的高消耗。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來的資源環境約束,已成為影響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面對新的形勢,中部地區需要立足高起點,拓展新視野,實施綠色戰略,走符合時展特征、具有中部區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已率先發展,而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出現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老工業基地正重振雄風。此時,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壓力增大,發展速度相對趨緩,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擺在中部地區的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課題,也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作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決策。

“中部崛起”中的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個省。中部地區面積共102.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0.7%;擁有人口3.65億人,占全國的28.1%;2007年中部六省GDP總和為51864億元,占當年全國GDP總量的21%。中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中部崛起是中部六省的期望,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