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18:38: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部城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部城市發展論文
一、中部城市發展的現狀
中部城市是全國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貨運輸的集散地和中轉中心,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有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是東西部經濟合作的橋梁與樞紐,在全國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產總值是151億元,城市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形成了規模不等的產業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較為稠密;城市傳統文化的積淀一般都比較深厚。
然而面對東部繁榮、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中部城市經濟的整體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緩勢頭。中部城市數目雖逐步增加,但發展速度不快,且整體規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較低,直接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揮。2002年中部擁有城市147個,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個,大城市34個、中等城市74個、中小城市33個、小城市4個,主要沿京廣線和長江流域分布,構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構。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別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為33.7%,比全國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個百分點。
與東部相比,中部城市實力較弱,輻射和帶動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輻射和高集聚能級的核心龍頭城市。目前全國有30多個城市的GDP超過千億元,中部只有武漢和鄭州兩個城市GDP超過千億元。
中部城市在區域發展中居于主體地位,但與發達地區比較,差距明顯。城市聯合體已初具雛形,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城市圈還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對外開放方面,從吸引外資到旅游等,均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
中部城市發展論文
[摘要]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城市發展的現狀,并從促進中部老工業城市轉型、加快城市經濟網絡及產業一體化建設、形成獨特的城市競爭力、優化城市投資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促進發展的若干策略。
[關鍵詞]中部城市發展
一、中部城市發展的現狀
中部城市是全國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貨運輸的集散地和中轉中心,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有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是東西部經濟合作的橋梁與樞紐,在全國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產總值是151億元,城市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形成了規模不等的產業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較為稠密;城市傳統文化的積淀一般都比較深厚。
然而面對東部繁榮、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中部城市經濟的整體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緩勢頭。中部城市數目雖逐步增加,但發展速度不快,且整體規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較低,直接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揮。2002年中部擁有城市147個,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個,大城市34個、中等城市74個、中小城市33個、小城市4個,主要沿京廣線和長江流域分布,構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構。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別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為33.7%,比全國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個百分點。
與東部相比,中部城市實力較弱,輻射和帶動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輻射和高集聚能級的核心龍頭城市。目前全國有30多個城市的GDP超過千億元,中部只有武漢和鄭州兩個城市GDP超過千億元。
中部城市發展探究論文
一、中部城市發展的現狀
中部城市是全國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貨運輸的集散地和中轉中心,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有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是東西部經濟合作的橋梁與樞紐,在全國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產總值是151億元,城市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形成了規模不等的產業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較為稠密;城市傳統文化的積淀一般都比較深厚。
然而面對東部繁榮、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中部城市經濟的整體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緩勢頭。中部城市數目雖逐步增加,但發展速度不快,且整體規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較低,直接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揮。2002年中部擁有城市147個,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個,大城市34個、中等城市74個、中小城市33個、小城市4個,主要沿京廣線和長江流域分布,構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構。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別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為33.7%,比全國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個百分點。
與東部相比,中部城市實力較弱,輻射和帶動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輻射和高集聚能級的核心龍頭城市。目前全國有30多個城市的GDP超過千億元,中部只有武漢和鄭州兩個城市GDP超過千億元。
中部城市在區域發展中居于主體地位,但與發達地區比較,差距明顯。城市聯合體已初具雛形,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城市圈還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對外開放方面,從吸引外資到旅游等,均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
中部城市經濟發展論文
[摘要]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城市發展的現狀,并從促進中部老工業城市轉型、加快城市經濟網絡及產業一體化建設、形成獨特的城市競爭力、優化城市投資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促進發展的若干策略。
[關鍵詞]中部城市發展
一、中部城市發展的現狀
中部城市是全國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貨運輸的集散地和中轉中心,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有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是東西部經濟合作的橋梁與樞紐,在全國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產總值是151億元,城市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形成了規模不等的產業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較為稠密;城市傳統文化的積淀一般都比較深厚。
然而面對東部繁榮、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中部城市經濟的整體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緩勢頭。中部城市數目雖逐步增加,但發展速度不快,且整體規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較低,直接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揮。2002年中部擁有城市147個,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個,大城市34個、中等城市74個、中小城市33個、小城市4個,主要沿京廣線和長江流域分布,構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構。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別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為33.7%,比全國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個百分點。
與東部相比,中部城市實力較弱,輻射和帶動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輻射和高集聚能級的核心龍頭城市。目前全國有30多個城市的GDP超過千億元,中部只有武漢和鄭州兩個城市GDP超過千億元。
中部四省城市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長江沿線中部四省所轄地級城市2003—2015年的數據,利用系統GMM估計法作動態面板估計,研究了中部四省碳排放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人均GDP和金融發展水平與碳排放呈現倒U型關系;第二產業占比、人口規模、外資依存度、財政科教支出與碳排放呈現正相關;當期碳排放受到歷史碳排放的顯著影響。據此本文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部四省;碳排放;影響因素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日漸突出和綠色發展理念盛行,中國碳排放日益成為學界和政界關注的焦點。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數據顯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0年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0%,到2015年,這一比重已經增加至28.13%,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面臨的碳減排壓力隨之增大。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中國發展道路上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研究碳排放問題,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既有助于解決中國當下的環境問題,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上,學界一般從經濟總量、經濟技術和技術水平、對外開放度上來研究,因此本文將從這些方面對影響碳排放的因素做實證研究。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環境經濟學較多采用STIRPAT模型(York(2003))來研究碳排放問題,基本內容如式(1)所示,其中P代表人口規模,A代表人均GDP,T代表技術水平。I=a*Pb*Ac*Td(1)通過對模型(1)兩邊同時取對數,可以得到模型(2):lnI=lna+b*lnP+c*lnA+d*lnT(2)因此,以模型(2)為基礎,并從經濟規模、人口數量、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等層面選取控制變量可以研究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所選取研究變量如下:碳排放量c。采用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系數進行間接估算,其計算公式為:CO2=ΣKiEi(3)其中,K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E為第i種能源消費量(萬噸標準煤計量)。由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數據主要包括煤氣、液化石油氣、全社會用電量三大能源,因此使用這三種能源計算城市碳排放,全社會用電量采用2014年提供的中國區域電網碳排放因子進行折算,通過加總三大能源折算的碳排放,得到城市碳排放總量。實際人均GDP,記為pg。利用地級城市人均GDP,采用各省GDP平減指數,以2003年為基期去除價格因素,以此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第二產業占比,記為sec。由于第二產業集中了高耗能和高污染行業,因此第二產業比重對城市碳排放影響明顯,因此采用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衡量產業結構。財政科教投入,記為ft。財政科教投入有利于技術進步,因此采用財政科教投入作為技術水平的變量。金融發展水平。采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GDP衡量金融發展規模,記為f1,該指標衡量了金融相對于經濟發展的規模。外資依存度。采用實際利用外資與GDP比值進行衡量。本文研究對象為中部四省所有地級市市轄區,由于最新權威數據截止到2015年,2003年之前部分數據缺失嚴重,因此時間跨度選取2003—2015年,其中巢湖市因為行政區劃調整被剔除。所有數據均來自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中部地區城市產業結構研究
摘要:區域經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上,都會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選取河南省商丘市為研究對象,分析近幾年其產業結構的演變與變化,進而對已經形成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其利弊得失如何做出評價。
關鍵詞:商丘市;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變化率;產業專門化率
一、商丘市概況
商丘市,地處河南省最東部,是蘇魯豫皖四省結合地區,被稱為“豫東的門戶”,是四省的交通樞紐與物流集散中心。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和中部崛起“兩縱兩橫經濟帶”重要的軸點城市之一,310、105、G30、G36四條國家主干道在商丘市交匯,以環城高速為中心的九條地區高速公路從市區向外延伸發散,與其他地區高速公路相連接,形成多方位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網絡,同時商丘鐵路樞紐是全國六大鐵路網絡型樞紐之一,是河南省第二大鐵路樞紐,也是蘇魯豫皖四省交接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目前商丘市境內已發現礦產資源17種,其中煤炭資源最具優勢,新發現的通柘煤田已探明儲量230億噸。同時商丘市在土地資源和農業資源均有較大優勢。商丘是全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產品交易市場。糧食產量占全省1/10,占全國1/100,是全國18個百億斤產量大市之一,在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占有核心地位。
二、區域產業結構的定性分析
表1數據來源:商丘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三次產業包括了區域全部的生產部門,其結構基本反映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者之間的關系。按照三次產業結構,對商丘市產業結構進行定性分析。按照此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區域工農業兩大物質生產部門與服務業的協調關系,區域工業化水平,區域非農業和農業的協調關系。通過對表1的分析可知,商丘市地區目前的產值結構為“二、三、一”,產值結構的變動趨勢為: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第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從商丘市地區產值比重的演變來看,其三次產業產值比重變化與配第—克拉克定律、庫茲涅茨法則較為吻合,即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導致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下降,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同時,可以看出商丘市二元經濟結構較為明顯。
一個中部城市的律師行業
律師通常被看作公平與正義的象征,他們為維護社會的公正和推進國家的法制做出了不懈的努,也取得巨大的成就。正因為這樣,律師行業向來享有較好的聲譽,律師也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改革開放的這些年,我國的律師事業在國家推進“依法治國“的大氣候下,有了很大的發展,荊州市的律師行業也在此東風下揚帆前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荊州的律師行業的現狀到底如何呢?帶著這個問題,2004年7月中旬,我們走訪了沙市區司法局、律師協會、湖北省昭陽律師事務所等單位,通過有關人員的介紹,以及查找的一些資料,對荊州市律師行業的現狀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在了解到本地律師行業現狀的基礎上,我們還查找了其他一些地區律師行業的資料,然后把兩者進行了比較,希望能從中得出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一發展過程
荊州市的律師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與時俱進!
1979年,隨著改革開放的興起,荊州市的律師行業開始走出““的陰影,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一時期,從事業務的單位是國家事業編制的法律顧問處,從業人員的身份是國家公務員。而且,全市僅有11家單位40余人,規模較小,形式單一。
1984年左右,荊州市的法律顧問處開始向律師事務所轉變,但仍屬于國家事業編制的法律服務單位。此時的行業規模仍然較小,規范化程度還很低。
從1993年開始,荊州的律師行業開始進入以較快速度發展的階段。特別是1996年《律師法》頒布以后,其發展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律師事物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出現了以合伙所為主,合作所、國資所多種形式并存的大好形式。律師事務所發展到28家,從業律師達到194人,
關于中小企業發展與中部經濟崛起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5)060);湖北省中小企業研究中心資助項目(wh2004014)
內容摘要:中小企業是實現中部經濟崛起的重要因素,是解決三農問題、城市化和工業化問題、市場化問題的強大動力,也是推進中部崛起的引擎。因此,依托中小企業是實現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部崛起的強大動力。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關鍵詞:中部崛起中小企業湖北
我國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后的一年里,“中部崛起”成為中部地區各省規劃經濟藍圖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著名經濟學家鄒恒甫說:“中部將是中國經濟未來最重要的增長極,它的崛起不僅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意義的國家戰略,更是中國能否真正實現復興的關鍵所在。”面對當前中部崛起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依托中小企業是實現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業發展是實現中部崛起的決定性因素
城鄉一體化分析論文
1對城鄉一體化的解釋
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等,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協調發展的過程。它是針對城鄉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狀況提出來的。城鄉一體化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為代價。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在于改善城鄉關系,這無論對于城市還是鄉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在改善城鄉關系的過程中,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始終應當是核心、動力和基礎。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土地面積102萬平方公里,占全國10.7%;擁有3.61億人口,占全國28.1%;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23%,是中國主要的能源動力和原材料輸出地區,在長期以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中部六省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水平卻是一條低速爬坡的曲線。在2004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中國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崛起”成為繼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對外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之后的第四輪沖擊波。中部地區由于農業比重很大,農村人口眾多,而制造業又沒有出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國內與國外的壓力將會加大。此外,“中部塌陷”,還由于中部缺少大都市圈的帶動。
2006年9月18日至20日,首屆中部論壇在鄭州成功舉辦,中部六省的主要領導和國家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均參加了本次論壇,這標志著中部六省的交流與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中部六省首次通過如此高規格的會議共商中部崛起大計,充分顯現出了中部六省對于加強區域合作的高度重視。幾年間中部六省結合本省實際一直在踐行中部崛起,而且亮點頻閃。山西圍繞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安徽在體制創新和自主創新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江西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第一農業大省河南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湖北一手抓武漢城市圈建設、一手抓縣域經濟發展;湖南從打基礎做起,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性工作,為加快崛起創造了良好條件。
2對中部省份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道路的認識
2.1城鄉關系現狀呈現明顯的二元結構
農耕區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十一五”規劃期間的重大歷史任務。本文從在中部農耕區建設新農村的意義著手,分析了中部農耕區的現狀和困難,并提出了建設新農村的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中部農耕區
Abstract: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inChinaisthe"11thFive-YearPlan"periodofgreathistoricalmission.Thisarticlefromthefarmingdistrictinthecentralbuildingofnewcountrysidemeaningbegin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inthecentralfarmingareasanddifficulties,andputforwardthestrategyofbuildinganewcountryside.
Keywords:newcountryside,agriculturalareaincentral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規劃期間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國中部的農耕區占地面積達大,人口比例高,在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經濟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傳統的生產方式、落后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使得中部農耕區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凹陷帶。推進中部農耕區新農村建設,關系到中部地區能否真正崛起,國家“十一五”規劃能否順利完成,步入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能否真正實現。所以,如何在中部農耕區卓有成效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一、在中部農耕區建設新農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