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區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09:00

導語:農耕區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耕區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十一五”規劃期間的重大歷史任務。本文從在中部農耕建設新農村的意義著手,分析了中部農耕區的現狀和困難,并提出了建設新農村的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中部農耕區

Abstract: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inChinaisthe"11thFive-YearPlan"periodofgreathistoricalmission.Thisarticlefromthefarmingdistrictinthecentralbuildingofnewcountrysidemeaningbegin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inthecentralfarmingareasanddifficulties,andputforwardthestrategyofbuildinganewcountryside.

Keywords:newcountryside,agriculturalareaincentral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規劃期間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國中部的農耕區占地面積達大,人口比例高,在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經濟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傳統的生產方式、落后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使得中部農耕區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凹陷帶。推進中部農耕區新農村建設,關系到中部地區能否真正崛起,國家“十一五”規劃能否順利完成,步入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能否真正實現。所以,如何在中部農耕區卓有成效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一、在中部農耕區建設新農村的意義

推進中部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需要。中部農耕區是我國“三農”問題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區,尤其是一些長期困擾中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是農民收入水平比較低。2005年,中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5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0.9%,絕對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人口分別占全國的1/4和1/3。二是農業基礎薄弱,經營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綜合生產能力不強,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高,穩定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只有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才能切實解決這些問題,

推進中部新農村建設,是中部地區崛起和全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中部六省土地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0.7%,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8.1%,其中農村人口2.3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的31%。推進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解決好中部龐大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本身就是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另一方面,中部地區生產了全國1/3的農產品,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產區和主要的農產品供應基地。中部地區的小麥產量、稻谷產量都約占全國的40%,棉花產量占全國的31%,油料產量占全國的41%,肉類產量占全國的28%。中部農業的發展對全國農產品供給狀況及糧食安全有著重要影響。

推進中部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新階段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之一表現在區域發展差距逐年拉大。中部地區不僅“三農”問題突出,而且城鎮化水平低,人口、就業和生態環境壓力大,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拓寬農民致富門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從而拉動農村需求,推動中部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和繁榮;大力發展農村工業,逐步實現農區工業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可以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可以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深化農村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不僅能夠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而且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經濟的外向度。總之,新農村建設的新舉措,將有效地促進中部崛起,使中部地區成為我國區域板塊中新的增長極,進而形成我國新階段

東中西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二、中部傳統農耕區的現狀

中部地區是我國糧食核心主產區和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對維護我國糧食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中部地區六省為我國提供了約1/3的糧食、29%的棉花、41%的油料和28%的肉類。目前,中部地區人口3.65億,占全國的28.1%,外出農村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43%。專家指出,中部地區的幾個省份都是農業大省,三農問題及其他衍生的其它相關問題也十分突出,這就要求中部省份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依靠現代科技促進農產品的增產,促進農民的增智和增收,促進農村的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從中部地區目前情況看,農村教育水平落后,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農民整體科技文化素質不高,而且缺乏職業技能,客觀上制約了農民致富、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中部地區人口密集,人均土地嚴重短缺,而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和生態退耕等的需求將使緊缺的土地特別是耕地情況更加惡化。中部屬于傳統的農耕區,人口密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土地資源的利用需求越來越大,這與緊缺的土地資源構成了巨大的矛盾,而在現有的土地資源利用中,又存在著各種浪費和毀壞現象。例如城市的容積率過低,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濫占濫用耕地等。

中部農村大部分地區還是靠天吃飯,按照祖輩傳下來的生產方式進行耕作,農戶受條件所限,農業機械化和科學化水平極低,以家庭為獨立生產單位的方式使得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缺乏信息、資金、技術、設備,在市場競爭中可以說毫無抵御風險的能力。土地的束縛和收入的有限使得農民增收乏力,農業投入和發展缺乏動力。

中部農村的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地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婦幼老弱,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對他們來說有點太高了,我們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恰恰就是現在農村最缺乏的青壯年勞動力。

農村集體經濟乏力,造成農村的一些公共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像很多村莊還是土路、沒有路燈,加大了農村與外界的相對距離。

三、中部農耕區增收困難的原因

中部農耕區要建設新農村,僅僅依賴外來的支持和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本區域大力發展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雖然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但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難。

首先是種養業增收難。農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穩定性較大。雖然國家對農民實行了種糧補貼,但生產資料和機械作業費等持續漲價,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中部地區人均占有耕地很少,許多地區地塊小,農民收入低,不適合大型機械作業,農業投入的困難和高強度的農業勞動仍是許多農村的現狀。和農民從事種養業增收困難。

其次是產業化帶動難。近幾年農業產業化有了一定發展,但農業競爭力總體還不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還不高,帶動農民增收不明顯。公司加農戶和協會加農戶等模式并未給農民增收帶來多少實惠。公司、協會和農民之間還未真正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幾乎沒有在企業或協會的二次分配中獲益增收。有的地方將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作為普通企業對待,有的作為社會團體對待,還有的地方根本沒有適當的名分。這種混亂局面使得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貸款、納稅、保險等諸多方面困難重重,嚴重妨礙其發展。

第三是轉移性增收難。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轉移的勞動力隊伍龐大,但由于綜合素質低,大多數勞動力仍從事著低收入的工作,技術型、技能型勞動力轉移輸出很少,無法獲得較高收入,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受到抑制。

第四是政策性增收難。自2005年起,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及其附加,“一免三補”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但農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間也在縮小,沒有更多途徑。

四、中部農耕區的新農村建設策略

中部農耕區的新農村建設關系著中部地區崛起的成敗,關系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成效,鑒于中部農耕區的現狀和實際困難,我認為,在中部地區建設新農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通過各種途徑增加農民收入,廣辟增收渠道,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要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努力發展高效農業;要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保證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得出去,干得起來,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

其次,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保障體系建設中保駕護航。使得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都有相應的機構和部門進行服務,保障農民的基本收入。加大農民生活、醫療、養老等的保障。

第三,培植發展現代農業,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做大做強農村非農產業,實現農村產業化經營。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必須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特別是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體系,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第四,堅持城市反哺鄉村,依托城市優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技術、人才保障。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逐步打破現在的城鄉二元制結構,形成農村服務城市、城市反哺農村的良性發展循環。農村為城市化提供富余勞動力和地域,加速城市化發展,城市化以自己的教育優勢、資金技術優勢反哺農村,為新農村建設培訓新興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以資金技術和體制優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保障。

第五,通過各種途徑培育新農民。中部農耕區由于耕作歷史悠久,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數農民受傳統生活方式影響,信息閉塞,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低。因此選擇合適的方式開拓農民的眼界,刺激他們尋找新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須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要讓所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要按照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標準,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要將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增加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

參考文獻:

[1]楊立功:又好又快地建設中部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對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幾點建議[J].現代經濟信息(學術版),2008,(01):133-134.

[2]甘霖:我國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思考[J].前沿,2008,(01):187-189.

[3]陳全國:在中部崛起的大局中推進新農村建設?[F].求是,2006,(15).

[4]溫鐵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理論參考,2006,(01).

[5]申端鋒:新農村建設若干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02).

[6]黃奏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辯證思考[J].政策,2006,(05).

[7]楊繼瑞: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5,(12).

[8]杜紅霖:新農村建設要避免的誤區[J].領導科學,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