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轉換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23:16: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職能轉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加速政府職能轉換
加速政府職能轉換一、轉換政府職能的時機
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6年多了。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任務還遠沒有完成。從改革時間和力度來看,無疑,政治體制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從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來看,是先有資本主義經濟的充分發展,然后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與原有的政治體制發生尖銳矛盾時,政治體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來。從我國改革過程來看,也是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踐證明,這種改革戰略是符合國情的,更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如何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道路。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比較大的有過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這幾次改革在當時的條件下難度是很大的,可以說成效甚微,出現了改革———精簡———膨脹的局面,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職能不轉換必然在改革———精簡———膨脹的怪圈中惡性循環。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從根本上說是在計劃經濟的總框架內進行漸進式調整,政府機構或政府職能對經濟發展的阻力還不大,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矛盾還不尖銳。雖然企業與政府存在著一些矛盾,但企業還離不開政府,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態勢不強勁。其二,理論上還沒成熟,理論上處于探索階段,對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規律性認識還不足。我們中央黨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所,并辦了一個刊物,后來有所變動,但研究沒有停止。現在時機成熟了,需要我們認真總結以往經驗,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權威,但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政府難以放權,按新體制要求,該管的未能管好,不該管的管起來不放,這實質上是政府職能錯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推動,但這次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轉換政府職能。由于體制轉軌過程中,權責關系暫不規范,以致在一些領域政府權力無限大,責任可以無限小,加之受利益驅動導致了一些腐敗現象的出現。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的全面推進,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的協調性問題成了最緊迫的課題,特別是一些領域的政府官員、企業領導與人民群眾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和九屆人大通過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機構和人事體制的改革。這說明了兩點,一是政治體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也就是說,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二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可以說是各國改革的共同規律。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通過改革來很好地解決個問題,使兩種體制改革協調起來。
二、轉換政府職能的原則
轉換政府職能,必須有幾條原則,討論起來才能形成共識。第一條原則,轉換政府職能要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一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二要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蘇東劇變,亡黨亡國的一個根本教訓就是改革受“新思維”的誤導,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政治體制改革也好,轉換政府職能也好,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原則。鄧小平講我們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權分立,不能搞多黨制。第二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這是小平同志多次強調的一個重要內容。政治體制改革是上層建筑的改革,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調整的目的是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發展經濟。如果達不到這一點,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或轉換政府職能就是失敗的。第三條原則,我們改革必須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擁護,要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歸根到底,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人民群眾理解和擁護了,才能參與和支持改革,我們的改革才有群眾基礎,才能順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擴民主,轉換政府職能的實質就是要消除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為人民群眾辦實事,這也是小平同志講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穩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穩定了,社會安定了,沒有其它干擾,上下齊心協力,才能搞好改革。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根本不可能進行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很復雜,很敏感的問題,搞不好會出亂子,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第五條原則,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整個改革以及改革的全過程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一個根本原則。因此轉換政府職能的過程和政府新職能的確立,要充分體現黨的領導,貫徹黨的路線,體現黨的監督和領導。決不能以轉換政府職能為名削弱或損害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僅要體現在路線上、思想上,而且要體現在組織上,要把黨的領導落到實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轉換政府職能的條件和要求
條件主要有兩個:一要解決政企分開。二要解決黨政分開。也就是說對下要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對上要解決黨政分開的問題。政企分開已經講了好多年,理論界也作了很多探討,我想這個問題主要解決政府從作為直接投資者和直接經營管理企業這個地位撤出來。企業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權全責地把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搞好;政府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具體說,政府要為經濟發展提供三種環境:一個是市場環境,政府要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另一個是市場體系,政府要通過宏觀政策的引導,推進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場體系,使企業的生產要素與經營活動,都能在市場條件下有效運行;再一個是市場規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場規則。當然政府還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才、技術環境。黨政分開。小平同志多次講過政治體制改革要解決黨政分開。我認為黨政分開主要是黨委要主動理順黨政職能,不要以黨代政,黨委不要直接干預政府的日常工作。執政黨主要是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促進社會主義發展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并采取措施監督和保證方針政策的貫徹實行。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政府則要遵循黨的路線、方針,認真履行職責。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政府職能的轉換方能到位。轉換政府職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簡高效。精簡首先是簡政,其次是減機構,然后減人,這樣以最必要的人辦最必需的事,才能達到高效。前幾次出現的“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問題主要是沒有簡政。政府職能沒改變,而且有擴大趨勢。這次是簡政減機構減人,抓住了要害。機構多,人多必然是沒事找事,結果為下邊造成危害。精簡是高效的基礎,也是結果。高效,我想主要是減少環節,辦事質量高速度快,服務周到。精簡高效有個中間環節,中間環節就是克服官僚主義。官僚主義危害很大,機構精減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義,精減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義黨委要作兩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各級黨委根據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這樣可以規范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從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義。第二是組織建設。著重作好培養、選拔、監督干部的工作,嚴格組織紀律,健全決策和辦事程序,從根本上鏟除官僚主義的產生。
加速政府職能轉換
一、轉換政府職能的時機
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6年多了。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任務還遠沒有完成。從改革時間和力度來看,無疑,政治體制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從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來看,是先有資本主義經濟的充分發展,然后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與原有的政治體制發生尖銳矛盾時,政治體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來。從我國改革過程來看,也是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踐證明,這種改革戰略是符合國情的,更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如何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道路。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比較大的有過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這幾次改革在當時的條件下難度是很大的,可以說成效甚微,出現了改革———精簡———膨脹的局面,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職能不轉換必然在改革———精簡———膨脹的怪圈中惡性循環。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從根本上說是在計劃經濟的總框架內進行漸進式調整,政府機構或政府職能對經濟發展的阻力還不大,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矛盾還不尖銳。雖然企業與政府存在著一些矛盾,但企業還離不開政府,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態勢不強勁。其二,理論上還沒成熟,理論上處于探索階段,對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規律性認識還不足。我們中央黨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所,并辦了一個刊物,后來有所變動,但研究沒有停止。現在時機成熟了,需要我們認真總結以往經驗,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權威,但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政府難以放權,按新體制要求,該管的未能管好,不該管的管起來不放,這實質上是政府職能錯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推動,但這次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轉換政府職能。由于體制轉軌過程中,權責關系暫不規范,以致在一些領域政府權力無限大,責任可以無限小,加之受利益驅動導致了一些腐敗現象的出現。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的全面推進,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的協調性問題成了最緊迫的課題,特別是一些領域的政府官員、企業領導與人民群眾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和九屆人大通過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機構和人事體制的改革。這說明了兩點,一是政治體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也就是說,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二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可以說是各國改革的共同規律。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通過改革來很好地解決個問題,使兩種體制改革協調起來。
二、轉換政府職能的原則
轉換政府職能,必須有幾條原則,討論起來才能形成共識。第一條原則,轉換政府職能要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一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二要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蘇東劇變,亡黨亡國的一個根本教訓就是改革受“新思維”的誤導,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政治體制改革也好,轉換政府職能也好,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原則。鄧小平講我們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權分立,不能搞多黨制。第二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這是小平同志多次強調的一個重要內容。政治體制改革是上層建筑的改革,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調整的目的是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發展經濟。如果達不到這一點,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或轉換政府職能就是失敗的。第三條原則,我們改革必須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擁護,要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歸根到底,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人民群眾理解和擁護了,才能參與和支持改革,我們的改革才有群眾基礎,才能順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擴民主,轉換政府職能的實質就是要消除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為人民群眾辦實事,這也是小平同志講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穩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穩定了,社會安定了,沒有其它干擾,上下齊心協力,才能搞好改革。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根本不可能進行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很復雜,很敏感的問題,搞不好會出亂子,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第五條原則,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整個改革以及改革的全過程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一個根本原則。因此轉換政府職能的過程和政府新職能的確立,要充分體現黨的領導,貫徹黨的路線,體現黨的監督和領導。決不能以轉換政府職能為名削弱或損害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僅要體現在路線上、思想上,而且要體現在組織上,要把黨的領導落到實處。
三、轉換政府職能的條件和要求
條件主要有兩個:一要解決政企分開。二要解決黨政分開。也就是說對下要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對上要解決黨政分開的問題。政企分開已經講了好多年,理論界也作了很多探討,我想這個問題主要解決政府從作為直接投資者和直接經營管理企業這個地位撤出來。企業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權全責地把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搞好;政府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具體說,政府要為經濟發展提供三種環境:一個是市場環境,政府要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另一個是市場體系,政府要通過宏觀政策的引導,推進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場體系,使企業的生產要素與經營活動,都能在市場條件下有效運行;再一個是市場規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場規則。當然政府還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才、技術環境。黨政分開。小平同志多次講過政治體制改革要解決黨政分開。我認為黨政分開主要是黨委要主動理順黨政職能,不要以黨代政,黨委不要直接干預政府的日常工作。執政黨主要是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促進社會主義發展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并采取措施監督和保證方針政策的貫徹實行。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政府則要遵循黨的路線、方針,認真履行職責。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政府職能的轉換方能到位。轉換政府職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簡高效。精簡首先是簡政,其次是減機構,然后減人,這樣以最必要的人辦最必需的事,才能達到高效。前幾次出現的“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問題主要是沒有簡政。政府職能沒改變,而且有擴大趨勢。這次是簡政減機構減人,抓住了要害。機構多,人多必然是沒事找事,結果為下邊造成危害。精簡是高效的基礎,也是結果。高效,我想主要是減少環節,辦事質量高速度快,服務周到。精簡高效有個中間環節,中間環節就是克服官僚主義。官僚主義危害很大,機構精減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義,精減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義黨委要作兩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各級黨委根據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這樣可以規范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從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義。第二是組織建設。著重作好培養、選拔、監督干部的工作,嚴格組織紀律,健全決策和辦事程序,從根本上鏟除官僚主義的產生。
會計職能轉換分析論文
1充分發揮會計的核算和監督職能,實現資金效益最佳化
會計是一個經濟控制體系,會計的對象是資金運動。新形勢要求提高經濟效益是社會主義會計的最終目的,也是會計工作必須遵守的原則。隨著金融體制的改革,資金使用的大鍋飯打破了,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正逐步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道路上來,開始轉向注重資金管理,并圍繞資金的流轉過程,挖掘潛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而要實現這一切,則要求單位財務會計在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轉化的過程中,依據《會計法》賦予的權力,充分發揮其核算和監督職能。
會計按其核算和監督的對象及適應的范圍可分為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兩大類。核算是會計的本能,監督是會計的核算只能,也是基本職能。這是由會計本質和所處的特殊地位決定的。會計運用經濟手段對企事業單位等經濟活動過程中資金運動及其結果進行核算和監督,并不斷向有關部門,單位領導提供信息資料。掌握收支進度,發現問題,及時反映,查明原因,提出改進措施,為單位增收節支,不斷提高經濟管理水平做出努力。如:企業要發展,不僅要生產一些適銷對路的商品,而且要在內部從原材料購進、加工、入庫等環節上,嚴格按權責發生制的原則環環扣緊,降低成本,減少費用,做到滴水不漏,而要達到這些目的,就需要企業會計對資金及物資運行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認真的紀錄、核算和監督。因為企業的經營好壞都要通過財務會計指標來衡量。單位“資產負債表”實際上就是反映企業單位經營情況的“晴雨表”,需要會計人員盡職盡責,深入第一線,親自掌握第一手資料,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進行指標對比,分析找出盈虧升降的原因,從而提出具體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再如,有收入的事業單位,預算會計也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實行統收統支政策,狠抓增收節支,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當然這些都是在會計工作核算和監督中進行的。我們說核算監督實際上就是財務管理,而且是企業的中心、“龍頭”。企業的財務管理是否得力對于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資金效益最佳化,就必須加強會計的核算和監督職能,只有這樣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2維護財經紀律,保護國家資金和財產安全,是會計職能的又一重要方面
社會主義財產是企業、單位進行經營活動,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和條件,管好、用好各種物資,制止鋪張浪費、揭露和打擊破壞國家財產的犯罪活動是會計職能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某一個經濟單位來講,會計利用它的專門核算方法對各種物資的收發,貨幣資金的收支等在有關賬冊和會計資料上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記錄反映。以便隨時查明資金,物資的增、減余的變化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各單位會計人員定期所搞的財產清查、清庫,核對賬賬之間,賬實之間是否符合等級一系列的賬務處理,就有利于發現問題,堵塞漏洞,使貨幣資金不致短缺,各種財產物資不致損毀,浪費和丟失。特別在市場經濟風云變幻的形勢下,財經人員更應該洞察秋毫,維護財經紀律,搞好資金結算及財務的清查,善于理財,當好管家,厲行職責,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這也正是在新形勢下,會計工作的又一神圣職責與義務。
3會計工作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對單位增收節支,生財,聚財的正確決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參謀作用
鄉鎮機構改革與職能轉換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為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速職能轉換提出了新的課題。盡管目前社會上對鄉鎮機構改革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可以達到共識的,那就是鄉鎮機構改革的前提在于轉換職能,最終達到的目的也在于轉換職能。
鄉鎮是國家組織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階層,擔負著穩定一方社會、發展一方經濟、服務一方群眾的職能。透析目前農村鄉鎮在職能上存在的問題,“缺位”、“越位”、“錯位”現象十分突出,這也是造成鄉鎮機構不作為或不能很好作為的痼疾所在。
“缺位”,簡單地說就是份內該干的事沒有干好。造成鄉鎮政府職能缺位,一種是由于認識不到位,對于一些本應該由鄉鎮政府承擔起來的職能,沒有自覺地承擔起來,這種可以叫做無意識缺位。
另一種是由于受鄉鎮政府經濟能力、干部素質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使已經認識到應該做好的工作也沒有完完全全地履行好,我們把它稱之為有意識缺位。這兩種情形共同構成了缺位的原因。
“越位”,就是指做了超越政府職能范圍和權限的事。該放的權不放,不該管的事偏管,黨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整天忙忙碌碌,工作費力不討好,群眾不買賬。
“錯位”,就是不做自己的事,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表現為有利益的事爭著搶著干,沒有利或責任大的事不聞不問,推諉扯皮。群眾遇到為難事,找誰誰不管,今天推明天,明天支后天。甚至出現了無執法權的非財稅鄉鎮干部收稅的違法問題。
關于鄉鎮財政所職能轉換的思考
鄉鎮財政所是年“撤區并鄉”時設立的,已有年歷史。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經過年的發展,鄉鎮財政所在加強鄉鎮財政財務管理、組織地方財政收入、開展財政監督、發展地方經濟、維護政權建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從××年起,將用年時間逐步取消農業稅。作為鄉鎮一級財政來說,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所的職能無疑將發生深刻變化。在當前的形式下,如何定位鄉鎮財政的職責、職能,如何實現財政職能的轉換,是當前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一、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的職能職責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鄉鎮政府是我國四級政府構成中最基層的一級政府,是傳達黨和政府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基層的具體執行者。無論農業稅取消與否,鄉鎮財政的調節、分配、監督職能仍然需要充分發揮,鄉鎮財政所在維護鄉鎮政權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理順農村經濟關系等方面都將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鄉鎮政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有鄉鎮政府的存在,就有鄉鎮財政存在的必要。
⒈鄉鎮財政財務管理離不開財政。鄉鎮財政所是鄉鎮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把抓”。鄉鎮政府既要負責政府機構運轉和干部職工工資待遇,又要擔負本轄區內的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從干部職工的工資福利的發放,到農村烈、軍屬的優扶和五保戶的供養,從“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直補”資金的兌現,到上面各級各部門下撥的各類專項資金和扶貧資金的監管使用等,都要通過鄉鎮一一落實到具體單位或個人,這些寵大的資金必須在鄉鎮財政部門的有效管理和監督之下,按照規定的用途和標準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實。因此,在新形勢下,鄉鎮財政所在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利益關系,落實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維護鄉鎮政權運轉,將發揮更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化解農村債務、理順農村經濟關系離不開財政。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所從繁重的農稅征管工作中解脫了出來,但農村中存在的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還需要鄉鎮財政部門積極參與和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土地承包又將是一個新的矛盾焦點。過去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負擔較重,大量的民工外出,導致大量的農田無人耕種。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和農業稅的取消,大量農民必將返鄉種田,耕地又將成為“香餑餑”。因此,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又將成為一個新的矛盾焦點。二是村級債權債務在短時間內將難以化解。村級債務的形成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即:村級基礎設施舉債(如村級公路舉債、農村通電舉債等)、普九教育達標舉債、上交鄉鎮稅費舉債等;村級債權主要包括外遷農戶欠交的稅費、農村特困戶欠交稅費以及部分承包人拖欠承包費等。這些債權債務若得不到妥善化解,勢必影響稅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甚至危及農村社會穩定。三是村級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強,制度不嚴,帳務不清,村級財務和資金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因此,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化解農村債權債務、理順農村經濟關系、規范村級財務管理,還需要財政部門發揮主導作用。
()建設農村公共財政、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離不開鄉鎮財政。與城市相比,農村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目前仍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農民的生產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證;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民看病、住院存在較大困難;農村社會保障滯后,農村五保戶、特困戶、烈軍屬、殘疾人以及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等得不到有效保障。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因此,鄉鎮財政部門在落實各項方針政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別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扶持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村脫貧致富離不開鄉鎮財政。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重點難點都在農村。近年來,國家在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大力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逐步加大了對農業農村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些資金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必將成為“脫韁之馬”,其使用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鄉鎮財政所在選擇項目、落實扶持資金、加強資金監管等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新時期教師職能的轉換
本文作者:戴金城工作單位:吉林省長春市西新區第四中學
教師應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新形勢對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作為擔負新的使命的教師應不斷學習和掌握當代新的教育觀和新的教育理念。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一群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的學生,往往新的教育觀和新的教育理念將促進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形成向上的學習動力,并迸發出強烈的學習激情,這極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充分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能,一方面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另一方面現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學生的參與,學生的互動,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好教師的特征是,首先要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其次,要有一顆甘于吃苦、樂于奉獻、全心投入之心,肯為學生傳授科學規范的知識,讓學生終生受益。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學生的個性差異造就了教育的特色化。如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發揮其在學習中主導作用,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認真研究與探索的。教學特色的產生是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學生則可取長補短,完善自我,這樣學生的個性能得到良性的持續發展。
教師應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與教學魅力源于對教育教學思想的認知與理解。教師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求,來實施自己的教學工作,如:潛心研究,深刻理解教育教學的內涵;同時掌握一點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唯有教師的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視野才會不斷闊大;把握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你的教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滿足學生自尊、自立、自決、自我實現等需求;學會把握教育的真諦,因為教師所營造出的一種富有前瞻性思維方式,一種創新精神,一種價值觀,都會給學生以人生的啟迪作用。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獨特性在于能否把學生的學習激情與熱情調動起來,讓學生的潛在細胞運動起來,我希望自己不僅要成為一名知識型的教書匠,而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名創造型、開拓型、發展型和藝術型的教書匠。
供銷社職能轉換心得體會
十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區社黨委帶領廣大職工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圍繞轉換機關職能、加快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宏觀戰略,一是認真做好供銷系統企業改制工作,按照區委、區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及時地退出了競爭性領域,有效地加快全區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化進程;二是在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企業改制的基礎上,積極努力轉換機關職能,使本部門在新形勢下科學合理地向前發展。我們圍繞區委、區政府“一條主線、三個重點、六大工程”的戰略部署,一是不斷盤活本部門改制后的閑置資產,緩解企業改制后資金需求壓力,進一步強化本部門穩定和諧的物資基礎,推動構建和諧平安工作;二是認真做好維護穩定和安全生產工作,確保了本部門的和諧與穩定,有效地促進了科學發展與和諧穩定的良性互動;三是積極做好區委、區政府部署的各項中心工作,為全區經濟總量做大和社會科學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下面就上述五個方面談談我們的體會和經驗。
一、以政策為準則,做好供銷系統企業改制工作
從2010年起,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國有商貿流通企業改革的決定》(區發[2010]4號)的要求,區社領導班子及改制領導小組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聯系實際制定工作計劃,按照“統籌考慮,整體推進,因企施策,先易后難,穩中求快,講求實效”的原則,以解決思想為先導,以實現企業產權和職工身份“雙置換”為重點,積極穩妥地推進我社企業改革。我們圍繞改革,發展和穩定這一主線,克服企業有效資產少、資產變現難,安置補償低、遺留問題多等重重困難,千方百計籌措資產重,積極穩妥開展“雙置換”工作,截止2011年4月,已基本完成區社企業改制工作。改制前,區供銷系統有16個企業,其中十二個公司(中心),四個基層供銷社,在冊職工533人(截止2009年12月31),其中固定工281人,合同工141人,距5年內退休職工111人。至2011年4月底,進行置換職工422人,發放安置補償金337萬元。
我們的體會和經驗是:以政策為準則,加強領導,嚴肅紀律。對所有改制對象一視同仁,不講人情,不受干擾,保證了改制工作公開、公平、公正。加強政策宣傳,在宣傳工作中堅持換位思考,強化改制透明度,耐心做好改制對象的思想工作。圍繞改制政策的落實,協調關系,爭取相關部門,平衡改制資金缺口。
二、以效率為目標,不斷盤活閑置資產
從2010年企業改制到2011年底,區社資產轉讓變現收入累計740.84萬元,用于歸還銀行貸款272.54萬元,繳納稅費54.61萬元,退還職工集資款46.5萬元,支付職工安置補償金335.42萬元,補交部分歷欠的職工社保統籌金和失業保險金90.92萬元。截止目前,資產轉讓變現收入累計816.15萬元,資產租賃收入50.89萬元。有效地緩解了本部門企業改制后的經濟壓力。
高職藝術設計課改中教師職能轉換
近年來,國內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方式不斷出新和變更,諸如“實訓教學”、“項目教學”、“工作過程教學”、“崗位工作教學”、“頂層設計教學”等理論的張揚和實踐,促進了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改革,彰顯了緊迫性和必然性。的確,在“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1](p2)等教育精神的關照下,為滿足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方向性、應用性追求,各有關院校紛紛確立了以“明確專業指向,聯系崗位應用,強化實訓實踐”等為特點的辦學方向,因此,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而且,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入,其課程體系也隨之構建并逐漸鮮明起來。然而,人們在著手解決包括課程體系、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等在內的系列問題時,教師的知識構成和教學狀態等問題卻率先凸顯了出來。常言道:“人的因素第一”“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2](p401),教改實踐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因為教師是教學改革最核心、最本質的因素。搞好改革,眼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職能轉換等問題。教師肩負培養人才的神圣使命,是承擔人類科學文化傳承任務的專業人員。“教師角色作為一種特定的行為規范體系,是由教師特定的社會職責、職業理念及行為方式等方面構成的”[3],從而可印證教師是辦學的根本,是教學改革的原動力的道理。因此,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師隊伍的建設意義重大,教師角色的定位和職能轉換等問題,事關全局。當前,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隊伍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一、專業教師的成員結構與教學狀態問題
若將現有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師隊伍的構成關系作一個剖析,其大致可分為“老、中、青”三個層次。從發展態勢來看,這是一支迅猛增長的龐大的工作隊伍,但就藝術設計教學狀態而言,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研究。“老”年群落(泛指年齡,實指生存狀態),主要由長期從事純美術創作或具有“美院”教育背景,但通常不注意業務學習,離校門二三十年也沒有進修和知識技能更新的這么一批同志組成。藝術設計教育迅猛發展,而純美術教育和“工藝美術”教育的大幅收縮,致使“老”同志紛紛改行從事藝術設計教育。然而他們最擅長的教學方式是課堂式純粹的美術教學。或許,他們都有一定的繪畫能力,堅信能固守純藝術理論研究或美術創作的“一席之地”,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并沒有藝術設計的切身感受和實踐經驗,也不能勝任包括計算機設計在內的藝術設計教學和工藝制作,更沒有藝術設計實踐經驗和生產操作的能力。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造就了他們特殊的專業背景,高等藝術教育的迅猛變化,也導致了他們當下的生存狀態。盡管人們常說,藝術的本質是相通的,因此,美術創作和藝術設計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如果不善于學習,歲月的演繹,就會磨平他們的藝術靈性和創造激情。所以,教學中往往呈現陳舊、滯后的學術態度和知識面貌。由于他們通常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新觀念、新工藝知之不多,人云亦云,甚至是因循守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藝術設計教學正常合理地開展。“中”年部分(不僅指年齡,更指生存狀態),往往是由具有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背景的同志組成,由于他們學有所用、學以能用,所以應該是藝術設計教學的生力軍。并且由于他們年富力強,容易接受和領會藝術設計學科的新思維、新成果,往往會給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然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志并不專心本職工作,不鉆研教學藝術,其最樂于做的是充分利用高校藝術教育的這個平臺,承攬自己的創收項目,“私活”成為其工作的主要內容,并占據了主要的工作精力。就專業智能而言,這部分同志的專業背景主要是在高校接受專業教育后又回到高校從事專業教育,很少有社會實踐和教育科研工作經歷,其最大的不足是對藝術的認知既不如老一輩教師執著和深刻,也不如新生代教師們那樣敏感,但無論如何,中年教師仍然是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核心力量,其教學狀態的優劣直接影響藝術教學的發展。然而,筆者遺憾的發現,潛心于教學研究,為了搞好教學,積極改善和發展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構成,全力探究教學藝術的中年同志極為稀少,較多的是一批平庸度日,不思進取的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這也應該是當前藝術設計教學改革不見起色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一族(常指年齡,但以生存狀態為特征),是當前藝術設計教師中最積極活躍的成分,主要由“80后90后”新生代組成,他們之中絕大部分同志都是藝術設計專業的“科班”出身,雖然所接受的不再是老一輩那樣的精英教育,但學歷層次往往是最高的。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會促使他們盡心盡力投入藝術設計教育,否則難以在高校藝術教育平臺上立足。但是,由于他們絕大多數人是從藝術院校中來,又直接回到“高等”藝術院校中去。因此,與中年同志相比,他們幾乎完全沒有藝術設計的社會實踐,也沒有藝術設計專業的或藝術教育的科研經歷,他們往往不會藝術設計教學,也不懂教學規律,缺乏藝術設計的社會實踐和專業應用的歷練,教學狀態經常表現為“紙上談兵”、“照本宣科”離題萬里,不得要領等。顯然,當前高校藝術教師面臨著教育改革大潮的沖擊,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育向他們提出了既懂理論,又能實踐;既是課堂上的教師,又是一線的設計師、工藝師的要求,比照社會對高校藝術教師迫切的教學要求和標高,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因此,那種因循守舊,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書本的教學狀態是難以勝任的;那種消極的,無所作為的教學狀態也是格格不入的。
二、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定向培養問題
傳統的教學論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操縱者和評價者。而現代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卻認為僅僅搞好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并向教師提出,為了實現教育的指向性、職業性目標,為了建立和實施藝術設計教育課程體系,為了實現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立足于應用,都要求突出藝術設計教學的實訓和實踐過程。因此,要求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具有多重專業能力和復合型的專業智慧。要求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能組織、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實踐,展開實地教學,進行實習和實訓;要求教師學習和領會教學改革思想,能構建或實施行動課程內容,為了完成設定的“行動項目”,讓學生組織起來,整合“行動小組”的集體智慧,讓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習,在項目學習過程中實踐,邊干邊學,活學活用,學用結合,突出實干,突出藝術設計專業學習的鮮明的職業特性等。在此,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學術理論的教學能力和藝術設計實踐的教學能力同等重要,而實踐教學能力被放在了更為突出的位置,而現有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缺失的問題就凸顯了出來。據不完全統計,現有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真正具有“雙師”[4](p125)資質的人才不足5%,熟悉藝術設計專業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和實用技術的人員奇缺,懂生產、懂工藝、能夠實操的專業教師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其中絕大部分教師都是來自高校,其獲得知識和智慧的主要方式是從課堂到課堂,其所有的見識和技能都是從書本到書本等。深入觀察,不難發現,原有高職高專的藝術設計教師培訓和選拔的方式很難產生適應當前教學發展需要的高品質的藝術設計專門教學人才。因此,高度重視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能力的培養,多途徑、多層次地培養藝術設計教學人才的問題不容忽視,而且,教師培養機制改革勢在必行。
三、專業教師的知識狀態與智力結構問題
職能轉換服務型創建管理論文
摘要新形勢下,中國各級政府都應當建設服務型政府。未來中國地方政府的活動將會越來越突出這一性質,使政府從“管”老百姓轉變為通過“管”好社會事務來為老百姓服好務。
關鍵詞政府職能轉換服務型政府
1服務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所謂服務型政府,是相對于管理型、權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內,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并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
服務型政府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場、企業和個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眾所周知,現代經濟學普遍把產品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規外)往往是投資規模大、投資周期長,對于企業而言,投資于公共物品無利可圖;對個人而言,則往往無力承擔。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們容易產生搭便車的心理,即某人參與了公共物品的消費,卻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產成本而依賴他人支付。這種搭便車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車的心理)導致了集體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這就決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場提供。經濟學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劃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務行政的范圍:政府只應該向公眾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應該涉足私人物品的生產。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場機制實現有效率的供給,政府沒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產。二是政府應當鼓勵公共服務市場化。雖然政府應當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決不可以壟斷公共物品的生產。即使事實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務,也沒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業去嘗試和尋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強制性權力的情況下提供這些商品和勞務的方法。人們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種在過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為之支付費用的人排他性獨享的服務成為一種可供交易的服務,進而使市場方法能夠在它此前無法適用的領域中得到適用。政府不得壟斷公共物品的供給意味著私人和私人企業可以進入這些領域,這些公共服務行業是面向市場開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給應該向私人開放,與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為服務型政府,不僅不可以壟斷公共物品的供給,而且應當鼓勵公共服務市場化,因為在存在競爭的情況下,服務行政的弊端會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創建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性
鄉鎮職能轉換過程中干部工作方式問題的思考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戰斗保壘,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鄉鎮干部是執行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最前沿的一支干部隊伍。鄉鎮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的穩定,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小康建設的步伐。隨著我國農村稅費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以及《行政許可法》的實施,目前鄉鎮機構設置和干部工作機制已很難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的要求。
一、當前我市鄉鎮職能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民主法制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農村稅費改革等因素,鄉鎮職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些突出的矛盾凸顯,主要表現在:一是富余人員增多,人浮于事,干部隊伍龐大。計劃生育主體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以及《計劃生育法》的實施計劃生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規。計劃生育工作已由過去的全體干部一起抓變為計育辦人員常年抓。農村稅費改革后,財稅所干部就成了在家開票的稅務人員。其它業務上劃單位的干部也一樣,全部富余出來不知到干什么?二是鄉鎮財政困難,難以維持政府的正常運轉。農業稅的降點、林特產品稅的取消,以及其它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本來就十分困難的鄉級財政更是促禁見肘,債務進一步加大,不僅無力償還債務,而且難以保證鄉鎮人員的工資和最基本的運轉支出。三是政府職能消弱。事權、責任無限增大,人權、財權不斷弱化。通俗的說“有油水”的事上邊都收回去了。但收回去的只是人權、財權,事權、責任仍在鄉鎮,有了成績是上邊業務單位的、有了問題永遠是鄉鎮的。如安全生產、計劃生育、林業、土管、綜合治理等。四是干部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從年齡角度看,目前我縣鄉鎮干部的年齡偏大,加之近年來實行“逢進必考”,大部分年輕干部被市、縣部門招錄,更加劇了鄉鎮干部隊伍年齡的差異。從文化結構看,鄉鎮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第一學歷有大專畢業的,有中專畢業的,有高中畢業的,有初中畢業的,更多的是部隊退伍軍人,多數鄉鎮干部觀念陳舊,思想不解放,缺乏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從專業技術角度看,技術型干部少,真正從農、林、水專業院校畢業的干部不多,嚴重制約著新技術推廣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之干部培訓和外出學習機會少,知識更新慢,為農民群眾服務本領亟待提高。五是鄉鎮工作到底怎樣干?近年來,各鄉鎮實行了機制改革,取消了“領導包片、干部駐村”機制,實行村民自治。轉換而來的是各種專業服務隊或辦公室或服務組等,名稱不盡一致,而內容一樣,由于沒有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雖然變換了名稱而內容沒有變,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甚至還不如以前包片聯村辦法有效。鄉鎮干部成了鄉村的“通訊員”、“傳話筒”。有的干部名為到村服務,實不到村,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能推就推,能避就避。由于沒有一定的“利益”關系來約束,單憑一腔政治熱情,單憑干部的自身素質,他們深入不下去,也辦不了事,也不知到怎么干?
二、轉變鄉鎮職能,建立新工作模式的主要做法
轉變鄉鎮職能,創新工作模式,勢在必行。新形勢下如何解決鄉鎮面臨這些突出問題和矛盾?鄉鎮黨委、政府的性質和職能本質是服務農業經濟社會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鄉鎮黨委、政府如何服務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增加財政收入?農民群眾需要政府怎樣服務于他們?稅改后,根據鄉鎮當地實際情況,政府應形成怎樣的工作模式?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主要希望,一是政府“多予”,即希望多給政策,指明方向;多給資金,積極扶持;多給技術,提高本領;多給信息,加強引導。二是希望鄉鎮政府積極創造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帶領農民多業發展。通過調查和不斷探索,我認為鄉鎮政府的職能應由“抓事務、抓稅收”向“抓產業,抓服務”上轉移,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將“利益導向加激勵機制”引入干部管理中。應該從四大方面下功夫。
1、改革鄉鎮機構設置,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科學合理機構。各鄉鎮要立足鄉鎮實際優勢資源和產業重點,按照“精簡、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