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政府職能轉換
時間:2022-06-03 10:42:00
導語:加速政府職能轉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轉換政府職能的時機
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6年多了。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任務還遠沒有完成。從改革時間和力度來看,無疑,政治體制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從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來看,是先有資本主義經濟的充分發展,然后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與原有的政治體制發生尖銳矛盾時,政治體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來。從我國改革過程來看,也是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踐證明,這種改革戰略是符合國情的,更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如何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道路。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比較大的有過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這幾次改革在當時的條件下難度是很大的,可以說成效甚微,出現了改革———精簡———膨脹的局面,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職能不轉換必然在改革———精簡———膨脹的怪圈中惡性循環。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從根本上說是在計劃經濟的總框架內進行漸進式調整,政府機構或政府職能對經濟發展的阻力還不大,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矛盾還不尖銳。雖然企業與政府存在著一些矛盾,但企業還離不開政府,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態勢不強勁。其二,理論上還沒成熟,理論上處于探索階段,對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規律性認識還不足。我們中央黨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所,并辦了一個刊物,后來有所變動,但研究沒有停止。現在時機成熟了,需要我們認真總結以往經驗,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權威,但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政府難以放權,按新體制要求,該管的未能管好,不該管的管起來不放,這實質上是政府職能錯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推動,但這次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轉換政府職能。由于體制轉軌過程中,權責關系暫不規范,以致在一些領域政府權力無限大,責任可以無限小,加之受利益驅動導致了一些腐敗現象的出現。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的全面推進,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的協調性問題成了最緊迫的課題,特別是一些領域的政府官員、企業領導與人民群眾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和九屆人大通過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機構和人事體制的改革。這說明了兩點,一是政治體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也就是說,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二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可以說是各國改革的共同規律。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通過改革來很好地解決個問題,使兩種體制改革協調起來。
二、轉換政府職能的原則
轉換政府職能,必須有幾條原則,討論起來才能形成共識。第一條原則,轉換政府職能要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一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二要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蘇東劇變,亡黨亡國的一個根本教訓就是改革受“新思維”的誤導,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政治體制改革也好,轉換政府職能也好,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原則。鄧小平講我們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權分立,不能搞多黨制。第二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這是小平同志多次強調的一個重要內容。政治體制改革是上層建筑的改革,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調整的目的是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發展經濟。如果達不到這一點,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或轉換政府職能就是失敗的。第三條原則,我們改革必須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擁護,要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歸根到底,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人民群眾理解和擁護了,才能參與和支持改革,我們的改革才有群眾基礎,才能順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擴民主,轉換政府職能的實質就是要消除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為人民群眾辦實事,這也是小平同志講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穩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穩定了,社會安定了,沒有其它干擾,上下齊心協力,才能搞好改革。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根本不可能進行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很復雜,很敏感的問題,搞不好會出亂子,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第五條原則,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整個改革以及改革的全過程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一個根本原則。因此轉換政府職能的過程和政府新職能的確立,要充分體現黨的領導,貫徹黨的路線,體現黨的監督和領導。決不能以轉換政府職能為名削弱或損害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僅要體現在路線上、思想上,而且要體現在組織上,要把黨的領導落到實處。
三、轉換政府職能的條件和要求
條件主要有兩個:一要解決政企分開。二要解決黨政分開。也就是說對下要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對上要解決黨政分開的問題。政企分開已經講了好多年,理論界也作了很多探討,我想這個問題主要解決政府從作為直接投資者和直接經營管理企業這個地位撤出來。企業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權全責地把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搞好;政府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具體說,政府要為經濟發展提供三種環境:一個是市場環境,政府要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另一個是市場體系,政府要通過宏觀政策的引導,推進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場體系,使企業的生產要素與經營活動,都能在市場條件下有效運行;再一個是市場規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場規則。當然政府還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才、技術環境。黨政分開。小平同志多次講過政治體制改革要解決黨政分開。我認為黨政分開主要是黨委要主動理順黨政職能,不要以黨代政,黨委不要直接干預政府的日常工作。執政黨主要是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促進社會主義發展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并采取措施監督和保證方針政策的貫徹實行。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政府則要遵循黨的路線、方針,認真履行職責。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政府職能的轉換方能到位。轉換政府職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簡高效。精簡首先是簡政,其次是減機構,然后減人,這樣以最必要的人辦最必需的事,才能達到高效。前幾次出現的“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問題主要是沒有簡政。政府職能沒改變,而且有擴大趨勢。這次是簡政減機構減人,抓住了要害。機構多,人多必然是沒事找事,結果為下邊造成危害。精簡是高效的基礎,也是結果。高效,我想主要是減少環節,辦事質量高速度快,服務周到。精簡高效有個中間環節,中間環節就是克服官僚主義。官僚主義危害很大,機構精減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義,精減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義黨委要作兩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各級黨委根據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這樣可以規范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從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義。第二是組織建設。著重作好培養、選拔、監督干部的工作,嚴格組織紀律,健全決策和辦事程序,從根本上鏟除官僚主義的產生。
四、轉換政府職能的措施和途徑
轉換政府職能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跨世紀戰略目標的重要條件。加快政府職能轉換的步伐,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要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從我國實際出發,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當前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大政府對宏觀經濟管理的職能,縮小或撤銷具體管理企業的職能,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權力切實交給企業。第二,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機構改革,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提高為人民服務水平。第三,把綜合經濟部門改組為宏觀調控部門,調整和減少專業經濟部門,加強執法監管部門,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對社會中介組織,既要積極培育發展,也要嚴格規范,嚴格管理。第四,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實現國家機構組織、職能、編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嚴格控制機構膨脹,堅決裁減冗員。第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競爭激勵機制,逐步完善公務員制度。人事制度改革,要和反腐倡廉結合起來,真正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行政管理干部隊伍。
總之,我們要在增強黨和國家活力,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和創造一種適應并切實促進市場發展的政府職能的實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