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21:04: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職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財政職能重塑
擇要:財政職能的變革也是順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在推進財政體制改造的歷程中,須要對財政職能舉行準確的定位,也便是財政已往的一些職能應變化,一些職能需進一步增強,即開端創建大眾財政的框架,而這個框架的創建,又須要采取變革看法、作大“蛋糕”、優化付出布局等步驟。
一、變革財政職能是順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財政因此國家為主體對社會產物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干系,財政的職能和國家的職能親昵討論,并受其制約。財政職能是財政固有的客觀成果,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在財政分配歷程中,財政議決與百姓經濟各組成部門之間相互作用而表現出本身的成果,并得到肯定的效果。改造開放2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建和各項改造的垂垂深化,國家財政職能已經孕育產生了龐大而深刻的變革:高度會集統一的籌劃經濟體制下的統收統支的財政辦理體制成為已往,切合及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順應的財政職能正在變革(孕育產生)和作育,即“兩職能說(分配和監視職能)”→“三職能說[分配(籌集資金和提供資金)、調治與監視職能]”→“四職能說(分配、配置、調控和監視職能)”。分配職能:是財政固有的成果,導源于分配干系,是財政本質最直接、最具體的會集反響。這是國家為了實現本身的職能,把財政作為一種分配本事,從社會再生產歷程中籌集肯定數目的物質資料,然后提供部署出去的客觀成果。配置職能: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特有的職能。字串8
國家議決財政對經濟運行中的資源舉行直接干預干與,影響資源的流向和流量以到達符得意向的資源散布狀態來補充市場失靈所造成的資源浪費。調控職能:當局財政議決稅收、付出、轉移、付出等政策,補充市場缺陷,引導微觀經濟舉動切合宏觀生長目的,實現總供采取總需求在布局上的平衡。監視職能:財政在分配、配置資源和調控經濟歷程中,對百姓經濟各個方面的運動狀態舉行綜合反響和制約的客觀成果。不論什么性子的國家、什么范例的財政都有其職能上的共性:維護國家呆板的正常運轉和提供大眾產物。而我國財政則有本身的特點:國家以社會和經濟辦理者雙重因素,議決政策的訂定和實驗,向社會取得收入并用于當局大眾運動付出,它因此當局職能的大眾辦理、大眾服務以及百姓經濟的市場化辦理為邏輯條件的一種財政。大概具體地說在以國家為主體的統一的財政條件下分為大眾財政和國有資產辦理兩部門。前者是國家以政權使用者的因素重要以稅收情勢籌集資金辦理市場資源配置所不克不及辦理的標題,饜足大眾須要。后者是財政代表國家以生產資料所
有者的因素從價錢形態上對國有資產和資源舉行宏觀辦理和籌謀,并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壯大國有經濟。其資金源頭重要是國有資產收益(資產占用費、利潤、租金、股息、盈余等)和發行的公債。大眾財政的運動范疇在市場失效的范疇內,是一種提供型財政:國有資產辦理財政運動于市場有用運行的范疇內,是一種籌謀性的運動。這是現在我國財政理論界底子得到承認的“雙重布局辦理”財政模式。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造的深入舉行,也為我國財政的理論和實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東西,要按政企脫離、政資脫離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垂垂退出生產籌謀范疇,把精神重要放在大眾付出上。也說是說,順應形勢的須要,國家財政必須增強其宏觀調控成果,為經濟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情況。應該說,這些年來財政體制改造希望順遂,取得的效果顯著。
字串8
職能統一思考
黨的十七大對我國新時期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學習領會這一新的改革要求,積極穩妥地實行大部門體制,對于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確保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能,有著重要意義。
一、實行大部門體制的必要性
大部門體制,又稱大部門制、大部制,一般是指將職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門整合、歸并為一個較大的部門,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職能由一個部門管理為主,以減少機構重疊、職責交叉、多頭管理,增強政府履行職能的能力。大部門作為政府機構設置的一種形式,是相對于小部門而言的,通常管理職能較寬,業務管理范圍較廣,對一項政府事務或幾項相近事務實行統一管理。所以,實行大部門體制的關鍵,在于實現職能有機統一。在我國現階段,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有利于提高政府履行職能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5次大的政府機構改革,使政府職能有了重大轉變,機構編制得以精簡,管理方式不斷創新,大體上與我國改革發展的進程相適應。但是,政府體制改革并沒有到位,而且隨著改革和發展,政府管理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的問題突出,例如城鄉建設、環境資源、交通運輸、食品藥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領域都不同程度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成為影響政府效能的體制因素,不僅造成了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推諉扯皮、多頭管理、效率低下現象,更為重要的是,加大了行政成本,影響了政府履行職能的能力,因此,對一些相近職能或融合性強的職能進行整合,探索實行大部門體制,有助于從體制上理順部門間關系,使政府運行更加順暢,提高政府全面履行職能的能力。
有利于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職能和規模都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市場失靈”的公共事務領域,如宏觀經濟調控、建立法律框架、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維護社會公正和秩序等,較少干預微觀經濟運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精簡了大量按計劃經濟而設立的專業經濟管理部門,同時健全了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加強宏觀調控,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干預,但目前政府體制上存在的職能配置不合理、部門分割、資源分散等問題,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比如說,有的綜合部門既管宏觀又管微觀,既管規劃又管項目審批,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觀調控,也不利于產業管理部門進行統籌協調;有的部門政企不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干預微觀經濟社會事務;因此,在新的改革發展起點上,按照大部門體制改革的思路,有機整合政府職能和部門,加強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規劃制定、維護法制政令統一實施等宏觀管理職能,減少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體制。
有利于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組織結構。政府機構是承載政府職能的實體,為了履行職能,政府通常需要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在傳統社會,政府職能比較簡單,機構設置也較少,如古代中國僅設有吏部、戶部、刑部、兵部、禮部、工部等幾個部門,美國在19世紀初只設有國務院、財政部和陸軍部三個部門。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政府管理的事務越來越多,各國都先后增設了許多新的管理機構,如能源、運輸、環保、社保、衛生、信息等部門,但是政府也不能增加一項職能就設立一個機構,使機構數量無限擴張。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國際上采取的流行做法,就是將職能相近的部門重組為一個大部門,實行大部門體制,如發達國家無論大小,內閣部門一般保持在15-**個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則相對多一些,在**-**個之間;同時,為了行使某項相對獨立的職能,或管理某方面的事務,大多數國家設有其他行政機構,如獨立機構、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等,名稱、數量和職能取決于各國政府管理需要,形成了以內閣部門為骨干框架,其他行政機構相輔相成的政府組織結構。在我國,政府同樣面臨著管理職能增加但又不能設立過多機構的矛盾。探索實行大部門體制,統籌考慮職能配置和各種類型機構設置,有助于政府在保持合理機構數量的基礎上全面履行職能,逐步形成更加精干高效的現代政府組織結構。
醫藥石化職能
1.組織實施醫藥石化行業產業政策,研究提出促進我省醫藥石化行業發展的經濟、技術政策,監督、檢查產業政策實施情況。
2.研究制定醫藥石化行業發展規劃和提出全省產業發展的方向、重點和合理布局,推進行業結構調整。
3.抓好行業經濟運行分析和產業信息的具體工作,加強行業的宏觀協調。
4.研究醫藥石化行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并提出建議;指導醫藥石化行業體制改革;指導全省醫藥、石化行業大企業大集團、行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骨干企業的培育工作;具體負責聯系巨化集團公司、省石化建材集團公司。
5.負責醫藥流通管理工作;負責藥品、藥械儲備及緊急調度。
6.負責全省農藥(含衛生殺蟲劑)生產定點核準和生產批準書審核。
加速政府職能轉換
加速政府職能轉換一、轉換政府職能的時機
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6年多了。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任務還遠沒有完成。從改革時間和力度來看,無疑,政治體制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從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來看,是先有資本主義經濟的充分發展,然后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與原有的政治體制發生尖銳矛盾時,政治體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來。從我國改革過程來看,也是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踐證明,這種改革戰略是符合國情的,更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如何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道路。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比較大的有過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這幾次改革在當時的條件下難度是很大的,可以說成效甚微,出現了改革———精簡———膨脹的局面,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職能不轉換必然在改革———精簡———膨脹的怪圈中惡性循環。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從根本上說是在計劃經濟的總框架內進行漸進式調整,政府機構或政府職能對經濟發展的阻力還不大,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矛盾還不尖銳。雖然企業與政府存在著一些矛盾,但企業還離不開政府,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態勢不強勁。其二,理論上還沒成熟,理論上處于探索階段,對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規律性認識還不足。我們中央黨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所,并辦了一個刊物,后來有所變動,但研究沒有停止。現在時機成熟了,需要我們認真總結以往經驗,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權威,但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政府難以放權,按新體制要求,該管的未能管好,不該管的管起來不放,這實質上是政府職能錯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推動,但這次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轉換政府職能。由于體制轉軌過程中,權責關系暫不規范,以致在一些領域政府權力無限大,責任可以無限小,加之受利益驅動導致了一些腐敗現象的出現。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的全面推進,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的協調性問題成了最緊迫的課題,特別是一些領域的政府官員、企業領導與人民群眾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和九屆人大通過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機構和人事體制的改革。這說明了兩點,一是政治體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也就是說,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二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可以說是各國改革的共同規律。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通過改革來很好地解決個問題,使兩種體制改革協調起來。
二、轉換政府職能的原則
轉換政府職能,必須有幾條原則,討論起來才能形成共識。第一條原則,轉換政府職能要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一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二要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蘇東劇變,亡黨亡國的一個根本教訓就是改革受“新思維”的誤導,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政治體制改革也好,轉換政府職能也好,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原則。鄧小平講我們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權分立,不能搞多黨制。第二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這是小平同志多次強調的一個重要內容。政治體制改革是上層建筑的改革,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調整的目的是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發展經濟。如果達不到這一點,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或轉換政府職能就是失敗的。第三條原則,我們改革必須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擁護,要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歸根到底,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人民群眾理解和擁護了,才能參與和支持改革,我們的改革才有群眾基礎,才能順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擴民主,轉換政府職能的實質就是要消除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為人民群眾辦實事,這也是小平同志講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穩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穩定了,社會安定了,沒有其它干擾,上下齊心協力,才能搞好改革。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根本不可能進行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很復雜,很敏感的問題,搞不好會出亂子,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第五條原則,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整個改革以及改革的全過程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一個根本原則。因此轉換政府職能的過程和政府新職能的確立,要充分體現黨的領導,貫徹黨的路線,體現黨的監督和領導。決不能以轉換政府職能為名削弱或損害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僅要體現在路線上、思想上,而且要體現在組織上,要把黨的領導落到實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轉換政府職能的條件和要求
條件主要有兩個:一要解決政企分開。二要解決黨政分開。也就是說對下要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對上要解決黨政分開的問題。政企分開已經講了好多年,理論界也作了很多探討,我想這個問題主要解決政府從作為直接投資者和直接經營管理企業這個地位撤出來。企業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權全責地把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搞好;政府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具體說,政府要為經濟發展提供三種環境:一個是市場環境,政府要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另一個是市場體系,政府要通過宏觀政策的引導,推進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場體系,使企業的生產要素與經營活動,都能在市場條件下有效運行;再一個是市場規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場規則。當然政府還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才、技術環境。黨政分開。小平同志多次講過政治體制改革要解決黨政分開。我認為黨政分開主要是黨委要主動理順黨政職能,不要以黨代政,黨委不要直接干預政府的日常工作。執政黨主要是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促進社會主義發展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并采取措施監督和保證方針政策的貫徹實行。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政府則要遵循黨的路線、方針,認真履行職責。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政府職能的轉換方能到位。轉換政府職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簡高效。精簡首先是簡政,其次是減機構,然后減人,這樣以最必要的人辦最必需的事,才能達到高效。前幾次出現的“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問題主要是沒有簡政。政府職能沒改變,而且有擴大趨勢。這次是簡政減機構減人,抓住了要害。機構多,人多必然是沒事找事,結果為下邊造成危害。精簡是高效的基礎,也是結果。高效,我想主要是減少環節,辦事質量高速度快,服務周到。精簡高效有個中間環節,中間環節就是克服官僚主義。官僚主義危害很大,機構精減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義,精減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義黨委要作兩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各級黨委根據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這樣可以規范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從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義。第二是組織建設。著重作好培養、選拔、監督干部的工作,嚴格組織紀律,健全決策和辦事程序,從根本上鏟除官僚主義的產生。
加速政府職能轉換
一、轉換政府職能的時機
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6年多了。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任務還遠沒有完成。從改革時間和力度來看,無疑,政治體制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從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來看,是先有資本主義經濟的充分發展,然后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與原有的政治體制發生尖銳矛盾時,政治體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來。從我國改革過程來看,也是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踐證明,這種改革戰略是符合國情的,更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如何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道路。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比較大的有過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這幾次改革在當時的條件下難度是很大的,可以說成效甚微,出現了改革———精簡———膨脹的局面,尤其是轉換政府職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職能不轉換必然在改革———精簡———膨脹的怪圈中惡性循環。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從根本上說是在計劃經濟的總框架內進行漸進式調整,政府機構或政府職能對經濟發展的阻力還不大,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矛盾還不尖銳。雖然企業與政府存在著一些矛盾,但企業還離不開政府,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態勢不強勁。其二,理論上還沒成熟,理論上處于探索階段,對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規律性認識還不足。我們中央黨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所,并辦了一個刊物,后來有所變動,但研究沒有停止。現在時機成熟了,需要我們認真總結以往經驗,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權威,但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政府難以放權,按新體制要求,該管的未能管好,不該管的管起來不放,這實質上是政府職能錯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推動,但這次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轉換政府職能。由于體制轉軌過程中,權責關系暫不規范,以致在一些領域政府權力無限大,責任可以無限小,加之受利益驅動導致了一些腐敗現象的出現。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的全面推進,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政府與企業的協調性問題成了最緊迫的課題,特別是一些領域的政府官員、企業領導與人民群眾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和九屆人大通過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機構和人事體制的改革。這說明了兩點,一是政治體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也就是說,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二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其規律性,可以說是各國改革的共同規律。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通過改革來很好地解決個問題,使兩種體制改革協調起來。
二、轉換政府職能的原則
轉換政府職能,必須有幾條原則,討論起來才能形成共識。第一條原則,轉換政府職能要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一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二要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蘇東劇變,亡黨亡國的一個根本教訓就是改革受“新思維”的誤導,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政治體制改革也好,轉換政府職能也好,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原則。鄧小平講我們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權分立,不能搞多黨制。第二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這是小平同志多次強調的一個重要內容。政治體制改革是上層建筑的改革,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調整的目的是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發展經濟。如果達不到這一點,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或轉換政府職能就是失敗的。第三條原則,我們改革必須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擁護,要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歸根到底,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人民群眾理解和擁護了,才能參與和支持改革,我們的改革才有群眾基礎,才能順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擴民主,轉換政府職能的實質就是要消除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為人民群眾辦實事,這也是小平同志講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條原則,要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穩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穩定了,社會安定了,沒有其它干擾,上下齊心協力,才能搞好改革。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根本不可能進行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很復雜,很敏感的問題,搞不好會出亂子,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第五條原則,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整個改革以及改革的全過程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一個根本原則。因此轉換政府職能的過程和政府新職能的確立,要充分體現黨的領導,貫徹黨的路線,體現黨的監督和領導。決不能以轉換政府職能為名削弱或損害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僅要體現在路線上、思想上,而且要體現在組織上,要把黨的領導落到實處。
三、轉換政府職能的條件和要求
條件主要有兩個:一要解決政企分開。二要解決黨政分開。也就是說對下要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對上要解決黨政分開的問題。政企分開已經講了好多年,理論界也作了很多探討,我想這個問題主要解決政府從作為直接投資者和直接經營管理企業這個地位撤出來。企業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權全責地把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搞好;政府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具體說,政府要為經濟發展提供三種環境:一個是市場環境,政府要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另一個是市場體系,政府要通過宏觀政策的引導,推進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場體系,使企業的生產要素與經營活動,都能在市場條件下有效運行;再一個是市場規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場規則。當然政府還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才、技術環境。黨政分開。小平同志多次講過政治體制改革要解決黨政分開。我認為黨政分開主要是黨委要主動理順黨政職能,不要以黨代政,黨委不要直接干預政府的日常工作。執政黨主要是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促進社會主義發展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并采取措施監督和保證方針政策的貫徹實行。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政府則要遵循黨的路線、方針,認真履行職責。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政府職能的轉換方能到位。轉換政府職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簡高效。精簡首先是簡政,其次是減機構,然后減人,這樣以最必要的人辦最必需的事,才能達到高效。前幾次出現的“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問題主要是沒有簡政。政府職能沒改變,而且有擴大趨勢。這次是簡政減機構減人,抓住了要害。機構多,人多必然是沒事找事,結果為下邊造成危害。精簡是高效的基礎,也是結果。高效,我想主要是減少環節,辦事質量高速度快,服務周到。精簡高效有個中間環節,中間環節就是克服官僚主義。官僚主義危害很大,機構精減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義,精減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義黨委要作兩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各級黨委根據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這樣可以規范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從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義。第二是組織建設。著重作好培養、選拔、監督干部的工作,嚴格組織紀律,健全決策和辦事程序,從根本上鏟除官僚主義的產生。
衛生局崗位職能
一、崗位責任制
1、根據縣衛生局“三定”方案總體職能,進一步明確職能分解后領導崗位和各科室每個崗位的職責、任務、目標要求。
2、制定縣衛生局崗位責任制的原則:(1)因事設崗,職責相稱;(2)權責一致,責任分明;(3)任務清楚,要求明確;(4)責任到人,便于考核。
3、縣衛生局的主要職能是:
(1)貫徹黨和國家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擬定全縣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2)實施醫療衛生行業管理,研究提出區域衛生規劃,統籌規劃與協調全縣衛生資源配置,制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和業務管理辦法,負責城鄉醫療衛生機構和縣城區個體醫療機構審批、驗發證,負責醫療機構監督管理。
內貿管理職能
處室職能-內貿行業管理辦公室
1.起草有關市場體系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規章,擬訂地方標準,并組織實施。
2.研究市場發展戰略,組織制訂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3.參與商貿流通行業體制改革;指導全省商貿流通行業大企業大集團、行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骨干企業的培育工作。參與聯系省物產集團、省商業集團等商貿流通企業。
4.指導大宗產品批發市場和重要商品的流通服務市場建設;規范無固定地點銷售。
5.協助有關部門指導國內期貨市場的發展。
政府職能轉變
一、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
政府職能雖然經歷了多次調整,但由于中國長期實施計劃經濟體制,在現實中依然頑固地保留著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和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日趨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與社會、政府與群眾、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生了明顯而深刻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政府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盡快轉變職能,是各級政府做好本職工作,打造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1.轉變政府職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重大轉變,政府作為國家機器屬于上層建筑,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其職能也要適應這個變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涉及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許多領域,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問題。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府機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具有客觀必然性。
2.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職能是機構設置的前提,決定機構;機構是職能的載體,體現職能;政府的職能是通過政府機構來實現的,只轉變職能而不改革機構,職能也不可能真正轉變。因為舊的機構存在一天,就要繼續行使其職能,所以轉變職能必須相應地改革機構。而機構的改革又必須根據職能來確定,如果職能尚未確定,管理方法也未改變,精簡以后的機構還會再度恢復和膨脹。因此,只有抓住轉變職能這個關鍵,才能為機構改革創造有利條件,機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3.轉變政府職能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改革開放30年來,政府的管理形式和職能發生了極大的轉化,越來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看到,我們的政府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而該管的又沒管好,這樣就不僅要靠增設機構來完成日益繁雜的工作,使機構越設越多,而且壓抑了企業的生機和活力,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隨著改革的深入,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要發生明顯的變化,有的將要消失、有的將要轉移、有的將要加強,管理范圍、管理內容和管理方法都要發生變化,由過去把主要精力放在訂指標、批項目、分物資逐漸轉到通過計劃的和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對企業進行必要的管理、檢查、指導和調節方面來。使企業真正成為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的獨立企業法人。
4.轉變職能是行政管理科學化的必然。政府機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除了要適應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的要求外,還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隨著行政管理科學的發展,管理自身的客觀規律也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和掌握,政府機構轉變職能,實際上是由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的一個步驟。因為,只有轉變職能,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機構臃腫、運轉不靈、工作效率低的弊端。
內部審計職能思考
正確認識并恰當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是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內部審計制度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這對深刻、全面地認識內部審計的本質,正確行使內部審計職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
1.經濟監督職能是內部審計最基本的職能。經濟監督是指以財經法規和制度規定為評價依據,對被審對象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進行檢查和評價,以便衡量和確定其會計資料其他資料是否正確、真實,其所反映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是否合法、合規、合理、有效,檢查被審對象是否履行經濟責任,有無違法違紀、損失浪費等行為,追究或解除其經濟責任,從而督促被審計單位糾錯防弊,遵守財經紀律,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現代企業由于經營規模的擴大,經營業務的日趨復雜,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管理層次的多級化及生產經營地點的分散,使各管理當局面對縱橫交錯的生產經營系統,不可能事必躬親地直接控制各生產經營環節及有關的經濟活動,這就客觀上需要有健全的審計監督機制,監督各經濟責任承擔者按既定的目標、方針、政策、制度、計劃、預算等要求,認真履行其承擔的經濟責任,并揭露違法違紀、營私舞弊、貪污盜竊、損失浪費以及經營管理中的弊端,達到加強控制、嚴肅制度、加強管理的目的。內部審計的這種監督職能是內部管理科學的需要,來自企業內部的壓力。
2.經濟評價職能已顯得越來越重要。經濟評價職能是由經濟監督職能派生出來的另一種職能?,F代內部審計,評價職能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內部審計要在履行監督職能的基礎上以履行評價職能為主。經濟評價就是通過審核檢查,評定被審單位的計劃、預算、決策、方案是否先進可行,經濟活動是否按照既定的決策和目標進行,經濟效益的高低優劣,以及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西方國家的內部審計是基于經營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在西方企業中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跨國公司,都自覺自愿地設置了內部審計,并對其工作條件、人員素質予以高度重視。西方人認為,內部審計是組織內部審核經營業務的獨立評價活動,它是一種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評價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內部審計協會(ILA)在其的《內部審計責任書》中也認為:“內部審計是在組織內檢查各種業務活動以向管理部門提供服務的獨立評價活動,是一種通過計量和評價其它控制的有效性來發揮作用的控制?!?/p>